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金科大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山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1-21 1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刚出版的《黑池坝笔记(二)》,自然是7年前《黑池坝笔记(一)》的延续。这些碎片式的随笔,是诗人陈先发在黑池坝湖边散步时内心的游思,与黑池坝既有关又无关,体现出一种断想短章式的复合文本形式。套用宗白华先生散步美学的说法,这无疑是陈先发的散步诗学,而在我看来,这种散步诗学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诗学。诗人始终端坐在语言的轮椅上,以诗一般的语言谈论写作、诗歌和诗歌语言,以语言的灵性带动思辨,融语言灵性与思想于一炉,由此建立起个人的语言史和思想史。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恰恰是在语言问题上,形成了诗人与诗人、诗作与诗作的根本区别。正如论者所说:陈先发式的写作,一直注重语言的‘在场’。在他看来,写作的最高意义是对我们时代精神的记录。在《黑池坝笔记(二)》中,陈先发更加坚定地通向语言之途,有意识地凸显语言的神秘性、独创性和未完成性,以此对诗人、写作、世界和时代旁敲侧击。

语言的神秘性意味着世界的神秘性。一个诗人对世界和语言要完成双重的体验。一个小说家呢?对世界重在体验,对语言则重在理解,他最核心的需要,是语言的工具理性。而诗人须更深地参与语言中禁忌的、混沌的、神秘性的一面。这种语言神秘性似乎是对世界神秘性的模仿,在坝上记事中,陈先发多次述说这种神秘性,比如那个令人费解的巫师老乔,奇异本领突然而来又突然而去;那些精神病人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刺绣作品,因为他们更能直观世界和语言的神秘。

语言的独创性意味着语言的个体性和思想的创造性。按陈先发的意思,一个优秀的诗人应当能够清算语言的遗产恢复与拓展语言的表现力,能够把字和词的沙子拧成语言的绳子形成不可复制的个体语言特性。个体化的语言并不意味着独语,而是意在提醒诗人自己,必须要有语言危机意识,慎重对待一切习以为常的公共性语言对个体语言的驯化。另一方面,在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上,陈先发更强调语言的生成性。他借王尔德的话 语言,它是思想的母亲,而不是思想的孩子 表明,语言孕育思想,语言的创造性就意味着思想的创造性。他的这种笔记体写作同样如此,正是借助语言的召唤和催生,语言学、诗学、社会学、心理学、现象学哲学等各路思想纷至沓来,如奔马、闪电,亦如流水、落叶。

语言的未完成意味着作者写作和读者接受层面的创造性。陈先发不仅强调诗人写作的主体性和个体性,更深谙读者的接受美学之道。诗将世上一切‘已完成的’,在语言中变成‘未完成的’,以腾出新空间建成诗人的容身之所,这才是真正的‘在场’,而作者在一首诗中的完成度越高,读者就越难在这首诗中抵达他自己。换言之,未完成的诗歌语言为诗人的创造和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了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的阅读,是凝视语言的发现力而抑制语言带来的每一种情绪冲动。可惜的是,今日之读者不少还陷在情绪冲动的圈囿里。

(摘编自江飞、陈先发的散步诗学

材料二:

构建中国现代语言诗学理论体系,需要历时性地探索中国现代新诗语言理论的历史生成规律,从语言之维重新勾勒中国现代诗学及诗歌创作的语言史。同时,需要共时性地考察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力和理论价值的新诗语言原理,全面立体地呈现百年中国现代新诗语言艺术原理的历史脉络和整体风貌,揭示这些语言艺术原理的美学价值和推动新诗形式发展与创作实践的现实意义。

要全面发掘、整理和提炼中国现代新诗的语言艺术原理。新诗是多元发生的文体,不仅是思想文化大变革的产物,也是语言大变革的产物。而现代新诗的语言艺术原理正是随着现代新诗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并成为中国现代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语言艺术理论的复杂性在于:其提出者是多元的,既有创作新诗的诗人,也有专业的诗论家和语言学家:其借用的思想资源是多样的,既有中国古典诗歌语言观,更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语言观;其理论形态和话语形式是多样的,既有工具性的诗歌语言观,也有本体性的诗歌语言观,既有经验的感性的只言片语,也有相对科学的严谨的学理表述。因此,需要在纷繁复杂的文献和诗学理论中,细致而全面地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具有较高价值的新诗语言艺术原理。

要还原、解析中国现代新诗语言艺术理论的历史生成特点和规律。为了实现诗体的大解放,创造国语的文学,胡适主张并践行了以白话取代文言,以语言的自然(自由)打破古典诗歌的语言束缚(格律)。这次语言解放树立了白话的正宗地位,但也造成新诗语言散文化之异。为了矫枉救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格律诗派吸纳古典诗歌和民间歌谣的语言特性,京派文人对诗语形式做了更深的学理求证,并大量翻译外国诗歌,试验外国诗体,推动了新诗第二次语言解放;三四十年代,经由三次大众化讨论和新民歌、朗诵诗、街头诗等运动,新诗语言的民间化、大众化特征日趋鲜明,自由化、散文化与格律化并行不悖。新时期,以现代语言学为基础的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被引入国内学界,在诗歌创作领域掀起第四次语言解放。诗学理论批评也发生了语言论转向。在每个时期,诗人、诗论家和语言学家都通过对西方语言、中国古典语言和中国民间语言这三种语言资源的不同配置,从各自的写作经验和专业立场出发提出自己对新诗语言的看法。

(摘编自江飞《构建中国现代语言诗学理论体系》)

材料三:

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界的泰斗《中国新诗总论》的文编谢冕一开讲就说明了自己的初心。谢冕始终关注着中国新诗领域的理论与批评。他介绍,中国新诗的创立,不是先有创作,而是先有理论。在从不成熟慢慢地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中国新诗的理论价值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访谈的最后环节,对于中国新诗今后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这一话题,谢冕表示,《中国新诗总论》中体现了一个核心思想——诗言志,即诗歌要表达人民的志向和愿望。在过去的100年中,中国诗歌的这一伟大传统没有中断,今后的中国新诗依然会秉承着这个传统继续发展下去。

(摘编自《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回望中国新诗百年理论蝶变》)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散步诗学”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断想短章,更是诗人陈先发对创造、对生活、对时代精神的思考。
B.与小说家不同,诗人追求选用的语言与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在神韵和情感等方面高度一致。
C.语言的独创性就是用独特的方法组成语言,而这种语言形成了一种不可复制的语言风格。
D.诗人创作时应该留给读者再创造空间,读者阅读时也应该被作品带来的情感变化所左右。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立体地呈现百年中国现代新诗语言艺术原理的历史脉络和整体风貌,有助于构建中国现代语言诗学理论体系。
B.由诗人、诗论家、语言学家等提出的新诗语言艺术理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新诗的产生和发展密不可分。
C.胡适对现代诗歌语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造成了新诗语言“散文化”之弊端。
D.中国现代诗歌语言借用中国古典语言和民间语言以及西方语言等语言资源,各时期它们占的地位和分量不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一篇评析创作者陈先发语言特点的小论文认为陈先发有意识地凸显语言的神秘性、独创性和未完成性。
B.材料二直接入题,指出构建中国现代语言诗学理论体系的要求,接着从两个方面具体论述构建这一理论体系的方法。
C.材料三虽为访谈录,但特点并不明显,而主要介绍谢冕对诗歌理论的认识及对诗歌创作发展方向的理解。
D.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所不同,但都采用的是先提出观点再分条论述的总分式论证结构,论证思路是一致的。
4.“散步诗学”是材料一提出来的理解陈先发诗学主张的一个重要概念,请给它下个定义。
5.中国新诗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如何创造新时期中国诗歌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败节草(节选)[注]

李金魁略显口吃的毛病是上县一中时才产生的,现在这种病态症状越发明显。

临上课时,“大嘴”突兀地一把拽住李金魁说:“结巴,我那支蓝杆笔找不到了,是不是你拿了?”

李金魁一怔,说:“啥、啥、啥……笔?”

“大嘴”学着他的结巴语气说:“你说啥……啥……啥笔?钢笔!”

“哄”的一下,同学们笑了,立时都围了上来,他们都望着他,那眼光很复杂。于是,李金魁沉默了片刻,说:“是,是我拿了。”

“大嘴”得意洋洋他说:“哼,我想着就是你!下课给我拿回来!”

人们的目光像箭一样在李金魁的身上射来射去,可他却一声不吭,他再没说什么……

第二天上午,在众目睽睽之下,李金魁匆匆走进教室,把一支蓝杆钢笔放在了“大嘴”的课桌上。“大嘴”拿起笔看了看,有点诧异:“我的笔好像……是这一支么?”

李金魁说:“是、是。”

刚刚上了两节课,坐在前边座位上的李红叶“呀”了一声,说:“我这儿多了一支笔,这支笔是谁的?”

同学们全部看着那支笔,而后又齐刷刷地回过头去看“大嘴”……“大嘴”大张着脸愣了一会儿,才说:“我的我的,是我丢的。”

此刻,李红叶拍案而起,厉声说:“冯相义,你怎么能这样?!你太不像话了!”

“大嘴”看了看李红叶,又望望李金魁,嬉皮笑脸地说:“这关你什么事?我又没逼他……”

这时,李金魁冷冷地看了“大嘴”一眼,看得“大嘴”身上一寒,竟乖乖地把那支笔给李金魁送过来了……

晚上,李红叶突然来到李金魁的寝室门前,高声叫道:“李金魁,你出来一下。”

已是秋末了,风寡寡的,带些微的寒意。可人的心却很热。两人一前一后来到了校园后边的操场上。天很高很远,碎碎的月亮,月光撒下一地银白,周围汪着片暧暧昧昧的黑,不远处校舍里的灯光亮着一盏一盏红,显得很温馨。李红叶默默地说:“你为什么要承认呢?你不该承认的。”

李金魁一张嘴就噎住了,话一直在喉咙里卡着,他过了一会儿才说:“人、人家、怀怀……疑咱咱咱……”

李红叶说:“他怀疑你,你就承认么,他要怀疑你杀了人,你也敢承认?”

李金魁不语……

李红叶说:“那支笔是你在商店里买的,对吧?”

李金魁说:“是。”

李红叶望着他说:“要是那支笔找不到怎么办?你不就成……偷了么?”

李金魁说:“偷偷、偷就偷吧。人家已已、经怀疑了。我、我就是不承认,他也照、照样怀怀疑……一个穷字在我脸上写着,他能……不怀疑么?”

李红叶很惊讶地望着他:“人家一怀疑,你就认了,也不解释?”

李金魁说:“他怎么就不怀疑你……你呢?他怎么就不怀疑别、别的人呢?他怀疑就说明他认定是我了,解释有什么用?”

李红叶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呢?”

李金魁说:“这就是穷人的逻辑。”

李红叶知道,李金魁到废品收购站论斤买旧作业本来做作业本,整天不说话,光啃干饼子,菜也不舍得吃,竟考了第一。校长的女儿李红叶对他很有好感。有一段时间,李红叶总是悄悄地给李金魁送吃的,有时候是两个白馍,有时是一个鸡蛋,偷偷地塞到李金魁的课桌抽屉里,不让任何人知道。而李金魁却总是不动声色地给她退回去。这在两人中间成了一种较量,一种意志的较量,你送,我就退,你越退,我越送。终于有一天,李金魁烦了,他找到李红叶说:“李、李红叶,你你你……别再送了。你你……也别可怜我。我一个乡下人,你可怜我耽误事。”李红叶也冷着脸说:“我为啥要可怜你?谁给你送了?你怎么知道是我给你送的?是你自己心里有鬼吧?”李金魁说:“那那、那好。我给你说,你要再送,我就吃了,我吃也白吃,吃了也不感谢你!”李红叶说:“你吃不吃关我什么事?谁让你感谢我了?!”说完,她扭头就走,走了几步后,她在心里忍不住笑了。……

此后,李红叶再送什么,李金魁就吃,吃了也不理她。他想,我就这样,“肉包子打狗!”她就不会再送了。谁知,她送得更欢了,甚至动员当校长的父亲给李金魁申请到了每月可以补贴六块钱的助学金!

寒假快到了,临放假前的一天,李红叶在收拾书包的时候,突然在书包里发现了一包软绵绵的东西。她悄悄地打开一看,竟是整整一打手绢!在那时候,她虽然是校长的女儿,一次也没见过这么多手绢。十二条啊,整整十二条!

傍晚,在县城边的小桥上,李红叶截住了背着铺盖卷准备回家的李金魁。她一见他,就激动地说:“李金魁,你呀你呀……谁让你给我送手绢了?!”李金魁站在那里,连头都没抬,说:“你、你……弄错了吧?我我……连饭都吃、吃不饱,我会给你送手绢?!”李红叶一怔,说:“不是你是谁?你还不承认?”李金魁说:“我早就给你说过了,我、我是个吃白食的。我会干那种事?”说着,他把铺盖卷往肩头上一撂,径直走去了。李红叶没有办法了,喊道:“你真无赖呀,李金魁!”李金魁立时勾回头说:“城里人,你这话说对了。我就是一个十足的乡下无赖!”

(有删改)


【注】节选自李佩甫的中篇小说《败节草》。败节草是中原地区常见的一种无人留意的野草,生命力极为顽强,李金魁从它身上学到了“小处求生,败处求存”的生存之道。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嘴”毫无根据就认定李金魁拿了他的蓝杆笔,就是因为李金魁是来自乡下的穷学生,这一情节凸显了环境对李金魁的强大压力。
B.碎碎的月亮,盏盏闪亮的灯光,文中秋末晚景的描写颇为温馨,一扫“拿笔”闹剧带来的阴冷,烘托了李金魁的坚韧和执着。
C.李红叶这一形象既有揭示“拿笔”真相的作用,又有引出李金魁“灵魂”真相的作用,正是她的介入,李金魁的形象才得以跃然纸上。
D.作品以对话为主,人物语言描写颇有特色,李金魁说话通篇结结巴巴,唯独最后承认自己是无赖一句通顺自然,耐人寻味。
7.关于李金魁所认为的“穷人的逻辑”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穷人的逻辑”,就是穷人只能逆来顺受,而不可强作抗争,宁为瓦全,不为玉碎。
B.所谓“穷人的逻辑”,就是以沉默固执甚至自轻自贱的姿态来抵御强大的环境压力。
C.所谓“穷人的逻辑”,就是凡事不必太在意,而要大智若愚,宠辱皆忘,看淡世间一切。
D.所谓“穷人的逻辑”,就是一种无底线的退让,这是只求生存、没有坚守的病态心理。
8.李金魁家里穷,连菜也不舍得吃,却送李红叶十二条手绢。这一细节看似不真实,其实是合乎情理的,试作说明。
9.少年李金魁身上有一种败节草精神,节选部分哪些情节可以反映这种精神?请试作概括,并谈谈你对这种精神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侯叱去之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欤?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②武安君:白起。③应侯:范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B.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C.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D.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文中是人质的意思。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国家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
B.孰与,意思是“与……相比,谁更”,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的含义相同。
C.“请因孺子”与“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的用法与意义相同。
D.币,古人指礼物、财物,“应具币”与《屈原列传》中“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中“币”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请张唐到燕国做相国,张唐认为自己要到燕国去,必然经过赵国,那时一定会被赵国捉住,所以他推辞了,这令文信侯不高兴。
B.武安君在秦国对外战争中,为秦国夺取了不计其数的城邑,但在是否攻打赵国上与文信侯意见不一致,就被绞杀在咸阳城外。
C.甘罗见到张唐,以武安君和张唐、应侯与文信侯作比较,让张唐认识到拒绝文信侯的利害关系,成功说服张唐自己主动去文信侯处接受使命。
D.赵王割五座城池给秦国以扩大河间的地盘,是因为甘罗许诺割城后,秦国就会让燕太子回去,与燕断交,转而与赵国一起攻打燕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②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
14.文信侯与甘罗都要从赵国得到土地,但做法不同,请简要概述。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说,朋友吴处士坐着帆船前去福建,时间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
B.颔联说,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自己所在的长安已落叶遍地。
C.颈联回忆送别情景,当时下了大雨,雷电交加,使人感到一阵寒意。
D.诗作巧用修辞,首联中“蟾蜍”代月亮,尾联中“兰桡”喻指船只。
16.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本诗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都运用了这种技巧,但诗人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写出峰峦接天的奇景;“___________________”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景象。
(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龙”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频频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礼》之新疏的礼图具有一观就一目了然、一用则文意清晰可见的图像特质。礼,履也,礼之内涵重在践行。礼图可谓政治、社会、人生教育的基本教材。冗繁的《周礼图》《仪礼图》被司马光、朱熹等,编成简洁易懂的《书仪》《家礼》。这类居家礼仪规范得到广泛推广。时至今日,此类规范依然是一些地方家风、村风、社风的圭臬。

礼图文献的影响力由古至今,且远播周边国家。当前,日本等国的礼图汉籍及具体礼仪依然带有中国礼图文献和中国文化的深深烙印。全面整理和深入研究礼图文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域外汉籍的整理,如钱宗武教授所言,更能厘清汉文化在异域文化中的存在形态与演变脉络,发掘出双方文化的共性因子与异质元素,通过中外文化对话,激活对话对象的历史记忆,提升对话己方的文化自信

礼图作为承载六经之本的重要载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不可缺失的文献依据与思想基础。广泛深入开展礼图及礼图学研究,是深刻体认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喜欢说看破红尘,其实人是不能看破的,,人就会很消极,无所作为。但也不能斤斤计较,不然就会时时不愉快,常常痛苦。那人要怎么样?人要看开,但不要看破。不过很多人分不清二者,,这是不正确的。看开就是说:我不会常常倒霉,这次的情境别人也碰到过,只是他碰到时,我不知道而已。这样就不会觉得怎么别人运气都那么好,只有自己这么倒霉了。有时大家看见一个人总是穿戴得整整齐齐,面带笑容,觉得这个人好像从来没有病过。其实遭遇不幸时,他在家里受疾病折磨时,大家又何尝知道。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做人应该有一颗平常心。这话听起来很平常,。如果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能认为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这个人的情绪就会很稳定。

21.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加点的“他”,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最近事情太多,理不出个头绪,算了,先睡他一觉再说。
B.你们三个人一块去的,怎么就你们两个回来了?他呢?
C.一个人离开了集体,他就将一事无成。这是毋庸置疑的。
D.孟子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6年初夏,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重重封锁来到中国,冒险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记录了毛泽东同志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讲述的红军的故事、苏区的故事、长征的故事、延安的故事。他在此基础上写成《红星照耀中国》,如此描述对中国共产党的观察:“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革命前辈这种清澈的气质、纯粹的品质,穿越时空、熠熠生辉,给人以美好,感召人前行。透过这种精气神,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迎面而来、打动人心的力量。它是“伸手摘红叶,我取红透底”的坚定,是“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担当,是“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无私奉献,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绝对忠诚。


学校团委准备举办“学习革命前辈的精气神”的演讲比赛,请你以复兴中学高三学生的名义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  新闻、通讯、访谈非连续性文本
6-90.4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赠友送别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变换句式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1-220.65一般词语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青春 使命  责任 担当  奋斗 励志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