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一 期中 2022-12-08 17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来,一度广受欢迎的广播剧重回大众视野。在抗击疫情中,广播剧迅速行动,用声音的力量凝心聚力、鼓舞人心。《大爱无疆》《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等广播剧应时而出,讲述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故事。与此同时,《安家》《法医秦明》等热播影视剧的衍生广播剧同步播出,也受到广大听众欢迎,为广播剧的持续升温加柴添薪。

广播剧是用声音塑造听觉形象的戏剧艺术,可以充分展现声音艺术的魅力,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增强听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与影视剧等视听综合艺术形式相比,广播剧的独特魅力在于通过演员的声音塑造角色,用音乐和音响效果营造环境气氛,以虚写实、以声传神,由此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戏剧情境。尤其在表现难以视觉呈现的戏剧场景时,广播剧的这一优势更加突出。剧作家曹禺曾评价优秀的广播剧能让人“听得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台词、音乐、音响效果融为一体,使人神往,耐人回味”。

广播剧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更适应当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与欣赏电影、戏剧不同,听广播剧无需特定环境,也不需要大段时间。通勤途中、运动时、就餐时,甚至在等候的间隙都可以收听广播剧,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得审美体验。此外,广播剧的制作灵活机动,适合充当特殊题材作品布局的前锋。比如在科幻小说《三体》的视听化改编作品序列中,广播剧已率先与听众见面,不仅让人“先听为快”,还为同一题材影视作品的出炉预热。

当前,广播剧不仅“重磅回归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呈现出紧随时代的崭新态势。一方面,广播剧紧扣时代主题,展现时代精神,用声音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感人肺腑的当代故事。比如在“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优秀作品奖的广播剧《今生无悔》,艺术地再现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科学家黄旭华的奋斗人生,既是一部英模剧,也是一部科普剧。另一方面,伴随网络文化蓬勃发展,广播剧的文本来源越来越丰富。除了原创广播剧和改编自经典文学的广播剧之外,今天的广播剧还不断从影视剧、网剧、网络文学、网络漫画等文艺作品中汲取素材,不仅为听众带来更多选择,更能培育出新一代的广播剧听众。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广播剧的传播路径也更加多样。过去,广播剧大多通过广播电台、录制CD的方式传播;如今,网络在线播放或下载是更主要的收听方式。除手机、车载广播之外,智能家居用品也可以成为播放载体,让广播剧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受益于鼓励广大用户生产内容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专业配音演员和配音爱好者加入到广播剧的制作中,网络广播剧的民间社团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可以在广播剧的舞台上尽展才华。

广播剧的新颜新貌还体现在作品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的连接中。一些音频平台不仅与传统广播电台深度合作,而且重新整合各自的特色资源,垂直细分领域,深入挖掘用户喜好,从而做到精准推送。同时,借力音频平台的互动技术,听众在收听广播剧的同时,可以发送即时弹幕与素不相识的听友展开交流。这让收听广播剧不再是“独乐乐”,而是延展为随时点评、互动交流的社群活动。

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穿戴设备和5G技术还会创造出更多新颖的音频产品消费场景。无论技术如何赋能,作品品质始终是创作的生命线。当前广播剧热度回升,虽得益于市场需求和新传播媒介助力,更关键的还是作品本身扎实过硬的品质,以及深耕生活的创作方法。打造出根植现实生活、满足社会需求的好作品,依然是广播剧持续升温的保障。

据《2019—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用户已达4.89亿人。其中,“80后”“90后”是在线音频消费主体,他们文化需求强烈,并乐于为高品质文艺产品付费。可以说,包括广播剧在内的音频文化消费市场是一片正在开启的蓝海,“耳朵经济”有望进一步开发。这既是对广播剧创作的正向激励,也对广播剧作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广播剧未来可期。

(摘编自杨小琉《广播剧,听出时代新声》)

材料二∶

早在几年前,国内大部分广播剧制作团队就开始尝试从专门从事广播剧创作到果断地增加艺术门类,从“创优剧、精品剧”到研发各种通俗的栏目剧、小说剧、小品剧的思维转变,不断以市场需求、听众需求为指引,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受益匪浅。

而着眼于未来,广播剧的创新又迫在眉睫,广播剧如何与市场接轨,传统化的广播剧如何在新形势下“突围”,所有这些,除了观念更新、结构更新外,还急需一个专业的、稳定的、长期的播放平台,这样既可以进一步稳定广播剧的品牌价值,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效益的市场价值,同时可以改变广播剧高高在上、远离普通民众的局面,这对广播剧的可持续发展、市场化推广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是实现"品牌+效益"的良性结合。

无论雅人、俗人,追新求变,是他们共同追求的一种审美心理。当我们提倡撰写通俗广播剧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忽略了雅俗共赏,但我认为雅俗共赏,俗是基础,通俗不是低俗,不是低级趣味,雅与俗的审美需求、审美趣味虽然差别很大,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完全背离,而是有着相交重合的部分,高明的编导,就是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寻找雅俗均能接受的契合点,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俗中求雅,一是化雅为俗。

(摘编自王爽《浅谈广播剧的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抗击疫情的需求,广播剧得以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再次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B.广播剧可以随时随地收听,更适应当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还能根据听众喜好进行资源重整,做到精准推送。
C.新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得广播剧创作者能够根植现实生活,创作出高品质作品,为广播剧持续升温提供保障。
D.寻找雅与俗二者的契合点,俗中求雅,化雅为俗,撰写雅俗共赏的通俗广播剧,成为广播剧作者的不二追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播剧能够表现时代主旋律,也能够为特殊题材作品造势,这与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灵活的制作特点是分不开的。
B.伴随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广播剧创作题材日益丰富,传播途径更加多样,既扩充了收听资源,也扩展了收听群体。
C.越来越多的配音爱好者加入广播剧制作,在增强创作力量、丰富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使广播剧的应用场景越发丰富。
D.借助音频平台互动技术,听友们在收听广播剧的同时,可以发送即时弹幕进行交流,增加欣赏乐趣,丰富审美体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助推广播剧发展的一项是(     
A.演员用声音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B.网剧、网络文学、网络漫画等网络作品层出不穷
C.手机、车载及智能家居用品等成为新型播放载体
D.音频平台的互动技术被广泛应用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从材料二看,广播剧应如何创新?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第2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B.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C.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D.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8.(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
2021-09-02更新 | 911次组卷 | 40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烟台市高考诊断性测试(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庆绪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尹子奇以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患众逼城,巡励将士,昼夜苦战。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馀人,杀士卒二万馀,众气自倍。

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张巡谓将士曰:“吾受国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觉不酬勋,以此痛心耳!”将士皆激励请奋。巡遂椎牛,大飨士卒,尽军出战。贼望见兵少,笑之。巡执旗,帅诸将直冲贼阵。贼乃大溃,斩将三十馀人,杀士卒三千馀人,逐之数十里。

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做备。既明,巡乃寝兵绝鼓。贼以飞楼噉城中,无所见,遂解甲休息。巡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馀将各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馀人杀士卒五千馀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失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至是食尽,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以钩车钩城上棚阁,钩之所及,莫不崩陷。巡以大木,末置连锁。销末置大缳,拓其钩头,以革车拔之入城,截其钩头而纵车令去。贼又于城西北隔以土囊积桑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于蒿投之于中,积十馀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且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馀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

(《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B.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C.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D.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是古代的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在重要地区设置的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元朝时废除。
B.“巡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馀将各将五十骑开门突出”中的“突出”,与“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突出”的意思不同。
C.“解甲”的意思是脱下铠甲,“甲”是古代战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属片制成的护身服,与“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中“甲”意思相同。
D.“守具”,即守卫用的战具,主要是为了防御敌人爬城、破坏城墙等攻击行为,其主要器械有叉竿、飞钩、擂木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睢阳告急,张巡入睢阳时,兵三千,加上许远的兵力才六千八百人,曾与敌人交战十六日,杀敌二万多人。
B.尹子奇帅领军队攻打睢阳时,因远远看到迎战的士兵甚少而嘲笑他们,率领的守军打得大败而逃。
C.叛军再次围困睢阳时,张巡让士兵在晚上鸣鼓整队,使得叛军整夜戒备,鼓,使敌人放松警惕,然后带领部下直入敌营,大败叛军。
D.尹子奇再次调集几万士兵围困睢阳城,用云梯、钩车等各种工具攻城,困境化解了,但是睢阳守军也损失至一千六百多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
②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且使人顺风持火焚之。
14.张巡为何能多次以少胜多战胜叛军?请简要概括原因。
2022-12-06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杜甫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注】①这首诗作于公元759年秦州。杜前本欲前往洛阳,无奈安史叛军攻陷洛阳,被迫逃回秦州,有家不能回。②迢遰:遥远。③曾阴:重叠的阴云。曾,同“层”。④兼:连着。⑤迥:远。
15.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澄澈的流水与《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同样表达了时间的流逝。
B.颈联“叶稀风更落”一句,劲风吹拂稀疏的落叶,更增加了秋景的空旷。
C.首联的“曾阴”、颔联的“隐雾”、颈联的“日初沉”共同渲染了阴沉晦暗的景色。
D.尾联诗人借助“鹤”与“鸦”关系的描述,暗喻自己有家不能回的痛苦。
16.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描述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以山、海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情绪,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2022-12-0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山水”是人格化的图像,其重点是借用自然的形态,。中国绘画的精髓不在于形似而在于传神,:一是画家描绘出所画对象的精神,二是画家通过描绘对象表现出自己的精神,三是画家通过描绘的对象及运用的笔墨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所以,在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中,,重要的是通过造型元素的组合来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理想。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赞扬画家曹霸的绘画充分表现了其内在的精神气质。

18.下列句子中的“丹青”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丹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唐代陈子昂《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
B.《晋书·文苑传·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
C.宋代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D.《史记·李斯列传》: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2-11-06更新 | 800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20. 阅读下面的词云图,完成题目。


【注】这是新华社联合浙江大学所做的“《全宋词》词频统计图”。字号越大,表示该词出现的频率越高。
我们对词云图中的词进行分类概括,发现宋词有写自然风景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有________________的。
2022-12-06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1)14岁的全红婵获得了2021东京奥运会10米跳台金牌,当被问到:“你是怎么做到把水花压得那么好的?”她回答:“练的。”

(2)“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余世存《时间之书》

(3)“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 习近平


正值青春的你,对以上的材料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报告非连续性文本
6-90.4其他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司马光(1019-1086)  《资治通鉴》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杜甫(712-770)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一般词语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200.65漫画/照片语言表达
六、作文
210.4青年成长  奋斗 励志  引语式材料  梦想 追求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