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眉山市北外附属东坡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1-04 2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魏晋风度有其形成背景、表现形式及现代意义。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因而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最典型的又数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阮籍是其中最喜欢饮酒的名士之一。据《晋书·阮籍传》记载: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政事,遂酣饮以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有名士曾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可见魏晋名士饮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脱精神上的痛苦,也是为保全性命。七贤中的刘伶曾作《酒德颂》,酒无疑成为他生中的欢乐颂。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一些艺术境界往往是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的,比如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

魏晋名士尤喜欢清谈。当代美学家宗白华的《清谈与析理》对于清谈这样评价: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嵇康《琴赋》里说:‘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青年夭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宗白华先生对于清谈与王弼给予很高的评价。我认为玄学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在清谈对话中,因为种种原因的激发,谈者机锋迭出,呈现出一些新的思想。对话中思想突发,感兴相接,已开禅宗妙悟之先河。

现代中国有点像魏晋转型时代,旧的精神价值观人们不信了,而新东西还没有完全为我们所接受。这并不值得过分忧虑,最可忧虑的是对于精神追求的缺失,如果人们甘于自我堕落而没有精神追求,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另外,现代中国处于全球化的环境之中,工业化与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念,使人们蔑视精神的价值,陷于金钱的压迫下而难以自拔。尽管处于无奈之中,但是我们在精神趣味与生活价值观上还是可以自我调节的,在向上向善之中,以魏晋风度为参照,充实我们的人生,舒缓我们的心理,努力提升我们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风度即当时的名士风度,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B.魏晋风度的名士都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
C.汉魏以来,士族崛起的主要原因是感叹人生无常的文学主旋律成为了特定的思想体系。
D.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魏晋名士饮酒的主要原因除了精神需求以外,还有一定的现实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总论后分说的结构,论证了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表现形式及现代意义。
B.文章以阮籍和刘伶为例论证了“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这一观点,举例论证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C.文章在论证“魏晋名士尤喜欢清谈”时,将宗白华的观点与作者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对比。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既有对历史现象的探究,又有对现实人生的关照,这使内容更具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名士的一些艺术境界往往是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的,如王羲之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便有酒的相助。
B.魏晋风度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因而我们应以魏晋风度充实我们的人生。
C.虽然魏晋人的清谈被后世诟病,作者却认为玄学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清谈并非毫无意义。
D.作者认为在现代中国,人们在精神追求方面的缺失是最可忧虑的,因而我们应在精神追求方面作积极提升。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应用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作用。教育事业的改革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近几年职业教育的成就越来越大,但问题也不断出现:一是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高校招生量的扩大,使得本来就不高的高职院校招生标准再一次降低,因为只有降低了招生标准,才能有效完成学校的招生计划。二是职业资格证书协调机制不足。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只有取得了相关专业的职业证书,才会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但是,我国的许多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不足,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下降,影响了行业内人士对职业资格证的认可度。三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尽先进。我国的职业院校办学理念较为传统,学校内部的人事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摘编自《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材料二:

202251日起,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新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宋芳用一融三通两提升来概括此次职业教育法的修改思路和主线:一融指融合,即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三通指融通、贯通、畅通,即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招生和升学就业渠道畅通;两提升指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启鸿告诉记者,事实上,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提高,对职业院校的积极影响是立竿见影的。2022年学校自主招生,报考人数大大超过招生计划,这是多年未有的重大转变,也是国家提升职业教育地位给职业院校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

(摘编自《职教法首次大修实现职业教育从层次类型之变》)

材料三:

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邓云锋透露,2021年山东省中考中,有2.95万名超过当地普高线分数的学生主动选择职业学校,有1.7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职学校,用工企业对中职毕业生满意度也已达到了96.07%。

邓云锋说:这一倾向说明,职业学校过去招收低分生的难题得到了进一步破解,中等职业教育初步实现了从无门槛追求数量到现在有选择的以质定量,得益于山东省推行‘三好’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邓云锋介绍,山东省职业教育的三好做法,就是把学校办好,把质量抓好,把学生的发展空间途径建好。

为把教学质量抓好,近年来山东省省级投入9500万元,设计了102个中职与高职、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资源纳入教材,覆盖各个主干专业的课程体系。邓云锋表示,为把学生的成长发展路径建好,一方面,打通学生的学业晋升渠道。山东比较早地开始探索职教高考制度,大力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全省中职学生升学深造比例超过70%。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山东认定了310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学校与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对话制度,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学生升学有渠道、就业有优势,有力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摘编自《山东办出三好职业教育》)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生源质量下降、职业资格证书协调机制不足、管理体制不够先进等。
B.职业学校的学生,只要取得了相关专业的职业证书,就会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C.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对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提升职业教育地位,推动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D.2021年山东省中职学校生源质量的提升,用工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较高的满意度,说明山东省职业教育发展态势良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高职院校招生计划难以完成,是因为高校招生量的扩大和高职院校较低的招生标准。
B.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022年自主招生报考人数大大超过招生计划,这表明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重大转变。
C.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的提升,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初步实现了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
D.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对话制度,有利于解决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问题。
6.为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从学校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行走的姿势

禅香雪

①母亲从没有坐过车,从没有出过远门。她去的最远的地方是外婆家。外婆家在富平塬上,离我家四十华里。母亲回娘家,仅限于春节,所以春节承载着母亲对家的渴望。

②又是一年春节来临了。整个冬天都没有见到雪花。爆竹声响起时,漫天的雪粒赶集似地落下来。大年初一,雪下得不管不顾,整整一天也没有停歇。后院的雪,脚伸进去,连膝盖都看不见了。母亲拿着扫帚,来来回回地扫雪。门前的小径,刚刚扫过,又落下厚厚的一层。父亲母亲,站在屋檐下,望着阴沉沉的天,没有半点过年的喜悦。他们祈祷着,望老天能开开眼,收回他那随意抛洒雪花的手臂。

③初二早晨,天还没亮,母亲就起床了。她拉来架子车,铺上一层麦草,再铺上一床棉被,给两个弟弟穿好新衣服,把他们抱上架子车,再盖上一床新棉被。车辕上,挂着给外婆家送的两大袋油包子。梳洗得当,母亲拉着架子车,父亲推着自行车,出发了。我坐在冰冷的自行车横梁上,脚冻得一点儿也不敢活动。我很想坐进温暖的被窝。母亲不开口,我也不敢对母亲说。再说车里也坐不下。虽然雪停了,却不见太阳,路面上全是冻得硬邦邦的积雪。被雪覆盖的道路,看不见凸起的地方,也看不见凹陷的小坑。母亲拉着架子车,一不小心,就滑一跤。她跌倒了,两臂却高高地举起车辕。父亲扶着她站起来,她拍拍屁股上的雪,又继续拉着车上路。

④跌跌绊绊的,过了阎良,太阳已升上头顶。路上的行人渐渐多起来,路面也平整了。父亲给母亲说,他先走,把我送到外婆家,他和舅舅一起来接母亲。母亲同意了。于是,父亲骑上自行车,带着我,很快到了外婆家。外爷没有见到母亲,有点生气,赶快让舅舅和父亲去接母亲。

⑤但天都黑了,还没有见到母亲的影子,父亲和舅舅也不见回来。外爷急得在厅堂上团团转圈。一屋子的人,都不说话。你看我,我看你,满脸焦急的神色。大半夜,母亲回来了,满身的雪泥。两个弟弟冻得直打哆嗦。小姨把他们抱到火炕上,给他们暖身子。舅妈拿来一件新棉袄,一条新棉裤,让母亲换上。母亲靠着老外婆,絮絮叨叨地说她走迷失了。父亲走了没多久,看看西斜的太阳,她心里着急,就想走近道。那条小路她记得清清楚楚,可是给积雪一遮,她就找不着了。岔路很多,她凭感觉选了一条小路,拐进去。起初还能看到脚印,走着走着就没有了。觉得不对劲时,要返回已经太迟了。她想,哪条路都能回家的。没料到,雪天路滑,到了大坡底下,架子车怎么都上不去。两个孩子下来帮忙推,也动不了几步。稍不留意,还时不时地向后退。她想等个人过来帮忙,可等了大半天也不见个人影。两个孩子看着天快黑了,哭一阵歇一阵,歇一阵再哭一阵。

⑥父亲和舅舅顺着原路找,一直找到和母亲分手的地方,也没见到她。他们就一条小路一条小路找,最后在坡底发现了冻得直跺脚的母亲,还有哭得声嘶力竭的两个弟弟。我难以想象,母亲和弟弟们蹲在雪天半夜孤立无援的情景,更不敢想象父亲和舅舅找不到他们的后果。

⑦后来,老外婆去世,外爷去世,母亲疼爱的小姨也远嫁他乡。家中几次变故,让母亲变得漠然。她不再关心外面的世界,包括她至爱的亲人。她再也不走亲戚,包括我结婚后的家。谁都不能把她从家里叫出来。她围绕着生活了几十年的小村庄,来来回回转悠。两条腿是她行走的工具,泥土路是她行走的地方。因而,她行走的半径就极其有限,她看到的风景也就更加有限。有时,她会去最近的街道买生活用品,要么惯性地去田里耕种收获。她不想跟任何人说话,也不过问别人的家事。母亲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与世隔绝的封闭生活。

⑧多少次,我都想把母亲摇醒,让她看看现在的我,坐坐我新买的车,住住我新买的房子。只要我征求她的意见,她就摇头。然后转身走进厨房,做她喜欢吃的饭菜。弟弟生了儿子,母亲忽然和弟媳妇说话了。看到孙子,母亲笑得很开心,脾气也变得格外温和。我尝试着请她坐车出去,没想到母亲竟然答应了。

⑨没有坐过车的母亲,上车都很艰难。她抓住车扶手,先把一个膝盖放上去,再把另一个膝盖放上去。双腿跪定后,两臂按住车座,爬上座位,拍去膝盖上的灰尘,扭转身体,把屁股稳稳地搁在座位里,一动不动地坐着。她上身穿着老蓝色的碎花布衫,上套枣红的碎花棉坎肩。灰白灰白的头发,拧着两个短短的小辫,软软地耷拉在棉坎肩上。

⑩中秋节的天气很好,阳光灿烂,把整个车厢照得暖暖的。我让母亲脱下棉坎肩,她摇摇头。弟媳妇给母亲吃水果糖,母亲也摇摇头。三岁的侄子,递给母亲一小把红红的石榴籽,母亲接过去,一粒一粒地,喂给孙子吃。看到孙子稚嫩的模样,母亲笑了,笑得很满足,像一个心中蓄满爱的年轻的母亲。我也仿佛回到了童年,看见阳光下的母亲,撩起围裙,擦掉掌心的泥灰走到柿树底下,给弟弟摘火晶柿子吃的那张圆润的笑脸……

(摘自《青海湖》2018年第4期,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爷没有见到母亲,有点生气”表现出外爷对母亲的关爱,“母亲靠着老外婆,絮絮叨叨地说她走迷失了”表现出母亲对母爱的眷念。
B.“只要我征求她的意见,她就摇头,然后转身走进厨房,做她喜欢吃的饭菜”,这说明母亲性格比较孤僻。
C.文章通过“抓”“放”“跪”“按”“爬”等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母亲上车时的艰难。
D.文章最后一段情景交融,“天气很好”“阳光灿烂”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暗示母亲好的心情。
8.结合文章,简析第②段的作用。
9.请结合标题“行走的姿势”,梳理母亲的情感变化脉络。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复图再举,又遗浩书,又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癸丑年暮春之初,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尝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又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朝廷不复征之。年五十九金紫光禄大夫。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B.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与太尉、司空合称为三公,职务颇重。
B.癸丑,是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时间。
C.卒,去世。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D.赠,也称“追赠”“追封”,是指人死后,赐死者以爵位或荣誉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非年少有名。年少时他并不出众,后因周顗把牛心做的菜肴先给王羲之吃,从此王羲之声名为世人所知。
B.王羲之率性洒脱。太尉郗鉴派门生来王导家选女婿,其他子弟听到信使来后显得拘泥不自然,他却若无其事。
C.王羲之不慕名利。王羲之在被授予护军之后,又被授予宣城郡守之职位,但他没有去就职。
D.王羲之有军事才能。殷浩要北伐的时候,王羲之写信劝阻殷浩,后来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2)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①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②!


[注]①丹凤城:指长安。②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这恰如李白诗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B.首联中开头两句“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通过正面衬托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
C.颈联承接颔联中的苦苦相“忆”,思妇在京城苦苦思忆丈夫,哪曾想夫婿音讯断绝,思妇在京城满怀担忧,惴惴不安。
D.尾联构思新颖,先写主人公愁苦至极的内心独白,再写其不胜愁苦而迁怒于明月,意境较前人开拓一步,增添了抒情色彩。
15.“九月寒砧催木叶”一句中“木叶”一词能否换成“树叶”?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