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德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3-25 13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

摘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材料二: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而且,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选自毛泽东《实践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前追溯历史,发现进行生产的个人,越从属于一个因冲突、融合而形成的更大整体,人是社会性的。
B.孤立一个人在社会之外的生产是罕见的,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并彼此交谈却有语言发展一样。
C.对生产的研究,往往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D.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和文化生活组成了社会实践,尤其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特殊性,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忘记生产的本质差别。
B.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的了解社会的历史,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
C.虽然《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人都上梁山,但他们阶级地位不同,上山的动机和目的因此大相径庭。
D.人们要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B.起行始足下,遇事智才明。
C.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D.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解放日报》社论说:《实践论》是“做好工作的传家宝”。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漂流的回忆

叶 紫

十六年——一九二七——底冬初十月,因为父亲和姊姊的遭难,我单身从故乡流亡出来,到长沙天心阁侧面的一家小客栈中搭住了。那时我的心境底悲伤和愤慨,是很难形容得出来的。因为贪图便宜,客栈底主人便给了我一间非常阴黯的,潮霉的屋子,那屋子后面的窗门,靠着天心阁的城垣,终年不能望见一丝天空和日月,我一进去,就像埋在活的墓场中似的,一连埋了八个整天。

天老下着雨。因为不能出去,除饭外,我就只能终天地伴着一盏小洋油灯过日子。窗外的雨点,从古旧的城墙砖上滴下来,均匀地敲打着。狂风呼啸着,盘旋着,不时从城墙的狭巷里偷偷地爬进来,使室内更加增加了阴森、寒冷的气息。

一到夜间,我就几乎惊惧得不能成梦,我记得最厉害的是第七夜——那刚刚是我父亲死难的百日(也许还是什么其他的乡俗节气吧),通宵我都不曾合一合眼睛。我望着灯光的一跳一跳的火焰,听着隔壁的钟声,呼吸着那刺心的、阴寒的空气,心中战栗着!并且想着父亲和姊姊临难时的悲惨的情形,我不知道如何是好!……而尤其是——自己的路途呢?交岔着在我的面前的,应该走哪一条呢?……母亲呢?……其他的家中人又都飘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窗外的狭巷中的风雨,趁着夜的沉静而更加疯狂起来,灯光从垂死的挣扎中摇晃着,放射着最后的一线光芒,而终于幻灭了!屋子里突然地伸手看不见自己的拳头,我偷偷地爬起来了,摸着穿着鞋子,伤心地在黑暗中来回地走动着。一阵沙声的,战栗的夜的叫卖,夹杂于风雨声中,波传过来了。听着——那就像一种耐不住饥寒的凄苦的创痛的哀号一般。

“结……麻花……哪!……”

“油炸……豆……腐啊!……”

随后,我站着靠着床边,怀着一种哀怜的,焦灼的心情,听了一会,突然地,我的隔壁一家药店,又开始喧腾起来了!

时钟高声地敲了一下。

我不能忍耐地再躺将下来,横身将被窝蒙住着。我想,我或者已经得了病了,因为我的头痛得厉害,而且还看见屋子里有许多灿烂的金光!

隔壁的人声渐渐地由喧腾而鼎沸!钟声、风雨的呼声和夜的叫卖,都被他的喧声遮拦着。

我打了一个翻身,闭上眼睛,耳朵便更加听得清楚了。

“拍!呜唉唉……呜唉唉……拍——拍……”

一种突然的鞭声和畜类底悲鸣将我惊悸着!我想,人们一定是在鞭赶一头畜生工作或进牢笼吧!然而我错了,那鞭声并不只一声两声,而悲鸣也渐渐地变成锐声的号叫!

黑暗的,阴森的空气,骤然紧张了起来,人们的粗暴而凶残的叫骂和鞭挞,骡子(那时候我不知道是怎样地确定那被打的是一头骡子)的垂死的挣扎和哀号,一阵阵的,都由风声中传开去。

全客栈的人们大部惊醒了,发出一种喃喃的梦呓似的骂詈。有的已经爬起来,不安地在室中来回地走动!……

我死死地用被窝包蒙着头颅很久很久,一直到这些声音都逐渐地消沉之后。于是,旧有的焦愁和悲愤,又都重新涌了上来,房子里——黑暗;外边——黑暗!骡子大概已经被他们鞭死了,而风雨却仍然在悲号,流眼泪!……我深深地感到:展开在我的面前的艰难底前路,就恰如这黑暗的怕人的长夜一般:马上,我就要变成——甚至还不如——一个饥寒无归宿的,深宵的叫卖者,或者一头无代价的牺牲的骡子。要是自己不马上振作起来,不迅速地提起向人生搏战的巨大的勇气——从这黑暗的长夜中冲锋出去,我将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呢?

父亲和姊姊临难时的悲惨的情形,又重新显现出来了,从窗外的狭巷的雨声之中,透过来了一丝丝黎明的光亮。我沉痛地咬着牙关地想,并且决定:

“天明,我就要离开这里——这黑暗的阴森的长夜!并且要提起更大的勇气来,搏战地,去踏上父亲和姊姊们曾经走过的艰难底棘途,去追寻和开拓那新的光明的道路!.......”

(有删改)


[注]①叶紫(1910—1939),中国革命文学作家,湖南益阳人。代表作有《丰收》《火》。②1927年6月大革命失败后,叶紫的父亲和姊姊未能及时转移,两人不幸在县农会附近的余家宗祠同时被捕,惨遭杀害。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紧扣题目,交代了“我”孤身“漂流”的原因、时间以及流亡所到之地——长沙天心阁侧面的客栈。
B.“我”想起惨死的父亲和姊姊,想起自己渺茫的前途以及逃难在外、生死不明的亲人,彻夜难眠。
C.文中写深夜的叫卖者,展现民众生活凄苦;写驱赶牲畜之人被客栈中人“骂詈”,揭示阶级矛盾尖锐。
D.为了摆脱目前被压抑的状况,为自己找到新生之路,“我”最终决定继承父亲和姊姊的遗志,起来抗争。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像埋在活的墓场中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我”所住客栈的阴暗和潮霉。
B.“不时从城墙的狭巷里偷偷地爬进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幽默诙谐,写出了风之大、屋之冷。
C.本文讲究气氛的渲染、场面的描写和细节的刻画,这增强了创作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吸引力。
D.“搭住”“老下着雨”“小洋油灯”等方言俗语的运用,使作品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时代气息。
8.“第七夜”里“我”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9.鲁迅先生评价叶紫的创作时说过,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表现“我”的战斗性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为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
B.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
C.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
D.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朔望:朔,农历每个月的初一;望,农历每个月的十五。
B.斛: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C.跋:是一种相当于“序言”的文体,写在书籍的前面,用来评价书籍内容或者说明写作经过和缘由。
D.投壶: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就是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飞年少时就天生神力,尚气节。他的父亲岳和认为他很有义气,赞扬他以后会为了国家为了正义之事而死。
B.岳飞通过良马和劣马的对比,说明“负重致远”之才必须具备若干要素,即使是良马,如果太过于讲究“精洁”,也会相继而死。
C.岳飞忠贞廉洁。吴玢很佩服他,看他没有姬妾,妆扮好美人送给他。岳飞以皇上尚勤于政事自己岂能贪图享乐为由,拒绝了吴玢。
D.岳飞谋定后动,治军有方。每次打仗之前都会跟各个统制谋划,然后才开战;每次皇上要给他升职时,岳飞都会把功劳推给将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
(2)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1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比山还难撼,原因在哪里呢?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释:①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5.下列对这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宁静的生活情景。
B.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C.陈词开头两句从大处着墨,概述西湖的非凡气象,接着对景物作了具体描述。
D.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
16.“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简要分析。
2023-03-19更新 | 34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他同情百姓疾苦并为之叹息流泪,表现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水流飞转、击中巨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
(3)同为引用诸葛亮的典故,《书愤》侧重表达对先贤业绩的追慕渴望,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侧重表达对英雄事业未竟的痛惜。
2023-03-19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