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61 题号:112415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漂流的回忆

叶 紫

十六年——一九二七——底冬初十月,因为父亲和姊姊的遭难,我单身从故乡流亡出来,到长沙天心阁侧面的一家小客栈中搭住了。那时我的心境底悲伤和愤慨,是很难形容得出来的。因为贪图便宜,客栈底主人便给了我一间非常阴黯的,潮霉的屋子,那屋子后面的窗门,靠着天心阁的城垣,终年不能望见一丝天空和日月,我一进去,就像埋在活的墓场中似的,一连埋了八个整天。

天老下着雨。因为不能出去,除饭外,我就只能终天地伴着一盏小洋油灯过日子。窗外的雨点,从古旧的城墙砖上滴下来,均匀地敲打着。狂风呼啸着,盘旋着,不时从城墙的狭巷里偷偷地爬进来,使室内更加增加了阴森、寒冷的气息。

一到夜间,我就几乎惊惧得不能成梦,我记得最厉害的是第七夜——那刚刚是我父亲死难的百日(也许还是什么其他的乡俗节气吧),通宵我都不曾合一合眼睛。我望着灯光的一跳一跳的火焰,听着隔壁的钟声,呼吸着那刺心的、阴寒的空气,心中战栗着!并且想着父亲和姊姊临难时的悲惨的情形,我不知道如何是好!……而尤其是——自己的路途呢?交岔着在我的面前的,应该走哪一条呢?……母亲呢?……其他的家中人又都飘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窗外的狭巷中的风雨,趁着夜的沉静而更加疯狂起来,灯光从垂死的挣扎中摇晃着,放射着最后的一线光芒,而终于幻灭了!屋子里突然地伸手看不见自己的拳头,我偷偷地爬起来了,摸着穿着鞋子,伤心地在黑暗中来回地走动着。一阵沙声的,战栗的夜的叫卖,夹杂于风雨声中,波传过来了。听着——那就像一种耐不住饥寒的凄苦的创痛的哀号一般。

“结……麻花……哪!……”

“油炸……豆……腐啊!……”

随后,我站着靠着床边,怀着一种哀怜的,焦灼的心情,听了一会,突然地,我的隔壁一家药店,又开始喧腾起来了!

时钟高声地敲了一下。

我不能忍耐地再躺将下来,横身将被窝蒙住着。我想,我或者已经得了病了,因为我的头痛得厉害,而且还看见屋子里有许多灿烂的金光!

隔壁的人声渐渐地由喧腾而鼎沸!钟声、风雨的呼声和夜的叫卖,都被他的喧声遮拦着。

我打了一个翻身,闭上眼睛,耳朵便更加听得清楚了。

“拍!呜唉唉……呜唉唉……拍——拍……”

一种突然的鞭声和畜类底悲鸣将我惊悸着!我想,人们一定是在鞭赶一头畜生工作或进牢笼吧!然而我错了,那鞭声并不只一声两声,而悲鸣也渐渐地变成锐声的号叫!

黑暗的,阴森的空气,骤然紧张了起来,人们的粗暴而凶残的叫骂和鞭挞,骡子(那时候我不知道是怎样地确定那被打的是一头骡子)的垂死的挣扎和哀号,一阵阵的,都由风声中传开去。

全客栈的人们大部惊醒了,发出一种喃喃的梦呓似的骂詈。有的已经爬起来,不安地在室中来回地走动!……

我死死地用被窝包蒙着头颅很久很久,一直到这些声音都逐渐地消沉之后。于是,旧有的焦愁和悲愤,又都重新涌了上来,房子里——黑暗;外边——黑暗!骡子大概已经被他们鞭死了,而风雨却仍然在悲号,流眼泪!……我深深地感到:展开在我的面前的艰难底前路,就恰如这黑暗的怕人的长夜一般:马上,我就要变成——甚至还不如——一个饥寒无归宿的,深宵的叫卖者,或者一头无代价的牺牲的骡子。要是自己不马上振作起来,不迅速地提起向人生搏战的巨大的勇气——从这黑暗的长夜中冲锋出去,我将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呢?

父亲和姊姊临难时的悲惨的情形,又重新显现出来了,从窗外的狭巷的雨声之中,透过来了一丝丝黎明的光亮。我沉痛地咬着牙关地想,并且决定:

“天明,我就要离开这里——这黑暗的阴森的长夜!并且要提起更大的勇气来,搏战地,去踏上父亲和姊姊们曾经走过的艰难底棘途,去追寻和开拓那新的光明的道路!.......”

(有删改)


[注]①叶紫(1910—1939),中国革命文学作家,湖南益阳人。代表作有《丰收》《火》。②1927年6月大革命失败后,叶紫的父亲和姊姊未能及时转移,两人不幸在县农会附近的余家宗祠同时被捕,惨遭杀害。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紧扣题目,交代了“我”孤身“漂流”的原因、时间以及流亡所到之地——长沙天心阁侧面的客栈。
B.“我”想起惨死的父亲和姊姊,想起自己渺茫的前途以及逃难在外、生死不明的亲人,彻夜难眠。
C.文中写深夜的叫卖者,展现民众生活凄苦;写驱赶牲畜之人被客栈中人“骂詈”,揭示阶级矛盾尖锐。
D.为了摆脱目前被压抑的状况,为自己找到新生之路,“我”最终决定继承父亲和姊姊的遗志,起来抗争。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像埋在活的墓场中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我”所住客栈的阴暗和潮霉。
B.“不时从城墙的狭巷里偷偷地爬进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幽默诙谐,写出了风之大、屋之冷。
C.本文讲究气氛的渲染、场面的描写和细节的刻画,这增强了创作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吸引力。
D.“搭住”“老下着雨”“小洋油灯”等方言俗语的运用,使作品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时代气息。
3.“第七夜”里“我”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4.鲁迅先生评价叶紫的创作时说过,作者已经尽了当前的任务,也是对于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表现“我”的战斗性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日芳草

理查德·杰弗理斯

我踏着芳馥的浅草向上走去。而随着每一步的攀登,我的心境的感受范围似乎也更加宽阔;随着每一口清醇气息的吸入,一个更加深沉的渴望正在不觉萌生。甚至连这里太阳的光线也更加炽烈而妍丽。待到我登上山顶,我早已把我的卑微处境与生活苦恼忘个干净。我感到我自己已经一切正常。山顶有堑壕一道,我沿沟缓缓而行,稍事歇息。沟的西南边上,一处坡面坍陷,形成裂口。这里下临一带广阔沃野,其中盛植小麦,景色颇佳,周围青山环抱,宛如一古罗马圆形剧场。山间有通路隘口折向山南,天际远处则为白云锁闭,不可复见。

故此地堪称绝幽,唯与阳光与大地为伍。我躺在草上,开始从灵魂深处与大地、阳光、空气以及那渺不可见的远海慢慢絮语。

我想到大地的坚实——我甚至觉得它将我载负而起,身下如茵的绿榻那里传来一种异样的感觉,仿佛大地正在和我交谈。我想到那流荡的空气——以及它的纯净,这正是它的美之所在:它抚摸着我,并把它自身的一部分也给了我。我与大海谈话——虽然它离我很远,在我的想象之中我仍然看到了它缘岸近处的苍翠与远洋深处的蔚蓝,我渴望获得它的力量、秘密与光荣。我又与太阳对语——渴望从它的辉煌与灿烂中,从它的坚忍不拔与不知疲倦的驰驱中,找到那和灵魂相仿佛的东西。我仰对着顶上的蓝天——凝视着它的深邃,吸吮着它的绝妙的色泽和芳馥。天上的那些采撷不到的花朵里的浓郁蔚蓝把我的灵魂也吸引了去,因为纯净的色调能给灵魂带来静谧,使它在那里得到休憩。

④凭着这一切我祈祷了,我的灵魂体验到了一种完全不可言诠的感情;相形之下,祈祷反而显得微不足道,至于语言更是这种感情的一个粗糙的标记,只可惜我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凭着碧蓝的天空,凭着那光透幽径的滚滚炎阳,一个新的缥缈的“以太”【1】海洋正在一天天地展开在我的面前。凭着那环抱宇宙周流八垠的爽气清氛;凭着那喧嚣在岸边的大海——近处雪浪翻舞的碧海与远洋的深海;凭着载负着我的坚实大地;再凭着芳馥的茴香,它们的小花我常抚摸;凭着芊芊芳草;凭着那经手一搓便顺指滑落的粉松白垩,我祈祷了。我搓搓土块、草叶与茴香,吸吸周流寰宇的澄鲜空气,想想大海与苍天,伸伸手臂来让阳光爱抚一番,并俯首在草上以示虔敬——我正是这样来祈祷的,这时我衷心盼望这样或许能接触到那个更较上帝为高的不可言说的世界。

尽管使我心神激越的许多感情那么浓烈,尽管我与大地、阳光、天空、星斗与海洋的一番歆合那么亲切,这种感情动人心魄的深切是任你怎么来写也写不出来的。我正是凭着这些来祈祷的,仿佛它们竟是一些乐器,一些键盘,把我灵魂中的乐调嘹亮地演奏出来。那光华耀目的伟大太阳,茁壮而亲切的大地,和暖的晴空与澄鲜的空气,以及对大海的思慕——这一切无可言喻的美简直给我带来一种狂喜。

夏天的时候我常到田野里去。背靠着橡树庞大的躯干,这时身后粗糙的树皮与地衣隐隐可觉;我便在俯视绿色田野的同时,开始思索我要进一步追求的灵魂生活。或者,坐卧在翠绿的冷杉之下昂首张望,看到天顶处的颜色更加湛蓝;这里羊齿遍地,野鸽咕咕,林木动处,槐树上的茸茸新叶清晰可辨。不论在躯干修直饱满的榆树荫下,还是在山楂矮林与榛树之旁,我自己都充满着一种追逐灵魂本性的深刻渴求;希望从这一切绿色事物和从阳光之中获得那种连它们自己也完全懵懂的内在意义——以便我自己也能盛满光泽,恍如阳光下的林木那样。甚至连路过时稍稍摸摸树上长满地衣的皱皮和触触伸向路边的一个枝梢,也都仿佛具有祈祷的效验。

漫长的夏日天气把草地晒得暖洋洋的。我总是偃卧在比较偏僻的角落,全身躺直,以接受大地的爱抚。这里丰草高高过身,婆娑的树影在我的面颊之上起舞。我时而眯缝着眼望望天空,禁不住那晃眼的阳光。蜜蜂常常从我头上嗡嗡而过,有时也飞过一只蝴蝶,空中则是一片营营,翠绿的小鸟在篱边歌唱,当我这样逐渐进入到夏日的炽烈的生活之后,我终于对大地自远古以来的全部漫长生活开始有所体会。在那悠远的往昔,传说中南国沙碛上的埃及法老西索斯托里斯就对他自己与太阳有所认识……那阳光穿越时间将我同过去相连接,我的灵魂渴望能触碰到那些过往灵魂的生活。正如流沙能够吸收热量,我希望也能获取那种灵魂的能量。我吮吸着生命的气息;我知道,我似乎正在通过草叶、野花、山楂与树上的绿叶来生活,仿佛它们一个个尽是我汲取生命汁液的孔道。

这时蚱蜢正在鸣叫跳跃,绿莺在歌唱,画眉在欢快鸣啭,处处生机盎然。我也深深陷入其中,并与那些所有的生命一道祈祷着。

【注】以太:英语Ether或Aether的音译,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此处指组成空间的意识流。

1.第①段写登山的作用
2.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③段加以赏析。
3.第⑦段划线句“我吸吮着生命的气息”原文为“I was breathing full of existence”。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分析译者将此处“breathing”(呼吸)译作“吸吮”的好处。
4.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作者反复说自己在与自然的沟通中体验到的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是写不出的,表现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B.从作者祈祷的内容与方式判断,所谓“更较上帝为高的不可言说的世界”指的是无边无际的神奇的自然界。
C.作者在第⑦段提到埃及法老西索斯托里斯,意在表明人类很早就开始从追索自然中获得对自我生命的认识。
D.本文作者与《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持有相似的自然观,他们都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交融。
5.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了自己的“祈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2019-10-12更新 | 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鸟失踪

朱山坡

不是迫不得已,母亲是不会到城里来的,因为她对汽车尾气像对鸟毛一样严重过敏。但痴迷那只鸟的父亲就不同了,每当我要出差,要他帮我照顾那只鸟的时候,他会毫不迟疑,甚至会连夜赶到。邻居告诉我,父亲照顾那只鸟比照看婴儿还要周密,他把肉切成肉泥,用牙签一点一点地送到鸟的嘴边,而他的嘴呢,如果不是隔着笼子也快凑到鸟的身上了。父亲总是邀功请赏、喜形于色地告诉我,这几天鸟唱了多少回歌,说了几句话,甚至它的粪便有什么变化……我注意到了父亲对鸟的迷恋,他舍不得离开县城回家,整天就跟鸟在一起,甚至开始忌妒我向鸟靠近。其实,晚年的父亲已经集天下男人所有的毛病于一身:酗酒、好赌、懒惰、几个月不洗澡和对老婆的傲慢。母亲对父亲早已经忍无可忍,如果不是觉得彼此都已古稀早就把他撵出家门了。

然而奇迹还是在无意之中发生了。父亲每次从我这里回家之后,母亲都会欣喜地发现,他似乎忘记了酒的存在,忘记了通往赌场的路,而不时在别人面前提到我的那只鸟:“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

如果说要靠一只鸟才能拯救父亲的话,我没有什么理由不忍痛割爱。还不等母亲开口,我便请父亲来一趟县城,让他把鸟带回乡下。父亲如获至宝,生怕我后悔,逃也似的带着鸟跑回乡下。从此以后的半年,他再也没和母亲吵过架,什么地方也不去,整天跟鸟在一起。

然而,有一天早上,母亲气急败坏地闯进城来,撞开我的门,“你爸彻底失踪了,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母亲沮丧地说。

怎么能失踪了呢?我意识到事态的严重,赶紧随母亲赶回老家。乡亲们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爸变成了一只八哥,跟着一群鸟飞了。”

父亲从我那里带回那只鸟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新编织了一只比原来大得多的鸟笼,大得可以装得下一头猪。后来他做了一个更大的鸟笼,自己也钻了进去,跟鸟睡在一起,早上起来他的脸上全是鸟粪。母亲无法忍受鸟粪的腥臭和对鸟毛过敏带来的痛苦,彻底跟他分居了。

父亲不满足于让那只鸟待在笼子里,他把鸟从笼子里放出来,发现鸟有灵性,跟着他一起,不试图逃跑。最后,把鸟带到地坪和晒场甚至更广阔的田野上,鸟都驯服地跟着他,只要他吹一个口哨甚至一个手势,它就会来到他身边,停在他的肩膀或头上,朝着路人不断地说“您好”。路人司空见惯地奉承两句,父亲便得意地说:“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

与鸟笼相比,那只鸟当然更喜欢山林,对回家越来越不愿意。父亲便纵容它,让它在山林里待上越来越多的时间,甚至和它一起在山林里过夜。

此后,父亲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人在山里看见过他,他就躺在树上,那只鸟和一群形形色色的鸟在树冠上叽叽喳喳,热闹得像开生日宴会,老远就能听到它们说话与歌唱。乡亲们都说,自从父亲带回来那只鸟后,我们的山林从来没有那么热闹过,好像全世界的鸟都聚集在一起,都成为鸟的天堂了。母亲也曾经到山里找过父亲,别人告诉她,往鸟最多的地方去,肯定能找到他。起初几次,母亲还真能找到父亲,他在树上,鸟在他的身边,母亲叫嚷着,他就是不肯下来,也不跟母亲说话。

后来,父亲和那些鸟群离家越来越远,需翻过几座山才能偶尔见到一次。母亲对此已经厌烦透顶,发誓不再去找父亲。开始的时候,我以为父亲会回家的,因此,对母亲一次又一次的诉苦没放在心上。

直到这一次,一个多月没有父亲的消息,我才真急了。

我们像警察搜索罪犯那样,一路上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找寻父亲。从早上一直到下午甚至到第二天,才陆续传来一些让人欣喜的消息。有人汇报说,在梅花岭坳发现了父亲扔掉的香蕉皮,有人说在尖锋顶捡到了父亲衣服上的纽扣,有人说在枇杷沟踩到了父亲的大便,有人说曾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在围龙山的石堆上烤食老鼠……这些证据或许能说明父亲还活着,只是不知道现在他在哪里。

我赶到香梨坡。因为听说那里的一个牛贩子半个多月前曾见过一个像我父亲的人。香梨坡属于另一个镇管辖的偏僻的小山村,只有一条像云梯的天路通往山外。父亲告诉牛贩子:“我的另一个儿子带着一群鸟朝西飞走了,不见了,丢下我不管了,我要去找它。”

据牛贩子的描述,那人肯定就是父亲。我知道父亲是不会再回来了。他已经不再属于我们的世界,他已经属于山林。

此后一个星期,关于父亲的踪迹和音讯越来越少,大约又过了半个多月吧,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从北海打来的电话。电话里说,有猎户在山里抓到了一个野人……我连夜驱车赶到北海,找到抓到了野人的猎户。但那猎户说,他把野人放了,因为野人会说话,他说自己是寻找另一个儿子的,他的儿子带着一群鸟朝西飞走了,不见了,丢下他不管了。猎户往背后指了指:“他就是往西跑的,像飞一样。”

再往西,就是越南境内了。

猎户说,他操着跟你一样的口音,如果你有这样的一个父亲,那他就应该是。

猎户还问我:“你是不是还有一个兄弟?”

是的,我有一个比我大十岁的哥哥,三十年前战死在越南凉山,虽然被追授了三等功,但直到现在尸骨还留在那里。

(选自《天涯》2009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母亲对鸟毛严重过敏而父亲爱鸟成癖,这种对比实际上是一种隐喻,意在表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和睦。
B.鸟之所以能“拯救”父亲,是因为这只鸟帮助晚年的父亲改掉了他身上的“毛病”,这也是父亲爱鸟的重要原因。
C.“跟鸟睡在一起”“和鸟一起在山林里过夜”以及和鸟一起失踪,这些怪诞的情节,强化了父亲作为鸟痴的形象。
D.“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这句话多次出现,揭示了父亲的恋鸟癖中隐含了他心底对牺牲的长子的怀念。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叙述采用了第一人称,主要为了增强文章真实性,让读者相信父亲的怪诞行为在现实中是真实可信的。
B.文章用较多篇幅写父亲和鸟相处的场景,笔触朴实而灵动,表现父亲在鸟群生活中获得了难得的自由与快慰。
C.母亲这个形象在小说中不仅具有现实指涉,也富有象征意味,代表的是一种和父亲精神截然相反的世俗生活。
D.小说以交代三十年前战死在越南凉山、尸骨还留在那里的哥哥结尾,前后呼应,使得小说情节更加严密完整。
3.父亲为什么要那样迷恋鸟?结合文章概括父亲的心理原因。
4.将生命的痛苦进行诗意抒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品的“诗意”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3-25更新 | 1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失去了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刘亮程

不久前我在鄯善迪坎儿村,见一大棵梭梭树长在路旁。我从小认识梭梭,见了亲切得很,就像看见一个亲人站在那儿。我对这个村庄也一下有了兴趣。一棵本来只能当烧柴的梭梭,在村里枝条完好地长了这么多年,一直长到老,谁在护着它呢?迪坎儿村紧挨沙漠,走进一户人家,门前一渠沟水流,葡萄藤蔓覆盖了整个院落。转到屋后,发现后墙已经被流沙淹埋掉大半,沙漠从这户人家的后墙根,一望无际地远去,没有一点绿色。

我生活的新疆地域辽阔,大块地存有一些自然风光,除了几个国家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在相对疏松的村镇之间,连绵的农田间隙,还有幸能看到荒野草原、沙漠戈壁,这些暂时没被人侵占的地方,长野草野树,或寸草不生,任风沙吹刮。不像内地中原,城市村庄紧凑相连,农田密布,整个大地住满人长满人吃的粮食,没有一块闲地供野草生长,更别说有野生动物了。自然退居到偏远边疆和那些不易人居的荒芜山岭。城市的野生动物只剩下苍蝇和老鼠,乡下也差不多。

美好的自然景观离人们远了,迫近的却是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旱涝、反常气候。这是自然的另一面。其实自然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无论身居都市还是乡村,我们一样在自然的大怀抱中。包括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所有的城市、政权、宗教、文化文明,都建立在一个最大的自然——大地之上,苍天之下。它动一动身,这一切便都不存在。但它厚爱着我们,不会轻易动身。我们却常常忘记承载我们的大地,护佑我们的苍天。

古人云:厚德载物。宽厚的大地承载江河山岳,也承载毛虫小草;承载秀水江南,也承载荒漠西域。它的德是公正。而说出厚德载物的人,则听懂了大地语言。庄子懂得自然的语言,那些古代优秀的文学家都懂,他们通过草木虫鸟、云霞水土跟自然交流,心灵在天地万物中神游,获得启迪和智慧。

《诗经》中上百种动植物,个个有名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只叫雎鸠的鸟,关关地鸣叫着出现在《诗经》的开篇,这是古代诗人给一只鸟的待遇,有声音有名字,有尊严有位置。如果在现代诗人笔下,很可能就写成“一只鸟在河边叫”了。至于是只什么鸟,大概没多少人在意。

现在大地上所有动植物都有名字,我们却不知道或不懂得用名字去称呼它们,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读到的多是对动植物的称呼,把地上长的都叫草,天上飞的都叫鸟,不懂得去单个地叫出一棵草、一只鸟的名字。一方面是不认识,另一方面在意识中或许没有对所书写对象的敬重。

有一颗能跟自然交流的心灵,懂得尊重自然,敬畏人之外的生命,才可能听懂自然,知道一棵草一朵云在说什么,漫天星星在说什么。自然跟我们交流的唯一渠道是心灵。现代人也有心,但是不灵了。小时候,夜晚躺在草垛上,看见身边的狗在看星星,也跟着看,我从来不认为狗看不懂星星,狗大概也不这样认为我。看星星其实再简单不过,抬抬头,就可以看见那些遥远的星星,你能感到它们一直在注视着你,你也在注视着它们。

包括地上的一块石头,一个土疙瘩,也一直这样注视着我们。只是我们的心不灵了,感觉不到一个土疙瘩的注视。自然不跟我们交流了,我们也早已失去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鄯善迪坎儿村的人们还在自然中,他们从来就懂得怎么和沙漠荒芜一起生活,怎样和仅有的一点水源、一架葡萄还有一棵梭梭树一起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怎样贫穷地生活

1.请分析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
2.请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现代人也有心,但是不灵了
(2)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怎样贫穷地生活。
3.文章写梭梭树,在行文脉络、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上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文章中说我们“把地上长的都叫草,天上飞的都叫鸟,不懂得去单个地叫出一棵草、一只鸟的名字”,请问你能单独说出一种草或者一只鸟的名字么,请带上你的感情给你的一棵草或者一只鸟写一段120字左右话吧。
2019-06-04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