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丰城市丰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期末 2023-05-05 11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重证据法是近代王国维对自己研究中国古史所运用的基本方法的概括。1925年,王国维在为清华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总论》时最早提出二重证据法:“我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这种方法突破了传世文献互证的限制,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解。

通过这种方法,新材料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旧材料可以得到重新鉴定,而人们有关古史的立论,可以得到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双重判定,从而也就会做到确凿可信。作为一种古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二重证据法具有一定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如认为“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体现了逻辑方法论原理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首要环节的要求;主张“综合贯通以类其同,分析比较以观其异”,不仅体现了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体现出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求在古史研究中对不同的材料“参互求之”,表明了对比较法的重视;强调“由全以知曲,致曲以知全”,则体现和贯穿着对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

(摘编自《逻辑学大词典》)

材料二:

上世纪后半期,史学界进一步拓宽研究路径,注意运用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推动古史研究朝民俗学、神话学及人类学的路向发展。作为古史辨派的成员和顾颉刚的弟子,历史学家杨向奎在新时期学术复兴的语境中提出三重证据法。杨向奎在其所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序言中称:“文献不足则取决于考古材料,再不足则取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过去,研究中国古代史讲双重证据,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鉴于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民族学的材料,更可以补文献考古之不足,所以古史研究中三重证据代替了过去的双重证据。”

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从各自关注的领域对三重证据法做了不同解读,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推进。陈寅恪所言三重证据法是:“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黄现璠所言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结合调查资料或材料中的“口述史料”研究历史学、民族学。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少数民族的,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的史料研究先秦史。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考古材料又分为两部分——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三重证据便是有字的考古资料、无字的考古资料和史书上之材料。可见,三重证据法的具体内容,不同学者的解读有差异。不过,均为在“二重证据法”基础上,以互证为基本方法,拓宽史料范围的学术努力,突破了文字中心主义。

(摘编自龙宗智《法学与史学印证方法比较研究》)

材料三:

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方法创新与整合对于中国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对于按照文、史、哲、心理、宗教、美术等各个学科的教育范式培养出来的学者,要学会在书写文献以外找到重新进入历史文化的途径,这虽有相当的知识跨越难度,却代表着未来的学术整合发展趋势,值得在高等教育中加以引导和推广。举例来说,《西游记》研究一直是古代小说研究的大热点。季羡林先生根据印度大史诗中的神猴哈努曼形象,提出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的由来究竟属于中国原创还是印度输入的问题,曾引发比较研究方面持久的争论。事实上,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地区,当地居民的口碑文化中至今依然保留着有关唐僧师徒西游故事的丰富地方性叙事,甚至当地的地名中也还保留着“葫芦河”等一批与西游题材相关的古老名号。第三重证据表明:猴的形象,对于自古游牧在河西走廊地区的羌人,包括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本来就是其祖先图腾。神猴能够神通广大的观念,不需要等待哈努曼形象从印度传播过来,就早已深入人心。

过去十余年,《西游记》研究再度发生“焦点西移”的现象,其原因就出自敦煌榆林窟的西夏壁画和元代壁画之唐僧师徒叙事。这些图像符号给出的西游叙事题材,要比吴承恩写出小说《西游记》的年代早几百年。这一实例表明,新发现的第四重证据对文字符号材料的时空局限性而言,具有真正的突破意义。这样,文化研究就不再单纯着眼于互证,而囊括了传统历史文本及以外的所有符号形态,实现了普遍方法论的探求。

(摘自叶舒宪《四重证据法:符号学视野重建中国文化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研究中国古史的专家,王国维撰写了《古史新证》,并把史学界研究中国历史所运用方法概括为二重证据法。
B.敦煌地区在唐宋以前是氐羌族群活跃的区域,当地保留至今的西游故事,属于黄现璠三重证据法中的“口述史料”。
C.结合各自关注领域,学者们重新解读了三重证据法,他们相互借鉴,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拓宽了史料。
D.许多游牧民族曾将猴的形象作为祖先图腾,这些信息证实了神猴哈努曼形象确实在河西走廊出现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向奎运用了民族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古史,提出三重证据法,认为民族学的材料可以补文献与考古之不足。
B.陈寅恪提出的三重证据法,主要是地下之实物、纸上之遗文、异族之故书、传世古籍、外来之观念和旧有材料的互证。
C.徐中舒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吸纳了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少数民族知识来研究中国历史。
D.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以二重证据法为根基,他将考古材料分为考古数据和古文字数据,第三重证据便是有字考古资料。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二重证据”使用的是(     
A.宁夏贺兰山新石器时代的角羊岩画B.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C.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D.山东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
4.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三,概述四重证据法包含哪四重。
5.请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从一重证据法到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哪些理论上的飞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非攻(节选)

鲁迅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非攻)写于1934年,当时现买环境极为险恶,“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②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隆,到最后变成碎片,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
B.墨子一面兼程去见公输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可见他缺乏自信。
C.公输般始终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放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老牌的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C.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的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和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形成对比,
D.作品将墨子置于充满激烈矛盾冲突的环境,塑造了一个身体力行、百折不挠、勇于实践自己主张的圣人形象,
8.本文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9.本文原名“扶危”,后改名为“非攻”,请结合文本及写作背景,谈谈这样更改的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太弟颖①匈奴左贤王刘渊为冠军将军,监五部车事,使将兵在邺。渊子聪骁勇绝人,博涉经史,善属文,弯弓三百斤。弱冠游京师,名士莫不与交。颖以聪为积弩将军。渊从祖右贤王宣谓其族人曰:“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复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编户。今吾众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左贤王英武超世,天苟不欲与匈奴,必不虚生此人也。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复呼韩邪之业此其时矣!”乃相与谋推渊为大单于,使其党呼延攸诣邺告之。渊白颖请归会葬颖弗许渊令攸先归告宣等使绍集五部及杂胡声言助颖实欲叛之。王浚、东赢公腾攻颖,渊请归发五部兵以击浚、腾,颖许之。渊至左国城,宣等上大单于号,二旬之间,有众五万,都于离石。冬十月,刘渊迁都左国城,胡、晋归之者愈众。渊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刘宣等请上尊号,渊曰:“今四方未定,且可依高祖称汉王。”于是即汉王位,大赦,改元曰元熙。

元达②少有志操,渊常招之,元达不答。及渊为汉王,或谓元达曰:“君其惧乎?”元达笑曰:“吾知其人久矣,彼亦亮吾之心,但恐不过三二日,驿书必至。”其暮,渊果征元达。元达事渊,屡进忠言,退而削草,虽子弟莫得知也。

曜⑨生而眉白,目有赤光。幼聪慧,有胆量。早孤,养于渊。及长,仪观魁伟,性拓落高亮,与众不群。好读书,善属文。铁厚一寸,射而洞之。常自比乐毅及萧、曹,时人莫之许也,惟刘聪重之,曰:“永明,汉世祖、魏武之流,数公何足道哉!”

[注]①太弟颖:皇太弟司马颖。这是西晋惠帝司马衷永兴元年发生的事。②元达:即陈元达,字长宏,后部人。本姓高,后改姓陈。③曜:即刘曜,字永明,新兴郡人,匈奴族。刘渊侄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八十五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白颖/请归会葬/颖弗许渊/令攸先归/告宣等使招集五部及杂胡/声言助颖/实欲叛之
B.渊白颖/请归会葬/颖弗许/渊令攸先归告宣等/使招集五部及杂胡/声言助颖/实欲叛之
C.渊白/颖请归会葬/颖弗许渊/令攸先归告宣等/使招集五部及杂/胡声言助/颖实欲叛之
D.渊白/颖请归会葬/颖弗许/渊令攸先归告/宣等使招集五部及杂/胡声言助/颖实欲叛之
11.下列对文中加黑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弟颖表匈奴左贤王刘渊”与《出师表》“临表涕零”中的“表”词义与词性都相同。
B.“从祖”指祖父的亲兄弟,这里指堂祖父。根据祖父年龄大小,也可称为伯祖父或叔祖父。
C.“编户”指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编户制度既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也是一种赋税制度。
D.“削草”是古时大臣上书的奏稿,在事成后都要销毁,以示谨慎保密,本文中即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渊的儿子刘聪骁勇过人,博览经史,善于作文,可以拉开三百斤张力的大弓,长大成年后,游学京师,京城的名士都愿意结交他。
B.匈奴右贤王刘宣认为,多年以来,匈奴首领单于地位低下,没有土地,徒有虚名,而如今司马氏统治下,光复呼韩邪伟业的时候到了。
C.陈元达年轻时很有志向和节操,其侍奉刘渊,屡次进谏忠言,他所做的这些,就是他的子弟也没法知道详细情况,可见其做事谨慎。
D.刘曜早年成为孤儿,被刘渊收养,性格虽不大合群,但喜好读书,善于作文,自比于乐毅、萧何和曹参,当时只有刘聪看重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
(2)吾知其人久矣,彼亦亮吾之心,但恐不过三二日,驿书必至。
14.刘宣为什么认为“复呼韩邪之业此其时矣”?请简要概括其理由。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①元九:即元稹。唐宪宗元和五年(810)正月,东台监察御史元稹承召回长安,住宿四川省华阳县敷水驿。因与宦官发生争执而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②美人:指贤人。③郢客:均指元稹。这时元稹已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所以称元稹为郢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写竹鞭,酬友人,抒发己怀,感情真挚深沉。
B.诗中强调竹鞭是友人真挚相赠,且细心封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友人的感激。
C.诗歌颔联虚实结合,写自己收到竹鞭后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D.诗人希望能和友人一同归去,轻敲金镫,吟唱诗作,表达对友人的宽慰之情。
16.本诗以物咏人,诗人借璧州竹鞭赞扬了友人哪些品质?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