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杭州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一 期中 2023-05-14 19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抄检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的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王熙凤、宝玉、黛玉。王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是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梦>的构思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特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籽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红楼梦》的主题,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梦》,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玉钏儿不慎把汤洒到宝玉手上,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去避雨,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 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的形象是对“仁”“礼”失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 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已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宝五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它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来,并且人物语言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红楼梦》里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 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儿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宠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更在于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记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关注了《红楼梦》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的叙事特点进行了阐述,准确到位。
B.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小说主旨。
C.材料三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缘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
D.作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则并不符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B.《红楼梦》中的“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他既坚持、热爱、有信仰,又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C.《红楼梦》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儿、金钏儿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D.《红楼梦》精心设计了林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3.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3-05-14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会唱歌的夜莺

[法] 儒勒·米什莱

①从前那个著名的克莱尔草地,就是今天的圣•日耳曼市场,大家都知道,每逢礼拜天,这里是巴黎的鸟市。

②在这么一个拍卖捕获动物的去处,许多飞禽不免总强烈地表现出一种被囚禁的味儿。这些鸟儿像奴隶似的被商人们陈列售卖,百般夸耀。这些长着翅膀的奴隶,尽管不懂我们的语言,却也流露出奴隶的哀愁:其中有些固然天性温驯,但是也有些神气抑郁寡欢,总是在渴望自由。还有一些鸟儿看上去仿佛在跟你招呼,示意过客停步,好把它们买去。它们只求能有个好主人。不知有多少回我们看到一只聪明的金翅鸟,或是一只娇态可掬的红颈鸟儿,凄楚地凝望着我们,那眼神里分明在说:请买下我,好吗!

③这一天,在这座市场上的鸟儿中,最漂亮的要数一只黄莺了,人们把这位珍贵的鸟中艺术家像一颗无双的宝石似的特别放在架子上其他所有鸟笼上方。它轻盈而妩媚地飞舞着,光艳动人。经过长期驯养之后,它好像已经习惯于幽禁生活了,毫无怨怼,处处给人以温馨愉悦之感。这显然是一个美丽尤物,轻歌曼舞,通体谐和,我看到它在跳跃,简直就像听见它在歌唱似的。

④在它的下方,一只寒碜可怜、极其狭小的笼子里,杂沓凌乱地挤着六只体型大小不同的鸟儿。有人让我审视其中一个我简直分辨不清的囚徒,这就是今天早上刚刚捉到的夜莺。卖鸟儿的玩弄诡计,把新来的俘虏放在一群愉快的、久已习惯于幽禁的小小奴隶中间。这些小鹪鹩本来就是生在笼子里的,出生还没有多久呢。我想,那商贩总是仔细盘算过,当夜莺看到周围这份天真的欢乐情趣时,兴许会忘记它自身无数的烦忧吧。

⑤它缩在笼子深处的阴影里,一只小食槽半掩住身子,羽毛贲张,双目紧闭。那群得宠的、喧腾的小家伙在又调皮又鲁莽地嬉闹,推推搡搡,碰撞着它,可是它总是一动不动,连眼睛也不睁开。显然,它不想看,也不想听,不肯吃食也不自我安慰。我感觉到这种自愿与世隔绝的状态正是它在极度痛苦中的一种力求解脱,它仿佛蓄意自戕。它在精神上迎接死亡,尽可能地闭目塞听,屏气静息地死去。

⑥你该注意到在这种状态中,它却毫无怨恨、辛酸或愤怒之情,一点也不像它的邻居——那位暴躁的燕雀——挣扎得那样猛烈,那样难过。甚至那些幼稚无知的小鸟儿,对它既不关心也不尊敬,往往冲压到它身上,也并不会使它表现出任何不耐烦的容色。它显然在说:对于已经死去的,这又有什么呢?尽管它双目紧闭,我仍然看得出它的心思。我感觉到一位艺术家的洋溢着温馨和光辉的灵魂,对于世俗的野蛮、命运的坎坷,既不恼恨,也不峻拒。

⑦怎么不能称它为艺术家呢?

⑧它具有人类所罕见的高雅风格,一切艺术家的品质,优点和缺点,在它身上都十分丰富。它不顾自身安全,老爱单独外出,到处遨游。它挺得意地百啭娇啼,它最爱定居在有回声的地方,以聆听并时时予以应答。

⑨对于弱小,它的心是温柔的:如果你把一些孤儿交付给它,它会负责关怀,时刻放在心上,它即使是雄性又已年迈,也会像妇女那样,哺育并仔细照料幼雏,无微不至。在它心中燃起的火一般的热情几乎总是使它保持消瘦。它很好奇,为了想看到一些新的东西,它自己反倒上了钩。

⑩一旦捉住,若是你不注意把它的翅膀扎起,或者不把笼子蒙好,外面护上厚棉垫,它准会惊悸得乱蹦乱跳而死。这种剧烈行动不过是表面现象,它的内心却特别柔和而驯良:正是如此才使它高尚其志,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那么,爱情和阳光大概都是它的起点吧,艺术本身以及爱美,虽然仅仅隐约可见,但却令人强烈地感到,都是滋润它心灵的第二甘泉,并予它以清新气息。一旦向无穷开放之后,其发展是无限的。

艺术家的真正伟大之处,乃是超越他的对象,乃是做出比自己所想做的更多的东西,那完全是另外的东西,超过了原来的目标,超过了可能,并看到更加遥远的彼岸。

伟大的悲哀,无尽的烦忧之源就在这里,为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不幸而哭泣的可笑的崇高也来自这里。别的禽鸟不禁为之震惊,有时会询问它心里揣想着什么,有何愁思。它快乐而自由地待在树林里,只是在岑寂中歌唱,以回答它们:任我悲吟!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商贩将黄莺笼子摆放在所有鸟笼上方,一方面是为了向周围人炫耀,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这只漂亮的黄莺的重视和喜爱。
B.商贩将刚捕获的夜莺放在一群愉快的、已习惯于幽禁的鸟儿中间,是希望夜莺变得温驯,早点适应囚禁生活。
C.夜莺双目紧闭,一动不动,不吃不喝,对周遭的喧嚣不理不睬,以蓄意自戕的手段来表达被囚禁的愤怒。
D.夜莺老爱单独外出,还因为好奇而上了钩,被囚禁在笼子里,作者以此告诫世人面对新事物,要小心谨慎。
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采用比喻、比拟的手法为我们描述了鸟市中被囚禁在笼中的鸟儿的凄楚神态,流露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B.文章第④段中夜莺的生存状态反衬了第③段中黄莺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囚于笼中的夜莺命运的同情。
C.文章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对囚禁的夜莺表达了崇敬、赞美之情,对人类控制自然界其它生物的行为给予了批判。
D.作者借助夜莺形象,深情地诉说鸟儿天生就属于天空,它们不能没有阳光、飞行和爱情,不能没有自由的生活。
6.请联系全文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含意。
7.有人说“儒勒·米什莱的散文充满了对自然、对人类、对世界的爱”,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鲁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者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有删节)

【注】①乘韦,四张熟牛皮。②不腆;陕,丰厚,美好。不腆脚不丰厚,不富裕。③脯资饩牵:脯,干肉;资,粮食;饩(xì)牵,牛羊猪等活性畜。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B.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C.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D.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办事官员,用作对对方的敬称,表示不敢直指其人。文中“执事”代指秦穆公,可译为“您”。
B.东道主:文中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后来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淹久:淹,淹没,埋没;久,长久。意思是杞子等人在郑国长久沉沦而得不到重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首先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亡郑、存郑对晋国的利害得失,拉近了与秦穆公的距离,消除了他的戒心,为进一步游说做出有力的铺垫,展现出高超的游说技巧。
B.烛之武提起“朝济而夕设版”的意图是以历史事实为证,说明晋国背信弃义,起到加深秦晋矛盾、动摇秦晋联盟基础的作用。
C.秦穆公派孟明等人率军远袭郑国,从弦高说“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的话语中可看出郑国其实早就知道,因此秦军最终失利而归,这也从侧面表现了蹇叔的先见之明。
D.两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既表现了烛之武和弦高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的人物特点,也赞扬了他们深明大义,不顾个人安危、以国事为重的爱国情怀。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2.《左传》是我国杰出的历史散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根据上述二则材料,概括《左传》的艺术特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春词

【唐】 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注】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注】楚客,指屈原,后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代名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诗句含而不露,情在言外。
B.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柳枝迎风招摇的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典故运用巧妙,不着痕迹,妥帖自然,抒发心中积郁。
D.尾联时空交织,“一醉尽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
14.“万古至今同此恨”中的“此恨”包含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容易(0.94)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孔子对曾皙“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的追求最为赞赏。
(2)____________________,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4)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5)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一句明确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最后用“__________”一句告诫统治者不要被敌人的强势吓倒。
2023-05-13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经各种表演艺术反复改编,可说是二百年来文化发展史的一大奇观。其中,1958年由徐进改编,徐玉兰、王文娟演出的越剧《红楼梦》,已成为改编中的经典。

该剧本虽然也题名《红楼梦》,但对小说的内容作了 的删削,几乎删除了除宝、黛、钗爱情婚姻纠葛以外的所有内容,使保留下的线索十分清晰,矛盾也相对集中,这正符合李渔对戏曲结构要求“减头绪”的古训。围绕着这条基本线索,让核心人物直接进入正题,并聚拢起矛盾冲突,成为剧本展开的重要法则。例如开场戏“黛玉进府”,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有丫鬟奔走相告“林姑娘来了”,看似突兀,其实通过接下来宝玉见黛玉后,唱出     的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从而使主要人物上场的突兀,与宝玉心理感受上的又惊又喜巧妙衔接起来。在减少头绪以聚焦矛盾的同时,剧本也对情节发展次序作了大调整。一个重要改变是宝玉挨打情节被调整到黛玉吟唱葬花词之前。

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的结果。当年,徐玉兰、王文娟 的合作完成的越剧《红楼梦》,为演出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里,他们通过     ,带出了一代又一代卓越的学生,让经典演出也形成了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谱系。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天衣无缝       言传身教
B.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无懈可击       耳濡目染
C.大张旗鼓       津津有味       天衣无缝       耳濡目染
D.大刀阔斧       津津有味       无懈可击       言传身教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
B.越剧《红楼梦》成为经典的原因,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的结果。
C.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是剧本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
D.越剧《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是剧本厚实地提供了基础,二是几代越剧演员的不懈努力。
18.《红楼梦》中常以花喻人,下面人物与花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
B.薛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桃花
C.贾探春:瑶池仙品,日边红杏倚云栽。——杏花
D.史湘云: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海棠
2023-05-14更新 | 2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整本书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整本书阅读-填空 | 较易(0.85)

19. 名著阅读。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令人过目难忘的女性形象。有居住在潇湘馆、满腹“咏絮才”的①_______ ,有一出场就因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②_______ ,还有端庄秀丽、别号“衡芜君”的③_______ 。这些女性形象,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中华文化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2023-05-13更新 | 2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九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适中(0.65)
20. 请以《<红楼梦>令我__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段话。

《红楼梦》是一部执着的书,它使你觉得世界上本来还是有一些让人值得为之生为之死为之哭为之笑的事情,它使你觉得活一遭还是值得的。《红楼梦》令你叹息,《红楼梦》令你惆怅,《红楼梦》令你聪明,《红楼梦》令你迷惑,《红楼梦》令你心碎,《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红楼梦使你觉得神秘,觉得冥冥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伟大。

《红楼梦》是一部文化的书,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

——王蒙《我爱读〈红楼梦》》

要求:(1)在横线上填写你阅读《红楼梦》的感受,例如“聪明”“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等,可以选用以上材料中的词语,也可以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2)结合原作分析,100字左右。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中的人物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运筹帷幄的张良……


星海实验中学高一年级计划举行读书报告会,围绕上述人物展开讨论。上述三个人物,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1
整本书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4-70.65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8-120.4左丘明(前556-前451)  《左传》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3-140.65刘禹锡(772-842)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50.94名句名篇默写混合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6-18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曹雪芹(1715-1764)  《红楼梦》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六、整本书阅读
190.85把握相关情节、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填空
200.65《红楼梦》  鉴赏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评价、感悟作品人文价值、时代意义  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简答(单)
七、作文
210.4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