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期中 2023-07-12 19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显然,中国人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

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规整格局,而效法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自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非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是自然的典型化,比自然本身更概括、更典型、更高,也更美。中国园林不仅停留于形式美,更进一步通过显现于外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

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暗香盈袖,月色满庭,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花,村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嚣的出世情怀;水光浮影,悬岩危峰,暗示了山林隐逸、寄老林泉、清高出世的追求。

这些,都是文人学士标榜的生活理想。因此,中国园林的高下成败,最终的关键取决于创作者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文野。

1685年,英国著名学者坦伯尔针对西方的几何式园林说: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此时,欧洲所流行的园林,正像凡尔赛花园的建造者勒诺特所说的,却是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而是一种绘画,让事物再现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都纳到园子里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它具有再现自然的性质,而不再是不再现任何东西,只抽象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

歌德则用诗一样的语言称赞中国人:在他们那里,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他在这里谈的,很大程度上都指的是中国园林。

(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对“有若自然”情趣的追求,受“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
B.在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入景、触景生情,通过要素的选取、加工和组合寄寓外景以内蕴之情。
C.中国园林通过布置、组织、创造和扩大空间来丰富空间美感,颐和园便是运用长廊、另辟小园林等做法来创造艺术意境的。
D.黑格尔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它具有还原自然的性质,是能够具体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不仅在中、西方园林之间,还在二者的建筑群和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借中西方之间的对比,表现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
B.材料二中沈复所言的有关大小、虚实、藏露等关系的观点,从美感特点来说,与材料一所论中国园林追求“道法自然”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C.材料一中歌德所说的“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从效法自然的角度反映了中国园林善用“借景”之法寄寓感情的特点。
D.材料二使用“隔景”的概念,并以颐和园的谐趣园为例加以证明,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善于处理空间的艺术。
4.坦伯尔与黑格尔对中国园林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艺圃是苏州一座极具特色的明代小园林,园中至高点有座朝爽亭,亭内的槛联这样写道:“漫步沐朝阳,满园春光堪入画;登临迎爽气,一池秋水总宜诗”。朝爽亭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7-1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以身死问苍天

孙皓晖

太阳出来了。汨罗江畔晨雾渺渺,青山绿水陷在了无边无际的迷蒙之中。

屈原从茅屋中走出来了,扶着一支青绿的竹杖,消失在弥漫的晨雾里,登上了那座高高的孤峰。晨雾消散,那个身影像一座石刻的雕像,久久地伫立着,久久地仰望着湛蓝深邃的天空。渐渐地,苍翠青山吻住了半边红日,晚霞彤云飞金流彩,天空充满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一种主宰一切却又永恒地保持着沉默的威严。山下,汨罗江水被霞光照得青绿中透着金红,渔船正在江中缓行晚靠,隐隐有问答酬唱的渔歌传来。

那位圣哲般的老渔夫,依然肩扛鱼叉鱼网,漫不经心地从江畔走来。偶然,他抬头看了一眼那熟悉的茅屋,眼神闪过一丝惊异。那柱像渔火一样准时点燃的炊烟没有了,茅屋上挑着一幅长长的白幡,门前也没有了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渔夫目光缓缓地向山顶移动着,木然地站住了。

白发飘飘的老人伫立在高高的孤峰顶端,山下是湍急的汨罗江。

老人仰起了高傲而执拗的头颅,凝视着流云飞动的长空,长长叹息一声,沉重极了。上天呵上天,你醒着吧?不!你定然睡着了,睡着了。你有双眼吗?不!你定然没有生得双眼,没有!没有!那你为何要做天?为何要受人的顶礼膜拜?上天呵上天,都说你是太古自生,不是人造,不受人制,洞察奸邪,惩恶扬善。真是这样么?不!你混混沌沌,无边无际,不识人间是非功过,全然没有公平、正义与爱心!你,你还是天么?

天空神秘而沉默,七彩流云的漩涡仿佛积淀着久远的愚昧,平静、麻木而又诡异。

太阳完全沉没于山后了,天际陷入了茫茫昏暗。

老人仰天大笑,笑一阵又大哭一阵,摇着头,拭着泪,释然而又迷惘地喃喃着:上天呵上天,不要责怪屈原骂你问你。你要有灵魂,有双眼,你可能早早都悲伤死了,激愤死了,对么?是了,你听不见屈原的话,你不过一片流云一汪大气而已!真想让你变成威力无边的神座。你?你答应了?答应了?呵,上天答应屈原了!上天开眼了!啊哈哈······

老人大笑着,从高高的峰顶跃入了一片幽明的汨罗江。

屈原大夫,回来了---老渔人悠长的喊声响彻河谷,渔哥们,救屈原大夫!屈原大夫投江喽---顷刻间山鸣谷应,江面上点点渔火竞相而来,渔人们在船上喊成了一片:屈原大夫,你在哪里---

山间火把也从四面八方涌来,人们边跑边喊:快救屈原大夫!快,跳水了-

茫茫江面上,渔人们的喊声渐渐变成了无边无际的哭声。

鲁仲连与春申君闻讯赶来时,已是三日之后了。

汨罗江的春水静静地流淌着,空旷的山谷唯有大片的水鸟在那座孤零零的茅屋上空盘旋飞舞,嘶哑悠长地嘎嘎鸣叫,弥漫出无尽的悲怆。骤然之间,春申君变得枯瘦苍老,软瘫在茅屋前竟是泣不成声了。

春申君,屈原大夫不足效法。鲁仲连平静得有些冰冷。

没有屈原,黄歇何堪!楚国何堪!春申君猛然跳起,竟对着鲁仲连大喊起来。

立国不赖一贤。鲁仲连依旧平静得冷漠,屈原之心,已经在放逐岁月中衰朽了。纵是秉政变法,也是刻舟求剑了。君自思之。告辞了。

春申君大急:噢呀,仲连,你如何能在此时离开我了?

春申君,时也,势也。鲁仲连笑了一下,分明是无奈地苦笑,我接到密报:燕国乐毅正在奔走联络,意在灭齐。本想扶楚带齐,不想楚国衰颓如山倒。仲连总得尽力周旋,保住齐国,给天下抗秦留得一线生路。

春申君惊愕了,良久沉默,低声道:仲连,黄歇纵然无能,也要拼力撑持住楚国了。齐国若有急难,也好有一片根基。

春申君,仲连先行谢过。鲁仲连叹息了一声,春申君,临别一言,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君姑妄听之:要撑持楚国,便不能效法屈原。屈原之失,在于愚忠。楚怀王之颟顸昏聩,正是楚国衰落根源,屈原却始终寄予厚望。最终如何?楚王悲惨地死了,屈原也跟着悲惨地死了。仲连以为:谋国良臣,绝非一个字所能囊括,忠而无能,照样误国害民!撑持危局,更根本者是胆略,是勇气,是见识!君若奋力振作,联结各方,挺身朝堂,拥立新君,疾呼国难而声讨国贼,昭雎们纵然阴险狡诈,安知不会铲除?但有此举,楚国岂能瘫倒灭亡?若一味效法屈原伸颈等死,非但君身败名裂,楚国又岂能不亡?

鲁仲连戛然打住,对着春申君深深一躬,飞身上马,风驰电掣般去了。

春申君痴痴地望着鲁仲连的背影,骤然一个激灵,向着茅屋深深一躬,猛然飞身上马,飞出了幽静空旷的汨罗江。

(节选自《大秦帝国》,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登上江边的孤峰,眼前所见天空奇异而神秘,流云繁复变动,也是屈原在投江之前复杂心境的写照。
B.老渔夫从江畔走来,由“漫不经心”到“闪过一丝惊异”,源于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及他对屈原的好奇。
C.“向着茅屋深深一躬”,春申君在茅屋前表达对屈原的敬意,也对自己撑持楚国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D.小说采用人物独白、对话等多种手法,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状态,使表达丰富灵动,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7.关于文中谈论屈原之死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春申君认为屈原对楚国有着巨大的意义与价值,故而对屈原之死表现得很悲痛,瞬间枯瘦苍老。
B.鲁仲连对屈原之死表现出“平静得有些冰冷”,认为“立国不赖一贤”,这源于他性格的冷漠。
C.渔人们哭喊,春申君对着鲁仲连大喊,两次呼喊背后所蕴含的对屈原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
D.屈原以身死问苍天,渔人们放歌于江上,一壮烈,一悠闲,其实质都是对楚国现实不满。
8.在投江之前,屈原通过两次问天宣泄情绪,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之死:“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本文增加了渔人搜救、仲连话别等情节,有何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希怿字伯和,燕王八世孙。登淳熙十四年进士第。赵汝愚帅福建,希怿为属吏,尝言: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处昆弟。取古今官著惠爱者缉为一编,曰:是吾师矣。汝愚之,荐于宪辛弃疾。弃疾尚气,僚吏不敢与可否,希怿独尽言无所避。属邑候官苦税重,每不登额,希怿稽核公帑羡钱以足之。弃疾亦荐其能。汝愚当国,调江东运司干办。

同寅有坐侂胄党者,诸司莫敢荐,希怿贤其人,请以荐己者荐之。改太平州通判。先是盗而逃者,捕得处死。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

迁江西茶盐提举。岁饥,恶少聚劫,希怿将自临按,幕属力止之,不听,曰:希怿不出,饥民终不得食,且召乱矣。遂行,发粟赈给,禽首谋者治之其党遂散。升本路帅兼漕事。黑风峒罗世传寇郴阳,奸民潜通贼,阴济以粮。希怿捕治之,贼乏食,乃去。未几,李元砺寇郴,陈廷佐寇南安,复诱罗世传与合,劫掠至龙泉。有何光世者,能知贼动息,希怿授光世计,诱世传诛元砺以自赎。功未竟,移知平江府,其后世传果缚元砺以献,廷佐势孤,亦降。

移知太平州,希怿为倅日,习知其民利病,遂损折帛价,减榷酤额,以苏民力。已而乞祠,迁端明殿学士,换昭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嘉定五年卒,年五十八,赠少保,封成国公。

(节选自《宋史·赵希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
B.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
C.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
D.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是赞美,赞许的意思,与《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嘉”字含义相同。
B.黥,是在罪人面额上刺字再染上墨的刑罚,《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曾受过此刑。
C.俾是让、使的意思,与《促织》中“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的“俾”字含义不同。
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的原因有年龄较大,身有疾患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汝愚非常赏识赵希怿,把他推荐给上司辛弃疾,辛弃疾对赵希怿的办事能力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B.赵希怿的同事因受韩侂胄的牵连,各个部门都不敢推荐,赵希怿请求举荐自己的人举荐他。
C.赵希怿任江西茶盐提举时,一些恶少聚众抢劫,赵欲亲自审理,幕僚极力劝阻,但他毅然照自己的想法做。
D.赵希怿任职平江府时,授计何光世引诱罗世传诛杀李元砺以赎罪;最终贼人陈廷佐势单力孤,也来投降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尚气,僚吏不敢与可否,希怿独尽言无所避。
(2)奸民潜通贼,阴济以粮。希怿捕治之,贼乏食,乃去。
14.赵希怿曾说:“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处昆弟。”他是这么做的吗?请举例回答。
2023-06-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河·和王潜斋韵

曹豳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注】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词一开篇,便慷慨激昂,直截了当地严厉责问,矛头所指,不言自明。
B.“漫漫白骨蔽川原”,形容白骨遍布川野,无边无际,与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C.“谩哀痛”,空哀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谩嗟荣辱”的“谩”相同,都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感慨。
D.词的下片词人生发感慨,在寂寞乡野之中,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
16.请分析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醒人们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要警惕战乱。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了时不我待的感慨。
(3)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呼吁当权者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2023-06-2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茶馆》中,很多人物的语言表面看似滑稽可笑,但是在笑声逝去之后,留给读者的是更多的沉思与愤恨。例如,常四爷见(①)在茶馆抖威风,鄙弃他恃强凌弱,只可窝里斗狠,他却不要脸面地说: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这是何等的威风啊,在面对自己毫无寸铁的同胞时,把土匪流氓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常四爷看到(②)在炫耀自己又细又纯的白面、地道英国造的鼻烟壶时,悲叹大清国的真金白银涌流国外,而他却无比自豪,咱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再如,(③)所言,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诙谐的语言透露出百姓的颠沛流离与命在旦夕,而他却利用百姓祸难大发横财。凭借《茶馆》忧患与沉郁的悲喜剧美学,抒发出老舍独特的艺术个性

18.在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写人物姓名,正确的一项是(     
A.①马五爷 ②二德子 ③刘麻子B.①二德子 ②刘麻子 ③唐铁嘴
C.①二德子 ②马五爷 ③刘麻子D.①马五爷 ②刘麻子 ③唐铁嘴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处“威风”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阿Q正传》)
B.正憋得难受呢,魏杰同志把我叫去了,要我当“交通”,下山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党费》)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
D.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为了忘却的记念》)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修改。
2023-07-1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继“社交恐惧症”“热度排斥症”之后,一种新型“病症”——“文字讨好症”冲上了热搜,: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犯到了”。

所谓“文字讨好症”,指的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习惯性地添加一些语气词或者特定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以达到讨好的目的。比如“好的”会说成“好嘞”“好哒”“好滴”等;“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等。某网站曾以“语言通货膨胀”来形容这一现象,但该词并没有流行起来。

文字讨好,“症”从何来?在疫情的大背景之下,网络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主要阵地之一。     ②      ,却阻隔了情绪的传达。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③     ,而是为了避免歧义和误会。与其因词不达意引发矛盾,花更多时间解释,不如多打几个字或加上各种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这是许多“文字讨好症患者”的心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语言通货膨胀”和“文字讨好症”是针对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的命名,为什么后者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网络“热词”?请简要分析。
2023-04-13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华伊联盟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人生哲理。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孙悟空戴上金箍,接受种种规范和约束,看似脱离了自在,然而也让他能够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7-1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宋史》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选择+表达
21-220.65情境补写  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