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南昌三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1月)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三 阶段练习 2017-07-26 29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现代文阅读
       ①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和家国一体的社会制度下,孝文化由家庭伦理、家族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乃至整个文化精神体系和文化实践体系,成为人们非自觉的文化认同和社会集体心理意识。
       ②在中国古代,“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孝文化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而存在的,主要调节的是亲子关系,具有归亲、继亲、养亲、敬亲、顺亲、诛亲、侍亲、葬亲、祭亲等丰富内涵。"孝"不仅维护了家庭关系中长幼、尊卑秩序,而且成为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即传统家庭孝道。
       ③传统家庭孝道是一个内容极其繁芜的庞杂体系,从历史视角来看,孝文化在家庭道德与行为规范方面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又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例如,传统孝道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者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思想在传统社会被演化为片面保全身体和一味追求传宗接代的硬性要求,甚至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文化陋习,
       ④正因如此,20世纪以来传统孝文化被视为封建糟粕,受到严厉批判,甚至彻底否定。据此,一些学者反对将孝文化判定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认为它有太多的糟粕,是封建社会的旧道德和旧传统,违情悖理,愚弄百姓。的确,孝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异化,但是,撇开封建泡沫,肃清消极影响,传统孝文化仍不失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如果从整体上否认孝文化,就好比把洗澡水与婴儿一起倒掉,也就丢弃了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割裂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文化基因。
       ⑤传统家庭孝道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的伦理道德规范。具体来说,作为家庭伦理的孝道思想,从调节家庭、家族关系开始,向外推衍而成为社会伦理规范和国家政治规范,完成了从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如果说作为私德之孝主要规范的是亲子伦理关系,那么上升为公德的孝,如对四海兄弟的孝悌思想,对国家的孝忠思想、孝廉思想等等,主要规范和协调的便是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国家统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⑥从伦理道德与政治规范的视角来看,传统孝文化虽然曾走向极端化,甚至被异化和畸形化,但是,其在维系人心、稳定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哪怕在今天,其对于培养和谐思维、构建和谐社会、推行和谐世界理念等等,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重新认识孝文化,赋予传统孝文化以新的内涵,促使其创新和转化;另一方面要结合民族特征和现代人文精神,重新审视和批判继承传统孝文化,促使其去极端化、去封建化、去等级化、去愚昧化,建构新型孝文化。

                                                       (选自韩美群《传统孝文化的价值重释》,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化由家庭伦理逐步扩大到整个文化的精神体系和实践体系,是一种社会集体心理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孝文化虽然内涵丰富,但私德之孝主要调节的是亲子关系,因为"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文化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而存在的。
C.孝文化体现了家庭关系中尊老爱幼、男尊女卑的思想,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即传统家庭孝道,维持了传统家庭的秩序。
D.孝文化内容极其庞杂,在家庭道德与行为规范方面体现出不同的作用与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孝文化因包含有一些文化陋习、封建糟粕等因素从出现开始就一直多受批判,一些学者更是将孝文化排斥在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之外。
B.孝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在封建社会漫长的过程中受到了扭曲和异化,从而出现消极的内容。
C.传统家庭孝道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形态,具有扩展性的特征,完成从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就是这种特征的具体体现。
D.虽然从历史视角来看,传统孝文化有消极影响,但从伦理道德与政治规范的视角来看,它的积极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去封建和消极的因素,传统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孝文化的否认不仅丢弃了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割裂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B.源于传统孝文化的孝悌、孝忠、孝廉思想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规范和协调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统一。
C.对于传统孝文化,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时代所应有的内涵,以符合时代精神。
D.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在历史和当今,它在维系人心、稳定社会价值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仍期待新型孝文化的构建。
2017-07-0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三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1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材料一:                                                          
河南漫池县段村乡位于漫池县北部深山区,是牛心柿的主产地。这里的牛心柿个大且含糖量极高,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由牛心柿加工而成的牛心柿饼又称仰韶柿饼,属“仰韶三宝”之一。
       据了解,段村乡是河南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今年确定以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目前,段村乡种植的牛心柿已经超过3万亩,亩均纯收入近6000元。下一步,段村乡还将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使柿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材料二:
       把脉河南商丘市虞城,穷根在哪儿?120万人口,年产26亿斤粮食。基础设施差,群众等靠要,政府兜底弱。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婚、因求学等。                                                                                  
开发虞城,优势在哪儿?毗邻5条高速、3条铁路,有31家上市公司,在全国钢卷尺市场占80%的份额。尤其是开放的虞城人,有看天下的眼光、走四方的精神、闯世界的勇气
牢牢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日清周评马上办制度”,紧紧抓住“三个人”——部门负责人党委书记、村支书,紧紧围绕全县带头的3.2万名党员。                                      
       每周末的“周评”会是一个增知识、长本领的培训场、练兵场。专家授课,讲规划、讲金融、讲法治、讲扶贫,既讲题也答问,解疑释惑、精准指导。扶贫者脑袋富了,扶贫行动就准了、快了、新了、实了。
       材料三: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如果没有“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
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
材料四: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
        这些扶贫领域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一些人对扶贫事业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帮扶连接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即使脱钩后,看着曾经的帮扶对象因为发展能力没有培育起来而再度返贫,那些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的帮扶干部如何心安?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事,这样的企业如何承受扶贫济困的道义之重?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河南漫池县段村乡有关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发展特色产品牛心柿的已有成就和具体规划,以此论释了精准扶贫的内涵。
B.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河南虞城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河南虞城穷困的根源、脱贫的优势以及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等。
C.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作者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境,但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D.材料四是一篇时评类文章,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精准扶贫问题。
E.上述四则材料将精准扶贫和粗放扶贫进行比较分析,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进行阐述,并提出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的具体建议。
5.阅读材料一、二,简要概述目前我国进行的“精准扶贫”中的哪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6.阅读材料三、四,你认为我国目前“精准扶贫”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2017-07-08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三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1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界 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他裸露在她面前,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匐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7.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战争为题材,没有枪林弹雨和弥漫的硝烟,代之以敌我双方的对峙,以及两个士兵在界河边的遭遇,读来却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B.在“他”的眼里,“河”竟然变成了恋人,对其的亲近就不仅是洗去污秽这般简单,同时寓有对爱的渴望、对家乡的思念,作品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真实的心理。
C.界河曾夺去了三个人的生命,以“他”为代表的士兵,甚至怀疑这条河是否真的存在。作品通过士兵们的想象与普遍的幻觉,表现出界河带给士兵们的痛苦与折磨。
D.“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流露出“他”对战争的反思和质疑,在面对敌人时内心的犹豫和挣扎,体现了士兵的反战情绪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
E.这篇作品悲剧的根源在于,一个战士的心中若是人性占了上风,给了对手以喘息之机,必会为自身酿成灾难。小说意在借此表明:在对敌斗争中,我们绝不能心慈手软。
8.“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这句话与上下文的相关内容有着密切联系,请从全文情节结构的角度具体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9.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往往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描写,分析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
10.有人说,小说结尾一段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方式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016-11-18更新 | 605次组卷 | 13卷引用:2010年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文言文阅读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果若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朝夕,唯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注:① [杨八]名敬之,在杨族中排行第八。柳宗元的亲戚,王参元的好朋友。②[脂膏滫瀡]   这里指烹调用的东西,泛指食物。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B.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C.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D.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在文中是探望、省视父母之意,但“归宁”指女子出嫁,因“归”在古汉语中指女子出嫁。
B.“左右”:古时尊称不直称其名,只称其左右执事的人以示尊敬。如“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后来信札常用以称呼对方,相当于“您”,文中就是这种用法。
C.“祝融、回禄”: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火神,后世多用来代指火灾。文中指前者。
D.“发策决科者” :指礼部主持科举和吏部主持任官考试的人,文中指后者。“发策”,指打开策问题目;“决科”指评定等第。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获悉王参元家遭遇火灾后,作者用“骇”“疑”“喜”这三个字形象地交代了自己思想情绪的变化过程,后文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B.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C.朋友家“失火”,作者“吊而更以贺”的原因是,虽家产荡然无存,但那些好“廉名”的士大夫自可毫无顾忌地与他交往,为之延誉,这正好为王参元扬名晋升提供了大好机会,故值得庆贺。
D.《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借王参元家失火之事,反映了“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这一发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足下之郁塞。
(2)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
2017-07-10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三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1月)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李愬画像

洪惠

淮阴北面师广武,其气岂只吞项羽。

君得李佑不肯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

君看鞬橐见丞相,此意与天相始终。


注:④李愬,唐德宗时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曾生擒叛将吴元济。②广武君,赵国谋士。③大梁公,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④丞相,唐朝宰相裴度,为平叛的最高统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师”是“请教”的意思,诗句是说韩信破赵,不杀赵国谋士广武君,向其请教攻燕伐齐之计,后破项羽。
B.颔联讲的是李愬设计擒获叛将吴元济的手下李佑,李佑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
C.诗歌前两联,从楚汉相争时的史实着笔,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愬,即将韩信的典故与李愬的功绩相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李愬的形象。
D.颈联描述了李愬厚待将士,像他父亲一样曾将解下的锦袍玉带赠送给了部将,以此来激励忠义。
E.尾联中的鞬橐,指的是古代盛弓箭之具。李愬平定叛乱后,背着弓箭袋拜见宰相裴度,体现了忠于朝廷之志始终不渝。
16.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李愬的人物形象。
2017-07-1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三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1月)考试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两句通过写临船寂静、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期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 ,也只怕会落得“                   ”的结局。
(3)《送东阳马生序》中写跟从老师学习,表现从师艰辛的一句是“                ”。
2017-07-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三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1月)考试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 当前,全国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作为寒窗苦读的大学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烧烤,就值得商榷了。
② 俗话说得好:知错就改不算错,犯而不校错中错。我是你的朋友,你做错了事可以对我说,让藏在心灵深处的心事也出来晒晒太阳。
③ 为了在《百家讲坛》讲述《清十二疑案》,他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精心研究,可谓沙里淘金,最终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④ 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⑤ 科隆新年夜发生的耸人听闻的群体犯罪事件,再度引发德国民众对外来难民的恐慌情绪,科隆市长发言人说,政府决不容许“无人区”的出现。
⑥在圣地亚哥的一个高尔夫球训练基地,当天气温高达华氏108度,在这种流金铄石的气温下,那些在球场上训练的孩子们仍然干劲十足,丝毫没有退却的意思。
A.① ③ ⑥B.① ② ④C.② ⑤ ⑥D.③ ④ ⑤
2017-07-0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三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1月)考试语文试题

六、未知 添加题型下试题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顺利完成进驻澳门以来的第16次建制单位轮换,从关心广大市民生活为出发点,此次轮换依照惯例仍然选择在清晨进行。
B.对于机器人是否比人类聪明,未来是否可能替代人类,假如机器人产业完全替代人类生产,人还能做些什么等问题,来合肥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C.把研究方向聚焦在威胁人类生命乃至健康的重大传染病防治上,把目标定位在提高药物的临床疗效上,加上大团队合作,这些为青蒿素的发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D.中国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他的获奖充分证明:一个作家只有立足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生活,写出生活的真实与美好,才能获得世界的认可。
2017-07-1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三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1月)考试语文试题

七、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20.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物的崇拜从来是与富贵、炫耀和时尚密切关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人们寻找追求时尚的动机又是顽强的,所以常常会有丑的时尚的问世。
①人们只好再吹一个,正像时尚破灭后,大家寻找新的时尚
②它极像不断吹出的肥皂泡:一个商品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如同一个肥皂泡被吹 起,当拥有该物品的人太多之时,它就不成其为时尚,如同一个肥皂泡太大而破灭
③时尚能兼备美与稀缺当然好,但时尚是不断更新的东西,哪里能永远找到这样的组合
④大家都拥有此物,它就不再是富贵的象征,不可以用来炫耀了
⑤人们追求时尚的本质是显示个性、吸引眼球的心理需求。在美与稀缺二者中,稀缺更重要,泛滥最要不得
⑥时尚的性质在于,一方面,它被人们追求;另一方面,不可以席卷过多的人
A.④③⑥②①⑤
B.⑤③⑥④②①
C.④⑥②①⑤③
D.⑥③④②①⑤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有人读书,只随便翻翻就抛开;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末一个字才罢。________,但永远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最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多少部书呢?_________,若只是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读书是要区分书籍的轻重缓急的,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_______,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考查的。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回答下面的问题(不得出现数字)。

表一

某大学寝室成员关系调查
非常融洽比较融洽不好也不坏不太融洽非常糟糕
26.43%56.07%14.64%1.43%1.43%

表二

影响寝室成员关系原因
心理因素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情感因素个人价值观
26.47%5.75%21.92%16.19%29.67%
(1)请根据表一,概括该大学寝室成员相处情况。
(2)请根据表二,给即将迈入大学开始寝室生活的同学们提供两条建议。(不超过50字)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国际连锁超市中大多数商品都是中国制造,但大部分利润都被外企赚走,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抄袭。
2017-07-0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三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1月)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4
未知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学术论文
4-60.65新闻、通讯、访谈
7-100.65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1-140.4柳宗元(773-819)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其他古代作家  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6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0.65熟语(含成语)选择题
200.65衔接与排序选择题
210.65情境补写语言表达
220.65表格/图表语言表达
六、未知
19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七、作文
230.4青年成长  人文科技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