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8 题号:14537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界 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他裸露在她面前,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匐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战争为题材,没有枪林弹雨和弥漫的硝烟,代之以敌我双方的对峙,以及两个士兵在界河边的遭遇,读来却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B.在“他”的眼里,“河”竟然变成了恋人,对其的亲近就不仅是洗去污秽这般简单,同时寓有对爱的渴望、对家乡的思念,作品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真实的心理。
C.界河曾夺去了三个人的生命,以“他”为代表的士兵,甚至怀疑这条河是否真的存在。作品通过士兵们的想象与普遍的幻觉,表现出界河带给士兵们的痛苦与折磨。
D.“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流露出“他”对战争的反思和质疑,在面对敌人时内心的犹豫和挣扎,体现了士兵的反战情绪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
E.这篇作品悲剧的根源在于,一个战士的心中若是人性占了上风,给了对手以喘息之机,必会为自身酿成灾难。小说意在借此表明:在对敌斗争中,我们绝不能心慈手软。
2.“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这句话与上下文的相关内容有着密切联系,请从全文情节结构的角度具体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3.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往往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描写,分析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
4.有人说,小说结尾一段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方式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9-10高一下·江苏盐城·期末 查看更多[13]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再遇

(日本)石川乔司

终于见到您了!昭子满怀眷恋地看着眼前那人。这一找就是五十多年啊。当时才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现在已成为年近八十岁的垂垂老者。那也没什么奇怪的,当年才五岁的我,现在不也是个年逾六十岁的老太婆了吗?

为参加亡母十三周年忌辰祭拜,昭子坐上了开往东京的中央直达特快列车。从上车的那一刻起,邻座的老人就让她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先搭话的是老人。

那个,请问你到哪?

您好。我坐到终点,您呢?

我也是……唉,是我糊涂了,这车本来就是直达终点,半途不停的。

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都在自嘲落伍于时代了。这时候,对方眉宇间的黑痣引起了昭子的注意,她的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

老人一边讷讷地说着话,一边凑近昭子: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坐这车,请多多关照。

啊,我也是第一次呢,该是我请您多关照才对啊!

二人彼此低头致礼的时候,老人头顶的两个样子奇特的发旋特别惹眼。昭子觉得自己的心脏快要跳出嗓子眼儿了,记忆的闸门顿时被打开……

兵荒马乱之际,昭子和母亲挤上了一列超员的夜行列车。车厢里拥挤不堪,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唯有昭子不受影响,还觉得很好玩,因为有一个身体结实的高个子兵哥哥驮着她。她朝下一看,发现兵哥哥的发际渗满汗水,头顶中央并列着两个奇特的发旋。昭子突然产生冲动;将来我一定要做这个兵哥哥的新娘。列车在黑暗中不停地前进,前进……

后来,昭子从母亲口中知道了当时的艰难处境。那是战败之年(1945年)秋天的事,当时交通十分不便,长途旅行尤为艰难。母亲接到娘家发来的父亲病危的电报后,攥着好不容易搞到手的火车票,带着才五岁的昭子,离开九州的婆家赶往远在栃木的娘家。

那时候母亲肚子里还怀着弟弟,车厢里拥挤不堪,母亲快撑不住了。就在这时,一个像是复员兵的年轻人向她伸出了援手。年轻人让昭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腾出空间,自始至终保护着母亲不被周围乘客挤倒,一直到东京终点站……

受到如此体贴的照顾,母亲感激不尽,但东京车站人流汹涌、秩序混乱,母亲还来不及道一声谢,就同年轻人走散了。这成了母亲一生的遗憾。从那以后,她就凭着当时年轻人说过的一句我叫中村这唯一的线索四处打听他的下落。但直到最后,母亲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如果找到他,你一定要代我谢谢他……昭子牢牢记住了母亲临终时说的话。

现在昭子终于同恩人不期而遇了。望着老人的脸,昭子的视线渐渐模糊起来。

你是有什么心事吗?老人微笑着问,同时若无其事地将手搭在了昭子肩上。

没……好久不见,中村先生。最后几个字她是带着哭腔说出来的。

哎?老人脸上掠过一道惊异之色。

您大概已经忘了,毕竟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昭子下意识地触摸老人的手。随着真相渐明,老人的手开始颤抖起来。

昭子的话一说完,老人就重重叹了一口气。

这真是奇遇啊!我也一直记着呢。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回国便遇到你们这对幸福的母女,当时你还骑在我脖子上撒了泡尿呢。

啊,是吗?昭子被这意外的话羞得满脸通红。

一闭上眼睛,那时的情景就浮现出来。你稚嫩的小脸,还有你母亲的模样……你母亲长得真漂亮。

要是母亲在世的时候能听到这样的话该有多好。

时间在慢慢流逝。说不定眼下这趟特快列车疾驶的线路,正是五十六年前载着二十岁中村和五岁昭子的破旧火车开过的线路。车窗外,似乎可以看见那时黑暗笼罩下的凋敝景色。

五十六年啊!记得母亲常常说,中村的头文字是N,咱关姓的头文字是S(N和S分别是日汉字‘中’和‘关’的发音声母),这也是磁石的北极和南极,互相吸引,照理我们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可为什么总是找不到呢?在这里见到您,大概真是磁力的作用吧!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自己的身体悬浮着,离开地面有十厘米……

昭子说出这番像是酒后的醉话,连她自己都觉得奇怪,而老人则一直沉默不语。他在苦苦思索着,五十六年前与眼前这个女人擦肩而过,半个世纪后竟又重逢,各自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在复员回乡的列车上,邂逅一对幸福和睦的母女成了他走向沉沦的起点。他千里迢迢回家后发现,在战败导致的穷困中挣扎的父亲、母亲、姐姐彼此反目。不久。灾难又频频降临这个破败的家:父亲因甲醇中毒失明,母亲跟着别的男人私奔,姐姐被占领军污辱,最后,他自己也离开了家。

他在想:你们怎么找得到我呢?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高墙里度过的……

老人自嘲般地歪着嘴,他现在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将刚才摸到手的钱包重新放回去而不被对方发觉。

不管是从前还是现在,列车都是载着不同的人生在疾驶。

(杜海清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昭子前后两次乘坐的是完全不同的列车,但走的可能是同一条线路,这使得她又一次在列车上遇到中村成为必然。
B.为使昭子能在五十六年后认出中村具有合理性,小说特意点出了中村眉间的黑痣、头顶的奇特发旋这些相貌特征。
C.母亲对于当年照顾自己的中村感激在心,临终还嘱咐女儿找到恩人致谢,母亲的言行强化了昭子对往事的记忆。
D.年轻的中村对困难中母女的照顾非常周到体贴,充公体现了他人性中的善良,与他后来的沉沦形成鲜明的对比。
2.关于小说的首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倒叙手法,直接从昭子巧遇并认出老年中村写起,形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B.“终于见到您了!”起笔即是昭子的内心独白,且语气强烈,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C.“五十六年”“二十岁”“八十岁”“五岁”“六十岁”等表示时间的数字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D.小说整体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本段则完全采用第一人称,便于揭示人物的心理。
3.小说最后部分中村偷窃昭子钱包的情节为什么特别让人感到意外?前文为这一情节埋下了哪些伏笔?
4.有评论者认为,二战后日本出现的反战文学的视角大都是“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其对战争的反思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明显的局限性。请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2023-08-24更新 | 1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别了,武器(节选)

[美]海明威

军队这么庞大,路又这么少,撤退必然混乱。根本没人下令指挥。

博内罗呢?我问。

皮安尼望着我。他走了,中尉。他说,他情愿当俘虏去。我一声不响。

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我一句话也不说。

你看,我们对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信心,中尉。

他上哪儿去了?”“我不知道,中尉。他溜走了。

我们绕着城的北面走过乌迪内,过了一会儿便走进大撤退的基本行列,整夜往塔利亚门托河赶去。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不但是军队,整个国家都在撤退。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

路上车辆和军队很拥挤,我们在路的旁边走着。

我走得发腻了。”“嗯,我们现在只要走就行了。用不着再操心。

博内罗是个傻瓜。”“他真是傻瓜。

他的事你怎么处理呢,中尉?”“我还不知道。

你看,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上面会给他家属找大麻烦的。

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一个士兵说。

我们正在回家。战争结束了。

要是战争真结束了,那就没有关系了,皮安尼说,但是我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真这样就太好啦。

我们不久就会知道的。我说。

我不相信战争结束。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

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便沿着涨满水的河走,走近一条所有的人马要过的桥。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我紧紧地夹在人群中慢慢地过桥,上面是雨,下边隔着几尺便是河水,我从桥边探头望望河水。

没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有一位指指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衣领。

怎么啦?我说。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

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第一个宪兵狠狠掐住了我的脖子。

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

这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声嚷,但是我的声音并不响亮。他们现在已把我拖到路边来了。

他再抵抗就开枪,一个军官说,押他到后边去。

你们是什么人?

战场宪兵另外一位军官说。

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

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有一小组人由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我看看那个正在受审问的人。他就是方才从撤退行列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

你属于哪一旅的?他告诉了他们。

哪一团?他又说了。

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他把原因说了出来。

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

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

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

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

意大利永远不撤退。

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

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

那些军官会商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纸簿上写了些什么。

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

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枪声。

我们站在雨中,一次提一人出去受审并枪决。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

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我在河沿上绊了一跤,哗的一声掉进河里。河水很冷,我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自以为再也不会上来了。我一冒出水面,便吸一口气,连忙又躲下去。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再把头缩在木头后边,连看都不敢往上边看。我快冒出水面时就听见枪声。那根木头顺着水流转,我搂住它。河水很冷。我随波逐流,双手抱住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现在已看不见河岸了。

【注】①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男孩亨利参加意大利军队抗击德国,经历了战争后,最终脱离战争的故事。②战场宪兵:主要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命令的执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大撤退的场面,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战场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
B.宪兵们粗鲁蛮横,不讲道理,专门搜索从前线撤回的英勇官兵,并将其残忍杀害。
C.“我”机警灵活,看到被问话的都被枪决后,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找机会侥幸逃离。
D.撤退的官兵们都在盼望着战争的结束,但又不相信真的会结束,内心纠结、绝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精练,句子较为短小而且结构简单,很少使用修饰语,表现力强,突出体现了海明威“电报体”小说的语言风格。
B.小说详细写了胖胖的中校被审问、枪毙的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以点带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甚至荒谬。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串联起众多情节;是故事的隐蔽叙述者,在叙述中从不流露主观感受,显得冷静而客观。
D.小说结尾写“我”跳河逃生的过程,用了大量的动词,准确地描写人物的一连串动作,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扣人心弦。
3.小说节选部分开头写“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太傻了”“是个傻瓜”,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有人说,海明威的小说是“零度写作”。所谓零度写作是作者客观、冷静、从容地陈述,请简要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及使用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
2023-02-11更新 | 2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契诃夫

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题记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车夫姚纳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姚纳猛地哆嗦了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姚纳回过头去瞧乘客,微动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重又伸长脖子,苦痛又优雅地挥起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刺耳颤抖的声音叫道,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如今在他看来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喂,快赶!驼子用刺耳颤抖的嗓音说,快点跑!啊,瞧瞧你的子!在整个圣彼得堡找不到比它更破烂的……

头痛得要裂开了……一个高个说,昨天我和瓦西卡两个人喝完了四瓶白兰地。

呸,你见鬼去吧!……驼背生气说,你赶呀,讨厌鬼,难道都这么赶车吗?你的脖子要挨揍?

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

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而且比原来更为强烈。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姚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姚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拿着一个小蒲包,就决定跟他攀谈一下。

老哥,现在几点钟了?他问。

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快把你的雪橇赶开!

姚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是五分钟还没过完,他就挺直身子,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他受不住了。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姚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姚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姚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

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去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哈气……

姚纳可真来劲了,他把一切都向它讲了……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苦恼》题记“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可知作者表现的不只是车夫姚纳的“丧子的”悲伤,还有他“不知向谁去诉说的”孤苦。
B.《苦恼》和《祝福》多次描写风雪,营造寒冷凄苦的氛围。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暗示了社会环境,有利于深化小说主旨。
C.姚纳和祥林嫂向世人倾诉自身悲惨遭遇时,或遭“冷遇”或受“围观”。外在境遇不同,人物却同样不幸,可见两者皆为性格悲剧。
D.《苦恼》最出奇处是结尾姚纳与小母马间的对话,看似荒谬可笑,实则表现最深刻的孤独,与鲁迅“含泪的微笑”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苦恼》选用典型人物和典型情节,通过底层小人物的日常遭遇反映社会背景、时代特点,具有“洞见”的深刻性。
B.《苦恼》采用细节描写和对比等写作手法,反映特定条件下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奇特关系,增强了小说的批判色彩。
C.《苦恼》与《祝福》都塑造了“看客”形象,他们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对深化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所起的作用没有区别。
D.《祝福》注重叙述技巧,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关注视角深广;《苦恼》情节简单平直,在紧凑的结构中包含深刻寓意。
3.《苦恼》中车夫姚纳先后五次向外倾诉自己的悲惨遭遇,倾诉对象也从军官、年轻人等生活优渥的上层阶级到仆人、年轻车夫等底层人物再到马。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评价:“契诃夫短篇小说对于世界文学的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抒情心理小说’。”其特色表现为冷静的叙述、精当的白描、热烈的抒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抒情心理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2023-07-08更新 | 1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