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5 题号:14537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界 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他裸露在她面前,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匐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战争为题材,没有枪林弹雨和弥漫的硝烟,代之以敌我双方的对峙,以及两个士兵在界河边的遭遇,读来却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B.在“他”的眼里,“河”竟然变成了恋人,对其的亲近就不仅是洗去污秽这般简单,同时寓有对爱的渴望、对家乡的思念,作品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真实的心理。
C.界河曾夺去了三个人的生命,以“他”为代表的士兵,甚至怀疑这条河是否真的存在。作品通过士兵们的想象与普遍的幻觉,表现出界河带给士兵们的痛苦与折磨。
D.“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流露出“他”对战争的反思和质疑,在面对敌人时内心的犹豫和挣扎,体现了士兵的反战情绪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
E.这篇作品悲剧的根源在于,一个战士的心中若是人性占了上风,给了对手以喘息之机,必会为自身酿成灾难。小说意在借此表明:在对敌斗争中,我们绝不能心慈手软。
2.“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这句话与上下文的相关内容有着密切联系,请从全文情节结构的角度具体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3.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往往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描写,分析自然景物描写的作用。
4.有人说,小说结尾一段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方式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9-10高一下·江苏盐城·期末 查看更多[13]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绑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①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②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③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④巴塞罗那:西班牙最大的港口城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出老人的朴实、憨厚,以及对家园充满热爱。
B.从“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老人难以动身的原因只是体力不支和对家园的留恋之情。
C.这篇文章通过“我”与老人的谈话以及“我”多次催促老人离开等细节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厌恶战争。
D.“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老人似乎已经陷入绝望,不想再走,想以中断谈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我”凝视着浮桥,寻思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并且一直期待着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爆发,表明“我”既期待战争快点到来又厌恶战争的残酷。
B.“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疲惫不堪、难以前行的老人形象。
C.本文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桥边的老人和“我”。从“我”的叙述视角带给读者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可以增加小说的真实感。
D.本文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通过战争惨烈场面的正面描写,旨在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后者展现了人类的精神尊严。
3.文章开篇描写车和人“涌过桥去”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4.海明威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结合这一观点,请指出文中画线的语句里所隐藏的语言和情感内涵。
2023-02-04更新 | 1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满满一打

[英]毛姆

没什么事可做,我就眺望一个从远处朝我走来的人。等他走近,我才看出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个子。他走过几步,犹豫一下,转过身来,走近我坐的那条长凳,伸出一只手轻触帽檐向我致意。我注意到他戴着两只破旧的黑手套,猜想他大概是个困窘的鳏夫。

对不起,先生。他说,能给我根火柴吗?

当然可以。'

他便在我身旁坐下来。我在摸寻兜里的火柴,他从口袋里掏摸出一包金光牌香烟,可是面色沉了下来。

糟糕透啦!连一根烟卷也没剩下。

我敬你一支吧。我微笑地答道。我取出自己的烟盒,他拿了一支。

纯金的吗?他问道。我把烟盒关上,他顺手在。上面嗒地轻弹一下:这种玩艺儿我从来也留不住。过去我有三个,全给人偷啦。

他是个干瘪的小老头,两只暗淡的蓝眼珠,满脸皱纹。我说不上他多大岁数;可能三十五,也可能六十。

您这是头一次来爱尔松吗,先生?他问我。

过去也来过。

我敢斗胆说一句,我还从来没到过的海滨休养地不多哩,爱尔松数第一。爱尔松给我留下非常美好的回忆,先生。我曾在圣马丁教堂举行过婚礼哪。

真的吗?我轻声说。

一场十分幸福的婚姻,先生。

很高兴听到这件事。

那次婚姻维持了九个月。他若有所思地说。

这句话倒还新鲜,很显然,他要大谈其婚姻史了。谁知他什么也没说,微微叹口气。最后还是我打破这阵沉默。

看来这儿没有多少游客。你不觉得这有点凄凉吗?我说。

他转身冲着我,把一只戴黑手套的手往我的胳臂上一搭。

是凄凉。可就因为凄凉,一线阳光才特别受欢迎。他把手放回去,站起身来,说:好了,我不再耽误您的时间,先生。很高兴跟您相识。

他很有礼貌地摘下那顶脏帽子行个礼,就信步走去。

次日下午,我正坐在海边,他迈着蹒跚的小步子朝我走来。这次,他没有犹豫就直截了当坐在我旁边了。

咱们又见面啦,先生,世界可真小。如果不打扰您,请允许我在这儿歇个腿儿。

我没等他要火柴,立刻敬了他一支烟。

我想您大概没认出我来吧。

我好像没见过你。

我敢说我变样儿了。他感叹道,有一个时期,联合王国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我的照片。

说老实话,真不知尊姓大名。

他好像斟酌了一下,把手指上的黑手套捋捋平整,瞧瞧其中一个窟窿,然后并非很坦然地转向我。

我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莫蒂麦·埃利斯。他说。

哦?

他停顿一下,卖个关子,好让自己的身份一经披露更见效果。

我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重婚犯。

老实说我自认为自己在跟人顶嘴时,嘴挺伶俐,可现在我却无言答对了。

我娶过十一个老婆,先生。他接着说,大多数人认为,娶一个就够对付的了。

那你为什么只到十一个就为止了呢?

‘您知道,先生,就是这事整天搅得我心烦意乱。‘十一’确实像个可笑的数字,对不?三个嘛,谁都可能碰上,七个也还可以,九是个吉祥数,十个也没什么不好,可是十一个!这是我深以为憾的一件事。如果能把这个数凑满一打,我倒也无所谓。’

他解开大衣钮扣,从里兜掏出一个油渍渍的皮夹子,从中取出一大卷剪报。那些纸片又皱又脏。他铺开两三张。

我朝手中那篇报道扫了一眼。

判了你五年徒刑。

我认为这太卑鄙了。这位重婚犯气得满面通红。

我能看看这些剪报吗?我问他。

我给您就是让您看的。您要是看完之后,不认为我遭人诬陷,那就算我把您看走了眼。我把那些剪报粗粗看了一遍,明白了莫蒂麦·埃利斯为什么那么熟悉英国各个海滨休养地。那些地方都是他的猎获场所。他的办法是,等旺季过后才到那里去,租一套空房。显然,他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结识一个单身女人。她们在证人席上都声明是在海边跟他头一次见面的。一般是在半个月之内向她们浪漫求婚,随后不久就结婚。他耍弄花招劝诱她们把自己的积蓄交给他来保管;几个月后,他借口得去伦敦办点公事,就这样一去不复返。她们都是一些体面的寂窦女人,资产总数为五百到一千镑不等。反正,不管数量多寡,受骗的妇女个个都给剥得一个子儿也不剩。

我还回他的剪报。他把它们整整齐齐地折好,又放进他那个油渍渍的皮夹子。

您知道,先生,我一直认为我被人误判了。瞧瞧他们都说了我什么?‘社会上的害人虫’‘不讲道德的坏蛋’。现在,您瞧瞧我。我倒要问问您,我像他们所说的那种人吗?"

我跟你相识尚浅。我用自认为相当圆滑的口气答道。

我怀疑那位法官,怀疑那个陪审团,怀疑社会公众有没有从我的角度考虑过问题。他们这些人有谁想到过我待这些女人的好处?

你拿走了她们的钱。

我当然得拿走她们的钱。可您知道我为了换取她们的钱,付出什么代价吗?

尽管他瞧着我,好像期待我答复,可我一声没吭。我确实不知道怎么回答好,他提高嗓门,加重语气地说下去。

您错了,我是一位慈善家。五年徒刑,他们判了我。他们应该给我颁发皇家慈善协会奖章才对。

他拿出他那包空了的金光牌纸烟盒,瞧着它,沉郁地摇摇头。我递给他我的烟盒,他谢都没谢一声就取了一支。我观望着一个好人同自己的情感在作搏斗的景象。

(屠珍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眺望”“看出”“注意到”等词语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叙事写人,使叙述语调既冷静又客观。
B.小说描写主人公与“我”见面之初轻触帽檐致意,分别之时又摘下脏帽子行礼。由此可见,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对“我”的敬意逐渐增强。
C.听到莫蒂麦·埃利斯的身份是重婚犯后,平日与人顶嘴伶俐的“我”此时“却无言答对了”,这种不同寻常的反应,说明当时“我”异常吃惊。
D.小说叙写人物间的对话简洁真实,笔触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深刻冷峻暗藏锋芒。故事终了,人性的丑恶坦露无遗,意蕴深刻,令人回味深思。
2.重婚犯莫蒂麦·埃利斯的丑恶人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故事性强,结构紧凑”是毛姆短篇小说的显著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2021-05-05更新 | 16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手拉着一个孩子,怕他们在混乱中走失。一路上他碰到镶金牙的江湖艺人和六条胳臂的杂耍演员。人群散发出来的屎尿恶臭和檀香味混合在一起使他感到窒息。他像疯子一样到处寻找梅尔基亚德斯,想让他来揭示一下这场神话般的恶梦中的无穷秘密。他向好几个吉卜赛人打听,但他们都听不懂他的话,最后他来到梅尔基亚德斯经常搭帐篷的地方,在那里遇到一个神情忧郁的亚美尼亚人,那人正在用西班牙语叫卖一种隐身糖浆。当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推推搡搡地穿过看呆了的人群时,那人已经一口喝下了一盅黄澄澄的东西,他赶上去问了一句话。吉卜赛人用诧异的目光扫了他一眼,随即化成了一摊刺鼻的烟雾腾腾的沥青,他的答话在上面飘荡:“梅尔基亚德斯死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听这消息竟怔住了,他木然不动,极力抑制着悲痛,直到人群被别的把戏吸引而散去,那忧郁的亚美尼亚人的沥青已经完全化成了蒸汽。后来,其他吉卜赛人也证实,梅尔基亚德斯在新加坡沙滩上死于热病,他的尸体被抛入爪哇海最深的地方去了。孩子们对此消息不感兴趣。他们缠着父亲带他们去看曼菲斯学者们惊人的新发明。据张贴在一顶帐篷门口上的广告上说,那是属于所罗门王的。孩子们一再要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就付了三十个里亚尔,带他们走到帐篷中央。那里有一个浑身长毛、剃了光头的巨人,他鼻子上穿着一个铜环,脚踝上拴着一条沉重的铁链,正守护着一只海盗箱。巨人一打开箱子,里面就冒出一股寒气。箱里只有一块巨大的透明物体,中间有无数枚小针,落日的余晖照射在小针上,撞成许多五彩缤纷的星星。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看懵了,但他知道孩子们在等待他马上作出解释,于是他大胆地嘟哝了一声:“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

“不,”吉卜赛人纠正说,“这是冰。”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没有听懂,他把手朝冰块伸去,但巨人把他的手推开了。“摸一下还得付五个里亚尔。”他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付了钱,把手放到冰上待了几分钟,接触这个神秘的东西,使他心里觉得既害怕又高兴。他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于是,又付了十个里亚尔,让孩子们也体验一下这奇妙的感觉。小何塞·阿尔卡蒂奥不肯去摸。奥雷里亚诺却与他相反,他往前跨了一步,把手放在冰上,可马上又缩了回来。“在煮开着呢!”他吓得喊叫起来,可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没有理他。他被这个无可置疑的奇迹陶醉了,这时竟忘掉了他那些荒唐事业的失败,忘掉了被人丢弃而落入乌贼腹内的梅尔基亚德斯的遗体。他又付了五个里亚尔,就像把手放在《圣经》上为人作证那样,把手放在冰块上高声说道:“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

(节选自《百年孤独》)

1.下列关于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中有着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如“化成了一摊刺鼻的烟雾腾腾的沥青,他的答话在上面飘荡”。同时也有真实的东西。
B.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听到梅尔基亚德斯死的消息时是极度悲伤的,可后来还是忘掉了梅尔基亚德斯的遗体,可见,他的悲伤是虚伪的。
C.“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自作聪明,不懂装懂。
D.奥雷里亚诺与小何塞·阿尔卡蒂奥对冰块的态度是不同的,通过这一对比,表现出兄弟两人的不同性格特征。
2.作者写吉卜赛人用冰块赚取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里亚尔(钱)这一情节起什么作用?
3.文中出现了一些奇幻的情节,但读来却有几分真实感,请分析其原因。
2020-09-18更新 | 1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