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清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 高二 期末 2020-01-22 2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价值理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义利之辩”。在历代先贤的多次辩论和阐述中,古人在关于“利益”和“道义”的价值取向上达成了共识。“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鲜明而独特的价值准则和精神标识。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而对“义利”之分给出了明确的价值判断。孔子借此论述希望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以引导社会风尚、弘扬天地间的正气,这一观点为后世儒家的“义利”思想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准则。

《孟子》开篇即详细记载了梁惠王与孟子见面时对“义”与“利”的探讨。梁惠王向孟子问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的回答并非是说“利”不重要,而是强调“仁义”更加重要,仁义是利益的根本,正所谓“但得本,莫愁末”。

但是,“轻利”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追求自己的利益。儒家所谓的重义轻利,其核心要义在于反对“见利忘义”,而应该“见利思义”。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还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这些论述表明孔子并不反对人们求富逐利。或者说,民众通过努力获得自身的利益(包括富与贵)是人性之所在,也是人们的基本权利。

先秦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在《荀子·大略篇》提到:“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主张“义利两有”,既克服了片面追逐自身利益、见利忘义的错误;又避免了禁欲主义、片面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消极倾向。此即后世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利者义之和论》中则干脆提出了“义利利义相为用”的观点。苏洵的观点与“义利相兼”的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历代以来思想观点的精华,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凝聚和升华为“大义为重”“见义勇为”的主流文化价值趋向。显然,中国先圣先贤“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观点,在历史长河中不仅渐渐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普世性意义。它不仅是修身治国的准则,更是处理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南。正如曾子在《大学》中指出的那样:“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价值原则,与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迥然不同。19世纪英国著名的首相帕麦斯顿有一句国际关系界耳熟能详的名言,即“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名言成为英国外交的基本准则,也是西方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外交实践与西方国家具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者应该首先具备必要的战略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敢于为当今动荡、纷扰的国际事务提供一系列深具中国智慧的解题思路,乃至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在当今我们努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在对外交往中自觉地把“义”与“利”的理念统一起来,自觉地把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相协调,亦是“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价值原则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灵活运用。

(摘编自冯峰《义利相兼,以义为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君子看重义,而追求利益的都是小人。
B.孟子认为“仁义”比“利”更重要,仁义是利益的根本、基础,没有仁义就没有利益。
C.荀子主张“义利可以并存”,在义的前提下,可以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D.英国原首相帕麦斯顿“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观的探讨辨析,立足于当代国内国际的需要,针对性强。
B.文章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义利观意义的分析,也有对义利观发展过程的论述。
C.文章运用引用、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文章说服力,有力论证中心论点。
D.文章依次分析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观点,三个观点基本一致,为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鲜明而独特的价值准则和精神标识,历来就是人们修身治国的准则。
B.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要把“义”与“利”的理念自觉统一起来,这将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
C.西方国家在外交上信奉“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表现出他们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就是重利轻义。
D.“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灵活运用,就是自觉地把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相协调。
2020-01-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华灯初上,乘坐浦江游船,是打开“夜上海”的一种独特方式。泛游浦江之上,凝固的建筑之美与流动的江水之音相和,让人们领略到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不只是上海,广州的夜游珠江、武汉的夜游东湖、南京的夜游秦淮河,都在游客市民中收获了较高人气。数据显示,不同城市的夜间消费呈现不同特色,重庆等城市的餐饮夜间消费占比较高,成都等城市的夜间购物占比较高,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夜间运动健身消费占比较高。

在夜间消费中,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来自美团点评的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小龙虾总产值已突破4000亿元,仅在美团平台消费者就吃掉了约4.5万吨小龙虾。2019年前5个月,小龙虾交易额已经达到去年的77%。中午11时至13时,傍晚18时至21时,以及23时至次日凌晨1时,是小龙虾堂食订单的高峰期。

夜经济的活力不仅体现在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也加入了这股热潮。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兰州的夜宵订单量同比增长48%。在山东济南,2019年5月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上5时前的饿了么订单占比整体增长3%,说明当地的消费时间在逐渐后延。

夜经济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夜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社会、政府共同努力。夜经济不应只是吃吃喝喝,演艺、文旅、体育、商贸等诸多领域都应进入夜间消费的“菜单”。要通过完善规划,使夜经济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元的格局。还要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如延长地铁运营时间,增加深夜公交车,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加强监管。随着夜经济规模扩大、形式增多、营业时间延长,政府部门要创新管理,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确保夜经济“既繁荣又有序,既精彩又安全”。

(摘编自《越热越火 大数据为你勾勒夜经济“活力图”》)

材料二:

夜间旅游花费意愿表

月收入
您可接受的在目的地个人平均夜间消费为多少?
(除交通住宿费用)
200元以下201-400元401-600元601-800元801-1000元1001元以上合计
3000元以下48549823211544561430
3001-6000元289889715303164812441
6001-9000元95509706399217922018
9001-12000元35160299255203851037
12001-15000元84569849483383
15000元以上1430453654153332
合计9262131206611927765507641

游客夜游体验活动图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专项调研)

材料三:

为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改善“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旅游短板,多地明确要丰富夜间旅游、文化产品。天津、济南、西安等城市从自身历史、风貌、人文特色等因素出发,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在夜间策划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戏曲、影视、读书会等文艺活动;北京、西安、成都等多地鼓励电影院、博物馆、书店、艺术馆等文化设施以及景区延长夜间开放时间;石家庄还放宽对文化娱乐场所经营服务项目审批条件的限制,鼓励夜间文娱活动的展开。

“在全域旅游时代,游客要善于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点的美。”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夜间旅游是一种新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既让传统旅游资源焕发新活力,也创造出新的旅游吸引点和文化旅游产品;既可以提升城市、景区旅游资源和非传统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使用价值,也能够提升游客的时间利用率和旅游体验度。

河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璐分析,从长远看,政府部门在“夜经济”的孵化和支持上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另外,支撑“夜经济”的诸多新业态、新模式等,也需要快速发展。要真正变身“不夜城”,还需要让城市的夜晚“亮”有品位、“游”有内容。

(摘编自《告别“夜太黑”   多地逐鹿“夜经济”》)

4.下列不属于“夜经济”范围内活动的一项是
A.晚上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
B.在黄浦江乘游船赏夜景。
C.除夕夜,一家人到美食店吃年夜饭。
D.夜间乘坐地铁出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的夜经济日益繁荣,单就小龙虾的夜间消费就可见一斑,据统计,2019年前五个月小龙虾的夜消费额是去年的77%。
B.统计显示,月收入水平在9000元以下的群体中选择600元以下夜游花费的比重最高,月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许多人夜游花费能接受高于1000元。
C.文化体验已成为多元夜游场景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游客不想待在酒店,而是参与到夜游、购物、吃饭、实景演艺等活动中来。
D.许多城市从自身历史、风貌、人文特色等因素出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夜间文化活动,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6.从哪些方面看,夜经济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三已上了床。瑞宣把他叫起来,极扼要地把王排长的事说给他听。老三的黑豆子眼珠像夜间的猫似的,睁得极黑极大,发着明亮的光。

“我们一定要救他!”瑞宣虽然也兴奋,但还保持着平静,不愿因兴奋而鲁莽,因鲁莽而败事,“我已经想了个办法,不知道你以为如何?”

老三跳下床,仿佛马上就可以把王排长背出城:“什么办法?大哥!”

“先别急!这事得详细商量商量,这不是闹着玩的事!”瑞宣冷静地坐在床沿上。

“三弟!我想啊,你可以同他一路走。”

“那好极了!”老三又立起来。

“这有好处,但也有坏处。好处是王排长既是军人,只要一逃出城去就一定有办法找到军队。坏处呢,他的举止神态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干什么的。他要出了岔子,你也得跟着遭殃!”

“我不怕!”老三的牙咬得很紧,连脖子上的筋都鼓了起来。

“我知道你不怕。”瑞宣抬头看了他一眼,又低下头说,“有勇无谋可办不成事!我们死,得死在晴天大日头底下,不能窝窝囊囊地送了命!我想去找李四爷去。”

“他是好人,可是对这种事他怕也没什么办法吧!”

“我——教给他办法!只要他愿意,我想我的办法还不算很坏!”

“什么办法?”老三的眼睛又亮了起来。

“李四爷要是最近给人家领杠出殡,你们俩都身穿重孝混出城去,大概不会受到检查!”

“大哥!你真有两下子!”老三跳了起来。

“你安静点!别教大家听见!出了城,你就听王排长的,他是军人,必能找到军队!”

“就这么办,大哥!”

“你愿意?”

“愿意!”

“不后悔?”

“我自己要走的,后悔什么吗?况且,别的事后悔,这种事——不作亡国奴——还有什么可后悔的?”

瑞宣沉静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逃出去以后,也不是由地狱上了天堂,以后的困难估计还很多很多呢。前些日子我不准你走,就是这个意思。真正的英雄是无论遭多少罪也不灰心的!三弟,记住了,在国旗下吃粪,也比在太阳旗下吃肉强!”

老三望着大哥,坚毅地点了点头。

“好,我找李四爷去。”

李四爷已经睡下了,瑞宣现把他叫起来,把来意简单地告诉了他。

“老大,你到底是读书人,想得很周到!”老人低声说,“城门上,车站上检查得极严,实在不容易出去。当过兵的人身上好像全有记号,日本人一眼就认出来,教他们抓住,准杀头!出殡的,连棺材都要在城门口教巡警拍一拍,不过穿孝的人倒还没有受过多少麻烦。这件事交给我了,明天就有一档子丧事,你让他俩一清早跟我走!”

这时候,老三在屋里兴奋得不得了,他恨不能一步跳出城去,加入军队去作战。这时他听见妈妈咳嗽了两声。他的心立时静下来。可怜的妈妈!只要我一出这个门,恐怕就永远不能相见了!他轻轻地走到院中,一天的星星,天河特别白。他想去看看妈妈,跟她说两句极贴心的话。但他走到南屋的窗外,却没有勇气进去。在平日,他万也没想到母子关系能变得这么亲切。他常常对同学们说:“青年人就像一只雏鸡,生下来就能离开母亲自己掘食儿吃!”可现在,他却木在那里。他决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但他想告诉母亲,儿子并不是一只雏鸡。立了好半天,他听见妈妈在跟侄子小顺儿说:“顺儿啊,你可真像你三叔小时候的样子。”他感到腿有点儿软,用手扶住了窗台。他开始怀疑自己这么仓促地离开年迈的母亲究竟是对,还是不对?他想起日本人的另一罪恶——多少母子,多少夫妻,将无情地别离,甚至是永久别离!

想到这里,他咬了咬牙,返回屋里。

瑞宣从外面回来,直奔老三屋中。

“怎样,大哥?”

“明天早上走!”瑞宣好像筋疲力尽似的,一屁股坐在炕沿上。

“明——”老三的心跳突然加快。以前大哥不许他走,他着急;现在他又觉得事情来得这么突然,什么东西都没预备。半天他才问:“带什么东西呢?”

“啊?”瑞宣仿佛把刚才的一切都忘记了,眼睛盯着弟弟,答不出话来。

“我说,我带什么东西?”

“噢!”瑞宣听明白了,想了一想:“就带点儿钱吧!还有——,带好你的心,永远带着!”他还有千言万语,要嘱告弟弟,可是什么也没说出来。摸出钱袋,他的手微颤着拿出三十块钱的票子来,轻轻放在床上,然后站起来把手搭在老三的肩上,细细地看着他,还想说什么,可是却闭了嘴,一扭头轻轻地出去了。

瑞宣怎么也睡不着。北平陷落那天,他也一夜未曾合眼。但是,那一夜,他只觉得什么也抓不住。现在,他才真感到国家跟自己的关系是那么紧密。人们须把父子兄弟朋友的亲热与感情都放在一旁,而且只有摆脱了这些最难割舍的关系,才能肩起更大的责任。他把过去的一切都想起来,却想不出明天是什么样子。

妻子睡熟了,瑞宣又穿上衣服,找老三去。

他们一直谈到窗户发白,然后悄悄溜了出去。

李四爷早已等在门口。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三曾说年轻人就像鸡雏,而临走前,他又想跟妈妈说自己不是鸡雏,这并不矛盾,前者反映出他要自立,后者反映出他与妈妈难以割舍的亲情。
B.李四爷是个厚道人,也是个很老练的人,他之所以爽快地答应帮忙,一是看重跟瑞宣兄弟的交情,二是考虑到这么做没什么危险。
C.小说细节描写很出色,当老三听到妈妈说“顺儿啊,你可真像你三叔小时候的样子”时,腿就软了,这反映出他对母亲深深的歉疚之情。
D.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一方面照应了前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李四爷对这件事胸有成竹,还暗示出老三和王排长肯定能顺利出城。
8.三弟要走了,瑞宣叮嘱他说:“带好你的心,永远带着!”试分析这句话的深刻意蕴。
9.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瑞宣”这个人物性格特征。
2020-01-1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良至韩,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汉王得天下,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B.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C.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D.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公即姜子牙,名尚,是杰出的政治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B.镒是秦始皇时期的通用货币,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C.帷幄指古代行军打仗时,将帅临时办公用的幕府、军帐,代指最高的军事决策机关。
D.陛下,原指皇宫的阶下,臣子进言时,先呼阶下侍者而告之,后为皇帝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反抗强秦,胆略过人。早在秦朝极盛时期,他就组织了一次刺杀秦始皇的行动,尽管没有成功,却引发了后来的陈涉起义。
B.张良辅佐刘邦,敢于直言。刘邦占据咸阳,贪图大秦皇宫中的珍宝和美女,在樊哙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张良依然敢于直言规劝。
C.张良目光长远,足智多谋。刘邦即将到自己的封地去时,他劝刘邦烧掉走过的栈道,向项羽表示自己不参与争夺天下,以迷惑、麻痹项羽。
D.张良不重货利,功高不居。刘邦赐给他很多金银财宝,他都献给了项伯,以使刘邦获得更多的好处;封他三万户,他只取留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2)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2020-01-1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居苦寒(节选)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注】①絁(shī)被:绵绸被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写贫苦百姓在寒冬时节没有御寒的衣服,所以只能紧闭茅草房门,躲在家里。
B.“褐裘”两句写出诗人穿着皮袍盖着棉被,不论坐卧都有余温的温暖、舒适生活。
C.“幸免”两句表现了诗人不受饥寒,不必躬耕辛勤的生活,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D.这首诗语言简练通俗,不事藻绘,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15.诗中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0-01-1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