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届河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 高三 期末 2020-03-05 11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注重情感表现自古以来是我国文学的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不仅诗词歌赋始终离不开抒情言志,就是神话传说和戏曲小说也无不以情感为内核,注重表现人性人情以打动人心,追求以美善战胜丑恶的结局,使人们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得以寄托与慰藉。与此相适应,中国文论也建构起了言志说、缘情说、性情说、主情说等理论观念,既是对这种文学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深刻阐释,反过来也对文学实践给予有力支撑与引导。

一个多世纪前,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进入现代转型时期。那时的文学理论,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文学观念影响,力图将我国传统情感论与现代审美论有机融合起来,创建新的审美情感论文学观念,以适应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发展的要求。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中阐发的便是审美情感论的现代文学观念,他认为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它们飞翔起来的能力,而使人欣悦则是文学的目的,因此,感情、美和想象便是文学的三个特质。从上述可知,我国现代文论转型并没有割断传统,而是努力将情感表现与艺术审美融合起来建构新的文学观念,这对于新文学实践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现代文论转型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建构及其发展。反映论文学观念的重要特点是要求文学真实反映生活,特别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及其认识作用。但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并不仅限于追求真实性,同时还强调典型性和思想情感的力量。联系文学实践来看,以巴金的创作为例,他说当初是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路的,所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怎样生活得更美好,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从《家》《寒夜》等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作者的影子与生活的真实性,更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情感。在作者笔下,寒意袭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人性温暖,普通人物的命运遭际中无不充满了同情,令人悲观绝望的现实处境里也仍然让人看到希望。

然而后来的文学观念嬗变没有把这种文学传统继承下来。情感表现论的文学观念日渐式微,文学反映论也发生了各种不同情形的变异。一种情形是不要“源于生活”而只强调“高于生活”,似乎艺术创造越高大上越好,导致文学创作完全凭想象编造生活和粉饰现实,随心所欲地拔高乃至神化人物,把文学变成某种思想观念的传声筒,蜕变为一种伪现实主义。进入新时期后出现的另一种情形,作为对伪现实主义的反拨,只强调“源于生活”的真实性,而反对“高于生活”的典型性,使得有些作品只停留于各种阴暗生活与人性扭曲现象的揭露性描写,从中感受不到人间温暖,也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成为一种简单化的“暴露文学”,谈不上真正的文学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富有责任感的文论家积极倡导并努力建构审美反映论,将反映论文学观念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审美反映论的要义就在于,文学不仅是生活的反映,更是审美的艺术,而文学审美的核心就在于审美情感。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有生活的真实再现和摹写,而且还有作家想象的创造和情感的表现,这才是文学的根本特性。这样的理论阐发无疑有助于深化对于文学反映生活的理解,从而将文学创作引向正确的道路。

(摘编自赖大仁《重建当代“情感论”文学观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以注重情感变化为传统,以情动人,寄托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
B.中国文论包含言志说、缘情说等理论观念,有力地支撑与引导了文学实践。
C.将反映论文学观念融入中国现代文论,导致了不应该出现的两种变异现象。
D.审美情感是文学审美的核心,所以有情感表现的作品就是真正意义的文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学实践以及中国文论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情感表现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B.文章以巴金的创作为例论证现实主义文学既要追求真实性还要强调典型性和情感表现。
C.文章通过分析文学反映论两种变异的危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审美反映论的要义。
D.文章二、三两段逐层递进,论述了中国文论在现代转型时期的两种表现及其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论概括与阐释了中国文学实践,在转型期借鉴了西方文学观念,曲折前行。
B.在中国文论发展进程中,接受西方现代审美论比接受反映论更加具有积极的意义。
C.只凭想象编造生活和只描写阴暗生活与人性扭曲现象都不是文学创作的正确做法。
D.审美反映论的建构体现了文论家的责任感,是对错误的文学创作主张的拨乱反正。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较长时间以来,国内的电影纪录片市场都处于比较边缘化的位置。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热播标志着中国纪录片产业走出低谷,2017年上映的《二十二》与 2018年上映的《厉害了,我的国》,连续两年分别蝉联世界纪录电影票房冠军。2017年国产纪录电影获得了3.6亿元的票房,但这一高票房纪录不足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554亿元的1%。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纪录片产业体量不大。国内院线排片资源以商业潜质为标准,缺乏艺术院线或者纪录电影院线,观众纪录电影的观影习惯有待培育,纪录电影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环境 ,仍是个有待开发的巨大市场。


中国纪录片生产总值从 2009年5亿元起步 ,到 2018年上升为投资总额 46.02亿元,生产总值64.5亿元。从内容上看 ,2018年的中国纪录片可谓改革开放、文化与美食“三足鼎立 。

(摘编 自《2018年 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超 46亿元》)


材料二 :

相比影视综漫 ,纪录片的特点在于写实,它的镜头均源自现实,这一方面导致了纪录片创作门槛高、叙事难度大、生产周期长,另一方面也成就了它的高品质,而高品质的内容也为它吸引了大批高品质的受众。纪录片的受众主要以一线城市的新中产阶层为主。超过68%的受众以放松心情、扩充知识面为目的观看纪录片。纪录片能够吸引优质、年轻化用户这一特点,以及短视频流行推动的受众对视频内容的依赖,使得头部视频网站、主流视频原创平台及短视频平台等纷纷加入,既增加了纪录片内容的产出,也改变了纪录片市场的格局。2018年,由腾讯视频出品的《风味人间》以矩阵方式进行传播,点击量超过10亿次。这是借助腾讯的数据分析、观众画像、市场预判等技术,由大数据引导纪录片生产的一次有益尝试。从结果可以看出,以新媒体方式生产的纪录片有着自己的优势 ,新媒体纪录片在观众互动、市场反馈方面,能够比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更迅速,而对创作来说,则可以做到更为灵活地调整。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老广的味道》系列等美食纪录片,以及《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围绕故宫打造的系列纪录片,均在传播上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从中可以看出,“品牌”的意义在于强调内容品质的重要性,与其说要打造品牌,不如首先端正纪录片的创作态度,以谦恭心理讲述好的故事,内容为王的时代永远不会过去。尽管业界已经意识到品牌的巨大价值 ,然而当下国内纪录片整体的创作品质还难以得到保证,无法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内容创新、品牌搭建仍需时日。

(摘编自《中国纪录片发展面临新课题》)


材料三 :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熊猫淘淘》《故宫100》《金砖之国》等在海外市场受到关注。中国纪录片的海外市场交易价格,从十多年前的1分钟10美元,飙升到目前10000美元的顶级价格。中国自主拍摄的纪录片《第三极》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购,在其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网络上播出。不可否认,国外观众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各、逻辑思维与国内观众有差别,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纪录片应正视这种差别,以国际视角来讲中国故事,才能更深地走入国外观众的心中。中国纪录片通过与国际知名媒体合作,用精品提升其国际传播力,是当下中国纪录片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策略。

(摘编自《中国纪录片“走出去”,讲好故事是关键》)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纪录片目前至少有电影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新媒体纪录片三种形式,从2013年到2018年,纪录片投资总额逐年攀升。
B.相比2009年 ,2018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值增长超过10倍;2017年和2018年上映的两 部国内纪录电影蝉联世界纪录电影票房冠军。
C.从2015年到2016年,中国纪录片投资总额增加了8亿元,电视纪录片产量增加了2万多小时 ,电影纪录片产量有所下降。
D.当前,中国纪录片内容以改革开放、文化与美食为主,一线城市的新中产阶层是主要受众,大多数受众的观片目的是放松心情、扩充知识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录片尽管创作门槛高、叙事难度大、生产周期长,但它的内容品质高,因此,纪录片能吸引优质、年轻化的用户。
B.《风味人间》获得极高点击量 ,是大数据引导纪录片生产的成果,确定了矩阵方式传播在纪录片传播中的主体地位。
C.头部视频网站、主流视频原创平台及短视频平台等纷纷加入,增加了纪录片内容的产出,改变了纪录片市场的格局。
D.端正创作态度,注重内容品质,以谦恭心理讲述好的故事,这是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打造品牌过程中获取的有益经验。
6.中国纪录片当前面临哪些困境?如何促进中国纪录片的快速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放风筝的人

陈毓

这是城市中心一块难得的空旷之地 ,位置高,又无明显的道路通往 ,从而被多数人忽略。秋草连绵,即使放风筝的人也没能踩出明显的脚印。现在他来了,坐在一片秋草的毯子上,看人放风筝。干草在他身下散发出好闻的味道,惹他一次次地深呼吸。

放风筝的人有三个,看客只有他一人。他轮番看过去,最后专注于一个准老头。那准老头没准正因为他的观看 ,而有了庄重感或表演欲吧。你瞧那准老头,脊背笔挺 ,下巴抬起一个角度,恰恰是四十五度面向天空的姿势。天空深不可测,放风筝的人目光深不可测 ,缓缓地操纵着手中的线盘,发出“刺啦刺啦”的放线声。

他一次次想起深不可测这词。放风筝这事 ,在以前,他想象那是和孩子的欢叫声联系在一起的,是和春天、杏花、周末以及郊游联系在一起的。即便如此,他也回忆不起放风筝的经历,想不起曾陪孩子或别的什么人放过风筝。

他在这一刻回顾,不是觉得缺憾,而是感到因惑。一架风筝,无论纸糊的,还是改良提高变成别的材料 ,但风筝不还是风筝么?哪怕再做联想,他仍然没对风筝生出好感,倒是对放风筝者的因惑又添了一分。再看距离自己最近的那个放风筝的人,投入、忘我 ,似乎不是在放风筝,而是驾驶着一艘大船在天海中飞驰,连他这个旁观者也被忽略了。

也正是这点,勾起了他一窥究竟的欲望。

放风筝的人手中的线圈好像永远都放不到头,这很魔幻。风筝的影子遥远,却总也脱离不了牵引,飘飘摇摇,直上云霄。

有一阵子,他确信放风筝者是注意并在意他这个旁观者的。这么大一片空阔地,就这几个人。他一直坐在那里,做忠实的看客。他又不是石头,岂能无视?

其实,那个放风筝的准老头在旁观者刚来时就注意到了。这块因为高耸空寂,暂时保持僻静的地,是他最先发现的。当他发现这块空地 ,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来这里放风筝,他要在这空地上放风筝。

在他放了一个月风筝后,又一个人来了,也是个老头。第二天,这个老头又来了。他在心里生出一点遗憾 ,但细究又像是隐秘的安慰。直到第三个人来——还是老头,他反倒在心里笑了。

谁来早 ,谁走早。天晴了,天阴了。他们从不打招呼,默默地,各放各的风筝。直到今天下午,第四个人来,第四个老头出现 ,坐在一边 ,默默地看他们放风筝。好几个小时之后,准老头的风筝线还是那么连绵不断,那个黑色鹰形的风筝也还在视线内。他希望一阵风猛地吹来,让风筝跌下来,摔在他跟前,摔得稀巴烂。那样 ,他们或许能自然地交谈起来,而不必要找个什么借口去和他攀谈。

但是,衬着黑鹰的天空蓝得深不可测,和这个准老头一般叵测。

他又一次在心底发出一声叹息。

他回忆起刚退休时,他一个人开车去了田野。久不开车,他一时找不回那种人车一体的妥帖感觉。这是很久以来他第一次独自驾车,虽然身在路上,却没有具体目标。这样的状态给他的感觉不是自由,倒像是不知被什么因住的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反倒是什么也没做就累坏了。

今天是他第二次开车出来。没有目的地的行走,让他觉得道路格外漫长。最后他索性把车停在一条小路边,顺着小路来到了这片空地上。

有一瞬间,他幻想自己是在一个阔大的广场上。他正作报告,千人倾听。他慷慨激昂,话题关于自由。他讲突破,讲超越 ,讲不被世俗限制,不被欲望绑架。他从未有过这么大的激情,他不必用谁的笔和思想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他觉得自己讲得过瘾,听众也该是听得过瘾的吧。你听这掌声——他感觉这一次的掌声,每一下都是情绪带动手掌,是用力在拍,用心在鼓掌,他能听出他们的情绪。

他深深迷醉,等清醒过来,身子依然在这个高台上,哪里有人头攒动的广场。准老头不知何时已经收了线 ,卷好风筝,正用一个奇怪的表情附身向他 ,像看一个小孩、看一个晚辈那样打量他。嘴里所说的,却分明是一个准老头对另一个准老头说的话。

“退休了吗?”

“喜欢放风筝?”

“不喜欢也不要紧。”

“风筝一脱手,你就爱上放风筝了。”

“甭急,甭辩论,交换个电话号码,下次来时约上你,风筝我给你弄好。”

他站起来,活动已经半麻木的双腿,心里不由得动起来,手不觉和准老头的手握在了一起。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具体的人名,用了“他”“旁观者”和“准老头”等称呼,表明了他们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具有代表性。
B.小说中多次写到了天空和放风筝的准老头深不可测,主要是想通过当时天空的情况来衬托准老头放风筝的高超技巧。
C.旁观者认为,放风筝一事在孩子看来是十分惬意的,但没想到准老头在放风筝时是如此投入、忘我,竟然忽视看客的存在。
D.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但因采用全知视角形式,对旁观者的心理活动做了细致的刻画,从而引领着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8.简要分析旁观者这个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9.小说画线部分写了旁观者幻想自己在做报告,试结合全文探究其用意。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刘元珍,字先,无锡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初授南京礼部主事,进郎中,亲老归养。起南京职方,厘汰老弱营军,岁省银二万有奇。三十三年京察,吏部侍郎杨时乔、都御史温纯,尽黜政府私人钱梦皋等。大学士沈一贯密为地,诏给事、御史被黜者皆留,且不下察疏。元珍方服阕需次,抗疏言:“一贯自秉政以来,比昵愉人 ,丛集奸慝,假至尊之权以售私,窃 朝廷之恩以市德,罔上不忠,孰大于是!近见梦皋有疏,每以党加人。从古小人未有不以朋党之说先空善类者。所关治乱安危之机,非细故也。”疏奏,留中。时员外郎贺灿然、南京御史朱吾弼相继论察典。而主事庞时雍则直攻一贯欺罔者十,误国者十。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俄御史周家栋指陈时政,语过激。帝迁怒元珍等皆除其名。然察疏亦下,诸被留者皆自免去。光宗即位 ,起元珍光禄少卿。时辽、沈既没,故赞画主事刘国缙入南四卫,以招抚军民为名,投牒督饷侍郎,令发舟南济。议者欲推为东路巡抚,元珍上疏言:“国缙乃李成梁义儿,成梁弃封疆,国缙为营免,遂基祸本。杨镐、李如柏丧师,国缙甫为赞画,即奏保二人,欲坐杜松以违制。创议用辽人,冒官帑二十万金募士兵三万,曾不得一卒之用。被劾解官,乃忽拥数万众,欲问道登、莱,窜处内地。万一敌中间谍阑入其间,何以备之?”疏下兵部巡抚议,遂寝。未几,元珍卒官。初,元珍罢归,以讲学为事。表节义,恤鳏寡,行义重于时。

(选自《明史·刘元珍传》,有删减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
B.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
C.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
D.帝得疏/怒命并元珍及灿然贬/三秩调极边/顷之/庆远及御史李柟等申救/帝益怒/夺其俸/谪元珍等极边杂职/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常称呼兄弟排行中的老大为“伯”,兄弟中的排行顺序 :伯、仲、叔、季。
B.礼部是我国古代官署名称,六部之一。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兵部。
C.官帑,我国古代常常用来指国库里的钱财,也可以用来指国库。
D.鳏寡,指没有劳动力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老而无子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元珍治军有方,仕途稍有波折。任南京职方后,他淘汰老弱军士,每年节省两万多两银钱,曾经被皇帝削除名籍,到光宗登位后才被起用为光禄少卿。
B.刘元珍正直敢言,不惧得罪权贵。大学士沈一贯秘密地进行活动,让被贬斥的人留任,正辞官守丧的刘元珍上书直言 ,指责他们互相勾结、结党营私。
C.刘元珍关注国事,心系国家安危。他在上书中说,看到钱梦皋呈上奏疏,总是将结党的罪名加在别人身上,以排挤走好人,这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安危。
D.刘元珍表彰节义,颇有操行道义。他在罢职回乡后,以讲学为事业,他表彰具有节操和道义的行为,抚恤鳏寡之人,他的操行和道义在当时被人看重。
13.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至尊之权以售私,窃朝廷之恩以市德,罔上不忠,孰大于是!
(2)国缙乃李成梁义儿,成梁弃封疆,国缙为营免,遂基祸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湖亭望水

白居易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注]北客:北方来的人,诗人自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诗人游湖的情境,下了很久的雨,湖水涨了起来,刚刚放晴,北客南来。
B.颈联写湖水淹没原先湖岸,人家稀少;沙滩平整,聚集许多船舫,呈现水乡特色。
C.尾联借景抒情,诗人借傍晚独自游览南湖时所见之景,抒发了惬意悠闲的感受。
D.全诗抓住“新晴”“水涨”的特点,描写南湖傍晚的景色,展现出浩渺壮阔的景观。
15.诗的颔联在表达上富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