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阶段练习 2020-03-15 23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区块链?从技术层面来看,区块链涉及数学、密码学、互联网、物联网等多个技术问题;从应用层面来看,简单地说,区块链就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这些特点保证了区块链的“诚实”与“透明”,为区块链创造信任奠定了基础。而区块链巨大的应用场景,正是基于它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能够保证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与一致行动。

为了理解区块链如何创造信任与合作机制,我们可以深入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一探究竟。

首先是存证。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点,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存证”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只要能够确保上链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区块链就可以解决信息的“存”和“证”难题。比如在版权领域,区块链可以用于电子证据存证,可以保证其不被篡改,并通过分布式账本链接原创平台、版权局、司法机关等各方主体,从而大大提高处理侵权行为的效率。在金融、司法、医疗等对数据真实性要求较高的领域,区块链都可以创造安全、高效的应用场景。同时,区块链由于记录了所有的交易记录,因此本身就可以形成征信,从而为实现社会征信提供全新思路。

其次是共享。区块链“分布式”的特点,可以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和数据共享。与中心化的数据存储不同,区块链上的信息都会通过点对点广播的形式分布于每一个节点,通过“全网见证”实现所有信息的“如实记录”。在公共服务领域,区块链能够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探索把房地产数据上链,在买房的时候,老百姓只需要到银行跑一次就可以实现产权过户。可以预见,随着“区块链十政务”的落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办理将成为常态,以后再也不需要“证明我妈是我妈”了。

三是信任。区块链能够形成“共识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实现从“信息互联网”到“信任互联网”的转变。经济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信任。比如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任”问题。区块链恰能在供应链金融中弥合信任鸿沟,它可以增强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可信度,通过链上可拆分的电子凭证实现资金的流转融通,打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解决多级供应商的融资难问题。

四是协作。区块链能够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信任协作,拓展合作的范围和深度。市场经济活动常常涉及复杂的行为主体,如何实现多方主体的高效协作,是经济发展的共同难题。尤其是在全球语境下,跨境支付、跨境贸易、跨境物流等等,更是涉及各个国家出口、进口、运输、监管等各方面的协作。如果把区块链运用于全球贸易,各方都可以同时协作管理,保证所有信息电子化并实时共享,从而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使各个离散程度高的主体仍能有效合作。

总之,随着区块链与金融资本、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区块链十”在各个应用场景落地,新的区块链产业生态将逐步建立,从而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抓住区块链技术融合、功能拓展、产业细分的契机,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块链上的信息分布于互联网上的每一个节点并向全网发布,有利于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
B.“区块链十”的应用模式可以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办理的愿景,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
C.区块链可以增强供应链上下游信息的可信度,实现信息对称,从而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D.分布式数据可以实现所有节点信息共享,而智能合约能够协同交易双方的行为,从而推动合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阐述区块链的概念时,文章着重介绍它的本质特点,目的是为下文论证其功能与价值服务。
B.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区块链如何创造信任与合作机制,每一方面都列举了具体的应用场景。
C.从文章的本论部分来看,论证的重点是“信任”与“协作”,因为它们是区块链最核心的价值。
D.文章结尾处的引用,从一个侧面强调了区块链产业生态建设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区块链上的信息和数据不可篡改并能全网见证,将会对人类可信体系的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B.区块链技术来临的时代,我们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上链内容是否真实,多主体能否协作。
C.有了区块链的存证技术,版权、金融、司法、医疗等领域的社会征信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D.从“信息互联”到“信任互联”需要“共识机制”,所以完善区块链须从“集体维护”着手。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咬文嚼字》编辑部12月2日发布“2019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xx千万条,xx第一条”“特柠檬精”“我太难/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等流行语入选。

榜首的“文明互鉴”出自习近平主席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主张的内涵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引起全球共鸣,彰显了新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中央确定“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不仅让“区块链”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热词,也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硬核”的彪悍、“融梗” 的边界和“霸凌主义”的思维和行径,都令人沉吟再三。

(摘编自《年度十大流行语标注社会脉动》)


材料二:

2012—2018年年度流行语来源类型对比

年度来源类型
互联网群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综艺电竞游戏表情包广告
201211. 133.311. 133.311. 1
201350.016.733.3
201412.512.550.012.512.5
201550.033.316.7
201633.333.311. 111. 111. 1
201720.010.040.020.010.0
201822.211. 155.611. 1

注:表中“一”表示对应年度无此类别流行语
材料三

临近年末,又到评选年度词语、年度流行词、年度网络用语的高潮时间。近年来,来自语言教育部门、相关职能部门、有关学术研究单位乃至网络自媒体,都会从各自不同的视角、主题,遴选出各种各样年度代表性词语。有的词语称得上众望所归,有的入选词语则哗众取宠,还有的着实令人大跌眼镜。那么,是否该给年度词语评选设立几条应当普遍遵守的原则呢?

应该给年度流行用语、用词的评选定个原则、出个标准、设个门槛了。《语言文字周报》执行主编杨林成表示,这类评选应当秉持五大基本原则。一是群众性原则,年度“十大流行语”应具有原创性,能展现大众的语言创造力,年度使用的热度较高,不同的语境、不同群体的人都在用的,比如“盘它(他)”。二是持续性原则,没有真正流行开来的事件性热词热语不收,比如“你是什么垃圾”,只在今年6月底上海即将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管理的时候热过, 其后湮没无闻,就不应该收录。三是趣味性原则,入选的条目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文智慧,包涵一定的辞趣,还应该携带一定的情感、情绪,在风格上应该是轻松活泼、幽默诙谐、自嘲解嘲,读来让人会心一笑,辞趣寡淡的一般不收录。四是规范性原则,流行语评选不能只考虑流行度,入选的条目要有利于健康的语文生态的建设,源于谐音的热词不收,这样的“谐 音”不利于汉语的规范、健康发展,比如,“你怎么这个亚子”“让我康康”等;缩写拼音的字母词一般不收,比如,“OMG”“瑞思拜(respect)”。五是正面性原则,入选的条目在内涵上应该能反映当年民众或某一群体的某种心态,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镜像。

(摘编自《年度流行语评选必须传递正能量》)


材料四:

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 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 “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向好发展的磅礴力量。

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临近年末,很多机构相继发布了不同版本的年度热词,其选择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流行语只能投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并不能代表时代的全部。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

(《流行语中的时代活力》)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群组和综艺是年度流行语产生的最重要土壤,影视、文学作品以及电竞游戏、表 情包、广告等都为流行语的产生作出了贡献。
B.2012年年度流行语的来源比较广泛,但最主要还是来自影视作品和综艺,分别占比 33.3%,而表情包、广告没有产生年度流行语。
C.影视作品在某些年份贡献的年度流行语占比较大,比如2012年、2013年和2016年,但在有些年份这一领域却没能产生年度流行语。
D.从2012年到2018年,综艺提供的年度流行语占比最高;而这几年中,表情包、广告每年产生的流行语最少,很多年份甚至没有产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咬文嚼字》发布的“硬核”“融梗”“霸凌主义”这些流行语之所以“令人沉吟再三”,是因为它们既标志社会脉动又传递了正能量。
B.研究近年来年度流行语来源类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观察出这些来源类型在这一年活跃程度和社会影响力,为行业提供一些思考。
C.“你是什么垃圾”,没有被《语言文字周报》选入年度流行语,最主要因素是它来自没有真正流行开的事件,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D.流行语中的活力,集中体现为流行语在展现出时代样貌的同时,丰富的流行语展示出时代进步的多样性,证明国家发展的无限可能。
6.从“个体户”到“创客”,是如何体现“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的?请结合材料相关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日格窃贼

张港

呼日格翻译过来是“桥”。叫桥的地方必有河,有河的地方必有鱼。

刘一竿在城里钓界数得上第一,故人称“一竿”。这回,刘一竿要超越自己,再铸辉煌,非钓到更大、更稀有的鱼不可。一竿天不亮启程,骑摩托往远了跑:奇迹在远方,在别人到达不了的地方。

刘一竿口渴心躁时,飘来蒿子灰的味道,阵阵煮苞米的浓香。往前看,一座小村庄,家家烟囱扯出长长的灰色飘带,车前子、马蔺花画出一条小路。刘一竿进村了。

没有栅栏围墙,家家通通透透,挂挂红辣椒对联一样在房门两旁,瓜蔓爬上碱土墙,爬上褐色的草屋顶,门口卧着懒洋洋的黄狗,红肚燕儿探出檐头,有人唱着歌,牛羊拥挤着,跑出红云。

一个提奶桶婆婆脸对肩钐刀老汉,乐得前仰后合,听不懂说着什么。

一竿上前,弯弯身子说:“大婶儿,想找口水喝。”

婆婆侧侧耳朵,笑笑,摇头又摇头。老汉也是摇头。

哦,他们听不懂我的话。一竿张大嘴一扬脖儿,比画出手捏杯子的姿势。婆婆取只碗,扰一下奶子,送刘一竿嘴上,又扛一碗等他喝完续上。

一竿喝个透,老汉琢磨着一竿的家什,笑笑,比画出甩竿的样子。一竿点点头,笑笑,比画出提竿的姿势。老汉指一个方向,伸出大拇指。明白了,那个方向是出鱼的好地方。

一竿鞠躬告别,朝那个方向去了。

一座小桥,一湾清水,无边芦草,摩托不能去了。一竿把摩托推小桥下,看看四方无人,择柳丛密处,折一枝又一枝,盖严实车子。再看看,四方无人。一竿往河边去了。

找到了甩竿的好“涴子”,这儿,必有大鱼,怎么看都有大鱼。

怪了耶!换了面食,换了蚯蚓,鱼脊在水面翻花,却不咬钩。不咬就是不咬。刘一竿累得没了筋骨,急得毒火攻心,就是不咬。

看看太阳,一竿对自己说:我刘一竿,今儿要跌大跟头,要把脸丢这儿。一看表,得回程了。

心沉沉,嘴苦苦。

走走走,一竿嗅到鲜鱼的腥味。寻味而去,看着一个临时存鱼的苇席鱼囤。

鱼囤中,全是奇鱼全是大鱼,鲜活着。一竿这种人,见这场景,惊讶得不行。

四周无人,再看也是无人。一竿想起关于钓鱼的相声,他脚一跺,“丢了的脸,回来了!”就拣着挑着往网兜里装。

得鱼忘筌,一竿看不到那藏车的小桥了。青苇茫茫,东西南北,全一个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愁到害怕时,一竿舍下脸,喊起来:“有人吗——有人吗——”最后喊出“救命”。

一只小船儿一条汉子,摇晃来了。一竿说自己迷路了,找不到小桥了。汉子不答,舍船上岸,示意一竿跟着走。

桥到了,车尚在。刘一竿得胜回城。

要让人人知道刘一竿钓得大鱼,钓得奇鱼。

儿子正写作业,孩子拿张白纸,上面一个大大的“窃”。

“爸爸,这个字,下边是七还是提土?”儿子问。

一竿感觉,孩子的眼睛怪怪的,像是嘲笑,又似有恨恨的暗骂。

半夜,一竿睡魇着了,惊叫:“窃贼!抓窃贼!”

上班开会,刘一竿忽的心乱,感觉背后全是指头在指指点点。时时有个声音:刘一竿是个小偷,偷鱼的窃贼。

懊悔,恐惧,刘一竿再也不能承受了,他决定到那个小村,向人家说明,赔礼道歉,给人家鱼钱。

刘一竿费了很大劲得知这个小村庄的名:呼日格。知道与呼日格的人语言不通,一竿特意请了翻译。

到得呼日格,刘一竿见人一个大鞠躬,村人围上来指指点点,像看大熊猫。一老人上前,与翻译对话。

翻译说几说,手脚齐上,比画起来了,左拧右晃搔脑袋。刘一竿急了:“翻呀!怎么卡壳灭火了?”

翻译憋得脸通红,还是左拧右晃搔脑袋。

刘一竿说:“你不是老翻译么?你是怎么了?”

翻译一跺脚,说:“他们说的是方言。”

“方言怎么的?”

“他们的语言,没有‘偷'这个单词。”翻译说。

(原载《百花园》2018年第4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一竿偷了别人鱼囤中的鱼,回家后十分懊悔、恐惧,最终决定去赔礼道歉。推动他转变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他的良心发现,对错误行为感到懊悔,也有孩子与同事客观上带给他的压力。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引用这个诗句,主要是为了表现刘一竿日暮时分在青苇茫茫的河边找不到藏车的小桥,难以回家的那种无奈与焦急的心理,同时也有戏谑的意味。
C.在第三人称叙述的基础上,小说还利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来带领读者走进人物内心,如“找到了甩竿的好‘涴子’,这儿,必有大鱼,怎么看都有大鱼”,就是利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
D.大量使用短句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如“一座小桥,一湾清水,无边芦草,摩托不能去了”。这种句子结构简单,句意明晰,简洁明快,既可以节省笔墨,又能取得一语中的的效果。
8.小说通过较多的情节反转,使故事一波三折而又别具深意。 如开头交代刘一竿在城里钓界数得上第一,但他在呼日格却一条鱼都没钓起来。 请从文中再找出三个类似的情节反转的例子。
9.“民风淳朴”是呼日格最突出的特点,小说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隐,字大隐,京兆奉天人也。祖植。建中末朱泚之乱德宗幸奉天时仓卒变起羽卫不集数日间贼来攻城植以家人奴客奋力拒守仍献家财以助军赏天子嘉之。贼平,咸宁王浑碱辟为推官,累迁殿中侍御史。贞元初,迁郑州刺史。郑滑节度使李融奏兼副使。十年,融病,军府之政委于植。大将宋朝晏构三军为乱,中夜火发,植与监军列卒待之。迟明,乱卒自溃,即日诛斩皆尽。帝优诏嘉之,入为卫尉少卿,三迁尚书工部侍郎。十七年,出为广州刺史、 兼御史大夫、岭南东道节度观察等使,卒于镇。子存约等。

存约,太和三年为兴元从事。是时军乱,存约与节度使李绛方宴语,吏报:“新军乱,突入府廨,公宜避之。”绛曰:“吾为帅臣,去之安往?”麾存约令遁,存约曰:“荷公厚德,获奉宾阶。背恩苟免,非吾志也。”即欲部分左右拒贼,是日与绛同遇害。

隐以父罹非祸,泣守松楸,十余年杜门读书,不应命。会昌中,父友当权要,敦勉仕 进,方应弓招,累为从事。大中三年,应进士登第,领盐铁转运等使。咸通末,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

隐性仁孝,与弟骘尤称友悌。少孤贫,弟兄力耕稼以奉亲,造次不干亲戚。既居宰辅,不以权位自高。退朝易衣,弟兄侍母左右。岁时伏腊,公卿大臣盈门通讯,而大臣及母之荣,无如其比。乾符中罢相,入为太常卿,转吏部尚书,累加尚书左仆射。广明中卒。子光逢等。

光逢,乾符五年登进士第,释褐凤翔推官。入朝为监察御史,丁父忧免。景福中,以祠部郎中知制诰,寻正拜户部侍郎,改兵部侍郎。乾宁三年,从驾幸华州,拜御史中丞,改礼部侍郎。刘季述废立之后,宰相崔胤与黄门争权,衣冠道丧。光逢移疾,退居洛阳,闭关却扫六七年。鼎没于梁,累官至宰辅,封齐国公。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中末朱泚之乱/德宗幸奉天时/仓卒变起/羽卫不集/数日间贼来攻城/植以家人奴客奋力拒守仍献家财/以助军赏/天子嘉之
B.建中末朱泚之乱/德宗幸奉天/时仓卒变起羽卫/不集数日间/贼来攻城/植以家人奴客奋力拒守/仍献家财以助军赏/天子嘉之
C.建中末朱泚之乱/德宗幸奉天时/仓卒变起羽卫/不集数日间/贼来攻城/植以家人奴客奋力拒守仍献家财/以助军赏/天子嘉之
D.建中末朱泚之乱/德宗幸奉天/时仓卒变起/羽卫不集/数日间贼来攻城/植以家人奴客奋力拒守/仍献家财以助军赏/天子嘉之
11.下列对文章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B.宾阶,即西阶。古时宾主相见之时,宾客自西阶上,以示尊礼之位。
C.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祭、宴餐、科举、官员选拔和外事活动的大臣。
D.释褐,脱去平民所穿的粗布衣服,喻始任官职,文中指进士及第授官。
12.下列有关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植临乱不惧,指挥有度。曾在节度使李融生病期间,被任命为军府政委,与监军一起陈兵布阵挫败宋朝晏谋乱,深受皇帝赞许。
B.赵存约知恩重节,誓死抗贼。军队动乱之时,没有抛下李绛独自逃遁,他认为为全身而 违背恩德是不可取的,最终二人同被杀害。
C.赵隐生性仁孝,居官不傲。他替父守墓,闭门读书十余年,不应征召;做了宰辅后,每 当退朝回家便换上便服,侍候母亲左右。
D.赵家四代居官,多得大用。自赵植以降,子孙大都官居高位,身兼要职,先后执掌礼部、 吏部、户部、兵部等中央部门权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约与节度使李绛方宴语,吏报:“新军乱,突入府廨,公宜避之。”绛曰:“吾 为帅臣,去之安往?”
(2)岁时伏腊,公卿大臣盈门通讯,而大臣及母之荣,无如其比。
2020-03-14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感事

陆游

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

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风光流转浑如昨,志气低摧只自伤。

日永东斋①淡无事,闭门扫地独焚香。

残春

陆游

江鮆②堆盘粔籹③香,山家节物亦穷忙。

桑间葚紫蚕齐老,水面秧青麦半黄。

语燕似催春事去,游丝不似客愁长。

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


注:①东斋:书房名。②鮆(cǐ):一种鱼。 ③矩敉(jù nǚ):古代的一种食品。
14.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着眼于春末情景,对体娱活动进行了描写,在看似繁忙热闹中隐隐透露出一丝英雄迟暮的落寞。
B.《晚春感事》首联用比喻的手法,抓住对人物体态的细节描写,塑造出了一个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马上少年形象。
C.《残春》颈联直抒胸臆,借“春燕”催促春天离去,引发诗人比“游丝”还绵长的愁绪,点出羁旅之愁。
D.两首诗均触景生情,语言上平易晓畅、章法上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浓郁悲凉,颇见功力。
15.两首诗都提及“蹴鞠”这一在宋朝极为兴盛的群众性体育运动,试分析两首诗在描写该活动时手法上的异同。
2020-03-08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鄂州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三3月(线上)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