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5 题号:97460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日格窃贼

张港

呼日格翻译过来是“桥”。叫桥的地方必有河,有河的地方必有鱼。

刘一竿在城里钓界数得上第一,故人称“一竿”。这回,刘一竿要超越自己,再铸辉煌,非钓到更大、更稀有的鱼不可。一竿天不亮启程,骑摩托往远了跑:奇迹在远方,在别人到达不了的地方。

刘一竿口渴心躁时,飘来蒿子灰的味道,阵阵煮苞米的浓香。往前看,一座小村庄,家家烟囱扯出长长的灰色飘带,车前子、马蔺花画出一条小路。刘一竿进村了。

没有栅栏围墙,家家通通透透,挂挂红辣椒对联一样在房门两旁,瓜蔓爬上碱土墙,爬上褐色的草屋顶,门口卧着懒洋洋的黄狗,红肚燕儿探出檐头,有人唱着歌,牛羊拥挤着,跑出红云。

一个提奶桶婆婆脸对肩钐刀老汉,乐得前仰后合,听不懂说着什么。

一竿上前,弯弯身子说:“大婶儿,想找口水喝。”

婆婆侧侧耳朵,笑笑,摇头又摇头。老汉也是摇头。

哦,他们听不懂我的话。一竿张大嘴一扬脖儿,比画出手捏杯子的姿势。婆婆取只碗,扰一下奶子,送刘一竿嘴上,又扛一碗等他喝完续上。

一竿喝个透,老汉琢磨着一竿的家什,笑笑,比画出甩竿的样子。一竿点点头,笑笑,比画出提竿的姿势。老汉指一个方向,伸出大拇指。明白了,那个方向是出鱼的好地方。

一竿鞠躬告别,朝那个方向去了。

一座小桥,一湾清水,无边芦草,摩托不能去了。一竿把摩托推小桥下,看看四方无人,择柳丛密处,折一枝又一枝,盖严实车子。再看看,四方无人。一竿往河边去了。

找到了甩竿的好“涴子”,这儿,必有大鱼,怎么看都有大鱼。

怪了耶!换了面食,换了蚯蚓,鱼脊在水面翻花,却不咬钩。不咬就是不咬。刘一竿累得没了筋骨,急得毒火攻心,就是不咬。

看看太阳,一竿对自己说:我刘一竿,今儿要跌大跟头,要把脸丢这儿。一看表,得回程了。

心沉沉,嘴苦苦。

走走走,一竿嗅到鲜鱼的腥味。寻味而去,看着一个临时存鱼的苇席鱼囤。

鱼囤中,全是奇鱼全是大鱼,鲜活着。一竿这种人,见这场景,惊讶得不行。

四周无人,再看也是无人。一竿想起关于钓鱼的相声,他脚一跺,“丢了的脸,回来了!”就拣着挑着往网兜里装。

得鱼忘筌,一竿看不到那藏车的小桥了。青苇茫茫,东西南北,全一个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愁到害怕时,一竿舍下脸,喊起来:“有人吗——有人吗——”最后喊出“救命”。

一只小船儿一条汉子,摇晃来了。一竿说自己迷路了,找不到小桥了。汉子不答,舍船上岸,示意一竿跟着走。

桥到了,车尚在。刘一竿得胜回城。

要让人人知道刘一竿钓得大鱼,钓得奇鱼。

儿子正写作业,孩子拿张白纸,上面一个大大的“窃”。

“爸爸,这个字,下边是七还是提土?”儿子问。

一竿感觉,孩子的眼睛怪怪的,像是嘲笑,又似有恨恨的暗骂。

半夜,一竿睡魇着了,惊叫:“窃贼!抓窃贼!”

上班开会,刘一竿忽的心乱,感觉背后全是指头在指指点点。时时有个声音:刘一竿是个小偷,偷鱼的窃贼。

懊悔,恐惧,刘一竿再也不能承受了,他决定到那个小村,向人家说明,赔礼道歉,给人家鱼钱。

刘一竿费了很大劲得知这个小村庄的名:呼日格。知道与呼日格的人语言不通,一竿特意请了翻译。

到得呼日格,刘一竿见人一个大鞠躬,村人围上来指指点点,像看大熊猫。一老人上前,与翻译对话。

翻译说几说,手脚齐上,比画起来了,左拧右晃搔脑袋。刘一竿急了:“翻呀!怎么卡壳灭火了?”

翻译憋得脸通红,还是左拧右晃搔脑袋。

刘一竿说:“你不是老翻译么?你是怎么了?”

翻译一跺脚,说:“他们说的是方言。”

“方言怎么的?”

“他们的语言,没有‘偷'这个单词。”翻译说。

(原载《百花园》2018年第4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一竿偷了别人鱼囤中的鱼,回家后十分懊悔、恐惧,最终决定去赔礼道歉。推动他转变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他的良心发现,对错误行为感到懊悔,也有孩子与同事客观上带给他的压力。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引用这个诗句,主要是为了表现刘一竿日暮时分在青苇茫茫的河边找不到藏车的小桥,难以回家的那种无奈与焦急的心理,同时也有戏谑的意味。
C.在第三人称叙述的基础上,小说还利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来带领读者走进人物内心,如“找到了甩竿的好‘涴子’,这儿,必有大鱼,怎么看都有大鱼”,就是利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
D.大量使用短句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如“一座小桥,一湾清水,无边芦草,摩托不能去了”。这种句子结构简单,句意明晰,简洁明快,既可以节省笔墨,又能取得一语中的的效果。
2.小说通过较多的情节反转,使故事一波三折而又别具深意。 如开头交代刘一竿在城里钓界数得上第一,但他在呼日格却一条鱼都没钓起来。 请从文中再找出三个类似的情节反转的例子。
3.“民风淳朴”是呼日格最突出的特点,小说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4)
【推荐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题。
一个星期以后,我走过那条小街,我想该进去向他说明:他替我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但是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 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是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1.根据上下文,说说选文第一段中“照样”一词的意味。
2.揣摩年轻人话语中透露的信息,说说这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
3.小说原本是通过“我”之眼看格斯拉,而结尾通过年轻人之口说出格斯拉阁楼上做靴的的情况以及最终饿死的结局,这样写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有什么好处?
2016-11-18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遥远的岛

在天气晴和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一个孤独的小岛;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他们就总是对那个小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

岛上密密层层长着一片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因此小岛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天际刚一露头,这一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上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把那些树梢染得红艳艳的。风和暴雨在小岛上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猖獗,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而轻信的态度迎接它。每当风暴大作,海浪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浪花四溅,几乎一直飞上松树梢头。风在浓密的树冠间狂暴、凶狠地猖狂肆虐。阴雨的时候,小岛仿佛裹在一片灰蒙蒙的雾幕里,看起来神秘得像一个谜。

“真有意思,在近处它像什么样呢?”两个孩子多次互相询问。

他们竭力想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

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决不能相信,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而且有一天他们觉得: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这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怎么去呢?路很远,父亲极其严格地禁止孩子们用船,他们也不敢违抗他的禁令。那么怎么办呢?因为要到那个小岛,只能从海上去——坐船或者是从冰上走过去。这么说,没有任何旁的办法了——得等到冬天。

这期待已久的日子、实现理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两个孩子用由于急不可耐而发抖的手拿出了滑雪板偷偷地上路了,他们的心在战栗。冷彻骨髓的一月的寒风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遥远的太阳的寒光照得人眼花,可是毫无暖意。滑雪板滑得很顺利,孩子们看到前面就是在寒冷的闪光中变化万千的目的地,于是越来越鼓足劲头,继续向前滑去。他们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了那个奇迹的岛上,而随着每一次挥动滑雪杖,它离他们就越来越近了。

他们曾那样日夜梦想的奇遇,千百万令人头晕目眩的童话中的奇遇——当他们的脚踏上小岛的那一瞬间,这一切就都要实现了!所有他们读过的童话,所有他们梦想过的奇迹,千千万万的童话和奇迹,今天一定都会成为现实。他们的嘴笑得闭不拢,眼睛也向风,向太阳和灿烂发光的雪面冰凌微笑着,他们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只除了一点: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滑雪板正带着他们向遥远的小岛飞驰。

当太阳的最后一束光线在遥远的小岛上逐渐熄灭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他们回来的时候十分疲倦,神情严肃。在他们那少年人的心里带回了一个可怕的生活的秘密。他们的思想里再没有任何关于奇遇的想法。他们的心里再没有任何希望。他们已经不再向小岛眺望了,虽然在深红色的夕照中,岛上寒冷的闪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夺目。他们不再眺望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真实情况,赤裸裸的、阴郁而令人痛苦的真实: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原来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遍地砾石,遍地都是暴风雨遗留下的痕迹。那儿只有普通的泥土和石头,最常见的石头和泥土——和他们的脚每天踩着的泥土完全一样,甚至还要差一些,更加粗糙,更加贫瘠。岛上的树林里也是一些最普通的树木,最常见的松树,高大的褐色树干耸立在乱石之间,生着弯曲的、被暴风雨折断的树枝。

不,他们再也不想看那个小岛了,无论是今天,还是旁的日子——永远,纵令生活突然变得千百倍阴郁,枯燥无味和毫无意义。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他们伤心地痛哭,不能回答自己,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过,为什么睡梦不肯来临。

1.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本文中男孩的心理变化是由好奇、憧憬到期待、渴望再到放弃、隐瞒。
B.本文多次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小岛景色的迷人、神奇。
C.文中写孩子与父亲对小岛认知的不同,反映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念的冲突。
D.“冷彻骨髓的一月的寒风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这句话通过环境与心理的对照,突出了两个孩子在寒风中踏上探险之途时内心的兴奋、狂热。
2.文中在孩子们登上小岛前后各有一次景物描写,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3.孩子们对美的小岛充满憧憬,但是真相却不是这样,所以他们痛苦哭泣。有人说孩子们的探险是失败的。小岛指什么?你怎么看待这次探险?请结合现实分析。
2018-02-01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

1966年一个寒夜,博尔赫斯站在轮船甲板上,往海中丢了一枚硬币。

1985年,一位澳洲富商被一首《致一枚硬币》的诗猝然击中。

1997年,在十余年成功的商业生涯后,这位商人成了博尔赫斯的头号崇拜者。同年春天,他资助了一场史上最荒诞的壮举。他要找到博尔赫斯扔进海里的那枚硬币。他买下一艘当时最先进的潜艇,聘请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察专家。富商向他们承诺,将为他们的海底考察提供长久的资助,要求仅是他们在科研工作之余,顺便找寻一下那枚硬币的踪迹。陈队长问他:如果一直都找不到呢?”“那我就一直资助下去。

富商明白找到的希望微乎其微,但他认为找寻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向博尔赫斯致敬,像一种朝圣。

1999年底,潜艇失去联系。次年,富商病逝。他的孙女在翻看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些录影带。其中有一段不可思议的影像:

潜艇于199811月驶入一座由珊瑚构建的迷宫。队员们误估了两座珊瑚礁之间的距离,导致潜艇被卡住。六小时后,镜头拍到远方驶来一艘蓝色潜艇,向潜艇发射了两枚鱼雷。鱼雷精准地击碎了珊瑚礁,艇身得以松动。那艘潜艇则像幽灵般消失在深海,此后的航行中再未和它相遇过。

我国知名印象派画家、象征主义诗人陈透纳去世后公开的手稿中,有一篇他追忆早年生活的散文,也许能为这一神秘事件提供另一种解释:

国庆时回了趟老家。晚饭时母亲说起,上礼拜沈医生过世了,以前给你看过病的,你还记得吧。我含着筷子嗯了一声。中学那几年,我像着了魔一样沉浸在病态的妄想里。

更小一些,他们还夸我想象力丰富。初中后我的幻想越发繁茂地滋长起来。我的脑袋像伸出了万千条藤蔓,遇到什么就缠上去,缠得密密实实的,还要在上面旋转着开出一朵花。爸妈常常叹气,我倒觉得没什么。我能在莲蓬里睡觉,到云端游泳,在黑板上行走,追踪墨水瓶里的蓝鲸。

有一晚睡前,我想象自己在莫奈的睡莲间遨游,清晨醒来后,枕边还有淡淡幽香。由此我推测,只要将幻想营造得足够细致,就有可能和现实世界交融。

于是,我发明出了最让我着迷的一个游戏:我造了一艘潜水艇。

我爷爷是个海洋学家。我七岁那年,他受邀参加了一次海洋考察,再也没有回来。我时常思念我爷爷。初三上学期,我决定开始经营一次海底的幻想。我在课堂笔记的背面设计出了一艘潜水艇。艇身为蓝色。我的房间就是驾驶室。我是船长。

每天夜里,我坐到书桌前,桌面就变成控制台,我果决地说:出发!潜艇就在夜色般的海水中平稳地行驶起来。这一路我经历了很多冒险。被巨型章鱼追击过,一整夜都在高速行驶。在珊瑚的丛林里穿行,那里像一座华美的神殿。遇到一艘潜艇卡在那里,出手救了它。

高二的一天夜里,我下了晚自修,兴奋地小跑回家,今晚要去马里亚纳海沟探险了。进门,发现爸妈都坐在客厅里,茶几上放着我的笔记本,每一页都画着潜水艇。那晚他们对我谈了很多,倾诉了他们这些年的忧虑。正常一点,他们对我的要求仅限于此。

第二天,我试图专心听讲,发现已无法做到。我脑中伸出万千藤蔓,每一条藤蔓又伸出无数分叉,漫天枝叶在教室中无声地蔓延,直到把所有人都淹没。

第三天晚上,我想好了对策,我让所有的想象力都集中到脑部。它们是一些淡蓝色的光点,像萤火虫的尾焰。它们汇聚成一大团淡蓝色的光芒,从我头上飘升起来,渐渐脱离了我。这就是我的对策:我想象我的想象力脱离了我,于是它真的就脱离了我。那团蓝光向窗外飘去。

次日,我再也不会抓住一个东西就开始浮想联翩。听课时,对身边一切都能视而不见,这种适度的麻木真是令人舒适。

后来,我考上了不错的大学,进了一家广告公司,结了婚。我的脑中再也不会伸出藤蔓,成了一个普通的脑袋了。

——如文中所提,上文作于陈透纳三十岁时,晚年,他在回忆录《余烬》中说:

“……五十岁后,很多人说我江郎才尽。其实不是的。我的才华早在十六岁那年就离我而去,飞出天外了。我中年开始作画,不过是想描绘记忆中那些画面。直到有一天,我把以前的梦境都画完了,就不再画了。我一度拥有过才华,但这才华太过强盛,我没办法用它来成就现实中任何一种事业。没有比那些幻想更盛大的欢乐了。我的火焰,在十六岁那年就熄灭了,我余生成就的所谓事业,不过是火焰熄灭后升起的几缕青烟罢了。”

陈透纳遗书的最后一段,他写道:“我反复画过一张画。深蓝色的背景中央,有一片更深的蓝。人们猜想其中的隐喻。其实没有任何含义,那是一艘潜水艇。我的潜水艇。它行驶在永恒的夜晚。它将永远,永远地悬停在我深蓝色的梦中。

公元2166年一个夏天的傍晚,有个孩子在沙滩上玩耍。海浪冲上来一小片金属疙瘩,锈蚀得厉害。小孩捡起来看了看,一扬手,又扔回海里去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商明明知道寻找硬币的举动非常荒诞,希望也很渺茫,却依然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找,体现了他对博尔赫斯的狂热崇拜。
B.陈透纳的父母对他的态度由欣赏发展到忧虑,让我们看到了父母希望孩子不要耽于幻想,而要通过努力学习达到功成名就的愿望。
C.选择博尔赫斯作为整个故事的背景是作者特意的设计考量,选择他作为故事的背景既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感,又渲染了故事的魔幻性。
D.小说细节刻画到位,例如“1985年”“1997年”等现实时间,以及“录影带”目击到“蓝色潜水艇”等内容,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2.文中画线部分在语言上的特色,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词讲究。如“永远”一词的反复使用,强调了“我”对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想象力充满了深深的眷恋。
B.句式独特。作者故意多用句号作结,多个独立的句子构成一个句群,读来有诗歌般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C.语气惘然。语句透着淡淡的哀伤,很好地表达了“再也无法享受幻想所带来的盛大欢乐”的怅惘情感。
D.语言质朴。作者运用简单、质朴和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夜晚的潜水艇”,使之具体可感,富有画面感。
3.小说开头提到“博尔赫斯丢了一枚硬币”,结尾写“一个孩子捡到金属疙瘩又扔回海里”,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嵌套叙事”是在一个故事中插入另一个故事的叙事策略,两个故事互文互补,叙事视角富有变化,主题既对立又映照。结合文章,分析本文的“嵌套叙事”。
2021-06-26更新 | 2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