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贵州 高二 期末 2020-03-17 4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环境美学应该说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有人就有环境,有环境必然有环境美,有环境美就意味环境审美观.长期以来环境审美之所以较少被人们谈及,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它为别的论述特别是为自然审美观所代替。准确地说,环境审美隐含在自然审美观之中。

渔猎文明时代,人们逐水草而居,对关涉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但这个时代只能说是环境意识的萌生期。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在农业文明时代建立的,因为有了农业,人们才定居下来,才有了家。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农民居住在田园,生产在田园。家庭人员不仅担任着不同的生活角色,也担任着不同的生产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均是不可少的农业文明时代的环境审美意识体现出了一种原始的生态平衡的意味。

工业文明的建立是由农民走向城市开始的。人类的主要生活环境由农村转为城市,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大不相同。对于这种环境,进入城市的农民们在日常生活上由不适应到适应,在审美情感上由惊奇到赞美。而随着工业文明弊病的逐渐凸显,人们与这个主要由钢筋混凝土组建成的人工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上不再适应,审美情感上则转为厌恶甚至诅咒。人们渴望着新的文明。这个文明至少在观念上也部分地在实践上出现了,它就是生态文明。人们同时也在渴望着新的环境审美观——生态文明的审美观。

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强调审美的一种重要性质:生态与文明的共生。从总体上来看,人类仍然在向自然索取资源,但这种索取增加了一项重要的内容与意义,那就是同时在对自然回赠,具体来说,就是力促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与维持。现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共生,两者相互作用,相互生成:一方面自然满足人的需要,表现为自然向人的生成;另一方面人满足自然的需要,参与自然生态平衡的修复,表现为人向自然的生成。文明本质上是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本是破坏生态的,现在要求文明不破坏生态,而且参与已破坏的生态的修复,这说明生态与文明这一对天敌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只能是共生。它是文明的,也是合乎生态的,在一定意义上,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代自然或助自然司职一一司生态之职。

人类传统的审美观均是漠视动植物的生命的,即使重视动植物的生命,也是站在人的立场上,黑格尔就强调动植物的生命只有在见出人的生命意味时才美.生态文明的审美观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它重视的是生态自身的意义。换句话说,动植物有它的生存权利,包括展示其美(当然这美是在人看来的)的权利。人当然可以欣赏这种美,但人要尊重这种美,这种尊重就是要明白,这种美其实并不是为人的,而是为动植物自身的。

生态文明审美观还重视荒野的审美价值。荒野对于人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荒野是生命之根。不仅人的内体是荒野锻造出的产物、人的精神也是从荒野中得以诞生的。其次,荒野是维系地球上自然生态的骨干力量,正是因为地球上尚有不少的荒野存在,这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基本上还能运转。重视保护荒野,为地球留下更多的荒野,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因此,生态文明审美观的出现不仅为环境审美外辟了一个新天地,而且会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

(摘编自陈望衡《再论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审美在人类诞生之时就已存在,它隐合在自然审美观之中,常常被别的论述所代替,较少被人们谈及。
B.渔猎文明时代,是人类环境意识的萌芽期。此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对关涉自身生存的自然界已有强烈的自觉意识。
C.农业文明时代是人类环境意识、环境审美意识的形成期,家庭成员兼任生活和生产角色,体现出原始的生态平衡。
D.工业文明时代是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审美观的产生期。面对由钢筋混凝土组建成的人工环境,人们由惊奇、赞美到厌恶甚至诅咒,有找寻、建立新环境的强烈诉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引出环境美学话题,接着论述了三个不同时期的环境意识,然后着重论证了生态文明审美观。
B.文章在论述人类的环境审美观念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变化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工业文明的批判。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表现了人类传统的审美观与生态文明审美观的不同之处。
D.文章提出了重视荒野保护的观点,既需要从科学上认识到荒野对于人类和维系地球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也需要有新的审美观来欣赏荒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就环境审美意识来看,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体现的是农业文明时代的环境审美意识。
B.文明的本质是对自然的改造,这种改造会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与文明是对立的,二者无法实现统一。
C.环境审美观的出现符合时代背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不单是审美欣赏的问题,更关乎人类的生存。
D.生态文明审美观不仅重视动植物有它的生存权利,更重视荒野的审美价值对整个人类的意义。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5月16日,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京开幕。当日,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代表围绕“展望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未来”这一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强调,“科技创新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教育本身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教育也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要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双管齐下。”

好未来教育集团董事长张邦鑫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解构“教”和“育”。“教”是知识传授,交给人工智能;“育”是素养培育,借助人工智能。“技”是基础,“育”是提升;“教”是路径,“育”是目标。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发言中表示,当前在教育中,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的两个突出问题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及如何用人工智能真正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因材施教,并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推动因材施教。

(郭亚丽《解锁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如何变》有删改)

材料二:

材料三:

人工智能在重塑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走出实验室,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如何缩减新技术可能产生的“数字鸿沟”问题,实现教育公平?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过去在教育上,特别是高等教育,我们是以教为主,把学生看成一个被动的接收者;从人工智能时代来讲,学生必须作为主动学习者,这样才能有智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长杨宗凯认为,教育迫切需要创新。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因此教育要进行创新,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郭军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利用“数字公平”缩减教育差距。他说,人工智能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促进教育公平,通过该技术可以把优质资源很有力度地、迅速地辐射到边远贫困地区。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要持积极审慎的态度,踏踏实实走好未来智能教育发展之路。我们还需要引导老师,培养教师实施智能教育的能力。同时,我们也会更多地关注‘数字公平’,努力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加大投入,配置更多资源、提供更优服务,让技术弥合差距、缩小鸿沟。”

(来源于央广网有删改)

材料四:

2018年我国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人工智能作为高中生必修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中。一些国家(或教育组织)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不少发达国家也都按照智能社会人才的需求特征,调整中小学教育内容,加强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习。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智能化学习环境,教育发达国家加大对智能化教育环境的建设,以智能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例如,智能导师系统通过适应性教育策略选择和个性化资源推荐算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自动化测评系统伴随学生学习过程,动态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给予实时诊断、分析和反馈,提高学习质量。

人工智能教育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过程,为提高人工智能教育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一些教育机构针对中小学生特征开发适合于他们学习的课程内容。

近日,欧盟委员会任命的人工智能高级专家小组发布了人工智能开发和使用的伦理草案,提出可信赖人工智能,并给定了两大条件及禁止规则。两大条件: 一是尊重基本权利,尊重法律法规、核心,原则和价值观,以确保“伦理目的”;二是兼具技术稳定性和可靠性,人工智能技术必须足够稳健,能够对抗强大攻击,有“应急计划”。禁止规则是:不能伤害人类,不得征服或强迫人类,不得有歧视或诬蔑行为,以最终服务整个人类为准则。

(《人工智能教育: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有删改)

4.下列对“人工智能”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探索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起来。
B.人工智能在促进教育的公平,改革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C.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人工智能给教育提供多种样态的尝试。
D.人工智能对教育有许多好处,随着社会发展,人工智能的成熟,必将取代教师的教育地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人工智能投资事件数达到353次,与2016年的379次,下降了6.9%,表明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减缓。
B.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预计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大关,增长率达到56.6%。
C.人工智能与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D.通过人工智能把优质资源辐射到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之一。
6.如何建设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盐荒

周西海

刘家庄村长扛着半袋子东西从村头走过,在村头纳鞋底的刘二婶闲问:“村长,你扛的啥好东西?”村长诡秘地笑笑,“盐!”“买那么多干啥?”“省得没了!”

刘二婶看见村长的那副笑脸,听村长说话的语气,不由得心里一格登,村长家里也只有三口人,买了那么多盐,还说“省得没了”。刘二婶心里暗想,盐要紧缺了,盐要涨价了。村长咋不言一声呢?啊,准是上边叫保密咧!刘二婶发慌了,饭也没心吃了,回到家里,掂着个竹篮子,匆匆就向村上百货店里跑去.

盐7角钱一袋儿。一斤重的包装,刘二婶买了20袋儿。一路上,不少人问她,买恁多盐做啥?刘二婶也是嘿嘿一笑,重复着村长的话说:“留着吃呗,省得没了。”

啊!盐要紧缺了,盐要涨价了!刘二婶的娘家侄,可是县上的官呀!保准她得到盐要涨价的“情报”了。于是,见到刘二婶买盐的人,也就赶忙到百货店里买盐。

水不可断,盐不可缺。家家粮满囤,总不能一天三餐吃淡饭吧。 买,快积蓄一些盐吧,要断了盐路,说不定要比油价还高咧! 一传十,十传百,刹那间传遍了全村,提篮的、端盆的、拿布袋、掂篓的,男男女女,快步小跑地都往百货店里奔.东来西往的行路人,看到人都在排队买盐,浑浑噩噩也遂在人群里排队。

一个乡村小店,每次也不过进百十袋儿盐。破天荒的购盐热,店老板心里嘀咕起来:盐成了热门的香甜货,必有其因,嗯,这会儿的人耳朵长、消息灵,盐一定要涨价了。仅仅库存百十袋儿盐,7角一袋儿卖掉,说不定连本加利也进不到货了。于是,店老板就宣布:一袋儿盐8角,每人限购两袋。       

咋样?买盐人相互传递着惊诧的目光,相信了他们的判断。议论纷纷:盐要紧张了!盐要涨价了!盐咋会紧缺呢?准是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了。碘盐碘盐,盐里含着“碘”呢,保准是提炼“非典”的药物了。啊!......

买盐的人越来越多,8角钱一袋儿也不嫌贵,两袋儿盐拿到手里,转到后边又递在队尾。店老板做梦也想不到有这么好的生意,急忙派人开着三轮,到镇批发部里拉盐。

盐拉回来了,拉回了1000袋儿。店老板一看发票还是原价,哈!批发部还在鼓里闷着呢,趁他们还没睡醒,拉!店老板又让三轮车出动了。接着,又向购盐人下了第二道通牒:每袋1元钱,敞开供应。

这天,家家户户的电话忙起来,通知闺女的,喊姐叫妹的,七婶子八大姨地相互传递信息:快买盐吧!盐要限量了!盐要运到外国去了!盐要弄去做“非典"的药了! .....或传给亲成,亲戚的亲戚又传给亲戚的亲戚。就这样,村村人心慌慌,刮起了一阵购盐风。

第二天,乡镇批发部的门前排满了拉盐的车队。批发部里的经理也糊涂了,没接到盐要调价的通知呀?更没听说盐要断缺、限量呀?嗯,没风不起浪咧,兴许是哪个当官的嘴漏了风库存的盐按原价销掉,涨了价定要亏本呢!提价,批发价8角钱一袋儿。

乡巴佬生来怪,越贵越要买。没出三日,全县闹起了盐荒,少者一家购了几十袋儿,多者上百袋儿。最后零售价高达2元钱一袋儿,竟有人照买不误。

县政府下了通告:食盐断缺,纯属谣言;满足供应,原价销售;抬高盐价,严肃处理!

风平浪静了。

大小商店里盐堆如山,家家户户,备足了数年食盐存量。仍是7角钱一袋儿,却没人过问了。

村长挠起了头皮,他是在盐价高峰时期,在老婆的吵骂声中,2元钱一袋儿购了20袋儿,白白扔掉了26元钱,懊丧地叫骂道:“哪个龟孙子放了个臭屁,把老百姓都呛迷糊了? !"

刘二坤悄声地说:“忘了?屁是你放咧!"

村长发愣了。

刘二婶把前几日在门外吃饭时的问话重述了一遍。

村长嗨了一声,苦苦地说:“二婶,那不过是句戏言,俺背的是半袋于尿素呀!”

……

(选自《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取材于我国2003年“非典”时期,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但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讽刺意义。
B.小说标题为“盐荒”,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盐荒”,开篇写村长诡秘的笑容及回答,是引发“盐荒”的导火索。
C.乡村小店的老板、乡镇批发部的经理趁老百姓抢购食盐而涨价,更是促进了“盐荒”,小说批判了这些人的投机行为。
D.村长在盐价高的时候,花比平时贵近3倍的价钱购了20 袋盐,被老婆叱骂,自己也懊悔不已,揭露和批判了农民斤斤计较的思想。
8.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村民形象特征及意义。
9.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上的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撙、字景节,少方雅退欢,与第四兄寅俱知名。仕齐,位给事黄门侍郎。丁母忧,庐于墓侧。齐末多难,服阙,因居墓所.除太子中庶子、太尉长史,并不就。梁台建,为侍中,临海太中。公事左迁太子中庶子,复为侍中,吴兴太守。初,撙口不言钱,及在吴兴,不饮郡井,斋前自种白苋紫茄,以为常饵,诏褒其清。加信武将军。袁昂曰:“当今贞素简胜,唯有蔡撙。”乃遣吏部尚书徐勉诣之,停车三通不报。勉笑日:“当须我召也。”遂投刺,乃入。累迁吏部尚书,在选弘简有名称。又为侍中,领秘书监,武帝尝谓日:“卿门旧尚有堪事者多少?”撙曰:“臣门客沈约、范岫各已被升摧,此外无人。”约时为太子少傅,岫为右卫将军。撙风骨鲠正,气调英嶷,当朝无所屈让。尝奏用琅邪王筠为殿中郎,武帝嫌不取参掌通署,乃推白牒于香橙地下,日:“卿殊不了事。”撙正色俯身拾牒起,曰:“臣谓举尔所知,许允已有前事,既是所知而用,无烦参掌署名。臣撙少而仕宦,未尝有不了事之目。”困捧牒直出,使命驾而去,仍欲抗表自解。帝寻悔,取事为画。帝尝设大臣饼,撙在坐。帝频呼姓名,撙竟不答,食饼如故。帝觉其负气,乃改唤蔡尚书,撙始放著执日:“尔。” 帝曰:“卿向何聋,今何?”对日:“臣预为右威,且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帝有惭色。性甚凝厉,善自居适。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遗之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后为中书令,卒于吴郡太守,谥曰康子。司空袁昂尝谓诸宾日:“自蔡侯卒,不复更见此人。”其为名辈所知如此。

(选自《南史.蔡撙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遗之/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B.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引进/但喧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C.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D.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引进/但喧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忧,指遭遇母亲的丧事。丁忧,指遭父母之丧。按照旧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B.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比如“迁除”指官吏的升迁和任用。也指贬谪、放逻,比如“左迁”指降低官职,“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
C.投刺,古代礼节,投递名帖求见,亦指留下名帖。丢下名帖,以示弃官隐退。刺,指名刺或名帖,相当于现在的名片。
D.笏,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拿着的笏板,用玉、象牙或竹制成用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将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撙谦退静默。齐朝末年多灾多难,蔡撙服丧期满后就住在母亲坟墓边的屋子里,朝廷授予他官职,他都不就任。
B.蔡搏为官清廉。蔡撙口中从不谈论钱财。在吴兴任职时,他不饮用郡井中的水,并且亲自在屋前栽种蔬菜食用。
C.蔡撙耿直不屈。蔡遵因奏请起用琅邪王筠任殿中郎没有遵守规则,皇帝发怒把白牒推到地上并斥责他,他据理辩驳不退缩。
D.蔡搏遵守礼法。皇帝设饼宴招待大臣,多次直呼蔡撙的名字,蔡撙因为君臣有别不敢答应,直到皇帝叫他蔡尚书他才答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谓举尔所知,许允已有前事;既是所知而用,无烦参掌署名。
(2)司空袁昂尝谓诸宾日:“自蔡侯卒,不复更见此人。”其为名辈所知如此。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馀生。


[注释]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B.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
C.“夜阑风静觳纹平”,以江面的平静反衬词人内心的不平静,写出诗人不甘被贬,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追求。
D.“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15.结合词句, 分析本词的表现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