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广东 高三 学业考试 2020-11-01 69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作文主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酒馔  服侍  喝采  交头接耳
B.含糊  撮合  恶梦  唉声叹气
C.严峻  虔诚  委屈  成帮搭伙
D.绊倒  分辩  报歉  不假思索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此刻,窗外的雨不再是清冷的秋雨了,在我的眸里是一种柔软,似(sǎ)娇少女的情怀,是怜,是爱,是柔,是润在我心里的一种憧(jǐng)。
B.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要紧密结合工作重点,加强对(shǔ)地中央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资金支付行为的监控,督促有关单位堵(sè)漏洞和健全制度。
C.成功路上无坦途,改革不会一劳永逸,面对新变化新问题,小岗人也曾行,却始终坚守改革初心,奋(jì)争流,不断(tāng)出一条条发展新路,带来一波波改革红利。
D.虽然礼堂里有冷气,但曹元朗穿了黑(ní)礼服,忙得满头大汗,我看他戴的白硬领圈,给汗(jìn)得又黄又软。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像洋蜡烛化成一滩油。
2020-10-27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3. 依次序横线上填写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要是一座像不能够遮雨    那么它有什么用处    他说    我应该找一个好的烟囱去    他决定飞开了    
A.“ , ? : 。 ”B.“ , 。 ” :“ 。 ”
C.“ , : , 。 ”D.“ , ? ” ,“ 。 ”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4. 在下面一段文字中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所供职的学校搞了一次文艺会演,会演行将结束的时候,女高音王学敏老师上台了。她一开腔就把我吓坏了,礼堂因为她的嗓音无缘无故地 了,她 ,到处都是她。作为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我意外地发现人的嗓音居然可以这样,拥有 的马力,想都不敢想。

A.宏伟   无坚不摧   不可思议
B.宏伟   无孔不入   不可理喻
C.恢宏   无孔不入   不可思议
D.恢宏   无坚不摧   不可理喻
2019-04-28更新 | 190次组卷 | 4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苏省常州市“教学研究合作联盟”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史诗巨片《孔子》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画面大气磅礴,镜头质感浓厚,观众看后无不拍手称快,大呼:“过瘾!值得一看!”
B.在校篮球比赛中,我们班同学顽强拼搏,把对手打得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C.经过旷日持久的艰苦训练,女排队员掌握了新拦网技术,形成了严密而有效的攻守组合阵势,终于在大赛中击败对手。
D.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造成事故的原因不仅是机械设备的保护性能差,还有施工人员操作的不规范,但根本原因是生产安全上的管理缺陷在作怪造成的。
B.武大官方微博开通了互动平台,将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对于行为恶劣的失信游客,武汉大学将在预约系统中标记其身份。
C.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他是记者和电影工作者,还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和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
D.“顺民”林冲面对高俅父子的陷害,他的遭遇堪称以“官逼民反”为主题的古典小说的典型。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7. 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作出正确判断的一项是(     
(1)船跟船打了招呼,于是,山跟山也对语起来,声音辽远而深沉,像是发自大地的肺腑。
(2)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3)苏贝站定不动,双手插在口袋里,看到铜纽扣时不禁笑了。
(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A.拟人        反问       借喻        夸张
B.比喻        设问       排比        夸张
C.拟人        反问       借代        双关
D.比喻        设问       借代        双关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8.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①河边上有个小村庄。
②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把村子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③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雾。
④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许多芦苇。
⑤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A.④③②①⑤B.④②①③⑤C.④①③②⑤D.④①⑤②③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9.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针对“抢饭”问题,学生会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撰写了《学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B.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C.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诗刊》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D.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10. 在四月初的一天清晨,你想在微信上发布感受,下列最适合引用的一项是(  )
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B.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C.日气渐炎人度夏,禾浆刚满麦知秋。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19-09-06更新 | 324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土瘠民贫,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民多迁徙,地不治。请尽蠲逋赋以徕之,二岁田尽辟。县治濒河,夏雨暴涨,城且没。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无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必达曰:“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王守仁破宸濠尝用之矣。”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众寡食乏,奈何?”必达曰:“人臣之义,有死无二。贼本乌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已而复率众来攻,巨炮隳雉堞,辄垒补其缺,备御益坚。会援至,贼解去。或言于巡抚,县堡砦多从贼,巡抚将发兵,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官军有自汀州还者,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自倾橐计口赎之,询其姓氏里居,护之归。

县初食淮盐,自明王守仁治赣,改食粤盐,其后苦销引之累,必达请以粤额增淮额,商民皆便。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问道赴南昌。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忽夜半有数十人持兵逾垣入,曰:“宋爷安在?吾等皆宁都民。”拥而出,乃得脱。

既归里,江西总督董卫国移镇湖广,见之,叹曰:“是死守孤城者耶?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且以军功叙。”必达逊谢之。既而语人曰:“故吏如弃妇,忍自媒乎?”褐衣蔬食,老于田间,宁都人岁时祀之。越数年,滇寇韩大任由吉安窜入宁都境,后令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注:①蠲(juān):免除。 ②砦:通“寨”。 ③橐(tuó):口袋。④令:宁都县令。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泰、怀德二乡久     罹:遭遇
B.请尽蠲赋以徕之            逋:拖欠
C.巨炮雉堞                      隳:毁坏
D.及贼前锋城下               薄:削弱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达刺血上书争之,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B.宁都人哭送之               余扃牖
C.必达义勇横击之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吾若咨部还故职            此可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西宁都条件恶劣,清泰、怀德两乡寇患频仍,百姓生存艰难,许多人迁离家乡,宋必达到任后,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
B.耿精忠反叛,响应者甚众,势力很大。当叛军攻至宁都时,地方上的营将不知所措,然而,宋必达却镇定自若,沉着指挥,终于化解了危机。
C.宋必达因擅自要求百姓改食淮盐,被朝廷罢职,然而,百姓仍然十分爱戴他,纷纷赠送礼物,要为他饯行,他一概不受,体现出两袖清风的高洁品质。
D.宋必达的宁都保卫战影响深远,江西总督对他极为钦佩,甚至想要帮助他官复原职,但宋必达委婉拒绝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
(2)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5.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16.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
(1)______,渺沧海之一粟。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2)顾吾念之,_____________。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与“上河”含义之谜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

《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是“清明节”之意,二是“清明坊”之意,三是“清明盛世”之意。

其中,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孔宪易先生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被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细致地考证。他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先生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其中对扇子的考证叫人折服。《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先生产生秋景说法的原因之一。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确是用来拂暑驱蝇,但是在北宋这个时期还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题诗作画、扑卖馈赠之用外,还有“便面”之用。“便面”这一风俗由来已久。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对方心神领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故曰:“以扇遮面,则其两便。”由此看来“便面”习俗是不受季节影响的。

周宝珠教授对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文”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较唐朝时期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大肆歌颂当朝皇帝的政治清明:《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赵佶“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如果称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图”这五字一语双关,弦外有音。但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正在乞讨的乞丐,官衙门口坐着的懒散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却似乎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许多专家学者对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那么《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指什么含义呢?长期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对“上河”二字的含义也有诸多解释。关于“上河”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观点: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该作为专用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该是指御河。

18.文章引用周宝珠教授对扇子的考证,用意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证明在北宋时期扇子除拂暑驱蝇外,还有其它如题诗作画、扑卖馈赠的用处。
B.否定孔宪易先生对“清明”的解释,“清明”所绘之景并不一定是秋景。
C.说明扇子在北宋时期,主要的用途是“便面”,是一种礼貌之举。
D.是为了佐证史树青先生关于“清明”是“政治清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19.下列说法,不能证明“清明”是“政治清明”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中官衙门口的士兵和大街上跑着的猪等人与物,正体现出一种繁盛景象。
B.这一时期的文人官宦,为了仕途腾达,极尽歌颂之能事。
C.《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的气势和景象,能体现“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
D.北宋长期实施“偃武修文”国策,经济繁荣,国势昌盛。
2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坊”是北宋时期东京城外城东郊区三坊之第一坊。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景象。
B.如果“清明”是“政治清明”一说成立的话,那么“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就是一语双关,弦外有音。
C.《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也有着诸多的解释与争论,“逆水行舟”的解释是其中支持者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说法。
D.文章引用《东京梦华录》记载,是为了证明“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
2019-08-13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2015届山东省淄博市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箱子岩

沈从文

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日,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皆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嘭嘭嘭嘭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附近渔船上妇女小孩们,精神皆十分兴奋,各站在尾梢上锐声呼喊。其中有几个小孩子,我只担心他们太快乐了些,会把住家的小船跳沉。

十五年后我又有了机会乘坐小船沿辰河上行,应当经过箱子岩。我想温习温习那地方给我的印象,就要管船的不问迟早,把小船在箱子岩下停泊。这一天是十二月七日,快要过年的光景。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停船时还只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岩壁十分瘦削。我便上岸,看看乡下人过年以前是什么光景。

四点钟左右,黄昏已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我独自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铺子里人来来往往,有些说两句话又走了,有些就来镶在我身边长凳上,坐下吸他的旱烟。有些来烘脚,把穿着湿草鞋的脚去热灰里乱搅。看看每一个人的脸子,我都发生一种奇异的乡情。这里是一群会寻快乐的乡下人,有捕鱼的,打猎的,有船上水手与编制竹缆工人。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皆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平常日子却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

听他们谈了许久,我心中有点忧郁起来了。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

一个跛脚青年人,手中提了一个新桅灯,灯罩光光的,洒着摇着从外面走进屋子。许多人见了他都同声叫唤起来:“什长,你发财回来了!好个灯!”

那跛子年纪虽很轻,脸上却刻划了一种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在乡下人中仿佛身分特高一层。把灯搁在木桌上,大洋洋地坐近火边来,拉开两腿摊出两只大手烘火,满不高兴地说:“碰鬼,运气坏,什么都完了。”

“船上老八说你发了财,瞒我们。怕我们开借。”

“发了财,哼。用得着瞒你们?本钱去七角,桃源行市只一块零,除了上下开销,二百两货有什么捞头,我问你。”

原来这个青年汉子,是个打鱼人的独生子。三年前被省城里募兵委员看中了招去,训练了三个月,就开到江西边境去同共产党打仗。打了半年仗,一班兄弟中只剩下他一个人好好的活着,奉令调回后防招募新军补充时,他因此升了班长。第二次又训练三个月,再开到前线去打仗。于是碎了一只腿,战争是个什么东西他也明白了。取得了本营证明,领得了些伤兵抚恤费后,于是回到家乡来,用什长名义受同乡恭维,又用伤兵名义作点特别生意。我想弄明白那什长的年龄,从旁边一个成衣人口中,方知道这什长今年还只二十一岁。那成衣人还说:“这小子看事有眼睛,做事有魄力,蹶了一只腿,还会一月一个来回下常德府,吃喝玩乐发财走好运。”

回船时,我一个人坐在冷冷的船舱中,计算那什长年龄,二十一岁减十五,得到个数目是六。我记起十五年前那个夜里一切光景,那落日返照,那狭长而描绘朱红线条的船只,那锣鼓与呼喊,……尤其是临近几只小渔船上欢乐跳掷的小孩子,其中一定就有一个今晚我所见到的跛脚什长。唉,历史。生硬性痈疽的人,照旧式治疗方法,可用一点点毒药敷上,尽它溃烂,到溃烂净尽时,再用药物使新的肌肉生长,人也就恢复健康了。这跛脚什长,我对他的印象虽异常恶劣,想起他就是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

1934年(节选自《湘行散记》有删改)

【注】特别生意:指贩卖鸦片。成衣人:裁缝。

2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暗示昔日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正处在风雨飘摇、濒临崩溃之中,为下文写故乡的人事做铺垫。
B.结合文意可知,第三段划线句中,“按照一种分定”生活,也就是安于一种由客观环境造成的命运。
C.作者在湘西以外的世界生活了十五年,他对湘西社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对跛脚什长,他是极厌恶的,深感绝望的,称他为“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
D.沈从文曾说:“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却忽略了。”本文以平实的语言记叙了他两次游箱子岩的经历,作品背后正隐伏着悲痛。
22.作者笔下端阳节赛龙舟表现出了当地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
23.从全文来看,沈从文对乡民们的生存状态持什么样的复杂态度?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名校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父辈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人民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国人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而今天,在“中国梦”的指引下,中国将会有更多的奇迹发生,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见证和参与其中……


那么,活在当下的你,会见证和参与什么呢?请选个具体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16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10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现代文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1,2,3,4,5,6,7,8,9,10
2
作家作品
3
阅读与鉴赏
4
名篇名句默写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0.65字形选择题
20.65字音  字形选择题
30.65标点符号选择题
40.65一般词语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
50.65熟语(含成语)选择题
60.85辨析并修改病句选择题
70.65修辞手法选择题
80.65简明、连贯选择题
90.85简明、连贯选择题
100.65得体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11-140.65其他古代作家  文言文翻译  文言实词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韦应物(约737-791)  《滁州西涧》  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65名篇名句默写句子默写
五、现代文阅读
18-20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21-230.65沈从文(1902-1988)  其他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六、作文
240.65青年成长  传承与创新  哲理与生活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