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语文试题
山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0-12-14 9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类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到了宋代又有了新的表现和探索,这较好地体现在诗和词这两种当时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之中。在宋代诗词中,一方面有围绕人类善待野生动物的方式方法进行的细致描写,另一方面还贯穿着一些具有强烈人文意识的独到理念。

善待野生动物的前提是准确认识和深刻理解野生动物的天然禀性和各种“不得不然”的行为,也就是野生动物在自然规律作用下展现的各种特点和功能。

首先,客观地理解野生动物的本能需求和“向善”可能性。梅尧臣《猛虎行》写老虎“猛气吞赤豹,雄威蹑封狼”“当途食人肉,所获乃堂堂”,而且代老虎言:“食人既我分,安得为不祥?”“而欲我无杀,奈何饥馁肠?”这是肯定猛虎食用其他动物(包括人)是来自自然的本性和基本的生理需要,是上天赋予它的“权力”和无可改移的生物本性。这一理念在五代僧齐己《猛虎行》中早有论述:“横行不怕日月明,皇天产尔为生狞。”黄庭坚《观道二篇》言:“圣人用仁心,恻伤路傍儿。虎狼舐吻血,自哺胃与肌。同在天地间,六凿相识知。父母临万物,大道甚坦夷。百年修不善,一日许知非。虎狼有悛心,还与圣人齐。”这里一方面肯定虎狼和圣人一样有自己的本性,另一方面又肯定了虎狼有“改过迁善”的可能性。应该说,这里既包含着道家“齐万物”的思想意味,又承接儒家仁爱的思想主旨。

其次,肯定野生动物的现实价值和审美价值。野生动物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可以辩证地理解,既表现出明显的负面价值,也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正面功能。黎廷瑞《听山中谈虎赋二章》讲到当时有个地方“千百群”的野猪祸害庄稼,以至于百姓“终岁举室空辛勤”,但“近日南山老虎至,野彘畏之俱远避。遂令一枕得安眠,犬豕时时亦遭噬。呜呼,犬豕所噬能几何,野彘不去为害多”。也就是说,老虎来了之后虽然经常吃百姓的猪狗,但把成群结队的野猪赶跑了,这样庄稼保住了,百姓认为这是合算的。这里诗人肯定了猛虎“有功有过”“功大于过”的现实价值。部分野生动物还有较大的审美价值,因而得到诗人词人的欣赏和喜爱。范仲淹非常喜欢鹤的仪态和声音,写有“八变奇姿已过人”“独爱九皋嘹唳好,声声天地为之清”的称赞诗句。欧阳修非常喜欢鸟类,其《啼鸟》言:“鸟言我岂解尔意,绵蛮但爱声可听”“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野禽给诗人带来的愉悦跃然纸上。现实价值和审美价值是野生动物得到善待的重要原因。

最后,肯定野生动物有类似人类的知觉和情感。两宋人士拥有细致精微、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他们从心理的角度来理解动物,通过诗词细致地描写了野生动物的亲子之情、两性之情,等等。南宋林同写有《禽兽昆虫之孝十首》,展现的是动物的亲子之情,其中大部分是野生动物。李石《蜂蚁》写到一个小蜂被十个蚂蚁抬走:“蜂母正凭怒,有虿无敢作。相视母子心,如被蛇豕虐。蚁行蜂母随,众力岂易拨。”这是作者亲眼观察到的动物活动细节,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虫类的母子之情。南宋史达祖《双双燕·咏燕》说:“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吴文英《双双燕·小桃谢后》说:“共斜入、红楼深处。相将占得雕梁,似约韶光留住。”这二位婉约派词人显然是把双飞燕子描写成“腻在一起”的夫妻,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有趣传统。肯定野生动物的心理特性和类于、通于人类的情感,这为善待野生动物提供了情感前提。

(摘编自刘东超《宋代诗词中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能认识、理解动物的天性和各种“不得不然”的行动,就能做到善待动物。
B.梅尧臣《猛虎行》“而欲我无杀,奈何饥馁肠”指出了动物向善的可能性。
C.野生动物对人类的价值正负面均有,宋代人认为,正负面的价值不相上下。
D.两宋人士从心理角度理解动物,诗词细腻地描写了野生动物类似人类的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理解野生动物本能需求、价值、知觉和情感三方面层层深入展开论述。
B.文章引用范仲淹和欧阳修的诗句,意在证明部分野生动物有较大的审美价值。
C.文章论述宋代诗词中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给现代人做了很好的提示。
D.文章引用大量宋代文人的诗词句子,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自身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较过去的历史,善待野生动物的理念和实践,宋代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
B.“虎狼有悛心,还与圣人齐”,这其实是黄庭坚对虎狼等野生动物的善意的理解。
C.宋代士人肯定野生动物有现实价值和审美价值,其实是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的。
D.因为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有趣传统,史达祖、吴文英才“有趣”地描写燕子。
2020-11-0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玉米

侯发山

早晨四五点,天空的脸还没洗干净,老贵就已经挑着一担水到了地头。他不敢歇息,提着水桶来到田里。玉米已经有五六片叶子了,他看了看,都比昨天多了一片,昨天是四片的,今天五片;昨天五片的,今天六片……他把水瓢对准玉米的根部,缓慢地浇着——如果浇得快了,水流就会把玉米根部那儿的土浇跑了;如果浇得过猛,容易把土溅起来糊到玉米的叶子上。水遇到土壤,转瞬即逝,还是留下了湿漉漉的蛛丝马迹。水流的“嗞嗞”的声音,在老贵听起来,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入耳。

水塘距离玉米地不远,老贵差不多挑了三四十担水,等到7584 棵玉米全部浇完,日头刚好爬到东山嘴那儿了。老贵一屁股蹲到地头,手掌胡乱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掏出旱烟袋,挖了一锅烟,点上火,很享受地嗞溜起来。给玉米浇水,就得趁日头睡觉那会儿,要不,日头晒着,再去浇水,玉米会受不了。

五年前当地政府分地的时候,老贵抢先要了这块地。这里是中越边境,当年的战争曾遗留下大量的地雷,部队排除雷后再把土地交给政府。其实不用抢,这年头根本没人愿意种地。政府把其他几块没有人要的地都种上了树。这块地有九分六厘,老贵用脚步丈量了无数次。他接管后,有人劝他种果树,他说还是庄稼顺手,他种了一辈子的庄稼,有经验;有人让他种药材,说药材值钱,他说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要那也没有用。有了这块地,老贵就把原先的责任田转让给了邻居。他说土埋到脖子那儿了,顾不了那么多。也是,老伴病逝多年,他今年 58,人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这块地到手后,老贵拿上䦆头深耕了一遍,捡出里面的石头什么的,然后施一遍农家肥,当年就种上了玉米。

有了水分的滋润,玉米苗在日头的照射下,尽情地舒展着身子,茁壮,精神。看着一棵棵玉米苗,老贵的脸上溢满了笑容,那眼神,那表情,好像那些玉米苗就是他的孩子。日头越爬越高了,空气中有着明显的燥热。老贵喜欢这样的天气,有墒,玉米就长得格外快。老贵下意识地抽了一下鼻子,似乎闻到了玉米成熟的馨香。

这时候,二宝带着大全过来了。这两人老贵不陌生。二宝是村主任,大全也是本村人,如今在城里盖房子,是个大老板。

二宝说:“贵叔,跟您商量个事。”

大全掏出一支烟递过去,老贵下意识地接过。

“就是这块地的事。”二宝迟疑了一下,说出了口。

老贵盯着大全:“你也想要?”

大全点点头。

“没门!”老贵把手里那根纸烟甩了。去年,村里有人要用这块地当墓地,给多少补偿老贵都没答应。

大全又掏出一支烟递过去,说:“贵叔,你要多少补偿都中。”

老贵没有接大全手里的烟,指着地里的玉米,说:“你得先问问它们答应不答应!”

二宝说:“贵叔,若是玉米知道,也会答应的。”

“二宝你啥意思?”老贵一时给搞糊涂了。

二宝说:“贵叔,我知道您对这块地的感情,但你也得想想村里那些孩子们,跑到十几里外的镇里上学,刮风下雨,孩子不受罪?一年要穿坏好几双鞋子呢。”

老贵梗了一下脖子,说:“我不是把每年卖玉米的钱都捐给了那些孩子们,让他们买鞋……”

大全有点哭笑不得,说:“贵叔,我在村里建个小学岂不更好?”

“啥?建学校?”老贵懵了。

“人家大全要无偿给村里建个小学,就打算在这块地上建!”二宝补充道。

“真的?”老贵似乎不相信。

几乎同时,二宝和大全点了点头。

那些玉米苗随风摆动,不知道是拒绝还是同意。老贵一脸的难色,不知道该怎样和它们交流。

大全说:“贵叔,不急,等您收了这季玉米再说。”

这还差不多。老贵的脸像雨后的彩虹,亮丽而有色彩。

一年后,一个崭新的学校建成了,学校的名字就叫“玉米小学”。老贵的儿子叫玉米,是一名军人,早在六年前因为排查学校这块地上的雷时,发生了意外。

(原载《山西文学》2019 年第 11 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贵不愿出让玉米地,是基于对土地的热爱、对教育的支持、对儿子的怀念,最终老贵支持了建设新小学的计划。
B.小说通过丰富的人物对话,把二宝、大全与老贵对立起来,使情节发展更加波澜起伏,使老贵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C.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老贵这样一位支持教育的农民形象,注重从小人物身上体现大时代精神,让人感受到新时代背景下农民的新思想。
D.小说以“玉米”为题,立片言以居要,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既揭示文本的内容又暗示主题,有写实的一面又有象征的一面。
5.小说中老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小说结尾写老贵儿子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0-11-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裴寂,玄真,蒲州桑泉人。幼孤,兄鞠之。年十四,补郡主簿。及长,伟容貌,涉知书传。大业中,为齐州司户参军,历侍御史,晋阳宫副监。唐公雅与厚及留守太原契分愈密至蒲酒通昼夜秦王与刘文静方建大计未敢白公以寂最厚善乃出私钱数百万饷龙山令高斌廉俾与寂博阳不胜,寂得进多,大喜,日滋昵。太宗以情告之,许诺。寂尝以宫人侍唐公,恐事发诛,闲饮酣,乃白秦王将举兵状,因言:“今盗遍天下,城阖外即战场,虽徇小节,犹不脱死。若举义师,不特免祸,且就大功。”唐公然所计。唐公欲先取京师,恐通① 掎其后,犹豫未决,寂说曰:“今通据蒲关,未下而西,我腹背支敌,败之符也。不若破通而后趋京师。”秦王曰:“不然。兵尚权,权利于速。今乘机度河以夺其心。且关中群盗处处屯结,疑力相杖,易以招怀,抚而有之,众附兵强,何向不克?通自守贼耳,庸能患我?一失其机,胜负未可计也。”唐公两从之,留兵围蒲,而遣秦王入关。隋帝禅位,公固让,寂开陈符命以劝,又督太常具仪、撰日。唐公即位,曰:“使我至此者,公也。”拜尚书右仆射,赐服玩不赀,诏尚食日给御膳,视朝必引与同坐。浮屠法雅坐妖言,辞连寂,坐免官,削封邑半,归故郡。寂请留京师,帝让曰:“公勋不称位,徒以恩泽居第一。武德之政,间或弛紊,职公为之。令归扫坟墓,尚何辞?”寂遂归。未几,汾阴狂男子谓寂奴曰:“公有天分。”监奴白寂,寂惶惧,遣监奴杀所言者。奴盗寂封邑钱百万,寂捕急,遂上变。帝怒,欲杀之。议者多请贷,乃放静州。会山羌反,或言劫寂为主。帝曰:“国家于寂有恩,必不尔。”既而寂率家僮破贼。帝念寂功,诏入朝,会卒,年六十。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三》,有删节)


【注】①通:屈突通,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末唐初大将。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唐公雅与厚/及留守太原/契分愈密/至蒲酒/通昼夜/秦王与刘文静方建大计/未敢白/公以寂最厚善/乃出私钱数百万饷龙山令高斌廉/俾与寂博/
B.唐公雅与厚/及留守太原/契分愈密/至蒲酒通昼夜/秦王与刘文静方建大计/未敢白公/以寂最厚善/乃出私钱数百万饷龙山令高斌廉/俾与寂博/
C.唐公雅与厚/及留守太原/契分愈密/至蒲酒/通昼夜/秦王与刘文静方建大计/未敢白/公以寂最厚善/乃出私钱数百万/饷龙山令高斌廉俾与寂博/
D.唐公雅与厚/及留守太原/契分愈密/至蒲酒/通昼夜/秦王与刘文静方建大计/未敢白公/以寂最厚善/乃出私钱数百万饷/龙山令高斌廉/俾与寂博/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中国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男子有字,女子无字。
B.“主簿”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唐宋时也设置主簿之官。
C.“禅位”指在位君主生前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分为“内禅”和“外禅”两种。
D.“封邑”指古代君主赐予诸侯、功臣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采邑”“食邑”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寂幼年不幸,积极进取。他早年丧父,靠兄长抚养。年少时就担任地方官员,长大后热爱学习,曾在大业年间执掌重要职务,后来还到宫里任职。
B.裴寂交好唐公,关心时局。裴寂与唐公关系非常密切,他选择合适的时机将秦王起兵的意图告诉唐公,为唐公出谋划策。
C.唐公善听建议,虑事周全。他综合了裴寂和秦王的建议,留下兵力包围蒲关,而派遣秦王入关。
D.唐公知恩图报,用人不疑。唐公在裴寂帮助下登上皇位并肯定其功劳;他认为山羌造反时裴寂不会背叛朝廷,结果不出他预料,可见他一直信任裴寂。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徇小节,犹不脱死。若举义师,不特免祸,且就大功。
(2)抚而有之,众附兵强,何向不克?通自守贼耳,庸能患我?
(3)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020-11-0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董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①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与朋友董传话别写下此诗。②择婿车:据《唐摭言》卷三载,朝廷为考中的进士在曲江设宴,公卿家都在这一天从进士中挑选女婿,车马填塞了道路。③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赞美友人虽粗布裹身,生活清贫,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B.颔联中“厌伴”“强随”表明了董传的志向,他不愿再过烹瓠叶的日子,决定随从举子参加科举考试。
C.董传是一个失意的读书人,诗中“粗缯大布”“烹瓠叶”“囊空不办”等词语表明了董传生活的贫困。
D.本诗巧于用典,“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了苏轼对友人的担忧,希望他登科后不要被浮华扰乱心志。
1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020-11-0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