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广州市八十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一 期中 2020-11-21 27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发”“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0-11-15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八十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逃跑

铁凝

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开水锅炉。每天,锅炉不仅定时定点烧开,温度也绝对可靠。那时,老宋还会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几声:“老师们,水开了!”老宋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演员听了高兴,领导和职工家属也不会挑礼。

老宋并不是一个喜爱喧闹的人,他的语言似是很金贵的,不像他的两条腿那样勤快。每天,他按时出入各个办公室分发报纸、杂志、信件。他步履轻捷,悄无声息,把报纸、杂志分送给该送的人,从未出过差错。除了分内的事,分外的事也没少做。

团里唱小生的老夏是老宋的好友。他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那嫁了人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和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光阴像箭一样。

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走路不再是快步,有点拖着腿的样子。当他走过来,人还没到眼前,你就能听见鞋底蹭着地面的嚓嚓声。他的记性也差了,有时候会把张三的信送到李四的办公室去,但剧团没有辞退他。

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从前老夏替老宋瞒着,现在是瞒不过去了。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了医院,医生为老宋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手术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他全部的积蓄连一百五十元也不到。

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共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为此,他专门找到现任团长一道去给老宋送钱。一来显得郑重,二来也算有个旁证。

老宋一夜没睡,他数了一夜钱。他一张一张地抚摩,一张一张地在灯下照,一张一张地把鼻子凑上去闻。一些新钱嘎巴嘎巴响得很脆,一些旧钱散发着微微辛辣的油泥味儿,或者黏黏的霉潮气。即便一张两块钱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是沉甸甸的。

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他想,难道他的腿真有病吗?难道他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都扔给医院吗?想着想着,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腿是条病腿。为证实自己的见解,单用那病肿的左腿撑起全身的重量,他竟然站住了。他又做了几下其它动作,居然也做出了。接着他想起演员,练功时做出的高难动作,他依次模仿起来。直到稀里哗啦掉在地上,一个形容词确凿地来到他的脑海:这哪儿还是一条腿啊,分明是一条烂冬瓜。

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第二天老宋就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他们那一片爱心呢?他们的钱是血汗钱!尤其让老夏不能容忍的是,人们纷纷在他面前发些抱怨,好像是老夏骗了大伙儿的钱,并且协助了老宋的逃跑。

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团是靠了一个住在本市的亲戚的介绍。找到那亲戚后,那人说,老宋回老家第二天就去把腿锯了,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之现状,让他尴尬、难堪和愧疚。

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竟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老宋也看见了老夏,顿时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老宋的工作内容和日常表现,凸显他认真负责、干练勤劳、乐于助人等特点,也因此与老夏成为关系亲密、深交的好友。
B.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老宋为接济女儿,宁愿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把众人的捐款当做改变家庭境况的途径而携款逃跑的故事。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拿到善款后,老宋夜里用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细细体味那些钱,体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心情。
D.小说中的老夏的遭遇是最令人同情,他满腔热情地帮助老宋,却被老宋欺骗,到最后连质问、想让老宋难堪的机会也没有。
7.下列对小说情节的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文章开头塑造出一个有礼貌、勤快的老宋形象,为下文即使他出错,团里不仅不辞退他,在他生病时,还为他捐款的情节作铺垫。
B.文中老宋跟老夏介绍自己的家事,闺女的日子很难,为下文老宋逃跑埋下了伏笔。
C.老夏为自己的好心换来老宋的不辞而别而愤怒,为老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感到疑惑。老夏的愤怒与疑惑推动情节发展,同时突出了小说“生存与尊严相扭结”的深意所在。
D.这篇小说主要采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面对道德和生存的艰难选择时,人物的悲凉、矛盾和无奈。
8.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老夏的人物形象。
9.为什么说老宋两次选择逃跑,都是艰难的选择,展现出的是底层人物苦涩的人生图景?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 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①,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②,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注】:①刍荛:割草为刍,打柴为荛,刍荛指草野之人。作者借以谦称自己的作品。②青萍、结绿:青萍: 宝剑名。结绿:美玉名。薛:薛烛,古代善相剑者;卞:卞和,古代善识玉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
B.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
C.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
D.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本文用“周公吐哺”之典故赞美韩荆州礼贤下士。
B.干:比试之意,“干诸侯”指李白与诸侯比试剑术、一决高下。
C.下车:官吏初到任、刚到工作的地方,称之为“下车”。
D.辟:皇帝征召人才为“征”,公卿或州郡官府征召人才为“辟”。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荆州谦恭下士,识拔人才。
B.接着作者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信。
C.作者为了得到韩荆州的赏识,一改他平日不卑不亢的性格,不惜笔墨对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进行恭维,并赞扬韩荆州选拔了三十几人。
D.文末作者提出请韩荆州阅读自己的作品,并愿意当面呈上,就像薛烛相青萍宝剑,卞和识璞玉一样,希望自己也能得到韩荆州的赏识。
13.有人说:“如果没有李白,我们会少用很多成语。”李白是一位语言巨匠,他创造了不少表现力极强的成语,此文中就有不少流传至今的成语。请你给文中画横线的3个成语解释含义。
龙蟠凤逸__________
颖脱而出___________
倚马可待____________
14.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行并序》)
2020-11-1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八十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

宋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2)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3)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4)奇绝冠平生。


【注】(1)1094年,蔡京、章惇之流执政,元祐旧臣苏轼成了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1100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2)鲁叟:孔子。(3)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4)兹游:这次海南游历,实指贬谪海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船上所见,“苦雨终风”指久雨不停,大风不止,暗指作者生活之“风雨”,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B.颔联写晴天,云散月明,碧海青天,寥廓无际,境界开阔,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
C.颈联切入渡海,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
D.尾联收束全诗,“九死南荒”是作者对自己多年流放生活的概括,“九”指多年。
16.本诗写苏轼一次深夜渡海的经历,寄意深远,试分析本诗运用何种手法来抒发情感。
2020-11-1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八十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适中(0.6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李白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1-1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八十九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仿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进去,在驾驶室里躺下来,感到暖和一点了,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18.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两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到底是去,还是不去?B.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
C.你就去吗,小栓的爹?D.一点小事,何必自寻烦恼?
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伸出手去抚摸了浑身冰凉的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①_____。一是将易腐有机成分为主的厨房垃圾单独分类,为垃圾堆肥提供优质原料,生产出优质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②_________________,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处理的水、土壤、大气污染风险;三是提高了废品回收利用的比例,减少了原材料的需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四是③_________,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围。
2019-12-09更新 | 1165次组卷 | 4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9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太极一号”是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发星。该卫星旨在完成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所需载荷和卫星主要关键技术的首次在轨验证,包括高稳定激光器,超高精度干涉仪、高灵敏度引力参考传感器,无拖曳控制技术,微牛级微推进技术,超稳超静航天器等。2019年8月31日“太极一号”成功发射后,科学团队和工程团队通力合作,历经4个月严格测试和实验,结果表明,卫星系统在轨工作性能良好,完成了研制总要求规定的全部实验内容。“太极一号”圆满完成在轨测试实验,是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实验技术验证的重要突破,意味着太极计划“三步走”第一步任务目标已成功实现。“太极一号”将转入拓展实验阶段。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非连续性文本
6-90.65铁凝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李白(701-762)  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苏轼(1037-1101)  诗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表现手法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6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标点符号语言表达
210.65选用句式  情境补写  连贯语言表达
220.65压缩语段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15哲理与生活  生活体验  人生感悟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