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广东 高一 期中 2020-12-25 48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语言文字应用、名句名篇默写、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1.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天离开故乡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按旧体诗词形式创造的。
B.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词的前三句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应理解为“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缓缓流去”。
C.词的上片中,“看”字领起了“湘江秋景图”中的七句,这七句写景顺序井然:由近观到远眺,由仰视到俯瞰,动静结合,由点到面。
D.全词最后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结,用问句的形式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词人(革命青年)的豪情壮志。
2020-12-23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2. 下列对《短歌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运用借代和用典的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3. 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诗人开篇说自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表达了他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诗人住在这样的屋子里觉得清净闲适。
C.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等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自然的图画。
D.诗尾的“返自然”照应开头的“爱丘山”,这里的“自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4. 下列对《登高》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着重从形、声、色、态方面刻画眼前景物;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读者可以充分地展开想象进行补充。
B.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条、空旷辽阔的景色,上句仰视,下句俯视,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C.颈联两句分别从时间、空间着笔,高度概括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把久客易悲秋、多病独登台的沉痛情感融进了诗句中。
D.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个人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跃然纸上。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5.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险遭杀身之祸。这首著名的词中,他借咏史,抒发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
D.本词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词人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的豪情。
2020-12-23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6. 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杯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王玄谟贪功而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颜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
2020-12-23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风格豪壮悲凉,用典贴切自然,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B.《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堪称绝世名作。
C.《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D.声声慢:词牌名,慢,就是慢词,其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此调风格缓慢哽咽,如泣如诉,多写愁苦忧思题材。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8.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B.左迁,指降职。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迁”一般指晋升或调动官职。
C.司马,古代官职名称。在唐代,是州刺史的副职,实际上是个虚职,有职无权。
D.羽扇,鸟类羽毛制作的扇子。纶巾,用青丝带做的头巾。二者连用,在古代特指儒将周瑜。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        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        、哀哀切切,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身不由己       蓬头垢面       停滞       失色
B.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重
C.不由自主       不修边幅       停止       失重
D.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色
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B.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C.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D.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B.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C.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D.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2021-11-19更新 | 562次组卷 | 59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9年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二、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2.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归园田居》中,陶渊明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自己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蔑视权贵、崇尚自由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最物,除写陡峭的山岩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3)《琵琶行并序》中形容音乐忽然爆发、激越雄壮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
(4)《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一句对上文景物描写作总结,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2020-12-2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篇论述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国”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摘编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的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衍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内涵始终保持不变。
D.梁治平与费孝通的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1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的内涵,其目的都是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
D.只要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法则进行研究,就可以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并丰富《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
15.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D.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2020-12-23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花淀(节选)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 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项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 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城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 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和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 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水生,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16.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犁的小说以描写冀中农民抗日斗争见长,作品笔调清新明快,充满诗情画意,他的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化小说”。
B.本文开篇从视觉、 触觉、嗅觉、味觉等多角度进行写景,生动地展现出了白洋淀特有的地域人情风貌,并勾画出恬静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C.“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中的“跳跃”表面上写的是水生嫂编芦苇席时蔑条的颤动,实则巧妙地写出了她的好手艺和勤劳。
D.水生嫂听到丈夫水生参军的消息后,手指一“震”一“吮”,这个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水生嫂既感到震惊,又想掩饰自己内心的波动。
17.文章第三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8.当水生嫂知道自己的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时,“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表现出她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从不同角度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①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李邕:诗人、书法家。
19.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C.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D.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而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C.中宗,即唐朝皇帝李显的谥号。中国古代皇帝死后不仅有谥号,还有庙号,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庙号就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简称文皇帝。
D.六经,指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取,滞留在长安。
B.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
C.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但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崔宗之等人为伍,借醉酒让高力士为他脱靴,使其受辱。他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云游天下。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2020-12-23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九月初九的酒

潘洗尘

千里之外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缕绵绵的乡愁

挥也挥不去载也载不动

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和半个世纪的谣曲

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

摇也摇不动的摇篮摇我睡去

摇我醒来

我一千次一万次地凝视

母亲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

千里之外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群不归的候鸟

栖在满地枯叶的枝头

我看见遍野的金黄和半个世纪的老茧

都凝在父亲的手上

三十年了总是在长子的生日

饮一杯朴素的期待

九月初九的酒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杯

愁愁老母凌乱的白发满头

饮九月初九的酒

饮一缕绵绵的乡愁

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

圆也中秋

缺也中秋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叙写了九月初九的傍晚,作者站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望着村野的炊烟袅袅,引出了内心浓浓的乡愁。
B.诗歌回忆了幼小的“我”在母亲的歌谣中甜美睡去的场景,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体现了母亲的慈爱。
C.诗歌回忆了父亲弯曲着脊背在田间劳作的场景,父亲双手布满老茧,总是喜欢在儿子的生日默默饮酒,以此来表达对儿子的思念。
D.诗歌结尾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意思是中秋节这天,月如圆盘,要和亲人团聚,新月如钩,也要回家和家人共度。
24.这首诗感情真挚,思故乡、念亲恩,引起游子的共鸣。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020-12-23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六、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汉①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②。


【注释】①这是杜甫晚年离开夔州,漂泊到长江、汉水交汇地区所写的诗。②老马不能长途跋涉、日行千里,但其经验智慧尚可用。
25.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思归客”三字写出了诗人思归而不能归的处境,饱含了诗人成为天涯沦落人的无限辛酸。
B.“腐儒”意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是诗人对自我一事无成、迂腐不化的自嘲自贬。
C.颔联写诗人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自己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情景交融。
D.颈联“落日”与“秋风”相对,对仗工整,喻示诗人已到暮年,又逢深秋,加之疾病缠身而心灰意冷的心境。
26.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

我就像是一朵云,一朵

纯白的,纯白的云,一点

不见分量,阳光抱着我

我就是光,轻灵的一球

往远处飞,往更远的飞

什么累赘,一切的烦愁

恩情,痛苦,怨,全都远了

——徐志摩


此诗和杜甫的诗歌都运用了“云”这一意象,请比较两首诗中的“云”在形象特征上的异同,并简析两位作者借助“云”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7.杜甫写:“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徐志摩写:“我就像是一朵云,一朵/纯白的,纯白的云,一点不见分量,阳光抱着我”;我们的同学也写:“爬上田地边的一棵歪脖树,两腿夹住树干,就这样坐着,看着蚂蚁被我堵住路急得团团转,听那蟋蟀或是蝉的鸣叫,坐在这里就能看清整片玉米地。整个世界都是静止的,偶有不知形状的云飞过。”
就如沈从文所说:“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在生活中,当你抬头看云时,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情思,令你悟到了怎样的哲理呢?请你以“云”为题,写一首小诗(不超过5行)。
要求:①必须表现“云”的某一种特点。②有明确的情感指向。③构思新颖,表达流畅。
2020-12-25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命题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8.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信息也许来自亲人,也许来自媒体……

将来有一天,我们还可能收到来自太空的信息,来自历史与未来的信息……

它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来自     的信息”为题,或联系现实生活,或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020-12-25更新 | 2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语言文字应用、名句名篇默写、写作

试卷题型(共 16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9
名篇名句默写
1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3
语言文字应用
4
名句名篇默写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0.65《沁园春·长沙》  词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评价思想内容选择题
20.65曹操(155-220)  诗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评价思想内容选择题
30.65《归园田居》  诗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评价思想内容选择题
40.65岑参(715-770)  诗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评价思想内容选择题
50.65《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评价思想内容选择题
60.65辛弃疾(1140-1207)  词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评价思想内容选择题
70.85文学常识综合选择题
80.85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典章制度  古代地理选择题
9-11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连贯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二、名篇名句默写
12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三、现代文阅读
13-150.65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非连续性文本
16-180.65孙犁(1913-2002)  《荷花淀》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23-240.4体会情感  分析技巧  分析、理解内容现代诗歌
四、文言文阅读
19-220.65《新唐书》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五、古代诗歌阅读
25-270.65杜甫(712-770)  诗  古诗中的景物形象  评价思想内容
六、作文
280.4半命题作文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