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01-05 59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韧性城市”出现在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4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什么是韧性城市?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让我们对“城市韧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长且变幻莫测的风险和挑战中正常运行并保持韧性这一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一方面,突发疫情的出现,给当下城市空间的定义与使用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历史上,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不断重塑城市和社会,并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其演进。疫情期间,城市服务与供给模式发生了全面线上化转变,城市居住、就业、游憩与交通等空间的功能形态与使用模式均面临重新定义。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对于疫情防控期间城市空间的正常运维使用起关键性作用,实质地支持了政府和城市的正常运行、社区层面的管理、个人层面的适应性生活与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一系列泛智慧城市技术的检验。其最终为各级治理者的高效精准治理、医疗工作者的药物研发和病情诊断、公司企业的远程运维以及公众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反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大幅减少了城市各方面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进而在平灾结合下城市空间的弹性与健康使用、脆弱地区或人群的监测预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从多维度提升城市(空间)的韧性。

在当前技术塑造的“新”城市背景下,多方应对疫情的手段相比17年前的非典时期有着千差万别。比如,大数据不仅是对海量数据的应用,更是对应着思维方式或城市与社会运行方式的改变。从疫情整个应对中,可以看到大数据已经成为居民生活、城市运行的重要参与媒介。比如,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医疗资源、社会资源与城市空间很高的匹配,大大提升了医疗工作的效率,自助咨询服务等则体现了其“科技向善”、人性化关怀的一面。再比如,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使得大量日常事务得以线上运行,通过虚拟连接与空间隔离大幅提高了疫情时期公众居家生活的“耐力”。

韧性城市下,不同的城市子系统、不同的研究视角必然导向不同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不过就未来城市空间的创造而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传感网与物联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建造等泛智慧城市技术应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关注,让我们的城市更有韧性,也让我们在风险和挑战应对中更有信心。当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何让泛智慧城市技术趋利避害,让科技向善,也是每一个社会主体应该留意的。

(摘编自《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应对风险挑战能力》)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让越来越多的城市深切体会到“韧性”的重要性。面对风险,城市要披上一件高强度、高韧性的现代化“金丝软甲”。提升城市韧性,不仅是个热门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最近,许多地方都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强调要重建城市“免疫系统”。这固然让人欣慰,但也值得提醒:建设韧性城市,要谨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注意从概念化走向实质化,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从应急化走向常态化,从被动、静态、单一的“冲击-反应”型风险应对走向建设主动、动态、系统的城市韧性体系。要跳出简单的防灾、救灾思维,确立系统、多元的风险防控理念。

为城市披上现代化“金丝软甲”,是一篇提升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文章。缺乏风险意识,不注重城市韧性建设是任性的,把韧性城市建设“概念化”“口号化”“形式主义化”,同样也是任性的。建设韧性城市,既不能搞“刻舟求剑”式的保守僵化,又要避免“叶公好龙”式的表面文章。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既要注重显性工程建设,又要注重隐性内涵建设,既“急不得”,也“慢不得”。只有真刀真枪、实抓实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真心为城市披上一件现代化的“金丝软甲”,城市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摘编自2020年4月13日《新华日报》,《为建设韧性城市添件“金丝软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韧性城市指能够凭自身能力有效应对突然发生的各种变化或冲击,并合理调配资源,从灾害中快速恢复的城市。
B.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既检验了泛智慧城市的技术水准,又为管理者从多维度提升城市的韧性提供了样本。
C.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等新兴技术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保障,使人们能更从容迎接挑战。
D.对于韧性城市建设,人们有不同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但泛智慧城市技术的趋利避害、让科技向善是人类的共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韧性城市”是在今年疫情危机下出现的新理念,它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演进。
B.没有新兴技术的支持,面临灾害时城市的正常运维效率可能会大大降低,非典时期就是例子。
C.漠视城市韧性建设或只停留在表面的“韧性”都是不正确的,这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新挑战。
D.材料一说理论证,条分缕析,逻辑性强;材料二比喻生动贴切,大量的引用使语言形象活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建设“韧性城市”行为的一项是(     
A.某市完成了48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工作,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未来还将制定城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
B.某新区从选址之初到规划建设,开展了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自然灾害应对专题研究工作,提出了符合新区特点和定位的规划建设要求。
C.某市从确保社会公共安全出发,开启突发事件应急教育,让公众懂得应急自救知识,以期面对突发事件能客观冷静,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D.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某市动员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对老旧小区进行了全方位的封闭管理,并采用各种手段堵住防控漏洞,完善了防控体系。
4.建设“韧性城市”,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穆的湖与湖上闲思

陈益

无锡荡口古镇,是学者钱穆的故乡。粉墙黛瓦的街区,恰如两片青色衣襟覆盖在河道两侧。一座座石拱桥、石梁桥似纽襻,把它们紧紧相连。苍颜斑驳的卖鱼桥,是从前进行鱼鲜交易的地方。天明时分,渔民们摇着小木船,陆续从湖荡那边进镇,浅舱里水花四溅,银光闪烁。刚刚在桥堍缆好船,手挽竹篮的主妇就围拢来了。

昔日,年少的钱穆生活在古镇老街,常常到鹅肫荡边玩耍。号称八千亩水面的鹅肫荡,平时禁捕,到了冬天才开捕。一时千舟云集,热闹非凡。钱穆的父母雇了一条船,兴致勃勃带着他下湖。有人把活蹦乱跳的鱼儿送来,在湖荡里现烧现吃,那情景让钱穆晚年居住在台湾都无以忘怀。对于他,湖是故乡的意象。

1948年上半年,钱穆花四个月时间,陆续写成三十篇文章,编成一册《湖上闲思录》。当时他任教于无锡江南大学,临近太湖,距故乡荡口也不远。“课务轻闲,胃病新愈,体况未佳,又值时局晦昧,光明难睹,时时徜徉湖山胜处,或晨出晚归,或半日在外。即暂获间隙,亦常徘徊田塍鱼塘之间。尽抛书册,唯求亲接自然,俯仰逍遥以自遣……”夜灯下,随笔抒写这些出自闲思遐想的文章。十年后,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再次披阅,决定刊而布之。他觉得恍如读别人的书,更令人高兴的是生平竟有那一段闲暇的日子,堪作回忆,弥自珍惜。

又过了二十余年,86岁高龄的钱穆应三民书局再版《湖上闲思录》之约,在台北外双溪寓所素书楼再次写下跋文。那时他已双目失明,无法读报,却仍捉笔写稿。略谈三十余年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和撰述后,他怅然写下这段文字:“自惭学问未有进步,而国事世风,每况愈下。回忆当年太湖边一段心境,亦已有黄鹤一去不复返之状。抚今追昔,感慨何似”。学者老矣,萦绕不去的,只是故乡湖荡给自己带来的心境。这是乡愁,又比乡愁愈加深沉厚重

荡口古镇,是太湖流域无数古镇中的一个。清亮的石板、低矮的廊檐、临水的楼阁,还有店铺里的那些糖果小吃,一切都是如此熟稔。古镇无不依水而生,而荡口的独特之处,在于街巷是笔直的,没有迂回曲折,每户人家都自在地领略水色。这里古朴风貌犹存。店铺里的美食,小笼馒头、青白团子、甘露青鱼、糯米酒酿……每一样都透露水的意蕴。钱穆故居,是一处经过精心修葺的清代建筑,前门临街面水,后边有一个绿荫笼罩、花木繁茂的庭园。四周静谧得几乎能感觉时光流逝的声响,恰好可以读书。

《湖上闲思录》随心所欲地谈论人文与自然、精神与物质、艺术与科学、礼与法、乡村与城市,涉猎面非常广泛。其中的《情与欲》,有这样的表述:

“历史人生却不然。他之回忆过去,更重于悬想未来。过去是过去了,但在你心上,岂不留着他一片记忆吗?这些痕迹,你要保留,谁能来剥夺你?那是你对人生的真实收获,可以永藏心坎,永不退灭的。人生不断向前,未必赶上了你所希望,而且或离希望更远了,希望逐步幻灭,记忆却逐步增添,逐步丰富了。人生无所得,只有记忆,是人人可以安分守己不劳而获的。那是生活对人生惟一真实的礼物,你该什袭珍藏吧!”

抗日战争时期,钱穆在云南宜良写成了《国史大纲》一书。国事未定,变端莫测,他决意不返平津,不滞京沪,先后去了昆明、成都。不料患上胃病,久治不愈。恰逢江南大学创办,遂去往太湖之滨的无锡,游神淡泊,自求宁静。家乡的风土饮膳,给他的健康带来了很大转机。由此,我们不难感受故乡的湖荡在钱穆记忆深处的位置。而不管身在何处,他从未忘记自己在湖畔的闲思遐想。故乡给他的真实礼物,始终永藏心坎。

“中国传统思想似乎只偏重在内心情感方面,对于知识自由,未能积极提倡。西方近代自由呼声,最先是为科学知识之觉醒所唤起,但后来无限度引用到政治和经济方面去,则亦不胜流弊。”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如此鞭辟入里的叙述,依然能给人警醒。

荡口的傍晚,潮润的南风掠过湖面,送来凉爽。人们顺着长长的栈桥,在鹅肫荡边漫步,享受夕照中的湖光水色。放眼看去,湖上碧波闪烁着涟漪,摇曳的船桨呼唤岁月的回声。青檐依水相连,绿树肆意铺张,花瓣漫天浮落。

(选自2020年6月17日《中华读书报》)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将古镇充满水乡特色的生活场景展示在读者面前。
B.钱穆虽自称《湖上闲思录》出自闲思遐想,但内容却涉及社会与人文等诸多方面。
C.钱穆对闲适、静谧的湖边生活的回忆与眷恋,实际上是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不满。
D.故乡不仅治愈了钱穆身体,还抚平了他心灵的焦虑和荒芜,这是弥足珍贵的馈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修辞使用巧妙,比喻、比拟、排比等手法信手拈来,富有文学气息,与文章充满人文气息的情调甚为契合。
B.文中引用了钱穆《湖上闲思录》中的句子,文字虽多却不觉其繁,这些文字与作者行文融为一体,表情达意恰到好处。
C.在述及钱穆《湖上闲思录》一书成就时,提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所具有的意义,使文章具有了时代性。
D.末段以景结情,荡口山水依旧风清气爽,生活在这里的人依然惬意自在,作者委婉表达了再有如钱穆般大师出现的期待。
8.为什么说“这是乡愁,又比乡愁愈加深沉厚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章围绕“湖”来写了钱穆哪些“闲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璧字季章,眉之丹棱人。父焘,典国史。璧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周必大见其文,异之曰:“此谪仙才也。”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璧对。以父任入官,后登进士第。召试,为正字。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宰相陈自强请以侂胄平章国事,遂召璧草制,同礼部尚书萧达讨论典礼,命侂胄三日一朝,序班丞相上。

璧受命使金,行次扬州,忠义人朱裕挟宋师袭涟水,金人愤甚,璧乞枭裕首境上,诏从其请。璧至燕,与金人言,披露肝胆,金人之疑顿释。璧归,侂胄用师意方锐,璧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既而陈景俊使北还,赞举兵甚力,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璧论襄阳形势深以腹心为忧欲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于是四川各建宣抚而师出矣

初,侂胄召叶适直学士院,草出师诏,适不从,乃以属璧,由是进权礼部尚书。侂胄既丧师,始觉为苏师旦所误,一夕招璧饮,酒酣,及师旦事,璧微擿其过,觇侂胄意向,乃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师旦坐贬官。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方信孺使北归,言金人欲缚送侂胄,故侂胄忿甚,用兵之意益急。璧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璧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会礼部侍郎史弥远谋诛侂胄,以密旨告璧及钱象祖,象祖欲奏审,璧言事留恐泄,侂胄迄诛,璧兼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叶时论璧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后辅臣言诛侂胄事,璧实预闻,乃令自便。复官提举洞霄宫,久之,复以御史奏削三秩,罢祠。璧寻引疾奉祠。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进资政殿学士致仕,谥文懿。

(选自《宋史·李璧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璧论襄阳形势/深以腹心为忧/欲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于是四川各建宣抚而师出矣/
B.璧论襄阳形势深/以腹心为忧/欲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于是四川各建宣抚而师出矣/
C.璧论襄阳形势/深以腹心为忧/欲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于是四川各建宣抚而师出矣/
D.璧论襄阳形势深/以腹心为忧/欲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于是四川各建宣抚而师出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指在科举考试中,中选了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高层次功名。
B.“学士院”即翰林院,朝廷中专门负责起草机密诏书的重要机构,其成员为翰林学士。
C.“削三秩”指罚三次俸禄,“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削秩”是一种经济上的处罚。
D.奉祠,宋代设宫观使、提举等职,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称奉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璧颖悟杰出,文辞精博。他少年时每天能背诵一万多字,文采出众;周必大看见他的文章,惊奇地认为他是被贬下的仙人。
B.李璧奉命出使,竭尽忠诚。朱裕借助宋军袭击涟水,触怒金人,李璧请求杀死朱裕,对金人讲明情况,消除了金人对宋的疑虑。
C.李璧善于逢迎,阿附权势。韩侂胄兵败后发现自己被苏师旦所害,李璧察言观色,趁机指出苏师旦的过错,后苏师旦被贬官。
D.李璧为人圆滑,反复无常。在杀韩侂胄一事上,他先是辞官,不与同僚分担祸患;后在钱象祖上奏时装聋作哑,担心事情泄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
(2)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
14.在对待金国方面,李璧持怎样的态度?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白沙驿

杜甫

水宿仍余照,人烟复此亭。

驿边沙旧白,湖外草新青。

万象皆春气,孤槎自客星。

随波无限月,的的近南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目“白沙驿”点明这是一首羁旅诗,从首句“水宿”来看杜甫此时当宿于船上。
B.傍晚时分,诗人于夕照中远眺,看到水边的白沙驿亭和岸边人家,飘零之意油然而生。
C.颔联描写色彩绚丽,“青”“白”二字既突出了景物特色,也反衬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D.尾联抒发情感,感慨这样的漂泊无休无止,仿佛快到南方的大海了,写出无尽的哀伤。
16.请简要赏析诗歌的第三联。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无题》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在今天常被人们用来歌颂奉献精神的崇高和伟大。
(2)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两句,简洁地勾勒了阿房宫的建筑走向。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一句,是感叹时无英雄;“_______”一句,描写了佛狸祠社日的热闹场面。
2020-12-2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我曾在一幅《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天地静寂,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空旷,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

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那一瓣六角雪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

18.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指出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运用暗喻,本体是“思维”,喻体是“雪橇”,雪橇在冰雪面上滑动的轻盈姿态,与思维悄悄向岁月深处延伸具有相似性)
B.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运用明喻,本体是“溪泉”,喻体是“轻绸”,两者都轻灵漾动,具有相似性)
C.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运用明喻,本体是雪野的“苍茫空阔”,喻体是“国画中的留白”,两者都看似空旷,实则内蕴丰富,具有相似性)
D.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运用明喻,本体是“大雪”,喻体是“诗”,两者都静谧美好,具有相似性)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瓣雪花落下来在我心里融化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黑枸杞又称“黑果枸杞”“墨果枸杞”等,②来自茄科枸杞属多荆刺灌木结的果实,③是目前市面上非常热门的保健品之一。④黑枸杞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宁夏、甘肃、内蒙等地,⑤是我国特有的沙漠药用植物品种。⑥它虽然近几年才逐渐开始成为热门保健品,⑦但是少数民族已经食用多年。⑧实际上,当地居民更多的是将其做成果酱食用,而非药用。⑨随着近几年人工种植产量不断扩大,⑩内地消费者才逐渐为黑枸杞所熟知。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和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合作在西太平洋一处深海热液区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科学”号科考船深海热液航次中,科研人员在1400米深海热液区发现了喷发含有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的热液喷口。分析认为,深海热液区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氮气与周围矿物质结合,催化产生有机物,从而实现从无机到有机的转化过程。这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该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刊发在《科学通报》杂志上。科研团队基于这项科研成果,提出了新的地球生命起源假说:在原始海洋形成以后,在海洋与大气交界面会形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层,催化产生有机物,成为地球上早期生命源头的一种可能。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1917年1月,蔡元培主持北大校务后,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思想,体育,被排在“德育、知育、美育”的前面。他曾对学生提出殷切期望,要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这是他认为现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②2020年10月16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宣布中考体育逐年增加分值,直至与语数外同分值,引发广泛关注。云南省率先公布征求意见稿,体育考试将按照满分100分计入中考成绩。

③中考体育分值提高的消息一出,多地培训机构便精心包装,推出了“完美”的体育训练计划,宣称“保证”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要不要再报个补习班”也成了一些家长的担忧。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12-28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非连续性文本
6-90.4其他散文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宋史》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炼字、诗眼  炼句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修辞手法  情境补写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选择+表达
21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结构混乱语言表达
220.65概括要点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