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北 高二 期末 2021-02-05 2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乡愁之“乡”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区域地理概念,因此乡愁之“愁”不是无缘之愁,而是有根之愁。乡愁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产生的,其承载着主体浓烈的情感记忆,蕴含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皈依。乡愁中的“乡”是对乡愁主体生活过的故乡的地理泛称,是乡愁地点的代名词。

②乡愁的“愁”一方面指主体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情感,另一方面指一种对故乡的情感文化,包含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超越地域、空间等客观现实条件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③乡愁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和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农特产品等。这些承载和唤起主体情感的物质载体富有生动的内容情节和情怀,与主体过去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即使主体离开故乡多年依然能对其产生情感驱动,慰藉游子的思乡、精神失重等情绪。

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愁社会价值,本质上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引导社会各项资源向乡村倾斜,乡愁价值功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发展过渡中起着“纽带”和“导航”的重要作用。乡愁价值通过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理性疏导乡愁发生主体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推进个体与社会的追求统一,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⑤乡村作为乡愁载体是最值得利用和发掘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关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政策不谋而合。乡愁生态价值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坚持“用生态留住乡愁,用乡愁留住生态”的发展原则,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作用使主体加深对故乡生态文明的认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摘编自马蕾《乡愁价值的激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愁理论价值研究》)

材料二:

“乡愁”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人们过年回乡骤然感觉到年味逐渐消失,富有传统内涵的农村习俗也淡出农民的生活。与之相反的是大面积被搁置的土地的荒凉。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乡村文化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我国重要的本土文化。尽管受着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乡村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乡村文明的价值包括载体性文化价值、主体性需求价值和客体性生产价值,它的载体性文化价值可以团结乡村振兴的多元主体力量。无论是有形的乡村文明还是无形的乡村文明,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而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价值和诉求。比如说,乡村的村容村貌、物质设施等有形文明是乡村人民遵循共识所建立起来的。正因如此,乡村的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无形文明也是乡村人民约定俗成的。这些文明都是人民共同建立的,因此,它们是乡村人民共同利益的反映和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乡愁”情怀如此浓郁了。对“乡愁”,我们应意识到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是无法被替代的,尽管城市化在不断地冲击着乡村的发展,但我认为这正是乡村振兴的存在意义。

(摘编自钟晨《“乡愁”下的乡土情怀与乡村价值思考》)

材料三:

①乡愁包括乡“愁”和“乡”愁,前者凸显“愁”的语义,将焦点指向了关乎故乡的现实问题;后者凸显“乡”的语义,落脚于故乡的范畴问题。对于新型城镇化而言,解决了乡“愁”和“乡”愁的问题,也就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包含了现实中“望不见山、看不见水”的乡愁话语语境,“山”“水”成为环境资源元素的隐喻而与乡愁直接关联,这种预设使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首先关联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③从外在形式看,解决乡愁中包含的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必须要求城镇建设规划中优先考虑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就内在本质考量,实现与新型城镇化相匹配的人口市民化在根本上还需要基于心理、情感驱动的文化融合推动,承载着心理与情感方式的乡愁话语构建必须要满足文化的构建需求。因此,新型城镇化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深层意蕴在于推进市民社会参与、身份认同,推进友好环境的建设与体验,以融合落实社会福祉,改变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三元结构,柔性化解环境污染、住房困难、半城镇化等城市病影响,这是乡之“愁”的内在诉求。

④无论生态文明还是城乡共荣指向的乡之“愁”,都是群体性问题,对于个体而言,乡愁更多的是“乡”之愁。在这个维度下看,故乡首先是一个出生地,“山”“水”常在;这个故乡又由出生地界定了群族,这个意义上“乡”愁因群体性意义与乡“愁”部分重叠。其次,当故乡处于物质世界与人的关系视角之下,它是人的存在之乡,“乡”愁包含了对个体终极存在之乡的向往,这使乡愁成为了一个普适的范畴,它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具有与国家全面开放格局相融的匹配度。

(摘编自谭晖《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

1.下列对材料中“乡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之“乡”是一个地理概念,指向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是乡愁主体的精神所皈依的故乡范畴。
B.乡愁之“愁”是一-种情感记忆,指向了故乡的现实问题,包含对故乡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
C.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就固定地理区域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D.乡愁常附着在与主体曾经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自然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等的上面。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乡愁的生态价值进行积极引导,让人们更多的关注乡村的生态建设,能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对解决现代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有益。
B.乡村的村容村貌、物质设施等有形文明和乡村的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无形文明都是人民创造出来的,都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价值和诉求。
C.“乡愁”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所以尽管人们每年都想尽办法回家过年,但作为物质载体的乡村土地却仍然被大面积搁置荒凉。
D.乡愁具有普适的范畴,这意味着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愁话语构建与国家全面开放的格局有了相融的匹配度。
3.下列诗句能表现出材料一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管。
B.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材料三第③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请结合材料,从“乡愁”视角就“美丽乡村”建设向有关部门提出三条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迁徙的故乡

梅洁

真的开始上路啦,我迁徙的故乡!

广电局播放室,正播安阳镇移民到达湖北团风县移民新区的录像,片子没剪辑,全是原始素材。我一气竟看了两个半小时:

满载着移民和家什的大客车、运输车,长龙般在山间公路缓缓前行;

一朵朵鲜艳的大红花挂在移民胸前;

走了千里之路后大红花又挂到了移民新区的房子里;

一排排、一栋栋含有欧式建筑元素的黄瓦白墙的移民新区,矗立在穿街而过的河渠两边;别墅般的房屋里全部装有自来水、管道煤气,还有卫生间。

移民新区将入住874户、3782位来自安阳镇的移民;

团风人为每户移民送来了一份午餐、一袋米、一个开水瓶、一提挂面、一桶油、一筐青菜、一部电话机、一副对联、一挂鞭炮……移民进屋就能开伙;

移民新村已有粮油、蔬菜供应点,已有超市、学校、图书室、卫生医疗室……

啊,乡亲们毕竟等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常务副县长邵际军把办公室搬到了柳陂移民村,他天天挨家挨户地走访、做工作,移民们脸难看、话难听、门难进。是呀,柳陂人已是第三次迁徙了!几十年、几代人在荒沙滩上创造了一片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现在又要全部沉没了,柳陂的牺牲有多大?邵际军同情他们,他贴着心窝和移民说话。长时间的说话,他的声音完全嘶哑了。

县移民指挥部,设在移民局很旧的小院里。副总指挥周吉礼的办公室门开着,人不在。环视周吉礼简朴的办公室,我在想:那个相貌英气、说话幽默、做事果决、极富判断力的周吉礼,两年前我认识了他。如今,政法委书记兼起了移民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的职务,看来,特殊时刻,县里在紧急调兵遣将。

正想呢,周吉礼进来了。他左小臂上有隆起的一块肉包。他说感冒不好,咳嗽不止。医生做结核试验,说他肺部深处有结核菌感染。我担心地说:“那你一定要注意休息啊。”周吉礼说:“移民的关键时刻,怎么休息?”

是啊,移民的关键时刻,成千上万的乡亲每天都在等待着启程的号令,千里迢迢的迁徙长路,数万个家庭的安家落户……每天都要做重要决策的指挥部,“休息”“保重”“注意身体”这些关切的话,对于周吉礼已是奢侈了。

天在下着小雨。中午,我来到安阳镇龙门堂移民村。村主任刘继武向我走来。当我和一双粗糙的、结实的中年男子的手相握的刹那,刘继武怆然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的泪水也滚滚而出。这个坚强的男人,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他都在鼓励自己的村民:为了国家的工程,为了北方人能喝上汉江水,我们到别的地方重建新的家园吧,我们不哭。可他在我面前,却再也无法忍住。他用一双粗糙大手胡乱地抹着脸上的泪水,然后指着村前广阔、肥沃的田地说:“今年地里没种一棵庄稼,去年都说搬呀搬呀,结果也没搬,地都撂荒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往日的千亩稻田里长满了杂草,刘继武心疼这来之不易的土地。

午后,天开始下雨,好在49辆货车已装载完毕,盖好了苫布,编号列队,卧龙般静静地停在公路边,只等出发的命令。下午4时,一声令下,货车徐徐驶动,离开安阳镇,向广阔的江汉平原驶去。

雨越下越大,我来到安阳镇青龙村。

青龙村数百人已冒雨集结在青龙小学。小学校的教室里、走廊里、屋檐下都蹲着、坐着、站着一堆堆来自各村组的移民。他们在那里等着上车的命令。

天气很冷,移民们大多穿得很单薄,很多人光脚穿着草鞋。如果按上级规定的出发时间——明天凌晨4点——他们还要在这里等十几个小时。那只有一个月的小移民刘心雨、只有两个月的小移民陈从园怎么受得了?那个70多岁的、坐在轮椅上的偏瘫老人怎么受得了?她大小便失禁啊!那个等待生产的孕妇怎么受得了!……

许多移民几天前房子都扒了、锅灶已拆了,他们已好几天没吃上热饭、没喝上热水了!

22点零5分,常务副总指挥周吉礼终于“违规”下令:移民车队提前启程!

我和故乡的朋友兴明、萍清迅即来到沿江大道,我们想在那里送送移民。

雨,在昏黄的路灯下扯着斜斜的银线,雨点打在伞布上发出嘭嘭的声音。

夜,静极了。江风吹过来,凉飕飕的。街上没有一个行人。我们仨人站在雨里等待,等待乡亲们从这里走过。

23点15分。一辆警车驶过。一辆指挥车驶过。一辆医务救护车驶过。啊,满载移民的豪华大轿车驶过,一辆又一辆……25辆啊!

我们向车子挥手,向父老乡亲们挥手。

故乡的人们呀,你们就这样在这寂静的雨夜悄悄地告别了故乡!

永远的告别呀!

父老乡亲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我任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奔涌……

多好的故乡!多好的人民!多好的执政者啊!

抬头仰望雨夜的天空,我双手合十,为我迁徙的故乡祈祷平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广电播放室里看到百姓迁移到湖北团风县的情景,25辆满载移民的豪华大轿车,说明此次迁移人数之多。
B.文章描写了移民新区的房屋、超市、学校、图书馆等建筑设施以及团风人给移民送的生活用品,表明移民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C.文章描写众多百姓冒雨集结在青龙小学,等着上车的命令,虽然行动上对移民政策是支持和理解的,但内心还是诸多不情愿。
D.文章写周吉礼违规下令让移民车队提前启程,是因为他考虑到百姓在风雨中等待时间太长,身体受不了,这体现他以民为先。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环境描写较多,涵义丰富。注重环境描写,移民迁徙前的雨夜,既写出天气的寒冷,给移民们造成的困难,又暗示了移民们的心情。
B.文章细节描写不多,令人感动。写我和村主任刘继武手相握的刹那,中年男子的泪水夺眶而出,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万般不舍。
C.文章人物形象鲜明,以点带面。重点描写副县长邵际军和副总指挥周吉礼为移民工作所做的努力和牺牲,赞颂了所有为移民工作的人们。
D.文章感情真挚丰富,以小见大。书写了南水北调工程中普通人的义举和贡献,反映了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人民才是前行的力量。
8.文章倒数第三段画横线句子“我任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奔涌”,你认为作者的“泪水”中包含着哪些情感?
9.散文的本质就是真实性,请你结合这篇文章谈谈散文的真实性的具体体现。
2020-03-24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年山东新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三)-2020年新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山东专用《2020年新高考政策解读与配套资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挺,字双根,博陵安平人也。六世祖赞,魏尚书仆射。五世祖洪,晋吏部尚书。父郁,濮阳太守。挺幼居丧尽礼。少敦学业,多所览究,推人爱士,州阁亲附焉。每四时与乡人父老书相存慰,辞旨款备,得者荣之。家徒壁立,兄弟怡然。手不释卷。时谷籴踊贵,乡人或有瞻者,遗挺,辞让而受,仍亦散之贫困,不为畜积,故乡邑更钦叹焉。举秀才,射策高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以工书,受敕于长安书文明太后父燕宣王碑,赐爵泰昌子。转登闻令,迁典属国下大夫。

太和十八年,大将军、宋王刘昶南镇彭城,诏假立义将军;为昶府长史,以疾辞免,乃以王肃为长史。其被寄遇如此。后除昭武将军、光州刺史,威恩并著,风化大行。十九年,车驾幸兖州,召挺赴行在所。及见,引谕优厚。又问挺治边之略,高祖甚悦,顾谓侍臣曰“拥旄者悉皆如此,吾何忧哉。”复还州。及散骑常侍张彝兼侍中巡行风俗,见挺政化之美,谓挺曰:“彝受使省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道亡,合门充役。挺上书,以为《周书》父子罪不相及。辞甚雅切,高祖纳之。先是,州内少铁,器用皆求之他境,挺表复铁官,公私有赖。诸州中正,本在论人,高祖乃遥授挺本州大中正。掖县有人年逾九十板舆造州自称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岛垂六十岁忻逢明治,今愿奉之。挺曰:“吾虽德谢古人,未能以玉为宝。”遣船随取,光润果然。竟不肯受,仍表进京都。

世宗即位,累表乞还。景明初见代,老幼泣涕追随,缣帛赠送,挺悉不纳。

景明四年卒,赠辅国将军、幽州刺史。

(节选自《魏书·崔挺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液县有人/年逾九十/板舆造州/自称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岛/垂六十岁/
B.掖县有人/年逾九十/板舆造州/自称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岛/垂六十岁/
C.掖县/有人年逾九十/板舆造州/自称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岛/垂六十岁/
D.掖县/有人年逾九十/板舆造州/自称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彩/藏之海岛/垂六十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天下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太和,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可以不止一个,换年号称“改元”。
D.拥旄,"“旄”指的是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古代武官持旄节专制一方,“拥旄"借指统率军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挺出身名门,恪守礼仪。他的先人担任过不同朝代的中央或地方的官员,他在幼年服丧期间能完全遵守一切礼节。
B.崔挺重视学业,博学多才。他阅览研究过的书很多,被举荐为秀才,在射策中得了好名次;又因擅长书法,替太后的父亲撰写碑文。
C.崔挺富有谋略,长于治理。皇帝非常满意崔挺处理边疆事务的方略;张彝巡视官风民俗时,也深深叹服崔挺的美政。
D.崔挺品格高洁,谦虚自守。有人给家贫的他送来粮食,他推辞不受,让赠给穷人;在光州为官,有人送上美玉,他推辞不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四时与乡人父老书相存慰,辞旨款备,得者荣之。
(2)诏假立义将军,为昶府长史,以疾辞免,乃以王肃为长史。
14.文章多处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崔挺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试从文中举两例,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16.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019-03-15更新 | 1423次组卷 | 2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