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一 开学考试 2021-03-21 13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团体格局”相比,费孝通先生把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形容为“差序格局”,“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并且公私的界限模糊”。

为了把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西方现代社会的“团体格局”进行比较,我们来分析一下“家”和“国”这两个基本团体单元在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中各自的特定含义。在“差序格局”的网络中,“家庭”的边界是不清晰的,具有“伸缩能力”,甚至可以“伸缩自如”,“‘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一个小国”。掌握各类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决定了作为私人网络中心的这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私人关系的紧密程度,甚至决定了他的“家”的边界。一个人如果发迹,不但他的亲友必然受惠,甚至会惠及这个家的其他所属生物,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传统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体系是“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

在西方社会,每个人对自我的评价所依据的是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制度和法律,有社会整体设置的客观标准,人们并不在乎自己的个别同事或邻居的说三道四;但是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并不依据制度和法律等客观固定的标准,“某个人怎样”则是取决于他自己周围的“圈子”里人们的评价。“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中国人根据他与别人的关系,根据那种使所有的人通过‘彼此互负义务的一套关系’而相互传递的‘道’,来明确表示他的‘自我’”。这“一套关系”,就是“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相处的规则,中国人就是在维系这个“差序格局”和遵循其所要求的“一套关系”中被认可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人们在相处时也依据这套规则而对彼此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期待。

费先生把“差序格局”形容为水面上的波纹,这是一个平面的描述。如果我们把这个描述进一步延伸一下,想象有两个石头同时被丢到水里,这样就会出现两组波纹,这两组波纹各有一个中心,在水面上彼此的波纹相互交叉。位于甲组中第二波中的一个点,也许位于乙组中的第四波,如果我们把这个点看作是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与位于甲组中心的那个人的关系比较近,而与位于乙组中心的另一个人的距离则比较远。这与“柴束”中平行束在一起的一根根柴枝间的相互关系显然是不同的。但是这里仍然是一个二维的平面空间。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引入“社会分层”结构作为空间变量,以每个人为中心,把“差序格局”中的一个个人都想象为三维空间中的一个个点,其中第一个和第二个维度是社会空间中平行的距离,第三个维度是“社会分层”的距离,这些点各自推出去的波纹在四面八方、上下左右相互交汇,而且还动态地移动,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强弱,也会因相互作用而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国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的家,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外国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平常,中国人的脑海里是没有国家观念的”。“家”和“国”这两个在西方社会非常重要的团体,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既没有明确的边界,也没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最最核心的是个体的利益。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心目中“国”的地位和意义,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我们来思考。

(作者马戎,原文有删改)

1.下列有关“差序格局”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都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是自我主义的表现。
B.站在“差序格局”的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向外看可以说是私,两者并没有清楚的界限。
C.在这种格局中,中国的道德都得看所施加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某种程度上的伸缩,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
D.在这种关系格局中,用于维持秩序时所使用的力量,不仅只有法律,而且还有人际关系的历史传统。
2.根据文意,下面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社会,人们首先看重的是“国”“天下”,然后是“家庭”,最后才是“自己”。
B.传统中国社会,穷人往往“亲友如云、朋友满座”,富人则是“缺亲少故”“孤家寡人”。
C.传统中国社会,一个人是否被承认,取决于他是否妥善地处理了自己与周围人们的关系。
D.传统中国社会,即使一个人的官职发生了变动,但个人“圈子”的范围也是相对稳定的。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是(       
A.“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B.东西方社会的“家”与“国”
C.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D.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国”
2021-03-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货当自强”的口号,至少在灾难深重的抗日战争前后,中国民族工业就喊了出来。一些爱国人士和民族企业家发出“实业救国”的呐喊,“提倡国货”等口号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但那时中国民族工业毕竟刚起步,加之国力孱弱,国货并不具备与“洋货”全面竞争的条件。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制造”在诸多领域也已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曾几何时,来自日本和不少西方国家的品牌在全世界风靡一时,延续这种惯性,日本马桶、电饭煲之类直到不久前还是中国人出国旅游的抢购对象。尽管这些产品或本身就是在中国制造,或中国自己的同类产品在质量上已经毫不逊色。

(摘编自环球时报/2020年1月2日《“国货当自强”的百年变迁》)

材料二: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货被贴上了“廉价质差”的标签。如今,越来越多的国货品牌走进千家万户,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网上关于“双11”的微博话题里,“我的购物车里,100%全国货”“家里吃的用的,全是中国制造”等类似留言数不胜数。在国际市场上,华为5G在通信技术上的弯道超车令美国连连跳脚,比亚迪在欧洲纯电动大巴市场占有率已超20%,小米令“印度米粉”也疯狂。我们有理由自信:国货正崛起一股新势力!这份自信,来自消费者。生活条件相对优渥的当代年轻人,和物质匮乏年代成长起来的父辈不同,他们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和从容,有非常强的自我判断和自我决策,这让他们不再迷信“洋货”,更注重“买我喜欢”,更理直气壮地选择国货。

(摘编自湖南日报/2020年11月15日《国货新势力缘何蓬勃兴起》)

材料三

(摘自苏宁易购发布《2020国货消费趋势报告》)

材料四:

一些国货以家国情怀为产品和品牌背书,打情价比的新牌的确容易赢得部分年轻人的心,但真正支撑国货赢得市场的,还是产品本身,还是性价比这张老牌。阿里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双11”销售额过亿元品牌中,国货品牌达到173个,占比近六成。而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国货特别是“新国货”相关搜索指数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线上国货市场消费规模近3年保持增长。这些数据背后,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情价比可以支撑的。比起情价比的感情色彩,性价比更能触及消费者骨子里的消费理性,这才是撼不动的市场根本法则。有学者认为,现在许多消费者喜欢国货,与前些年部分消费者热衷“海淘”,背后的推动因素实质上是一样的,用经济学“理性人原理”解释,这是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一种现实表现。支配人们消费选择的第一个“理性”,当然是能满足消费需求的产品,是其所具有的物质性的功能及对比显示的优质优价。

(摘编自中国质量报2020年10月30日《国货需要情价比和性价比双支撑》)

4.下列有关“国货”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国货”还不具备与“洋货”全面竞争的条件,“国货”一时还很难与“洋货”相抗衡。
B.在过去“国货”被贴上了“廉价质差”的标签,而现在“国货”给人的印象却是“物美价廉”。
C.由于“国货”更受用户喜爱,并且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智能化”的“国货”便也成了消费新热门。
D.无论是喜欢“国货”消费者,还是热衷“海淘”消费者,他们看重的都是“性价比”这张老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马桶、日本电饭煲成为中国人出国旅游的抢购对象,这表明“国货”发展还是任重而道远。
B.华为5G让美国连连跳脚、小米也令“印度米粉”疯狂,这表明“国货”新势力正在蓬勃发展。
C.一二线城市消费比例多于三四线城市,这表明一二线城市“国货”消费增长潜力也大于三四线城市。
D.“新国货”搜索指数上升、线上“国货”消费规模增长,这表明“情价比”在消费中也发挥了作用。
6.如何让“国人”爱上“国货”,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
2021-03-1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花格窗

肖复兴

①窗户,对于老北京人度夏而言,很重要。在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的年代,全靠窗户通风透气,让凉爽能进得屋子。以前的老北京,一般人家,大多不是玻璃窗,而是那种花格纸窗。夏日到来,即使不可能家家都像有钱人家换成竹帘或湘帘,起码也要换上一层窟窿眼儿稀疏的薄纱布,好让凉风透进屋里。过去有竹枝词道:“绿槐荫院柳绵空,官宅民宅约略同,尽揭疏棂糊冷布,更围高屋搭凉棚。”各家的窗户上安上新纱帘,即竹枝词里说的“糊冷布”。那时候,我们管它叫“豆包儿布”,很便宜。

②对于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夏仁虎在《旧京琐记》里曾给予特别的赞美:“京城屋制之美备甲于四方……因地因时,皆有格局也……夏日,窗以绿色冷布糊之,内施以卷窗,昼卷而夜垂,以通空气。”他说的没错,一般的窗户都会有内外两层。只是,我小时住过的大院房子,和他所说略有不同:窗户外面的一层,是花格窗,糊窗户纸;里面的一层,一平到底,糊冷布。这样的设计是有道理的,可以让风尽可能畅行无阻地吹进屋子里。

③那时候,在我们大院里,糊绿色冷布的有,卷窗很少见。外面的一层窗是可以打开的,往上一拉,有个挂钩,挂在窗户旁边的一个铁钩子上,旁边还有一个支架,花格窗就支了起来。如此一来,里面的“冷布”,既可挡住蚊虫,又可让凉风长驱直入进屋子。

④如果夏夜户外正好有树,又正好有明亮的月光,把摇曳的绿叶枝条的影子,映在窗户纸和冷布上,朦朦胧胧的,变幻着好多图案,有一种水墨画的感觉。这是在玻璃窗上绝对看不到的景象。

⑤前些日子,读到邵燕祥先生的一则短文,题目叫“纸窗”。他说的是1951年的事情。那时候,郑振铎的办公室在北海的团城,他去那里拜访。办公室是一排平房。郑振铎的写字台前临着一扇纸窗。郑对他兴致勃勃地说起纸窗的好处,最主要的好处是它不阻隔紫外线。老人对这种老窗,才会有这样的感情。事后,燕祥回忆那一天的情景写道:“心中浮现一方雕花的窗,上面罩着雪白的纸,鲜亮的太阳光透过纸,变得柔和温煦,几乎可掏了。”将纸窗的美和好处以及人和心情连带一起,写出一种静暄柔美的意境。

⑥对于北京的这种纸窗,燕祥还这样写他自己的另一番感受:“也许明清以后的人才用纸糊窗,也才领略此中的情趣。月明三五照着花影婆娑,这是温馨的;若是霜天冷月,把因风摇晃的枯枝的影子描在窗纸上,可就显得凄厉了。”他说得真好,夏天的夜晚,月光把树和花的影子描在窗户纸上,才是美好的温馨的。而且,老北京多用高粱纸糊纸窗。冬天,薄薄的纸窗,是难敌朔风的扑打的。其实,纸窗再怎么好,也是难抵玻璃窗的。纸窗不过是农业时代的产物而已。

⑦后来,我读《燕京杂记》,其中提到一种特殊的窗户纸:“玻璃纸,俗谓光明纸,用以糊窗,自内视外则明,自外视内则暗。”我没见过这种玻璃纸。在我们大院里,倒是看过有钱人家将花格纸窗换成玻璃窗。我家的窗户没有全换成玻璃的,父亲为了省钱,只是在窗户中间一块对开的杂志那样大的地方换成了玻璃,也算是跟随时代的发展吧。我曾为此很有些阿Q式的自鸣得意。尤其下雨的时候,趴在玻璃前看:雨珠打在玻璃上面,又顺着玻璃一颗颗滑落下来,再一滴滴前仆后继地爬上去。这成了我寂寞童年里难忘的记忆。

⑧后读清人杨静亭的竹枝词:“画堂春坐日迟迟,富贵人家得自宜。不待揭帘知客至,疏窗嵌得是玻璃。”不觉笑话自己当初的自鸣得意。人家早在清朝就已换上玻璃窗了,坐井观天的我还以为换上巴掌大的玻璃窗,就是跟上时代了呢。

⑨我们大院没拆的时候,我回大院,看到那些花格木窗早都没有了,都换成了大玻璃窗。但是,每扇窗户旁边的铁钩子和支架都还在---虽都已锈迹斑斑,却像是沧桑的时光老人,不动声色地垂挂在那里,任其风吹日晒---是那个逝去年代的夏日留下的一点儿记忆的痕迹。我问旁边的年轻人: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他们一问三不知。

⑩如今,大院早已拆干净了,老北京那种花格窗再也见不到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窗户之于老北京人家度夏的重要作用起笔,再点出以往老北京普通人家大多用花格纸窗的事实,呼应标题,领起下文。
B.文章第5段插叙邵燕祥在《纸窗》中描写拜访郑振铎的生活场景,使昔日充满温情的纸窗与现在透明的玻璃窗形成了鲜明对比。
C.文章两处引用竹枝词,都扣合题意,通过相关知识的补充介绍,丰富文章内涵。也开阔读者视野,增强散文的可读性,使文章典雅而富有诗意。
D.老北京人家的窗户由从“糊冷布”、纸窗变成大玻璃窗,这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进步,写出了作者看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之后的喜爱心情。
8.请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
9.根据全文,分析夏日花格窗的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注】(xiǔ):已酸臭的淘米水。(xī):醋。

(节选自荀子《劝学》)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神明:非凡的智慧
B.其质非不美也,所者然也 渐:浸泡
C.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怠慢:淡漠,不恭敬
D.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质的:靶子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B.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C.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D.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二)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作者通过比喻阐明道理,证明论点,这是荀子的《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B.选文(一)的最后一段谈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荀子通过几组比喻从正反两面强调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认识。
C.选文(二)第一段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事实来设喻,阐明不好的环境会对学习主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劝勉人们要重视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去选择对的地方和对的人。
D.选文(二)告诉我们,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君子立身处世一定要保持谨慎,否则就容易遭受一些祸害和耻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021-03-11更新 | 25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小径红稀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即将逝去,暮春气息很浓。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有移步换景之感。
B.“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嘉树繁阴之景与日长闲静之状。
C.“炉香静逐游丝转”中的“逐”“转”字写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在一起,体现景物的动态美,反衬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D.结尾两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传递出一种衰颓的情绪。
15.本词是如何表现景物特点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