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阶段练习 2021-04-02 12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传统的“乡贤”指的是村镇中多才多能、享有崇高威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致仕官员或社会贤达人士。“乡贤”一词最初出现在东汉。随着时代变迁,“乡贤”一词使用日盛,尤其是到了明清之际,一些为躲进政治、退隐乡里过着闲云野鹤日子的为官者和士大夫,成为“乡贤”阶层的主要构成部分,重构了乡村经济与社会秩序。“士大夫居乡者为绅”,“乡贤”转化为“乡绅”,获得功名而不为官的儒生和告老还乡的官员成为“乡绅”或者“乡贤”的主要成员,“乡绅”或者“乡贤”成为介于官、绅、民三种社会力量之间的阶层,“惟地方之事,官不得绅协助,则劝诫徒劳,绅不得官提倡,则愚迷弗信”。

“乡贤”既学识渊博又身居高位,其公道正直的品德,让乡民们信服。因此,“乡贤”在当地化解乡里各种矛盾,处理乡民之间各种纠纷,在为乡民百姓谋取利益的基础上,从而获得一言九鼎的话语权。到了明清之际,人才的作用日益彰显,“乡贤”特别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各州各县都设有乡贤祠,用以表彰与纪念对本地产生过影响的人物。历代“乡贤”都会协助官府处理诸如挖渠筑坝、抢险救灾、架桥修路等当地事务,还会发挥个人影响淳化风俗、定纷止争、稳定秩序等。在基层社会发展进程中“乡贤”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直到鸦片战争后,由于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加之外国列强侵略,“乡贤”不愿继续在台前服务乡民百姓,特而选择隐退,“多贤”群体衰落。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乡贤”始终是联结最高统治者、治国理政者与乡民百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乡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各方利益,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因此“乡贤”能得到官府、地方宗族、乡民的多方支持。“乡贤”成为一种荣誉称号,实际上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的人生价值、道德品质乃至学同的一种正面肯定。

传统的“乡贤”发展到新时代,失去了传统作为“表彰的荣誉称号”的意义,仅保留“多才多能”的评价,因此被人们称为“新乡贤”。“新乡贤”涵盖的范围更广更宽泛,组成群体更多元,包括各种类型的精英人才,诸如技术能手、致富能人、德高望重的老干部等,他们有的在当地生活、工作,有的虽然在外地工作但通过项目或其他形式回到家乡,为当地的乡村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只要是能够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人,无论是在体制内工作的离退休返乡的官员、教师、医护人员、军人,还是文人学者、企业家、海外华人华侨,甚至返乡大学生、在外打工经高的村民,都成为群众和政府认同的“新乡贤”。“新乡贤”这种多元、包容的群体结构,这种成长于乡村、在外拼搏并取得一定成绩的经历,既保障了资源的丰富性,又保障了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质。

正是因为“新乡贤”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新乡贤”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乡贤文化”列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2017年、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新乡贤文化”进行了阐析。“新乡贤”文化传承并发展了传统乡贤文化中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特点,并赋予“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引领”的新时代特点,不单是传统中国文化在新时代乡村社会的表现,还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更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

(摘编自光明网《关系型社会资本:“新乡贤”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动》)

材料二:有研究表明,有无乡贤并非能否有效治理的原因,能否有效治理也并非有无乡贤的结果。构建一个集中有力的乡土权威才是推进当代农村治理的可靠路径。新乡贤与村两委间权责模糊,一方面,政府的主导作用无法得到有力保障,基层治理也不可能完全通过自治的方式实现;另一方面,村两委如果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产生排斥心理,也会阻碍基层治理的进程。

在历史上,从乡贤中分化而来的地主和土豪劣绅剥夺农民利益,异化为“乡霸”和“宗族代言人”,应当防止以权谋私情况的发生,如在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村办企业承包运营、国家征地补偿、村部或宗族集体资产等治理方面投机取巧侵占集体或他人利益等等。维护群众利益,应当是新乡贤群体能否产生、发展的根本决定标准。

民间事务和矛盾纠纷中,乡民对于情感的接受程度往往比对法律的接受程度要高。新乡贤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准则处理矛盾时,要注意坚持法律底线。如若不然,新乡贤所形成的断阶层、新组织,会加重基层治理的负担,使矛盾和问题复杂化,违背断乡贤参与基层多元治理的初衷。此外,新乡贤的制度支撑应以精神支持为主,这是基于新乡贤自身有经济收入,只为发挥余热或回馈乡里的现实情况。新乡贤应有“不拿一分钱”的底气和中立态度,才能更好地为乡民服务。

(摘编自《新乡贤:价值、祛弊与发展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乡贤最早出现在古代东汉,是村镇中有才能、有威望、有贡献的退隐乡里的为官者或社会贤达人士。
B.在古代,乡贤在当地因为能化解乡里各种矛盾,处理乡民之间各种纠纷,获得一言九鼎的话语权,所以让乡民们信服。
C.“新乡贤”多元、包容的群体结构和独特的经历,可以保障资源的丰富性,也可以保障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充分发扬“新乡贤”的特质。
D.民间事务和矛盾纠纷中,乡民对于情感的接受程度往往比对法律的接受程度高,新乡贤处理矛盾时应把情感因素放在首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大环境往往决定乡贤作用的发挥,每逢战乱,乡贤服务乡民百姓意愿降低,转而选择隐退,“乡贤”群体便会衰落。
B.中国传统社会中,“乡贤”得到多方支持。“乡贤”作为一种荣誉称号,实际上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的一种正面肯定。
C.传统的乡贤,很受地方政府的重视,他们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推行政令,了解民意,也能发挥在淳化风俗等方面的个人影响力。
D.在当代农村治理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如果村两委和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上不能产生合力,会阻碍基层治理。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开国将军甘祖昌回乡务农,带领村民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修路、建水渠、造桥,让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研究生王翯辞去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创办了芝米网,通过电商帮助乡亲们卖农特产品。
C.明代王希儒勤俭持家,成为全县有名的富户。嘉靖时期,县文庙荒废坍塌,不能再用。王希儒捐资重建,使之焕然一新。
D.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发展生产,兴办学堂,大大改变了柳州落后闭塞的状态,深受百姓爱戴。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新乡贤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1-04-0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炕

梁衡

神池是晋西北最高最冷的县。三月里的一天,我来这里是为了访问一个乡村女教师。她的事迹很简单:隐居深山,一豆青灯,几个硕童,一个年轻女子,盘腿坐炕,二十五年。这是何等清贫坚忍的炼丹修道式的生活啊,我一定要去看看。

车子进了山,翻上山头,早没有了路。风像刀子一样专找着领口、袖口往里钻。山上除了残雪,就是在风中抖动的、如钢丝一样的枯草茎。

步行转过一个山坳,村口的第一个院子就是学校,我们刚踏进院子,一个中年妇女在窗玻璃上一闪,急忙迎了出来。她就是炕头小学的女教师贾淑珍。炕头上分三排盘腿坐着十三个孩子。一个个瞪着天真的眼睛,看着我们这些山外来客。炕下放着一溜小棉鞋。炕对面的椅子上靠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汉语拼音。贾老师迎进我们说:“天这么冷,好辛苦,快炕上坐。”一边让孩子们往炕里挤一挤。山里的冷天,家里最暖和的地方就是炕头,是专让贵客的。我们不愿打扰小窑洞里的教学秩序,她就让我们到她的窑洞里。

我盘腿坐在炕头上。挨着炕沿是一口农村常见的二尺大锅,好像我们不是来采访,而是来走亲戚。贾淑珍揭开锅盖,急慌慌地舀水、抱柴,要做客饭。久违了,这淳朴的乡情。久违了,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她终于被劝着放下柴火,坐到炕沿上,开始叙说她这段平凡的往事。

“那是1961年,17岁,我初中毕业,来到这个村。全村不到二十户,没有学校。八九个娃娃,不是在村里爬树,就是在地里割庄稼。我跟支书说,我念书不多,总还能看住个娃娃吧,比他们在村里撒野强,当时队里没有窑洞,我刚结婚,就把学校办到了我的洞房里。”

“我把家里的杀猪案板洗了洗,刷上炕洞烟当黑板,又把山上的白土碾成面,和上山药蛋粉搓成条,就是粉笔。没有书,就回到娘家村里借。”

贾淑珍坐在炕边,像叙家常,追忆着往事。话里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也没有多么宏伟的计划,更没有什么壮烈的举动。一切都顺乎自然,村里的娃娃没人管,自己就当看娃的,雨雪天两脚泥,冬天烧炕还要出去打柴、接草。同一盘炕上四个年级,有的上算术,有的上语文,有的爱打闹,有的胆小不敢说话。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和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只在那花烛洞房中的土炕上,就送走了十二挂学生。全村35岁以下的无不是她的学生。

土炕,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就是憨厚的北方农民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是北方民族的摇篮。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晚间又常挤到炕头上说古拉家常。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的生活舞台,世代他们就这样繁衍、生存、进步,而贾淑珍又在舞台上加进新的内容——教育。人呱呱落地,来到这炕上,不该光吃睡和干活,还应该有文化有精神文明。这个普通的女教师,给炕赋予了新的含义。

25年了,在这盘土炕上,他们连同自己的,共带大了四十二个孩子。我问:“张亮现在干什么?”

“他在十五里外的一个村里教书。”

“你为什么不和他调到一起?”

“我们这个村小,他回来吧,用不着两个;我去他那村吧,一走,学校也就停了。现在虽说有了窑,可谁想来呢?直到去年才通了电。”

别人不愿来,她却舍不得走。事情总得有人干,是苦是亏总得有人吃。自觉奉献,自觉牺牲,这就是她的人生哲学,平静而自然。

我们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拉着话,隔着光线,我端详一下她的脸,已爬上不少皱纹。我计算地今年该是44岁,可她至少像50多岁。多年为人师表的严肃和山里生活的清苦,塑造了她这种谦虚、诚实、任劳任怨和略显憔悴的身影、风度。我心里只是莫名地为她惋惜和不平,但说出口的却是这么一句:“山里生活这么多年,身子骨还好吧。”

“好甚哩,六年前检查说是肝炎。进城打了个方,回来连吃了四十服,就再没去看。离不得,一进城少说也得七天,谁代课呢?山里人,身子能扛呢。”

我想到可怕的后果,没有敢说出口。她还是那句话,没人代课。她到北京省城开过会,领过奖,可怎么就没有顺便看看病呢?大凡这种人已经形成一个模式,只知工作,明知有病,不去想它。

我着看表,已近中午。我想到山后面雪地里司机该等急了,便要起身告辞。她还是坚持要我们吃了牛饭,我们赶紧了出来。

告别时,我还是提醒她要看病,她却一直念着,来了一趟,饭没吃一口,你们衣裳单,别着凉。村民们的话又响在我耳旁:“贾老师,好人哩。”这样的好人真不多啊,像一棵灵芝草,静静地藏在深山里。这个20户的小村托了她的福啊!几十年来,有了一个她,全村就没有一个文盲,还出了两个大学生。都说教师是蜡烛,她就是这样默默地燃着自己,在这无人知晓的山里,在那盘农家最普通的土炕上。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简笔勾勒西北地区的一位独特的女教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在风中抖动的、如钢丝一样的枯草茎”一句,运用比喻手法,突出环境的艰难。
C.贾老师的热情以及热烘烘的土炕,引发作者感叹,作者从未体验过这样淳朴的乡风。
D.文中对贾老师的肖像的评议,丰富和深化了人物形象,也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选择意象,从独特的艺术视角来写人叙事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B.晋西北神池的条件越艰苦,越能衬托出贾老师执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C.一个“逃”字写出采访者们对环境的极度不适,反衬了贾老师的坚守。
D.最后一句“在那盘农家最普通的土炕上”既回扣了标题,又升华了主旨。
8.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9.梁衡曾在文章的题记中写道:“我自惭,我遗憾。我这个记者曾写过许许多多的人,可就是很少写她们。是因为她们实在太伟大却又太平凡……”结合文本分析如何理解“她们实在太伟大却又太平凡了”。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初为猎郎,使长安,称旨,转门下奏事,以敏正著称。太宗嘉之,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言其辅佐材也。令弼典西部,与刘洁等分绾机要,敷奏百揆。世祖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征并州叛胡。还,进为侍中、吏部尚书,典南部奏事。恭宗总摄万几,微为东宫四辅,与宜都王穆寿等并参政事。诏以弼保傅东宫,有老成之勤,赐币千匹、绵千斤,迁尚书令,弼虽事务殷凑,而读书不辍,端谨慎密,口不言禁中之事,功名等于张黎而廉不及也。世祖大闻,将校猎于河西。弼留守,诏以肥马给骑人,弼命给弱者。世祖大怒曰尖头奴敢裁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尖世祖常名之曰笔头是以时人呼为笔公弼属官惶怖惧课。弼告之曰:吾以为事君使畋猎不适盘游,其罪小也。不备不虞,使戎寇恣逸,其罪大也。今北狄扎炽,南虏未灭,狡焉之志,窥伺边境,是吾忧也。故选肥马备军实,为不虞之远虑。苟使国家有利,吾何避死乎!明主可以理干,此自吾罪,非卿等之咎。世祖闻而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后车驾畋于山北,大获麋鹿数千头,诏尚书发车牛五百乘以运之。世祖寻谓从者曰:笔公必不与我,汝辈不如马运之速。遂还。行百余里而弼表至,曰:今秋谷悬黄,麻菽布野,猪鹿窃食,鸟雁侵费,风波所耗,朝夕参倍。乞赐矜缓,使得收载。世祖谓左右曰:笔公果如朕所卜,可谓社稷之臣。世祖崩,吴王立,以弼为司徒,高宗即位,与张黎并坐议不合旨,俱免,有怨谤之言。其家人告巫蛊,俱伏法。时人冤之。

(节选自《魏书·古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大怒曰/尖头/奴敢裁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尖/世祖常名之曰笔头/是以时人呼为笔公/
B.世祖大怒曰/尖头奴/敢裁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尖/世祖常名之/曰笔头/是以时人呼为笔公/
C.世祖大怒曰/尖头奴/敢裁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尖/世祖常名之曰笔头/是以时人呼为笔公/
D.世祖大怒曰/尖头/奴敢裁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尖/世祖常名之/曰笔头/是以时人呼为笔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的封号。
B.侯,我国古代的一种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C.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也被称为“春宫”“青宫”。可用来借指太子。
D.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社为谷神,稷为土神,旧时亦为国家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弼爱好读书,能文能武。古弼喜爱读书,又擅长骑马、射箭。即使是政务繁忙紧迫之时,他也从未停止读书。
B.古弼谨慎忠诚,受到褒奖。在恭宗总揽朝政时,古弼被任命为东宫辅佐大臣,因老成持重、勤勤恳恳得到皇帝褒奖。
C.古弼正直敢言,一心为国。古弼为了边境安危和百姓民生考虑,据理力争,两次因没有执行世祖的命令而激怒世祖。
D.古弼历任要职,未得善终。他一生经历多个皇帝,被授予一系列重要官职。在高宗时因故被免职,并被家人诬陷致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备不虞,使戎寇恣逸,其罪大也。
(2)明主可以理干,此自吾罪,非卿等之咎。
14.古弼名“笔”是皇帝所赐,有何意义?请简要概括说明。
2021-04-0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高

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注],何曾得见此风流。


[注]《晋书·陶潜传》:“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从大处落笔写出长安形势,下句具体点出登高处所、时间与天气状况。
B.颔联以“雨歌”带出“仙菊润”,以“霜飞”带出“御梨秋”,描写细致入微。
C.颈联描写节日风俗和欢宴场面,烘托诗人眷恋家乡、思念亲人和渴望归隐之情。
D.本诗中“皇州”“仙菊”“天苑”“御梨”等意象,暗含对圣人之治的叹赏之意。
16.简要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与情感内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