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湘鄂冀三省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联考语文试题
全国 高一 阶段练习 2021-04-20 10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黄河古今流域多民族人民在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

上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作为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初祖炎黄帝,其称雄的历史舞台就在黄河流域。在这里我们看到:考古发现的距今9000—7000年前的中原裴李岗文化、山东北辛文化,分布在黄河流域;距今7000—5000年前的史前中国最灿烂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著名的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都是在黄河流域发育、发展起来的。这些璀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经历了由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到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的演进,其社会复杂化的发展,使得它们成为迈向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紧接而来的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史称万邦时代。万邦时代也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代,形成了邦国林立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黄河流域还出现了颛顼、尧、舜、禹等为首的著名邦国和族邦联盟,形成了万邦中的政治中心。之后,夏、商、西周三代王朝国家,乃至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国都几乎也都立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成为每个时代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了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

材料二:

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具有高度的创造性。经过史前文明、传说的五帝时期和三代的长期演变、积累,在春秋战国的大转变中,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突破。这是一个最具创造性的时代。一批开明的政治家管仲、婴晏、子产、李悝、吴起、商鞅等,既是政治革新的担当者,又是新思想的创造者和提供者。诸侯国家竞争和需求催生了一个新的士阶层。的自由流动和自主选择,使他们周游于政治和思想创造的广大空间中。用《七略》的话说,子学的创造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见《汉书·艺文志》)。他们都成为百家子学的创建者和重要的发展者。其创立的思想文化的丰富多样和复杂深刻,令人惊讶。

在长期的农业文明中,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连续性,同时在质和量上又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整体上的连贯性和差异性,反映了它的包容性和竞争性。从秦汉开始的帝国文明和文化为什么也在黄河流域展开,同样,除了它的地理条件外,同它主要是帝国的政治中心有很大关系。从秦到北宋,帝国的都城主要是在黄河中游的咸阳、西安和黄河下游的洛阳、开封。帝国虽然经历了魏晋的分裂和南渡的东晋及南北朝,但黄河流域仍然有政治和文化上的中心性。这使得黄河文明和文化前后既表现出差异,又具有统一性和绵延不断的连续性。

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蕴含着一系列为中国人提供动力和创造的重要精神和重要价值。如它以普遍文化价值和文明为基础,奉行薄来厚往万邦协和的人类理想共同体,具有高远的天下主义世界大同的精神与价值;它在共同族群(炎黄子孙)、祖先信仰、慎终追远的意识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的精神与价值;它具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向上精神,也具有厚德载物的包容性;它相信万物彼此相生相依,具有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精神与价值;它以孝敬亲人始,扩大到爱人、爱物,主张普遍的人类共情和爱心,具有仁爱的普遍精神与价值;它反对财富的独占和土地集中,追求以均贫富损有余而补不足)和耕者有其田为核心的经济安排与共同生活愿望,具有强烈的正义、公正精神与价值;它相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主张顺应民意,以德为本,行王道而治,主张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主张贤人政治和君子社会,具有强烈的人民本位精神和公共理性;它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天下使命感和责任感精神等。

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就像历经沧桑而又坚韧自新的中华民族那样,既古老又常新。它的丰富与深刻,它的创造与包容,它的一系列精神与价值,对当今中国的复兴和再创造、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是无限的源头活水和精神资源。

(摘编自王中江《大河文明的思想创造》)

材料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脉。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也堪为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浩瀚星空中都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讲好黄河故事,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为深厚、最为核心、最为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打通历史的文化血脉,构筑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大国强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通过黄河文明学术与知识体系的构建,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揭示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描述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发展成长的历史过程,可以培养中华民族恢宏的气度胸怀与精神品格。

(摘编自关爱和《黄河学: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是以中国大多数王朝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域为核心凝聚起来的。
B.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具有创造性、传承性、连续性等特质,但在朝代更替中又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竞争性。
C.材料二分析了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所具有的特质和蕴含的精神价值,并指出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可以成为当今中国复兴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和精神资源。
D.材料三认为只有构建黄河文明学术与知识体系,阐释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才能打通历史的文化血脉,构筑民族的精神家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文化是黄河古今流域各族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在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国家统一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B.从考古发现的历史遗迹看,黄河文明的起源非常久远和古老,黄河流域各民族在包容互鉴中对它进行了传承和不断创新。
C.中秋战国时期,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出现诸子学说,主要是因为黄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空间和这一流域是政治的中心。
D.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蕴含一系列能为中国人提供动力和创造的重要精神和价值。
3.下列说法中,和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比较一致的一项是(     
A.“黄河流域各民族人民所创造的文明和思想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B.“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是在农耕时代发展形成的,更适合于农业社会的治理需要。”
C.“黄河流域的物种演化、生态变迁、时空转换是一部人与自然交互斗争发展的历史。”
D.“黄河文明的昌盛除了黄河流域是主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外,更受惠于黄河流域多民族的交融。”
4.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今天如何弘扬黄河文化?请结合材料和实践谈谈你的看法。
5.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021-04-2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湘鄂冀三省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战俘

佚名

罗迪克是二战时期的一名英军士兵。在夏季攻势时,他不幸被俘。和许多战俘一样,他被押上火车,送到了一座集中营,那里关押的全是英军战俘,有近千名。战俘涉及的兵种有许多,其中不乏技术人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被迫忍受着非人待遇,天天像牲口似的从事沉重的劳动。

被俘前,罗迪克是一名汽车兵,开过四年贝德福德卡车。二十二岁的他,已经开口闭口以老司机自称。

集中营的纳粹兵里缺少汽车兵。纳粹便以较之一般战俘优越的条件,在战俘中招募司机。

战俘中汽车兵不少,面对诱惑力不小的条件,却没人愿意为纳粹开车,因为开车的任务是专门运送每天被饿死或被杀害的战友。不知为何,罗迪克对此却有很高的热情。当纳粹指派他担任驾驶员时,他非但没有拒绝,还表示自己很乐意干好这件事。

罗迪克当了司机后,性情变得粗暴残忍。不仅对战俘们吆五喝六,拳打脚踢,甚至,有的战俘明明还没死,他竟也会扔他们上车。罗迪克这样的变化令战俘们无法忍受。愤怒的他们以各种方式警告罗迪克。罗迪克听后依然我行我素。战俘们恶狠狠地骂他:卖国贼,走狗。

战俘们越憎恨,纳粹越喜欢。罗迪克得到了集中营方面的信任。一开始,罗迪克驾车出集中营的时候,纳粹兵一定会押车,监视他的举动。后来,出于对其与日俱增的信任,纳粹索性由他一个人出入了。

对纳粹忠心耿耿的罗迪克遭遇了战俘们暗地里的严厉制裁。好几次,他险些被昔日战友打死。

一次被疯狂地殴打之后,罗迪克永远失去了一只手,同时也失去了利用价值。再也无法继续开车的他,像扔破麻袋似的,被纳粹抛弃了。没有了纳粹的保护,罗迪克陷入了战俘们无情的报复之中。一个雨天,他在孤独凄惨的境况下,死在了集中营一个阴湿的墙角里。

几十年过去了,罗迪克家乡的人们似乎早已不记得他了。罗迪克家族的族人,好像刻意在回避着关于他的一切。于是,那个名叫罗迪克的年轻司机,那个名叫罗迪克的年轻汽车兵,就这样被淹没在了岁月的尘埃里。

忽然有一天,英国一家发行量不小的报纸在其显著位置上登载了一篇题为《救我的人,是我最恨的人》的文章,描述的故事首先让二战老兵震撼,同时也震撼了许多英国人:

集中营里有一个叫罗迪克的叛徒甘愿为纳粹卖命。那天,生病的我并没有死,他却强行把我扔上卡车,对纳粹说准备把我埋掉。

可令我震惊的是,车到半路,罗迪克停了车,扛起奄奄一息的我,放到一棵大树的隐蔽处,并留下了几块黑面包和一壶水,急促地对我说:如果你能活着,请来看看这棵树。然后,他就急匆匆地开车走了。

登载这则篇幅很短的故事不久,报社陆续接到不少电话。无一例外,打电话的人都是二战老兵,而且是曾经不幸成为战俘的老兵。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来电话的老兵都来自同一座集中营——罗迪克所在的集中营。

老兵们叙述的故事几乎都是报上登载的那个故事的翻版:他们被罗迪克放在一棵大树下,因此而死里逃生。

尤其令人注意的是,每当罗迪克驾车离开时,对每一个战友说的都是:如果你活着,请来看看这棵树。

编撰并推荐登载这篇稿子的是一位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老编辑。凭职业嗅觉,敏感的他判定,这棵被罗迪克反复提到的树一定大有内容。老编辑立即组织了13位老兵,沿着当年死里逃生的路线去寻找那棵无法判定是否还存在的大树。当一行人来到目的地,山谷依旧,大树依旧。

一个老兵率先扑进大树的怀抱,啜泣中,他突然发现了一个树洞,不禁往里探去:树洞里有一只早已锈蚀了的铁盒子。人们七手八脚取出并打开了盒子。一本破损的日记本和很多泛黄甚至发霉的照片赫然呈现在大家眼前。这些东西转到老编辑手里后,他小心翼翼地翻开了日记本:

今天我又救出了一位战友,这已经是第28个了……但愿他能活下去……今天又有20位战友死去……昨天深夜,战友们又一次狠狠地打了我……可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无论如何也不说出真相,那样,我还能救出更多的人……亲爱的战友们。我只有一个希望,如果你活着,请来看看这棵树。

老编辑的声音早已哽噎,老兵们早已泪流满面。站在树下的每一个头发花白的人直到此时才完全靖楚,罗迪克一共救了36名英军战俘。当时仍然活在世界上的也许还不止眼前的13个。留在树洞里的关于战俘集中营的日记和照片,是罗迪克留给世界揭露控诉纳粹罪恶的铁证。与老兵们分手不久,老编辑所在的那家报纸很快登载了罗迪克的感人事迹。

那处沉寂的山谷和那棵不倒的大树周围,因为报道而热闹了起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战俘们拒绝为纳粹开车时,罗迪克却怀着很高的热情并表示乐意干好这件事。其实,这是罗迪克选择继续战斗的一种方式。
B.罗迪克当上司机后“性情变得粗暴残忍”,一个“变”字表明:变的只是表面的形式,而不变的是他那颗善良的心。
C.“如果你活着,请来看看这棵树。”这既是对战友活下去的鼓励,也是为了让战友们记住这里曾经发生的事情,不要忘记他。
D.小说叙写了一位年轻战俘为了营救战友却被战友误解而最后惨死的悲剧故事,赞颂英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也从侧面控诉了纳粹的暴行和罪恶。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仅二十二岁,只开过四年贝德福德卡车的汽车兵罗迪克,已经开口闭口以老司机自称,这样写是为下文写罗迪克在集中营当司机埋下伏笔。
B.“一个雨天,他在孤独凄惨的境况下,死在了集中营一个阴湿的墙角里。”冷峻简约的第三人称叙述,饱含了对英雄逝的辛酸等复杂情感。
C.二战老兵的文章的详细引用,既让罗迪克营救战友的事迹广为流传,使他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又让小说情节实现突转,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D.当年山谷、大树周围沉寂,如今这里却热闹起来。以环境描写结尾,虽然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祭奠和缅怀,但更多的是嘲讽人们几十年来对英雄的遗忘。
8.小说主人公罗迪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9.弗兹杰罗说:“每个英雄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悲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罗迪克悲剧产生的原因。
2021-04-2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湘鄂冀三省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卷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属,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

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选自《隋书·于仲文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字次武/看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
B.于仲文/字次武/看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
C.于仲文/字次武/看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
D.于仲/文字次武/看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是古代封建皇族或功臣封爵的最高爵位。在周代爵位分为王、公、伯、子、男五等。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B.寻,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表示寻找,沿着、顺着,不久等意思,也可做长度单位。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是不久,与《桃花源记》中的“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寻”同义。
C.河南,是古今异义词,在文中是指黄河以南,不能理解为河南省。杜甫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标题的河南、河北也是古今异义词。
D.妻子,在文中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也是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轻的时候就胸怀大志,气度非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先担任赵王的属官,后又升任安固太守。
B.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对他实施进攻。
C.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最终只有他自己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后被提升为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出谋划策,历经数战,斩杀檀让、席毗罗。朝廷为他勒石纪功,立碑于泗水之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2)仲文军次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14.于仲文行军打仗颇有谋略,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2021-04-20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湘鄂冀三省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谷田舍

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前村酒可赊。


【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②碓(duì):用来春米谷的器具。③稔(rěn):庄稼成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在一个春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首句“县官清且俭”,指出了这个县的长官清廉正直、节俭爱民。
B.中间四句是景物描写。这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写得绘声绘色,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C.颈联诗人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农人舂米与采桑的场景,对仗工整,形象生动,反映出一副忙碌而喜悦的劳动场面。
D.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写今年的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丰足的生活。
16.诗歌颔联哪两个字运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