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1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二模(4月)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二模 2021-05-07 69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新诗批评与新诗相伴而生,甚至略早于新诗。五四文学革命前的两年,胡适在美国读书时就和杨杏佛等反复讨论如何改革中国文学及作新诗的问题。正是在往复切磋中,胡适对新诗的语言、形态、作法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些富含学理思考又不乏少年人意气的书简、应答诗,成为现代新诗批评文本的最初形态。由此,现代新诗批评展开了它的建构过程。

现代新诗批评发展的过程,也是逐步获得自身专业性的过程。对外,新诗批评要引导新诗前进的方向、指出新诗出现的问题。它是新诗发生发展的孪生话语,新诗的目标、问题往往也是它的目标、问题与向内,新诗批评须不断完善自己。在现代文化分科化的进程中,新诗批评要纠正自己模糊、零散的面貌,逐渐转变为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门类。为此,现代新诗批评不惜向西方借力,搬用西方诗论资源,输入欧美文学,西方诗论、诗学中的绝对观念和分析方法也渗透了进来,一度成为现代新诗批评走向现代、科学的主要内涵。

冷静省察会发现,其实中国化的愿望自一开始就深藏在现代新诗批评的腠理。以胡适为代表的现代早期新诗缔造者本来就是将新诗、新诗批评置于革新文学、再造文明乃至东方的文艺复兴的大框架中来培育的。五四新文学作家在形成世界主义观念的同时都抱有中国本位的理想。朱自清是有高度自觉意识的现代新诗批评家,他认为在传统的诗文评文学批评转变的过程中,不单要做到将一时代还给一时代,更要做到将中国还给中国。朱自清分力于新诗批评,在促进新诗批评走向分业”“系统性的同时,一直在努力地参用本国的传统

尽管新诗充满了对的渴望,但是新诗批评在话语层面上,远没有摆脱古典、传统的影响,新旧同台,古今杂陈是现代新诗批评话语的重要表现形态。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为了给湖畔派几位少年诗人的情诗一个地位,特别说到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诗,这是因为他明白,新诗地位的给定或意义的赋予,要在与传统的比照中才有可能实现。说李金发的诗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藏起了串儿,得读者自己串着瞧。明眼人可以看出这是对南宋张炎《词源》中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说法的现代翻版。后来卞之琳小处敏感,大处茫然的说法以及废名对林庚等人诗歌的界说,都不同程度地移用、衍化了张炎的话头。甚至批评家对初期新诗喜欢说理的判定,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诗论中唐宋之争的潜在影响。

20世纪30年代以后,有感于现代派诗歌文本的晦涩难懂的现状,朱自清率先开启了现代解诗学的尝试。他拿来朱熹的话,晓得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巧妙地切中了文本细读的关键。在解诗实践中,他以林徽因《别丢掉》等作品为例,细微谨慎地拆碎文辞表达意思,又苦心地逗拢在一起。现代解诗学的方法呼之欲出。朱自清特别注意训释难解的字词的意思、意味。中国古典的诗话、词话,尤其朱熹的《诗集传》是他特别熟悉的。他将中国的方法盐溶于水般地放进了现代新诗批评的实践中。

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九叶派诗人唐浞等人仍在借庄禅美学理解意象。此外,大量的评述诗人都不同程度地综合运用了注疏、感悟、评点、考证等中国传统批评方法。西方的刺激,服务于现代新诗解释、评判的需要,重新释放了中国诗歌批评方法的活力,也促进了古典方法向现代的合目的的转化。

(摘编自程继龙《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

材料二:

新诗已过百年,数量庞大,其中不乏平庸之作、滥竽充数的伪作劣作,与古诗相比,新诗经典的认同度却不那么理想。没有经典,就没有说服力。新诗到底有无评价标准?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有助于新诗经典的建构。因此,在当下探讨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尤为迫切。

西渡在《新诗为什么没有产生大诗人》一文中说:尽管新诗已有众多优秀的作者和作品,但对于那些怀疑新诗的读者和批评家,这些都不够。他们会用不屑的语气反问道:‘新诗有李白吗?有杜甫吗?’没有公认的大诗人要算是新诗的软肋之一。西渡看到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即如果在中国谈诗,必谈李白、杜甫,就像谈书法,必谈二王和颜、柳。无论新诗怎样辩解,怎样试图摆脱与古诗的关联,古诗都会作为新诗的标杆而存在。这就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离不开向古诗学习。围绕建构新诗经典的目标,新诗批评可以从技术和思想两个方面确立新的标准。这方面杜甫能为我们提供很多启发。

首先是名词意识。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近于苛刻的诗歌标准,完全可以为新诗批评所用。如果诗是一座建筑,那么语言就是砖瓦。砖瓦如果是劣质产品,那建筑质量就不会好到哪里去。中国形态的新诗批评,首先应当谈字法、词法。拿杜甫的炼字来说,杜甫诗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词汇的运用,均独具匠心。其次是名句意识。杜甫的经典诗歌,往往伴有经典名句。新诗中经典的句子也不少,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但新诗批评引用古诗名句乐此不疲,而对挑选新诗金句则用力不多。

一个优秀诗人在作诗时可以靠才情,甚至靠技术,但到伟大诗人这样的级别,必然取决于其思想境界。就杜甫而言,他有四个方面的思想维度可为新诗批评借鉴,即宇宙意识、家国情怀、人道主义、草根情结。杜甫的宏大可用于对照新诗中流行的小我私人、肉身等狭小的思想观念,使之成为解决新诗中诸种问题的一个镜鉴。

实际上,新诗走向伟大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从杜甫诗歌那里或多或少都可以得到启示。

(摘编自师力斌《从古典诗学传统看新诗批评的建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新诗批评在五四文学革命之前就已产生,胡适等人对新诗和中国文学的探讨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新诗批评的发展。
B.现代新诗批评在获得自身专业性的过程中,要肩负指引新诗创作的使命,与新诗的目标问题也往往致。
C.新诗诞生百年来,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质量低下的诗作,如何提高新诗经典的认同度是新诗批评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D.从杜甫遣词造句方面具有的精湛技术可得出启示,树立名词、名句意识应成为现代新诗批评进行中国形态建构的要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新诗批评向西方学习,完善自我,有利于其改变过去模糊、零散的面貌,转变为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门类。
B.朱自清认为李金发创作的诗歌从部分着眼尚可读懂,若从整体阅读则没有意思,这与南宋张炎《词源》中对梦窗词的评论一致。
C.新诗经典的评价标准问题没有解决,新诗的认同危机就会一直存在,而西渡的《新诗为什么没有产生大诗人》对于建构新诗经典具有重要意义。
D.挑选新诗经典,寻找伟大诗歌,完成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的重任,需要从古典诗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如杜甫的四个思想维度。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1923年闻一多在肯定郭沫若的《女神》具有“时代精神”的同时,又尖锐批评诗中的“凤凰”是古印度的神鸟“菲尼克司”,而非中华的凤凰。
B.学者叶公超曾在文章《论新诗》中引用艾略特的话“文学里也要有一个真正的民族主义”。
C.诗人梁宗岱用中国古典诗学中读诗时“悟”的道理来解读现代新诗中的象征主义。
D.近年来,现代诗的形态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诸如网络诗歌、图像诗歌、有声诗歌等新样式。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材料一是从哪些角度来阐述“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西湖梦

余秋雨

西湖的文章实在作得太多了,作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作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它。

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西湖游览图,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乡间儿童很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日逼视,竟烂熟于心。年长之后真到了西湖,如游故地,熟门熟路地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昔年曾见此湖图,

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

画工还欠费工夫。

的确对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

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妆。

西湖成名过早,遗迹过密,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一切宗教都要到这里来参加展览。佛教胜迹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据了一座葛岭。作为儒将楷模的岳飞,也跻身于湖滨安息。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会与荒诞奇瑰的神话传说相邻而居,各自变成一种可供观瞻的景致。

绿绿的西湖水,把来到岸边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溶成一气,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①它波光一闪,嫣然一笑,科学理性精神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

也许,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是从西湖出发的游客,太少的是鲁迅笔下的那种过客。过客衣衫破碎,脚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赶路,也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湖泊吧?

多数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②景点,景点,总是景点。修缮,修缮,再修缮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③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极偶然地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

西湖所接纳的一具可爱的生命是白娘娘。虽然只是传说,在世俗知名度上却远超许多真人,因此在中国人的精神疆域中早就成了一种更宏大的切实存在。人们慷慨地把湖水、断桥、雷峰塔奉献给她。

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是,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在我看来,白娘娘最大的伤心处正在这里,而不是最后被镇于雷峰塔下。她莫大的遗憾,是终于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1924年9月,雷峰塔终于倒掉,一批五四文化闯将都不禁由衷欢呼,鲁迅更是对之一论再论。鲁迅的朋友中,有一个用脑袋撞击过雷峰塔的人,也是一位女性,吟罢秋风秋雨愁煞人,也在西湖边上安身。我欠西湖的一笔宿债,是至今未到雷峰塔废墟去看看。据说很不好看,这是意料中的,但总要去看一次。

(有删改)

文本二:

余秋雨对文化人格存在内蕴的深刻探寻,已经突破了散文长期被拘禁于个人生活琐事及人生常态的狭窄视界,冲破了散文以所谓小感触”“小哲理见长的旧审美规范,而以启人深思的力度实现了散文界追求多年的审美超越。多少文人作家写过西湖,但真正从西湖的碧水柔波看出它在中国人文景观上独具的内蕴的又有几位,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是人对自然的浅层次情感反应,只有以这种激动为情感唤起,并能进而深刻地体悟自然独具的人文内涵,生命意味者才真正感知了自然的生命力。层次多而厚重是《文化苦旅》的一个创作特色,《西湖梦》增加了西湖的厚重感。

(节选自施旸《简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与文化内涵》)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说写西湖的文章太多,再写就是愚蠢;结尾又说雷峰塔的废墟不好看,但总要去看看,看似矛盾的话正表明西湖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作者的文化责任担当。
B.白堤和苏堤有名气又美丽,但并不能将两位文化巨人的天下意识、主体精神得以充分彰显,因而作者发出了“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的深沉感叹。
C.从西湖出发的游客与鲁迅笔下的过客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悠闲自在,以西湖为信仰寄托,精神世界丰富;一个衣衫破烂,急匆赶路,精神迷茫。
D.该篇散文与一般写西湖的文章有所不同,作者没有单单把西湖作为一种自然景观去描写,也没有刻意诗化、美化西湖,而是从文化理性角度进行审视。
7.下列对文中引用的有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的诗歌,意在表明西湖具有巨大的声名,在历史上早已盛名远播,吸引着中外游人前去游玩。
B.“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既表现了清人查容对苏东坡为民造福的赞美,在结构上也有承上启下作用,便于下文作者对白、苏精神世界的挖掘。
C.林和靖看透世态,隐居西湖,文中引用他的诗句,表面是对精妙的咏梅诗句的赞赏,实则表达了对以林和靖为代表的文人隐居生活的肯定。
D.文本一结尾引用鲁迅的一个用脑袋撞击过雷峰塔的朋友吟咏的诗句,表现了“五四”时期广大民众强烈追求生命自由的意识,突出了雷峰塔具有的象征意义。
8.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上常运用修辞手法,以使语言凝练,更富表现力。请你从文中画线句①②③中任选两处进行分析。
9.文本二阐述了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中突破旧有的“个人”审美规范,实现了审美超越。西湖在中国人文景观上独具内蕴,具有层次多而厚重的特征。请结合文本一,对西湖具有的“人文内涵”进行分析。
2021-05-07更新 | 2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二模(4月)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适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禄山之乱,征翰讨贼,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曰:监军李大宜不恤军务,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且南阳之帅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至德二年,永王李磷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江淮之乱。兵罢,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谕之曰蜀地住在邈远垂于险绝以国家言之,不足以厄其势。奈何以险阻弹丸之地,而困于全蜀太平之人哉?疏奏不纳。后梓州副使段子璋反,以兵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适率州兵从西川节度使崔光远攻子璋,斩之。代宗即住,以黄门侍郎严武代还,用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永泰元年正月卒,赠礼部尚书、曰忠。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君子以为义而知变,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节选自《旧唐书•高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谕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B.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谕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C.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谕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D.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谕之/曰蜀地位在邈远/垂于险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按《诗经》编次体例,《雅》《颂》部分多以十篇编为一组,名之为什,后常以“诗什”泛指诗篇、诗作。
B.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C.节度使,文中指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授职时往往赐给旌节,总揽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财政,权力极大。
D.谥,即谥号,一般认为始于西周,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和贬义性的恶谥三种,均为朝廷给予死者的评价性文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适才能出众,得到举荐。宋州刺史张九皋十分欣赏高适的才能,推荐他考中有道科;哥舒翰对他的才能很惊异,上表举荐他,还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
B.高适洞察世事,被委重任。玄宗命诸王分别镇守各地,高适就曾强烈劝阻;后永王谋反,他陈述形势,见解深刻,被任命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等职,平定叛乱。
C.高适不附权贵,直言遭贬。起初李林甫独揽大权,轻视文学之士,高适离职而去;他曾因敢于直言遭到李辅国毁谤,被贬官太子少詹事。
D.高适征讨有功,受到优待。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高适率蜀州兵马前去讨伐,因斩杀段子璋有功,后被肃宗调回京城担任刑部侍郎,并加封银青光禄大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
(2)君子以为义而知变,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14.哥舒翰兵败后,高适是从哪两个方面为玄宗分析兵败原因的?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①王定国即王巩。苏轼好友王巩因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荒僻之地。王巩受贬时,其歌妓毅然随行到岭南。②琢玉郎:泛指男子青年。③点酥娘:谓肤如凝脂般光洁细腻的女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开篇两句表面上是对王定国的赞美,实际却意在描绘柔奴天生丽质、柔美俊秀的形象。
B.“自作清歌传皓齿”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在描写音乐时所用手法相似。
C.柔奴的歌声清亮悦耳,令词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D.“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犹带岭梅香”用词柔中带刚,细腻柔婉,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形象。
16.如何理解末尾“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请简要赏析。
2021-04-25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二模(4月)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塑造了一只奇大无比的神鸟大鹏,它从北海向南海迁徙时能够“____________”,是由于它借助了六月的大风。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运用夸张的笔法,描绘出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古代诗大常用“猿”这一意象来寄托情感,如李白写过“________”这样的诗句,杜甫写过“_____”这样的诗句。
2021-04-25更新 | 25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二模(4月)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易(0.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读良渚,良渚是一部古典的线装书。我们无法确切地洞悉,五千多年前的阳光如何照耀在九州大地上。但我们知道,五千多年前的阳光曾照耀在草木葳蕤的天目山脉上,在那里,人类已经走向了有秩序的玉帛王国。建造城郭,手工琢玉;城外种植水稻,水利工程可观,让肥沃的土地随时可以得到浇灌润泽……这是低调的江南。这里的先民用黑土烧制古朴的陶器,把精美的玉石雕琢成琮璧。(            )当年没有农业、手工业的称谓,但基本的分工已经产生,规模化的玉器生产已经出现。成片的稻田和巨大的粮仓,诉说着日子的殷实。

良渚的记忆,重新奠定;江南的聪慧,历来如斯。再读良渚,良渚是一部现代的精装书籍。良渚成为世界遗产,那些散落在平原绿地上的村庄,全都发生了变化,处处整洁、靓丽,释放着江南特有的韵味。博物馆、遗址公园和附近的环境更加和谐共生。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敬天祭地,敬畏自然,他们还制作漆器、骨器。
B.他们制作漆器、骨器,他们敬天祭地,敬畏自然。
C.他们制作漆器、骨器,他们还敬畏自然,敬天祭地。
D.他们敬畏自然,敬天祭地,他们制作漆器、骨器。
19.下列各项中,和两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D.将军角号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2021-04-25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二模(4月)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拳术。太极拳在当代广泛流行的过程中,遭受到一些争议,①         ,其实能不能打并不是现代社会练习太极拳的目的。练习太极拳就是一心潜学,认认真真地做好每天的训练,练好每一个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当开始一天的训练时,首先,②         。静,指的是心情的平静,进入到练拳的最佳状态。如果训练时心情烦躁,就要在练拳之前静下心来站上5-10分钟,③         ,如《云水禅心》等乐曲,慢慢地去平静自己的心情。接下来,可以开始一天的练习,打第一遍拳。

一天练拳多少遍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练拳时间合理安排,没有固定的要求和限制。比如,每次练习太极奉一路为3-4遍,二路2遍,之后练习刀、剑、枪各两遍。练枪是最后一项,练枪花费的功夫要长一些,虽说只练两遍套路,但枪中的动作要单个地拆解练习,用的时间也会长一些。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以“练习太极拳”为开头,分别用三个“否定+肯定”句的形式概括上文三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5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展望未来,必定会面临许多风险挑战,我们应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在化危为机中赢得历史主动,在攻坚克难中焕发新的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做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


市团委将于“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举办以“弘扬‘三牛精神’,砥砺前行新征程”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从“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中任选一种,以振华中学高三学生李华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阐释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04-25更新 | 32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二模(4月)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余秋雨  其他散文  品味语言艺术  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旧唐书》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苏轼(1037-1101)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8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21-220.85情境补写  概括要点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