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期中 2021-05-08 7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有迢迢河汉,下有滔滔江水。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奥秘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而典籍,正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永远给中华儿女以精神滋养、提醒我们不断进行精神反刍的范本。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谁都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典籍为媒、薪火相传、接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园,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典籍往往是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典籍,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字里行间,凝聚成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

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优秀典籍,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既见证了我们的昨天、观照着我们的今天。也将福泽我们的明天、福泽中华民族后世千年。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我们坚信,典籍是国之瑰室,不能只是在藏书馆、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暗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慎海雄《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材料二

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百岁老人伏生讲述自己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的故事。农应星与袁隆平实现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节目的创新演绎,为我们识读古籍经典、触摸中华文化打开了新的可能。

《典籍里的中国》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让我们直观了解一部部典籍的闪光故事、流转传承,它还将那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那些具有当代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内含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到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再到讲述《史记》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和大一统思想……正是这些闪耀的思想光芒,让节目在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之外,更有着强大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精神内核。

——人民网2021年04月06日07版评论员张凡《从典籍中汲取自信力量》

材料三

《典籍里的中国》打通了传统文化与大众接受之间的隔膜,让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成为人们喜闻乐见新的文化的表现。

节目第一期《尚书》一开播,即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惊喜。

《尚书》可以说是中国典籍中极为重要,但也相对来说比较难懂和当代人接触相对较少的典籍。一方面它是中国文化弥足珍贵的元典,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涵。另一方面。由于它和当下相隔久远,是上古流传的文书文献,不容易为一般公众所了解,和当代人有更多的,难以被电视文艺所呈现。但事实证明,这一期很好地让不可能化为了可能,让《尚书》活在了21世纪的电视屏幕上,让普通观众一窥这部中国文化元典的内涵和了解这部典籍的传承和流布历程,在得到关于《尚书》诸多知识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对于中国传统精神的感悟和理解。可以说,这是以的成功探索。

节目通过古今对话,也是以,跨越历史时空,让古代的历史通过现场演绎的片段来得到呈现,知识的介绍和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播融汇于节目中。节目精心选择了在《尚书》传承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伏生作为节目的最关键人物,让他在汉朝时将今文《尚书》传承下来的历程作为这期节目的关键点。通过展现节目组的探究和排演的过程,让一个活的伏生在屏幕上得以呈现。国家话剧院演员的精心演绎,让历史场景得以再现。同时让主持人撒贝宁作为一个21世纪的当代人和伏生有了穿越古今的对话。观众仿佛被带入到历史情境之中,通过伏生,使中国文化那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的文明延续和传承的力量得以展现。

同时,这个节目也做到了将《尚书》的内容和意义进行生动具体的介绍,以。一方面通过对于专家学者的访谈。呈现《尚书》的基本面貌和传承历史。介绍简明而不单调,让人们对于《尚书》的理解有了深化。同时,通过对武王伐纣的场景再现,将天命就是民意,以民为本才有国之强盛的思想内涵作出展现,让我们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于《尚书》一个方面的思想有所领悟,让传承守护经典的意义得到呈现。这也会吸引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去更多地了解《尚书》的思想和精神内核。这些介绍不求将古籍的所有内容都里现给观众,而是从一个角度和侧面入手,让人获得感悟,这就是的魅力。

《典籍里的中国》突破了电视文艺的传统形态,让中国的历史典籍的巨大精神魅力有了一个在屏幕上展现的空间。这种以、以、以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难能可贵的,也为电视文艺表现中华文明提供了独到的方式和路径。

——2021年03月22日光明网张颐武《(典籍里的中国)让经典起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有迢迢河汉,下有滔滔江水”,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奥秘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华夏儿女只有将典籍作为媒介代代相传,才能使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而文脉不绝。
B.优秀典籍,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典籍里的中国》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以期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C.《典籍里的中国》将那些具有当化价值、时代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实现了知识的传播和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融汇,是其创新性表现所产生的。
D.《典籍里的中国》从一个角度和侧面入手,以“小”见“大”,将古籍的内容全面呈现给观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于《尚书》一个方面的思想有所领悟,让传承守护经典的意义得到呈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籍里的中国》用视觉化的语言呈现典籍的“前世今生”的同时还将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将文化精髓展示出来,让节目的精神内核更加具有感染力,更为动人。
B.《典籍里的中国》中《尚书》的成功演绎是难能可贵的,掌握《尚书》的演绎模式后,任何一本文化典籍根据模板都能在节目中展现典籍的价值和意涵。
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满足了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追求,体现了人们追求更高文化品位的要求。
D.从典籍里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让年轻人爱上典籍,让五千年灿烂文化薪火相传,给中华民族以绵延不绝的滋养,是策划《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的初衷。
3.“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下列与《典籍里的中国》呈现形式不同的一项是(     
A.《国家宝藏》用故事化演绎的手法讲述国家文物背后的传奇。
B.《上新了!故宫》用故宫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元素带领观众去寻觅。
C.《唐宫夜宴》用秀逸韵致的舞姿演绎大唐盛世的文化现象。
D.《开讲啦》让名师专家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
4.材料三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
5.近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逐渐丰富,为了防止此类节目流于形式,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这一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最需要注重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他唱歌

春分

1949年元月初,正是寒冬之际,在苏北平原的淮海大地,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和国民党的部队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战略决战。战火在这里已经交织了好多天,所有的村庄都被炮火光顾了多次,大都成为废墟;层层包围和反包围,参战的双方还在源源不断地投入兵力。战争的胜负仿佛在瞬间即可确定,可这个瞬间由于持续的时间过长,而令人感到焦虑。

那天下午6时,太阳已沉入裸露的大地,在运河边一个叫薛庄的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一个长辫子姑娘正和一个年龄与她相仿的解放军战士僵持着。姑娘十七八岁,年轻的脸颊被刮来的夹着雪花的西北风吹得通红。小战士的脸也有点红,但那红不是被风雪吹的,而是因说服不了年轻姑娘而感到无可奈何,或许还夹杂着一种气恼。老村长的及时赶到。使事情最终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原来长辫子姑娘是村里青妇会的,正在为部队准备干粮,而年轻的小战士则是运送干粮的。这本来是正常的支前工作。可因为负责带队的小战士所在的运粮队带的牲口不够,需要借用几户老乡家的,而进门时他发现姑娘家有头正拉磨的毛驴,便想借用一下。没想到姑娘一听这话,扬扬眉说,借用可以,但她必须和战士一起去,完成任务后再把牲口牵回来。小战士说,送干粮去的地方正在打仗,非常危险,她不能去,解放军说话算话,他一定会将毛驴安全送回来。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老村长十分清楚,别看是一头小毛驴,可一头牲口对庄户人家来说就是命根子。于是,老村长对小战士说:我们这里是老区,这里的人炮火见得多了,不会给你们添麻烦的。相反,她对这儿的地形熟悉,还可以给你们带个路。听了老村长的话。姑娘朝小战士眨眨眼,仿佛说,这下你没的说了吧。

姑娘和小战士一起随送粮的队伍趁着夜色出发了。他们一路无语,沿着被炮弹炸焦的土地匆匆而行,只有牲口的蹄声在空寂的夜里显得越发急促。在走了两个多小时后,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尽管河面不宽。但由于不时有炮火飞过,运粮的牲口受到了惊吓,蹄子还未沾水,屁股便拼命地往后挪,说什么也不愿下河,弄得几个牵缰绳的战士拼着老劲才拉住。急得带队的小战士来回踱步。正当小战士一筹莫展的时候,长辫子姑娘突然对他说:用东西把牲口的眼睛都蒙住,它们就听话了。”“行吗?”“准行。果然,被蒙上眼睛的牲口分不清东南西北,只好乖乖地被牵着渡过了河。

过了河,小战士靠近姑娘低声说:谢谢你,大姐。

第二天凌晨,送粮队准时到达部队。姑娘牵回了自家的毛驴,说要立即回去。部队首长说。等天亮了再回吧。姑娘说:你们有任务,我在这里碍事,再说早回去还得准备支前的事。首长说:也行,不过这么多牲口你一个人是无法赶回去的,这样吧,还是让小张再辛苦一趟,送你回去。原来那个年轻的小战士叫小张

长辫子姑娘和小张赶着牲口往回走,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走了一夜路的他们并无睡意,姑娘甚至还哼了几声当地的小调。小张也兴奋起来,他告诉姑娘,这一仗打下来,离全国解放就不远了。说话间,两人过了河,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姑娘家所在的村庄了。长辫子姑娘对小战士说:我已经到家了,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小战士向姑娘敬了一个军礼说:大姐,谢谢你。小战士说完,正要转身往回走,忽然呼啸而来的炮弹声在耳边响起,小战士立即将面前的姑娘扑倒在地上。转眼间,爆炸掀起的气浪掩埋了姑娘。当爆炸声停止,姑娘爬起来大声呼喊小张时,才发觉刚才那个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已停止了呼吸。

长辫子姑娘默默地站起身,擦干了眼泪,深深地向小战士鞠了一躬。而后,她将小战士抱在怀里,一步一步向黎明前的村庄走去。

10天后。淮海战役结束,全歼国民党部队55万人。

此后不到10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而那位叫小张的战士被埋葬在运河边。时至今日,没有人知道他的全名。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家在何处,只有运河两岸的迎春花年年为他开放。

而那个长辫子姑娘在多年后成了我的母亲。这个故事,自我懂事起,每年她都会给我讲述一遍,每次讲述的时候,母亲的双眼都噙满泪水。

母亲说,寻找小张的部队是她今生的一个心结。因为那场战争参战的部队太多,而部队驻防、换防频繁,打完淮海战役之后,听说小张所属的部队又去解放大西南。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新中国成立后,她多方打听,依旧没个结果。但她相信,小张的部队是不会忘记他的。他的战友们也都不会忘记他。运河边的村民们同样没有忘记这个不知名的小战士。每年清明,小张的坟前会堆满这块土地上开放的数不清的野花。而以小张的生命为代价活下来的母亲,一生都认定自己的命是小张给予的。她说。她活着是因为小张的生命而存在;死了,她要埋葬在小张的坟墓旁。在这古老的大运河边陪他说话,为他唱歌……

(摘自《读者》2011年第19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娘想和小战士一起去前线送干粮,战士担心姑娘安全没有答应,最后他们在老村长的调解下达成了一起上前线的一致意见。。
B.文章中说“他们一路无语,沿着被炮弹炸焦的土地匆匆而行,只有牲口的蹄声在空寂的夜里显得越发急促”,说明他俩还在生气,关系并未缓和。
C.“走了一夜路的他们并无睡意,姑娘甚至还哼了几声当地的小调”一句,表现二人成功送粮后心情的愉悦兴奋,也饱含对战争取得胜利的信心。
D.文章通过对姑娘和小战士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赞美了小战士善良有责任感、牺牲自我保全他人的美德,也有力地凸显了军民一心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主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战争场面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B.本文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及人物的相互映衬,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
C.文中男女主人公作者没有写出他们姓甚名谁,只有他们的外貌特征和身份特征来称呼他们,是因为作者怕战争年代暴露他们身份,也是他们工作的需要。
D.文章标题既指姑娘哼了几声当地的小调给小张听,又指后来成为“我”母亲的姑娘要把这具有崇高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小战士在大运河旁不断歌颂、传扬,让战士精神永存,让无名英雄不孤单。
8.文中小战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文章结尾划线句“每年清明,小张的坟前会堆满这块土地上开放的数不清的野花”这句话,既是突显小战士形象的关键,也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贵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扁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孽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今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淮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麸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费也
B.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C.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D.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B.丞,佐官名。汉以后,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副职有大理丞、府丞、县丞等。此处指府丞。
C.使君,汉代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D.谢事,指辞职或免除俗事。后面的致仕也是指官吏辞官退休。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德基心胸宽广,处世泰然。在他刚担任南康丞时,老百姓认为他只是一个读书人,请求把他换掉,但是吴德基不以为意,淡然处之。
B.吴德基明察秋毫,刚正不阿。在村民被诬陷后,他仔细核查,发现百姓并没有罪过,亲自释放了百姓,并且敢于直陈长官的过失。
C.吴德基体恤民情,爱护百姓。他始终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官府下令让百姓买驴赔偿,他告诫百姓不要赔偿;百姓想用牛羊代替秋季赋税,劝他们交纳粮食。
D.吴德基淡泊名利,虚心受教。他做官不追求成名,一心只为百姓;辞官回到家中后,也遵循宋濂的告诫,断绝和官吏的往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
(2)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14.吴德基为什么阻止潍州的百姓以羊牛代秋税并且拒绝派百姓给邻县运送牛?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玉案

顾贞观

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咽,中有渔樵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


【注】①颐贞观,是明末东林学派领袖顾宪成四世孙。生于明末,经历了明清易代之际的动乱。②荆关,指五代时画家剃浩和关全。二人为师徒,擅山水画,史称“荆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作者将河山胜景比作山水画卷,充满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词的下片重在写景,抒写出“登临”之下所触发的悲伤怨苦,将自己泪洒荒原野蔓之间的悲痛尽落纸间。
C.“自古有情终不化”,是极为重要之句,它既说明了泪洒荒原的感情内因,又进而强调了这种感情的贞坚不化。
D.此词平直中见委婉,议论中寄深情,是写景,也是咏史,蕴含着特定时代的沉思哀苦,有一种凄厉、惊心的效果。
16.严迪昌《清词史》云:“苍茫的景色与沉重的心语相激撞,相融合,别有创变,自出面目。”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2021-04-2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