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1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二模 2021-05-16 69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全球化的论调甚嚣其尘上。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的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乃至国家表亡。

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其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认为西方文化更先进、更高级,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文章出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地域文化不再相互隔离,促进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和评判标准,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可以相互交织,但并非完全重合。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化的交融也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这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化的多元性现实。

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更多地包含着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它不可能是文化的彻底西方化,而是多种文化通过冲突和对话而形成新的文化格局。文化交流的过程,有人称之为文化的濡化,即任何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甲、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濡化

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全球化遇到不少问题。一些人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部分发达的西方国家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甚至同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但在具有强大内聚力的地域文化那里,西方文化并不容易占主导地位。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决定了地域文化的非屈服性。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对地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曾指出:新型世界文明的主要潮流,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综合创新,从而创造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文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开始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代表着地域文化的消融,文化多元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不仅要坚守自我,也要积极吸收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

(摘编自方浩范《对文化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的思考》,文章出自学术期刊《长白学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不过是某些西方国家为了使自身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最大化而设计的骗局。
B.材料一认为,各民族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因素。
C.材料二中的“文化全球化”并非指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消融,而是指通过冲突和对话形成新的文化格局。
D.材料二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年轻人乐于消费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食品,说明他们已经认可快餐文化,这冲击了本土的饮食文化。
B.材料二中关于“文化殖民化”的论述,可以作为材料一中“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的有力证据。
C.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有利于其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也决定了地域文化不可能被全球文化淹没。
D.两则材料均认可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认为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对话与交流。
3.下列不属于“文化濡化”现象的一项是(     
A.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期,活跃于上海地区的“海派绘画”借鉴唐宋传统技艺与西洋绘画艺术,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
B.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音乐、舞蹈、雕塑等也传至中国。
C.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在美国各大城市巡演,向西方人展示了精妙的中国京剧艺术,得到《纽约时报》首席乐曲评论家托马西尼的高度评价。
D.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虽然对所有素材都采取了迪士尼特有的艺术加工方法,但配乐采用了中国多种音乐元素,且画面具有中国水墨画风格。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方式.
5.围绕“文化全球化”这一论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为什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衣

阎秀丽

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香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嘴角不由得翘起一弯笑,她把腮红又用指肚小心地往下拉了拉,让她的圆脸显得修长了些。着装完毕,香玲静静地坐在木凳上,不敢去看金凤。她知道金凤的眼睛里正在喷火,她能感觉到周身被灼伤时的隐痛。

金凤是村里红透半边天的台柱子。

香玲是小剧团里名不见经传的配角。

金凤脸上的嗔、喜、笑、怒、伤感、娇羞,诠释着世间凡尘女子的烟火风情。男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风月,女人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生。

所以,金凤有了架子,是角儿的架子。每次上台,都需要剧团里的几个头面人物去请。要一请、二请,直到三请,金凤才笑着说:哟,干吗还来好几个人啊?让谁知会一声就行了。乡里乡亲的,哪来的那些说道儿!

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咱们的小剧团能少得了您吗?全指着您给撑场呢。

金凤嘴角便噙着淡淡的笑,摇摆着腰身出了门。

这是这些年唱戏时的规矩,人家金凤要的就是这个面儿!谁让村里人好这口呢。正月没事,唱唱大戏,扭扭秧歌,人们便有滋有味地过完了年。

香玲喜欢青衣。青衣在舞台上水袖飞扬时的飘忽和眼眸流转时的风情让香玲着迷。香玲看青衣,就像看自己。

而今天,她只是被临时抓来救场的。

老规矩,请了金凤三次。金凤托着腮,只是说嗓子疼,开不得口,今儿是唱不了了。

头面人物中的九叔便急得跳了脚。唱戏有唱戏的规矩,锣鼓声已经在村里密集地响起,这戏不能歇。但是,没有主角儿的戏是没人看的,何况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

年轻力壮的人过完年就都外出打工了,但村里该热闹还得热闹。正月十五唱大戏,却不想金凤会撂挑子,难怪九叔跳脚了。

跳脚归跳脚,这戏还得唱,别的角儿都收拾妥当了,断不能临场改戏。九叔思忖良久,心里便有了谱儿。

香玲!

金凤和香玲一个村东一个村西,一个主角一个配角。

金凤在县剧团学过一段时间,无论是扮相、身段还是唱腔,都是专业水准,能自然地演绎出青衣的一腔心事,香玲是山野里长出来的花儿,没有在县剧团里熏陶过,却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起来低回婉转,别有一番风韵。但是亏就亏在了脸蛋和做派上,香玲自是多了一份山野间的气息。所以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自然而然地成了金凤的专属角色。

九叔找到了香玲,香玲点头。香玲不想让九叔为难,九叔眉头紧锁着的疙瘩让香玲的心也揪在了一起。

揪在一起的心会疼。看着九叔的背影,香玲轻轻地叹了口气。

九叔的眼睛里只有金凤,这是村里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儿,香玲也知道,但是香玲的心还是会疼。

香玲出门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雪,雪花很大,把夜晚的村庄上了一层白色的纱衣。

谁也没有想到,金凤会突然闯进来。

金凤面无表情,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站着。外面的雪花依然在飘,两扇门在她身后尴尬地一张一合,挑衅似的吞吐着寒气。

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灯光明明暗暗地在她的脸上滑过。

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旋即,另一个青衣装扮的人稳坐在灯光下,如冰如雪,凛然不可侵犯。

九叔挠了挠头,看了看金凤,张了张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又看了看香玲,还是挠了挠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外面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孩子不扛冻,老人们便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戏场。可九叔依然亮着嗓子吼:开场!

锣鼓声响,响彻了整个村子。

村子瞬间变得热闹起来,锣鼓声和丝弦声挤满了空荡荡的村庄。

雪花飞舞着,和台上红红绿绿的戏服相衬,竟然有着说不清的魅惑。

两个青衣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青衫鼓荡、水袖飘忽,一个云手,一个盘腕,随着丝弦声起,咿咿呀呀地唱起来。

九叔把胡弦的调门儿调得高,金凤使足了劲头儿,香玲也毫不示弱。两个青衣的唱音势如裂帛,穿透飘舞着的雪花,穿透莽莽的群山,绵延不绝。

不知在什么时候,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另一个自己。娇俏的兰花指,妩丽的面庞,水袖轻颤,眼波流转,亦真亦幻,是她的形,也是她的魂,如人间尤物,风情万种。金凤的心颤了一下。

金凤的声音愈发清脆高亢,香玲的声音低回婉转,掺杂在一起,竟然有着意想不到的和谐。那和谐让金凤的心又颤了一下,仿佛自己和自己的戏都与以往有了不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九叔眼里飘进了雪。

他转头望了望台下,低下头,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

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那些零星的脚印已经被大雪掩盖。

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香玲和金凤的“笑”,虽然二人笑的原因不同,但情感极为相似,均表现出了得意和满足。
B.“全指着您给撑场呢”一句话令人回味,既反映了对金凤演技的认可,也流露出对金凤摆架子的不满。
C.“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一句以动作显心理,表现了香玲在金凤面前心有卑怯的一面。
D.金凤、香玲同台演绎,精彩顿生,共同诠释了青衣的全新境界,这令九叔欣喜、感动乃至落泪。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风和香玲“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时,情节随之发生突转,将小说推向高潮,金凤这一人物形象由此发生了变化。
B.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如两次提到金凤的心“颤”了一下,先是惊叹于香玲的才艺,后是惊讶于戏台上两人的和谐。
C.“台下早已空无一人”与“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形成视觉上的反差,通过台上与台下的对比,突出表现了两位艺人的忘我与陶醉。
D.小说中多处关于雪的描写,既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又渲染了两位艺人间的紧张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
8.请简要分析小说的叙述方式。
9.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创作出的美不能脱离真而独立存在。请结合小说中的两个人物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

宝元初,赵元昊反,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敷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

皇佑中,广州变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广州,命图形以进。青上表请行,翌日入对,自言: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羁贼首致阙下。帝壮其言,遂除宣徽南院使经制广南盗贼事。先是,蒋偕、张忠皆轻敌败死,军声大沮。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皆遁。青曰: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并召用等三十人,按以败亡状,驱出军门斩之。

已而顿甲,军中休十日。舰者还,以为军未即进。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出归仁铺为阵。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斩首数千级,智高夜纵火烧城遁去。迟明,青按兵入城,招复老壮七千二百尝为贼所俘胁者,慰遣之。

还至京师,帝嘉其功,拜枢密使。初,青既行,帝每忧之曰: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乃驰使戒之。

始,交阯愿出兵助讨智高,余靖言其可信,具万人粮于邕、钦待之。青既至,檄余靖无通使假兵,即上奏曰:李德政声言将步兵五万、骑一千赴援,非其情实。且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何以御之?请罢丢交阯助兵。从之。

明年二月,疽发髭,卒。帝发哀,制祭文,遣使赍中牢丰祠其家,谥武襄。

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贼既平,经制余事,悉以诿沔。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节选自《宋史·狄青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B.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C.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D.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地,指门阀地位。魏晋之际,为讲求门阀特权形成的一种以贵族门阀为贵的等级制度。
B.交阯,指越南。秦朝以后,设“交阯郡”,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建国后,北宋称其为“交阯”。
C.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用来颂扬逝者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D.中牢,即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牛、羊二牲。根据祭品搭配的种类不同,有“太牢”“少牢”之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青作战勇猛,沉着冷静。狄青曾在多次战斗中,八次被流箭射中;蒋偕等人战亡,士气低落,狄青告诫诸将不要轻举妄动。
B.狄青出身低微,自警内省。狄青早期是一名骑兵,凭战功屡被提拔;脸上留有黑字却不愿去掉,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
C.狄青治军严明,长于谋略。狄青统一指挥各部时,整肃军纪,将袁用等人依法斩首;考虑国家长远利益,阻止余靖对外借兵。
D.狄青率先垂范,不计名利。战事不顺时,狄青经常冲锋在前;战后,又把功劳让给其他人,令同僚叹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宗以青数有战功,欲召见问以方略,会贼寇广州,命图形以进。
(2)且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何以御之?
14.在平定智高之乱时,狄青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离亭燕

宋·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离亭燕:词牌名。②一带:指金陵(今南京一带地区)。③蓼屿:指长满蓼花的高地。荻花洲:长满荻草的水中沙地。④低亚:低垂。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词人鸟瞰金陵,运用比喻、拟人法,形象地写出此地秋日山水之美。
B.上片“霁色”紧承“碧天”,“冷光”紧承“水”字,色彩明亮,画面绮丽,意境清幽深远。
C.“怅望”两句写了夜幕即将降临,词人因为光线暗淡无法远眺先前的美景而怅然若失。
D.全词层层抒写,勾勒甚密,语深而情厚,笔法冷峻,格调沉郁,有别于婉约派词风。
16.请给本词拟一个题目,并阐明理由。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假设苏轼、王勃、陶渊明、王安石、黄庭坚等一众文学大咖是微信好友,某天他们在好友群里组织了以“治学之道”为主题的学术沙龙,大家纷纷在群内跟帖发表各自看法。试就以下情境,根据他们所说的内容,用他们各自的诗文名句来表达。

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青年朋友们,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学习,充实自我!

王勃:个人认为只要想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来得及“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陶渊明@王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之所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王安石@陶渊明:学习,除了要抓紧时间,还要竭尽全力,这样如果还没有达到目标也不会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庭坚:青年朋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会使我们眼界高远,内心澄明。大家赶紧行动吧!

2021-05-07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幽默感来评人的等级,有三等。第一等有幽默的天赋,能在荒谬里            幽默。(     )。第三等连领略也无能力。第一等是先知先觉。第二等是后知后觉,第三等是不知不觉。

幽默是一种天才,说幽默的人灵光一闪,绣口一开,听幽默的人反应也要敏捷,            接个正着。如果说者语妙天下,听者一脸茫然,竟要说者加以解释或再说一遍,岂不是天下最扫兴的事情?最理想也是最过瘾的配合,是第二等人围听第一等人的幽默:说的人说得精彩,听的人也听得尽兴,双方都很满足。其他的配合,效果就大不相同。换了第一等人面对第三等人,一定形成冷场,且令说者         自己枉抛珍珠付群猪        便是第二等人面对第一等人而竟想语娱四座,结果却因为自己的幽默境界不高,只赢得几个生硬的笑容。要是说者和听者都是第一等人呢?顿悟当然不成问题, 语锋相对,机心竟起,很容易导致幽默比赛的紧张局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觑见             才能             懊悔             不然             只是
B.瞥见             才能             悔恨             不然             但是
C.觑见             就能             悔恨             或者             但是
D.瞥见             就能             懊悔             或者             只是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等虽多少能领略别人的幽默,却不能创造幽默
B.第二等虽不能领略别人的幽默,却多少能创造幽默
C.第二等虽不能创造幽默,却多少能领略别人的幽默
D.第二等虽多少能创造幽默,却不能领略别人的幽默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要是听者和说者都是第一等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21-05-07更新 | 33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1.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国关工委)是党中央批准成立的群众性工作组织,目的是关心、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参加者多为离退休老同志。下图是该组织的徽标,如果从红色、绿色、蓝色中选择两种为A、B、C三处着色,你将如何设计?请说明理由。不超过100字。

2021-05-07更新 | 596次组卷 | 5卷引用:2021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22.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是非分明,不超过50字。

《观察者网》报道,一些流量明星的粉丝,以中国在被侵略历史中曾经签订过的各种不平等、耻辱性的条约,如《南京条约》《九国公约》等“作梗”,向自己心仪的明星示好:“你是我的《南京条约》,是我沦陷的开始”等等。这种博文竟然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后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痛历史,来表示自己沦陷在明星的魅力中。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困难(0.15)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1年2月25日,张桂梅当选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她含辛茹苦、积极筹建免收费用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十二年来,她坚守在大山深处,拖着病躯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换来一千多名女孩的求学坦途换来一千多个家庭命运的改变。

材料二:张桂梅给她的毕业学生们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毕业以后不准回来。她说,一走不回头才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离开大山的孩子们,在大山之外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这在育才中学引发热议。学校拟举办一次辩论赛,正方观点是“坚守比离开更重要”反方观点是“离开比坚守更重要”。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稿,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对对方的观点进行驳斥。
要求:自选立场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3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  概括分析、比较材料  分析、运用文中信息  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其他小说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脱脱等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翻译  分析信息,归纳要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4咏史怀古  分析、理解古诗内容  鉴赏诗词语言  评价思想内容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连贯  衔接与排序选择+表达
210.65徽标  简明  连贯语言表达
220.65谈观点,写评论语言表达
六、作文
230.15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