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5 题号:100618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辏。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B.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C.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D.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概念,也指一种内含八组阴阳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
B.榷酤,古代政府所实行的酒类专卖制度,后来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
C.九考,当时官员每三年一考绩,故而此处“考”代指三年之意,“九考”即为二十七年。
D.语,指《论语》,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是重要的儒家经典。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说话并知道天的概念时,便会好奇天的上面是什么。
B.朱熹为政有正气,关心百姓民生,颇具远见,但也会招致有些官员同僚的非议。
C.朱熹安贫乐道,不因生活的窘迫改变气节,此举与孔子贤徒颜回颇有相通之处。
D.朱熹晚年被时任监察御史构陷了十个罪名,六年之后病死在狱中,享年七十一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2)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5.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朱熹在学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太平兴国八年,太宗召坦等谓曰:“诸子生长深宫,未知世务,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汝等皆朕所慎简,各宜勉之。”乃以坦为益王府翊善。

坦性木强固滞。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

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上尝诫之曰:“元杰知书好学,亦足为贤王矣。少不中节,亦须婉辞规讽,况无大故而诋讦之,岂裨赞之道邪?”顷之,左右乃教王诈称疾不朝。太宗日使视疾,逾月不廖,甚忧之,召王乳母问状,乳母曰:“王本无疾,徒以姚坦检束,居常不得自便,王不乐,故成疾。”上怒曰:“吾选端士,辅王为善。王不能用其谏,而又诈疾,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必尔辈为之谋耳。”因命捽至后苑,杖之数十。召坦慰谕曰:“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卿但如是,勿虑谗间,朕必不听。”

,改卫尉少卿,吏部南曹。他日因事得对,上以其旧人,召升殿与语。坦言及故府,意短诸王而称己之敢言。坦退,上谓侍臣曰:“坦在宫邸,不能以正理海谕,事有微失,即从而扬之,此卖直取名耳。”

景德初,求补郡,俾知邓州。转运使表其治状,诏嘉奖之。大中祥符初、复知光州。二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B.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C.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D.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科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第,是指科举考试及第。科举考试及第在古代还可以说登科、登进士第。
B.“汝等皆朕所慎简”中的“简”的意思,与《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意思不同。
C.薨,是死的一种说法,一般指封王的贵族大臣。
D.判,官制用语。即以他官兼代某职,称判某职或判某职事,以高位兼掌低职曰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宗认为皇子们生长在皇宫中,不谙世事,需要有德行的贤士加以教导,于是选择姚坦等人担任教导皇子的职务。
B.益王耗费巨资建成假山,召集宾客置酒观赏,只有姚坦觉得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太宗听闻后责令益王毁掉了假山。
C.益王的随从唆使益王诈病不上朝,想以此赶走姚坦,却被太宗察知。太宗非但没有责怪姚坦,反而惩治了始作俑者。
D.姚坦在益王去世后仍然说益王的坏话,并标榜自己敢于直言,这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与嘲讽。皇上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少逸豫,坦即丑诋,王颇鄙其为人,自是坦每暴扬其事。
(2)卿居王宫,能以正为群小所疾,大为不易。
5.文中说姚坦的性格“木强固滞”,你认为是什么意思?这一性格特点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2022-09-06更新 | 13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衡,字子平,浦城人。嘉祐二年,进士第一。通判湖州,改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物有挂空籍者,奏请蠲之。又言:“三司经费,取领而无多寡,率不预知。急则敛于民,仓猝趣迫,故苦其难供。愿敕三三部判官,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三司使忌其能,出知汝州、颜州。

熙宁初,还判太常寺。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出知郑州,弛牧地四千二百顷以予民。复判太常,知审官西院。使,宴射连发破的,辽以为文武兼备,待之异于他使。归复命,言辽境无备,因此时可复山后八州。不听。

衡患学者不知古今,纂历代帝系,名曰《编年通载》,神宗览而善之,谓可冠冕诸史;且念其尝先多士,进用独后,面赐三品服。判吏部流内铨,尝有员阙,既拟注,而三班院辄用之,反讼吏部。宰相主其说,衡连奏疏与之辨。或曰宰相之势,恐不可深校,衡不为止,至诉于御前。神宗命内侍偕至中书,宰相见之怒,衡曰:“衡为朝廷法耳。”以状上请而视之,相悟曰:“若尔,吏部是矣。”乃罪三班。

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神宗曰:“卿为仁宗朝魁甲,宝文藏御集之处,未始除人,今以之处卿。”衡拜谢。至郡,会官立法禁民贩盐,衡言:“民恃盐以生,虽犯法不顾。空令狱日繁,请如故便。”

元祐中,历秀、襄、河阳、曹、苏州,加集贤院学士,复以待制知扬、庐、宣、颍州,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章衡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B.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C.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D.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时代,通过最高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称状元。
B.修起居注,文中指官名。起居注是古代由官员撰写的有关皇帝日常言行等内容的记录。
C.辽,文中指古国名,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D.学士,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指官名,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唐代始设专职,宋代地位职掌与唐代略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衡反对弊政,体恤百姓。三司经费领取混乱,并给百姓带来困扰,他对此提出改正意见;他把大片牧地给百姓;他反对禁止百姓贩盐的做法。
B.章衡出使立威,忠于国家。他出使辽国,宴射时表现优异,被辽国人另眼相看,回国后,他根据辽国边境防备空虚情况提出收复国土的建议。
C.章衡不惧权贵,维护法律。他在吏部任职,所拟定的官员被三班院否决,他据理力争,不惧宰相的权势,坚持维护国家法律,最终得到宰相的理解。
D.章衡文才突出,获得信任。他所编的《编年通载》得到皇帝的称赞;皇帝考虑他有才却未被重用而赐予他三品官服;他被皇帝信任,到重要的官署任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敕三部判官,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
(2)民恃盐以生,虽犯法不顾。空令狱日繁,请如故便。
2019-06-06更新 | 1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种谔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酋令祾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祾,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选自《宋史种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B.“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首长令祾 ,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B.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C.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积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D.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祾,当以景询来易。”乃止。
(2)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2017-05-07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