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 题号:1009283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手电筒

袁省梅

当夜晚把黑的袍子哗地抖开在羊凹岭的头顶时,鸡安静了,猪安静了,牛羊马也安静了,鸟儿蜂儿蝶儿都安静了,只有打麦场角的那丛蜀葵没有安静,场外的玉米花生芝麻红薯的棵子没有安静。若在月圆之夜,打麦场上乘凉的人们都回去了,牛眼、大岭他们也都回去了,你去听去,那些花儿草儿庄稼棵子红薯蔓子说笑打闹的声音就能听见。它们掩在虫子青蛙唧唧嘎嘎的声音下,喊喊喳喳,喊喊喳喳,一刻不停。

可是,现在,你听不到那些声音。

现在,牛眼他们在场上玩呢。

牛眼说:“都关了手电。”

牛眼说:“统一听我口令,我说开时开,我说关时,都给我关了。今天晚上,手电筒就是我们的枪我们的手,我们要跟天空作战跟星星作战,空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不能放过一个敌人。你们,明白了吗?”

骆驼、地瓜他们说:“好。”

牛眼说:“开!”

一声令下,夜空中倏地长出了几根白亮的柱子。牛眼说:“杀掉天河!”长的手臂就伸到了天河。嚓嚓嚓嚓。牛眼说:“击垮北斗!”长的手臂就在北斗星下撕扯。嚓嚓嚓嚓。

他们又把手电伸向场边的钻天杨。钻天杨上有个鸟窝。牛眼说:“赶走喜鹊!”手电筒亮的嗖嗖地射向喜鹊窝。喜鹊受到了惊吓,嘎嘎叫着,扑棱棱飞跑了。牛眼哈哈大笑。骆驼、地瓜他们也哈哈大笑。一直跟在他们身后的大岭也哈哈大笑。牛眼把手电照到大岭的脸上:“你的手电筒呢?"

大岭的头倏耷拉了。

大岭家没有手电筒。大岭爸妈死得早,大岭家的煤油灯也不能天天点。

牛眼说:“你没有手电筒,就当'马'吧。”

他们要玩跨马游戏。

大岭说:“行,那我玩一下你的手电。”

牛眼说:“玩完给你玩。”

大岭说:“一个手电玩一下。"

牛眼说:“行。”

大岭就爬到了地上,做起了“马”。跨马游戏的“马”从最初的爬下到蹲下,到弯腰,随着游戏的进展和跨马者跨跳的程度,一点点增高。以前,牛眼他们玩这个游戏,都是剪子、包子的比赛,输家做马。可今晚大岭没有手电筒,做了一晚上“马”。牛眼他们一个个从他的背上跑步跨过。牛眼、骆驼、地瓜、小屁他们玩了半晚上的跨马游戏,都是大岭当“马”。

跨马游戏玩完了,大岭要牛眼的手电筒玩。牛眼刚把手电筒给了大岭,他爸远远地喊他回家,骂道:“都啥时候了,还拿着手电筒玩,想挨揍是不是?”

牛眼抢过手电筒倏地跑了。

骆驼、地瓜也捏着手电筒跑没影了。

场上,就剩大岭一个人了。月光照到大岭的脸上,看上去也忧伤,也孤独。四野俱寂,虫声蛙声铺天盖地。

大凤来找大岭,拉着大岭的手叫大岭回去。大岭甩掉姐姐的手,跑到了黑里。

那年冬天,大凤嫁给了牛眼大哥。媒人问彩礼时,大凤说:“给我个手电筒。”媒人为难地说:“娶媳妇不容易,手电筒,他家有,过了门,就给你使唤。”大凤不依。大凤要把手电筒留给大岭。

大岭却不要。大岭眨巴着眼说:“那是姐的彩礼,我不要。”

大凤哭了。大凤说:“赶明年,姐挣下钱了,给你买新的。”大凤想大岭是嫌手电筒是旧的。大岭没说话。大岭心说:“我要自己挣钱买手电筒,能装三节电池的那种。”大岭仰望着高远的天空,眼睛一眨不眨。

秋过了,冬过了,一直到第二年的春天都要过了,大岭也没攒够买手电筒的钱。1979年的手电筒,三块七毛钱。大岭卖知了壳、树籽草籽的钱,眼看着快攒够了,就被奶奶要走了。奶奶说:“大岭啊,盐罐子空了,你到二婶家借把盐去。”大岭就咬牙从炕席子下数出一毛五买了盐。过几天,奶奶又说:“大岭啊,没有鞋面子布了,找你五嫂借两块去。”大岭不愿借人家东西,又咬牙把买手电筒的钱拿了出去。

夏夜的巷子又热闹了。

牛眼他们已经不玩手电筒了。这些半大小子长大了。他们聚在打麦场上,学着卷烟抽烟摔扑克。玩累了,就躺在麦草上,天南海北地乱扯。地瓜考上了高中,他说:“开学了,到县里上高中。”牛眼说:“好好学,考大学。”骆驼说:“以后当官了,可别忘咱兄弟了。”地瓜说:“苟富贵,勿相忘。“……他们说得也热烈,也兴奋。未来,对他们来说,新鲜,神秘,是有趣了。

牛眼问大岭:“你呢?”

大岭望着黑深的夜空,说:“不念书了,我想当矿工下煤窑,我要挣钱养我爷奶。”大岭没说当上了矿工就会领一盏探照灯。大岭想探照灯要比手电筒亮多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羊凹岭夜晚安静而又富有生机的场景,采用第二人称叙事,语气亲切、自然,带给读者亲临其境的感觉。
B.大凤误以为大岭嫌弃旧手电筒而难过地哭了,误会法使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有致,突出了大凤与大岭的姐弟情深。
C.大岭拿出积攒的钱买了盐,买了鞋面子布,两次“咬牙”的细节表现出大岭的不舍、自尊以及对家里困难的理解和体谅。
D.小说以“手电筒”为中心两次写乡村夜晚,结构严谨。先写牛眼他们在打麦场玩手电筒,后写他们在夏夜里谈论未来。
2.请简要分析与牛眼他们在打麦场玩手电筒的那个夜晚,大岭的心理情感变化过程。
3.小说以大岭想当矿工结尾,有什么好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①秋天十月,我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线毛衣,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 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②“秋天的音乐。”

③他多半随意一说,搪塞我。这曲名,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灵机一动得来的。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的描述秋天,下巴发懒地一蹭粗软的毛衣领口,两只手搓一搓,让干燥的凉手背给湿润的热手心舒服地磨擦磨擦,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

④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 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 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做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际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⑤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 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头那儿一头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⑥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地反光,也清冷, 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 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销匿而去,无可挽回。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⑦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它不过在寒潮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阳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哪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死亡,不正是一种生命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⑧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⑨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世界付出, 连同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丝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么?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 却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更不可靠,哪个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快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

⑩“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

在我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还给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诉他。

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

“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音乐”在文中含义丰富,既指磁带音乐,又指“我”在音乐中感受到的秋天的景色,还指“我”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B.文章第④段的末尾借小鸟扎入云团,形象地写出了“我”乘着音乐的翅膀达到了一种空 灵的境界,感觉无比轻松和自如。
C.文章第⑥段说“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是因为听音乐和观景时感到了凄凉和孤单,想回归温暖的家。
D.第⑨段“我”看到两位满头银丝的老人“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是基于之前对秋天以 及对人生感悟的自然心理反应。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本无形,描摹殊未易,但高明的作者往往能独出机杼,以形写声,在这点上本文与 “间关莺语花底滑”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章题为“秋天的音乐”,但内容不局限于写音乐,而是将“耳中声”“眼前景”“心中情”巧妙地结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C.第⑦段中“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与第⑩段中“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形成了巧妙的印证关系,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匠心独运。
D.“朋友”这一形象在文章的首尾出现,既使作品首尾圆合,又达到开头借朋友的话引出下文、篇末借朋友的话升华主旨的效果。
3.试从与前后文内容关联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一株垂死的老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艺术到底是“欺骗人生”的还是“安慰人生”的?请结合文意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2021-01-19更新 | 1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敢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刘家父女的办法常常在车夫与车主的口上,如读书人的引经据典。

在买上自己的车以前,祥子拉过人和厂的车。他的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把钱凑够了数,他要过来,买上了那辆新车。

“刘四爷,看看我的车!”祥子把新车拉到人和厂去。

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不离!”

“我可还得在这儿住,多北方口语,什么时候。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祥子颇自傲地说。

“行!”刘四爷又点了点头。

于是,祥子找到了包月,就去住宅门;掉了事而又去拉散座,便住在人和厂。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小人”。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

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帐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中极好的娱乐。厂子里平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大家以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特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静静。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是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也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妇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儿慈善一些。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1.第一段中划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2.第二段开通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你认为本人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2016-11-17更新 | 7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大鼓

张丽

①在鄂北,要问张大鼓是谁,乡亲们一定会说,是那个“赶酒席”的,这样说着的时候眼里露出不屑。湖北人都知道打鼓说书,登上大雅之堂叫湖北大鼓,走村串户叫赶酒席。

②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张大鼓只在外乡赶酒席,敲鼓击板信口编词,看见老人唱福禄吉祥人安康,看到孩子唱五子登科中状元,讨的是碗热饭。只有在真正的酒席上与人搭档,他打鼓说书,搭档拿一空碗挨桌等客人打彩,最后才坐上残席。

③张大鼓干这营生,整个家当就是云板、小鼓和鼓签,没有一个安生的窝。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打了一辈子光棍。

④年轻时张大鼓可风光了,依现在的说法那叫星,粉丝方圆几十里。他要说书,太阳还没落山,家家大人派娃娃去占场子。场子设在稻场,几十个娃每人画个圈,放上板凳、凉席、竹床,等到晚上一家人看戏。张大鼓白皙清瘦,嗓音明亮,扮女角时眉目生辉,兰花指纤巧玲珑,细腰风摆杨柳,活像个大姑娘。十里八乡的叫他张大鼓,谐音张大姑,掩盖了他当老师的称号。

⑤张大鼓正业是民办教师,教一年级语文。他教书随意随性,把生字生词融于日常用语,四言八句信手拈来,或说或唱,有板有眼,要人哭就哭,要人笑就笑,不少学生听入迷,尿湿了裤子。

⑥张大鼓会说书,先在本村演,又被外村请,后来演到了乡里。乡里书记喜欢听,说是曲艺,叫湖北大鼓,还称张大鼓是民间艺人。乡里的戏台搭得高,张大鼓一曲《王大妈学文化》才演完,台下掌声如潮。观众热情高,非要他再演一曲,张大鼓在兴头上,加演了《亲生的儿子闹洞房》。这是曲新戏,人人夸他唱绝了,绝对是那个事。没想到他一下台丢了饭碗,原因是戏里的张善良抛弃妻子,而乡里的书记恰巧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准备停妻再娶。张善良是现代陈世美,书记呢?大家同情张大鼓,说早晓得这结果,不该让他加演的。张大鼓哈哈一笑,连说带唱:您呀们谁也莫要怪,常言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其实啊,人生比戏呀——更精彩!不久,张大鼓远走他乡。

⑦再见张大鼓是二十多年后,我九十岁的婆婆(奶奶)在腊月二十五寿终正寝。婆婆平生心肠好,亲邻到得齐,酒席摆了二十多桌。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上菜期间不时有烧水的倒茶的拿碗来打彩。酒席正酣,突然一声鼓响,云板撞击有声。只见天井边支了个小鼓,一清瘦的老人立于鼓前,左手执云板击节,右手拿鼓签敲击鼓面或鼓边,铿锵有声。他头上飘雪花,嘴里冒热气,嗓音醇厚,吐字清晰。看模样,听唱腔,我觉得好生熟悉,正纳闷,有人大叫,咦——张大鼓!真是的——张大鼓!我惊奇地站起身,喊了声张老师。张大鼓点点头,用鼓签示意我坐下(老家的规矩,没放鞭炮不能离席)。坐席的堂哥看张大鼓继续说唱有些忿忿不平:个赶酒席的还摆么架子,省城回的领导打招呼还不当事哈。显然,张大鼓听到了这句话,鼓签一点换了唱词:这位大哥休要怪,这屋里婆婆我记在怀,那还是个腊月天,婆婆的一碗热鸡蛋,让我过了个暖和年哪——哪字拖得长,悲悲切切。席间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耳朵都追着张大鼓:小鼓一击云板响,各位乡亲听端详,今天我来唱一唱。(转说词)您要问我唱么事,(转唱腔)我唱的是一曲孝子戏,孟宗哭竹那一呀场。孟宗哭竹和天仙配是我们老家的故事,一个是哭竹救母,一个是卖身葬父,同样的孝行感天动地。

⑧张大鼓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行腔报字,以四平调为基本曲调,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是皱眉喘息的孟母,时而是焦虑恸哭的孟宗。在他虚拟的动作里,寒风怒号,冬竹摇曳。他的手法、眼法、身法和步法灵活多变,哀婉的说唱之间插以多变的鼓板牌子,把肃杀的寒冬、救母的迫切演染到了极点。一时间端菜的举着托盘不上菜,坐席的拿着筷子不下箸,就连孩子也停止了喧闹。突然间,鼓板如骤,地裂石开,嫩笋簌簌而出。张大鼓双手合拳:“有道是,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⑨一曲终了,满座哗然。坐席的客人等着打彩,才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我霎时明白他是来报答婆婆的一碗热鸡蛋的。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我过去为他敬酒,恭恭敬敬地叫他老师。张大鼓连喝三杯满面红光,说今几个高兴啊,赶了一辈子酒席,第一次有当官的学生来敬酒。喝到最后出门,脚步踉跄。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描写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世俗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对某些工作还存在着歧视。
B.因在我婆婆(奶奶)逝世的酒席上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父亲为了可怜他,为他单开了一桌,我过去为他敬酒。
C.小说的主人公张大鼓是一个普通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的鲜活,他讲课生动,说书精湛,为人乐观,知恩图报。
D.作品中“我”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张大鼓的人物形象,也寄寓了“我”对张老师的敬佩之情。
2.人物形象的鲜活是由于塑造方法得当。请结合文本第⑧段内容,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张大鼓这一人物形象的?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小说的结尾句“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的表达效果。
2021-05-08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