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巴金(1904-2005)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8 题号:101452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只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两三颗炸弹夺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吧。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看到园中美好的景象时,借花树一景,想象园中的人在日寇轰炸前的美好生活,从而为后文写美好的毁灭奠定基础。
B.面对惨景,作者有着深重的悲哀,可惜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内心十分寂寞,因此对世人的冷漠无情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
C.废园中有多人惨死,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因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被窒息的悲剧更能触动人的悲悯之心。
D.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冷雨”将作者拉回现实,凸显内心的悲凉;“到处漏雨”则含蓄控诉了日寇的罪恶。
2.联系上下文,赏析划线句“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
3.文章多次写到园中的红花绿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庶务室【注】的生活

巴金

在朋友洪和他的朋友们办的一个乡村师范学校里,我过了五天快乐的生活。快乐这个形容词用在这里并没有一点夸张,这里的生活的确是很快乐的。

献身的精神,真挚的友情,乐观的态度,坚定的信仰,这一切让一个像我这样的客人深深地感动了。

在一座小山的脚下,并排地立着三座灰黑色的祠堂。这个纯粹中国式的旧建筑物便是“乡师”的校舍。①里面有礼堂、课堂、膳厅、寝室、图书室、厨房、盥洗室等新式的房间,这都是“辅导员”(这里称教师为辅导员)和学生们劳动的成绩。寝室一共三大间,辅导员和学生分住在里面。他们把寝室布置得十分整洁,和欧洲一些中学的寝室没有大的差别。

左边的祠堂的一角,有一间阴暗的小屋,许多行李堆在里面,门口挂一块木牌,写着“庶务室”三个字。②庶务室里有床,有方桌,有椅子。窗洞只有一个,圆圆的,高高的,高得快挨到屋顶了。我就睡在这间庶务室里。我的床放在那个养病朋友的床的对面。我和那个朋友一样,晚上睡得比别人早,早晨起得比别人迟。庶务室里就只有我们两个人。

庶务室是阴暗的,是闷热的。白天我很少在里面。我有时在图书馆里看书,有时在办公室里和朋友们闲谈,有时进城去拜访友人,有时就和那个养病的朋友翻过山到公园里喝茶。有时候我就躺在半山上榕树下面一个石凳上睡觉,就是在正午,那里也很凉快。

傍晚,我也去观泳台看学生游泳。我也在田坎上散步,看牧童赶牛回家。或者我就坐在学校门前石凳上和朋友们谈天。我坐在石凳上抬起眼睛望出去,草地前面是一片新绿的田野,一条明亮的河流给田野划了界限。河对岸是一条汽车路,路旁有一带小山,半山上白色的庙宇掩映在绿树丛中。③太阳已经落下山了,晚霞正在天边燃烧,天空是乳蓝色的,山是青的,明媚的晚霞一半粉红,一半紫色,挂在天和山中间,颜色是一秒钟一秒钟地在变换。到后来晚霞淡到了肉眼看不见的光景,山脚下汽车路上,灯光就出现了。

有一次学生和辅导员在草地上面开谈心会。我躺在石凳上旁听。朋友洪第一个讲话。他的广东话我听得懂。他的讲题就是“庶务室的生活”。他说:“庶务室的生活是神秘的、有趣味的。”

大概在今年正月,洪患过一场大病,在病中他从寝室搬到了庶务室,在这里他整整住了两个月,他发着高热,整天躺在庶务室里一张木板床上,不能够做任何事情。学生们在功课完毕以后自动地跑来陪伴他。他们坐满了一间屋子,有的就坐在床沿上。他们轮流地说故事、讲笑话给他听。他的脑子常常昏昏沉沉,不能够完全听懂他们的话。有时候他已经睡熟了,他们还起劲地讲着,等到他醒过来睁开眼睛才知道他们还在他身边。但是他们方才说的什么他却完全不知道了。

有些学生很富于感情,他们谈话的时候,常常无缘无故地哭起来。其实这“无缘无故”不过是朋友洪病中的感觉,我想这应该是有缘故的。有个学生送他一只口琴,他问那个学生为什么对他这样好。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我对你好,是我自己情愿,只要我自己知道,自己情愿就够了。至于你知道不知道,你对我好不好,那是没有关系的,我不管它。”

这个天真的孩子的话使人感动,这是真情的流露,并没有半点虚伪。学生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庭,把辅导员当作自己的哥哥。辅导员也是一样,他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这许多哥哥和弟弟愉快地、亲热地在一起生活,他们用自己的手创造出这个美满的家庭,把三座古庙式的祠堂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学校。“用自己的手”五个字用在这里是很恰当的。在这个学校里并没有校工。一切工作,日常的和建设的,完全由学生和辅导员轮流来做。学校门前的小路和花园、后山的运动场、两三处散落的农场和花圃……无一不是他们两只手的成绩。

在美丽的月夜(乡村里的月夜比城里的更美丽,更纯洁),田里的蛙声响得像敲鼓一样。学生们很早就睡了。洪在庶务室里醒来。他的心很热。对于他,这个乡村也许太清静了。他在床上接连翻了几次身。他终于下了床,走出窄门,经过一条小巷,到了学校门前的花园。④他在草径里来回走着,让月光洗他的脸。他在想,怎样使自己碎骨粉身地报答学生们的爱护,来给这个学校、这个乡村建立一个光明的前途。

我没有病,但是我陪着那个养病的朋友在庶务室里住了五天(这中间我曾到别的乡村去睡过),我的庶务室的生活也许不是神秘的、有趣味的罢,然而我也有一点点经验。

我初去的时候,晚上没有月亮。从庶务室的开着的门望出去,只有一片黑暗。看不见天井,也看不见阅报室。屋里一盏煤油灯,两张木板床,夏布帐子放下来垂到床脚。我们(或者我,或者那个朋友)把灯吹灭,钻进床里,就好像进了黑暗世界。只有蚊子在帐外的叫声还不时吵闹地送进耳朵里来。

还有一个晚上,那时我刚从另一个乡村回来,是一个很好的月夜,我半夜里醒来。我走到外面,只有我一个人,前面躺着一片碧绿的田野,边沿上有一道河流在灿烂地发光。蛙在田里敲鼓。蟋蟀在草丛中唱歌。整个乡村沉睡着,罩上了一面柔软的月光的网。我的心很热。我感到和洪当时相同的心境了。我也在草径里不停地走来走去,让月光梳我的头发,我在批判地回忆我过去二十几年的生活,我在绝望地问我自己:我是否也能够像洪那样献出自己的一切,做一个建设理想社会的小小的基石,来报答朋友们对我的爱护。

1933

(有删改)

[注]庶务室,指处理各种政务或事务的办公室。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朋友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里,“我”亲身体验了庶务室的生活,对师生们的日常生活也有了了解。
B.洪患过一场大病,他在庶务室住了两个月。学生们在课余跑来陪伴洪,他们说故事、讲笑话给洪听。
C.学生说“至于你知道不知道,你对我好不好,那是没有关系的”,主要表现了学生的天真和不谙世事。
D.学校的师生以校为家,老师把学生当作家人,学生也把老师当作亲人,他们很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指出礼堂等建筑是老师和学生们劳动的成绩,与后文的“一切工作”“完全由学生和辅导员轮流来做”形成了照应。
B.句子②中三个“有……”是为了突出庶务室设施齐全,“圆圆的,高高的”写出了窗洞的独特,“只有一个”交代了阴暗的原因。
C.句子③描写了燃烧的晚霞,晚霞色调明丽,变化不断,颜色是一秒钟一秒钟地在变换,景物描写衬托了“我”此时的心情。
D.句子④中“来回走着”“洗”等动作描写富于表现力,此句描摹了洪正在思考的状态,他在思考这个学校和这个乡村的前途。
3.文章最后两段写“我”在庶务室的两个晚上的生活。“我”在这两个晚上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这样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4.本文是如何塑造朋友洪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1-04更新 | 1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11)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又”字写出了作者对小园的留恋,这里是他在战乱中得到慰藉的地方。
B.“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两次出现,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直接抒发了作者满腔仇恨、满腔愤懑的感情。
C.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期盼。
D.本文写少女的死,只拈出一个细节来刻画,不去作平铺直叙的交代,这样写给人印象更为鲜明强烈。
2.文章第⑩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2018-01-11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幼年

巴金

窗外落着大雨,屋檐上的水槽早坏了,这些时候都不曾修理过,雨水就沿着窗户从缝隙浸入屋里,又从窗台流到了地板上。我一个人吃力地把书桌移开,使它离窗台远一些。我又搬开了那些水湿的书籍,这时候我无意间发现了你的信。

“为了这书,我曾在黑暗中走了九英里的路,而且还经过三个冷僻荒凉的墓场。."在你的信里我读到这样的话。它们在四个月以前曾经感动了我。就在今天我第二次读到它们,我还仿佛跟着你在黑暗中走路,走过那些荒凉的墓场。你得把我看做你的一个同伴,因为我是一个和你一样的人,而且我也有过和这类似的经验。这样的经验我确实有的太多了。从你的话里我看到了一个时期的我的面影。年光在我的面前倒流过去,你的话使我又落在一些回忆里面了。

什么东西把我养育大的?我常常拿这个问题问我自己。当我这样问的时候,最先在我的脑子里浮动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我的确是一个被人爱着的孩子。在那时候一所公馆便是我的世界,我的天堂。我爱一切的生物,我讨好所有的人。我愿意揩干每张脸上的眼泪,我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

然而死在我的面前走过了。我的母亲闭着眼睛让人家把她封在棺材里。从此我的生活里缺少了一样东西。父亲的房间突然变得空阔了。我常常在几间屋子里跑进跑出,唤着“妈”这个亲爱的字。我的声音白白地被寂寞吞食了,墙壁上母亲的照片也不看我一眼。死第一次在我的心上投下了阴影。我开始似懂非懂地了解恐怖和悲痛的意义了。

我渐渐地变成了一个爱思想的孩子。但是孩子的心究竟容易忘记,我不会整天垂泪。我依旧带笑带吵地过日子。孩子的心就像一只羽毛刚刚长成的小鸟,它要飞,飞,只想飞往广阔的天空去。幼稚的眼睛常常看不清楚。小鸟怀着热烈的希望展翅向天空飞去,但是一下子就碰着铁丝网落了下来。这时我才知道,自己并不是在自由的天空下面,却被人关在一个铁丝笼里。

家庭如今换上了一个面目,它就是阻碍我飞翔的囚笼。然而孩子的心是不怕碰壁的。它不知道线望,它不知道困难,一次做失败的事情,还要接二连三地重做。铁丝的坚硬并不能够毁灭小鸟的雄心。经过几次的碰壁以后,连安静的孩子也知道反抗了。

反抗的思想鼓舞着这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鸟用力往上面飞,要冲破那个铁丝网。但铁丝网并不是软弱的翅膀所能够冲破的。碰壁的次数更多了。这其间我失掉了第二个爱我的人——父亲。

我悲痛我的不能补偿的损失。但是我的生活使我没有时间专为个人的损失悲哀了,因为这个富裕自大家庭在我的眼前变成了一个专制的王国。仇恨的倾轧和争斗掀开平静的表面爆发了。势力代替了公道。许多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在虚伪的礼教的囚牢里挣扎、受苦、憔悴、呻吟以至于死亡。然而我站在旁边不能够帮助他们。同时在我的渴望发展的青年的灵魂上,陈旧的观念和长辈的威权像磐石一样沉重地压下来。“憎恨”的苗于是在我的心上发芽生叶了。接着“爱”来的就是这个“恨”字。

年轻的灵魂是不能相信上天和命运的。我开始觉得现在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了。我常常狂妄地想,我门是不是能够改造它,把一切事情安排得更好一点。但是别人并不了解我。我只有在书本上去找寻朋友。

后来我得到了一本小册子,就是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这是节译本)。我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书!这里面全是我想说而没法说得清楚的话。它们是多么明显,多么合理,多么雄辩。而且那种带煽动性的笔调简直要把一个十五岁的孩子的心烧成灰了。我把这本小册子放在床头,每夜都拿出来,读了流泪,流过泪又笑。那本书后面附印着一些警句,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天下第一乐事,无过于雪夜闭门读禁书。”我觉得这是千真万确的。从这时起,我才开始明白什么是正义。这正义把我的爱和恨调和起来。

但是不久,我就不能以“闭门读禁书”为满足了。我需要活动来发散我的热情;需要事实来证实我的理想。我想做点事情,可是我又不知道应该怎样地开头去做。没有人引导我。

我看见上海报纸上载有赠送《夜未央》的广告,便寄了邮票去。在我的记忆还不曾淡去时,书来了,是一个剧本。我形容不出这本书给我的激动。它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眼界。我第一次在另一个国家的青年为人民争自由谋幸福的斗争里找到了我的梦景中的英雄,找到了我的终身的事业。

我就是这样地开始了我的社会生活的。从那时起,我就把我的幼年深深地埋葬了。同时,我觉得我自己也开始成长了,是啊,成长的过程除了做自己想做的,还有一些是自己必须去做的。

窗外刮起大风,关住的窗门突然大开了。雨点跟着飘了进来。我面前的信笺上也溅了水。写好的信笺被风吹起,散落在四处。我不能够继续写下去了,虽然我还有许多话没有向你吐露。我想,我不久还有机会给你写信,叙述那些未说到的事情。我不知道我上面的话能不能够帮助你更了解我。但是我应该感谢你,因为你的信给我唤起了这许多可宝贵的回忆。那么就让这风把我的祝福带给你吧。现在我也该躺—会儿了。

1936年8月深夜(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无意间发现书桌后一封信写到我的幼年生活,这种时间安排使小说叙事富有变化。
B.本文多次写小鸟怀着热烈的希望展翅向天空飞,强烈地表达了“我”要突破封建家庭枷锁,追求自己的理想。
C.本文中的克鲁泡特金《告少年》给“我”带来重要的影响,调和我的爱和恨,重燃我的热情,证实我的理想。
D.本文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将自己的激情倾注笔端,写真情实感,写进自己的经历,充分发挥“我”的抒情职能。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划线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3.本文中的“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述分析。
2020-01-18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