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38 题号:102176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珍珠翡翠白玉汤

蔡兴荣

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气。

珍珠食铺,开了近十年,生意和小溪里的水一样,平平淡淡。

牛掌柜出身贫穷,人善良,开了食铺,常常想起小时候搜肠刮肚,四处找食的日子。开张之日,牛掌柜就定了一个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这可是衢州城独一家的事。

新食铺开张,客人多,僧道、艺人、乞丐免费吃的也多,只能赚一点儿辛苦钱了。

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

人都是有良心要脸面的,绝大多数免费吃饭的人都是偶尔路过来应个急,也有断断续续来的,唯独有一个道人,却是每晚必到。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了声响,牛掌柜看在眼里,自己亲自上菜。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道人须发飘飘,眉毛花白,无论别人什么眼神,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牛掌柜从来不多问。

一年后,道人忽然来和牛掌柜辞别,说要云游去了。牛掌柜有一点儿意外:“是我有招待不周吗?”道人抚着掌柜的背,哈哈大笑:“我观察一年了,你生意不好,做善事却从不间断,心地纯厚,内外如一,你是真善人哪!”

一周后,珍珠食铺推出新珍珠翡翠白玉汤。

名声很快传出来,新客加老客,队就排到了街上。食客的队伍招引了外地人品尝,珍珠食铺成了全城最旺的食铺。

一个青瓷的圆盘,豆腐如白玉柔和,菠菜翠绿如扇状铺开,白米如珍珠圆润飘浮,中间是菠菜的红根,做成昂立的孔雀来,整个造型就像孔雀开屏。白绿红三色,清清爽爽,赏心悦目。

这道菜,豆腐细腻润滑,菠菜清脆爽口,最绝的是鲜,如琼浆玉汁,品尝之后无法忘怀。

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一个官吏的母亲,眼睛香花,第一次吃这道菜,赞不绝口,之后每周都要来两次。一个月下来,老太太的眼睛竟然明亮了,她四处传颂。一位有文化的老者,多年的老寒腿,走路不利索,每周必吃,拐杖竟然丢开了,欢天喜地。其他病痛减轻者等更是不计其数,食铺门庭若市。

城里人在传颂珍珠翡翠白玉汤,也在传颂牛掌柜的美德。

牛掌柜雇了两个伙计,旺财和来福。旺财聪明伶俐,嘴甜,会来事儿。来福老实憨厚,做人规矩。牛掌柜的女儿叫珍珠,年方二十,长得俊美异常,肤细如脂,笑起来,眼睛像一汪清泉,透人心底。两个伙计都喜欢珍珠,暗暗省下工钱,买了好东西送珍珠。珍珠不谙世事,对谁都很好,天天开心得像个小孩儿似的,四处蹦蹦跳跳。

珍珠食铺的这道菜,外面的菜馆纷跟着推,可怎么也做不出牛掌柜的味道,众人皆觉得是个谜,

这道菜的秘方,藏在牛掌柜的手里脑里。每天凌晨,牛掌柜会出现在后院,开始调配豆腐,绝不让人看。

旺财暗暗上了心,他常常爬到后院的墙头上偷学。有一次,他上个墙头,发现有一枚铜钱,又一次看到了一根红线,他也没有在意,半年了一无所获。

有一天,旺财照旧爬上了墙头,脚下石头忽然一松,整个人掉了下来,陷到了沙坑里,他摸到了一个拨浪鼓。旺财心里明白,和掌柜的缘分尽了。

第二天,旺财来辞行。

牛掌柜沉默片刻,说:“做事要先做人,你头脑聪明,却没有用在正道。世间万物,自有归属。你想要,不能去偷去抢。我已经提醒你两次了:铜钱就是取之有道,红线就是不要跨越做人的底线。你不听,所以摔了。”

临行,牛掌柜送旺财一张纸,写着几行字:豆腐、菠菜、白米、鸟脑、金丝楠棍……这是道人留给他的秘方,道人是朱元璋的后人,这道菜就是当年宫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旺财痛哭流涕,他懂,按照风俗,这是牛掌柜和他最后的交情,他辛辛苦苦偷了半年,牛掌柜就这样白白给他了。

他走到门口,回身三叩九拜,眼里含着泪水,心里想着珍珠,从此要远走他乡了。来福追出来,塞给他一个包袱。

旺财走了,秘方也带走了,来福有一点儿失落,珍珠咯咯直笑,点着他的额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牛掌柜因客人稀少而叹气,这表明他既担心食铺的生意,也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
B.来食铺免费吃饭的人多,赚钱少,牛掌柜不以为意,是因为他小时候过过苦日子。
C.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
D.旺财在墙头发现的铜钱和红线,是牛掌柜觉察到徒弟偷学的行为后对他善意的提醒。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名字很有特色,像珍珠、来福、旺财、珍珠翡翠白玉汤赋予对象个性化特点,寓意丰富。
B.小说巧用对比,用食铺前后经营状况的变化,旺财和来福人生际遇的不同,突出丰富深刻的主题。
C.小说中的道人充满神秘色彩,这一安排颇有用意,珍珠食铺因他的秘方而声名远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珍珠翡翠白玉汤对官吏的母亲和老者的疾病有奇效,这一情节充满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小说结尾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古人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请结合这句话分析牛掌柜的形象。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

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像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

田福军被现在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像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它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

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

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

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

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

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就是的……

口粮哩?

扣了!

为什么扣了?

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

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

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

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

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放给他们分粮,我……

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

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

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

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

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

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通过写田福军当时的感觉,表露出作为基层领导的他发现百姓生活艰难情况后的难过和愧疚之情。
B.看到田福军和队长扛着粮食回来时,老汉一家人哭成了一堆,是因为终于可以活命,心里感到暂时有希望了。
C.小说写田福军考察村中百姓生活状况后决定开仓放粮,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再补,旨在表现田福军一心为民、不顾个人得失的个性。
D.队长一家人吃糠团子,生活困难:老汉一家人更是衣不蔽体,家中老人已奄奄一息,这些都反映了当地百姓生活的个别状况。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快到端阳节时,山鸡和野鸡鸣叫、苜蓿盛开、麦穗泛黄的乡村景色,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赋予了人物活动的空间。
B.文中“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的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了女孩子因为过度饥饿而产生的绝望心理。
C.小说语言的辨识度比较模糊,但多处语言还是具有地域特征和时代印记,如“口粮哩”,就是当时的生活用语。
D.文章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展示当时农村百姓生活的艰难,为塑造田福军的形象作铺垫,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小说第二段的插叙内容在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路遥在另一部作品《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请结合这句话的内涵,分析文中田福军这一人物形象。
2021-11-30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人们
【奥地利】里尔克
彼得·尼古拉斯先生在他75岁那年已把许许多多事情忘记了:他不再有悲哀的回忆和愉快的回忆,也不再能分清周、月和年。只是对一天中的变化,他还算依稀有点印象。他目力极差,而且越来越差;落日在他看来只是一个淡紫色的光团,而早上这个光团在他眼里又成了玫瑰色。但不管怎么讲,早晚的变化他毕竟还能感觉出来。一般地说,这样的变化使他讨厌;他认为,为感觉出这变化而花力气,是既不必要而又愚蠢的。春天也好,夏天也好,对于他都不再有什么价值。他总归感到冷,例外的时候是很少的。再说,是从壁炉取暖,还是从阳光取暖,在他也无所谓。他只知道,用后一种办法可以少花许多钱。所以,他每天便颤颤巍巍地到市立公园去,会在一株菩提树下的长靠椅上,在孤老院的老彼庇和老克里斯多夫中间,晒起太阳来。
他这两位每天的伙伴,看模样比他年岁还大一些。彼得·尼古拉斯先生每次坐定了,总要先哼唧两声,然后才点一点脑袋。这当儿,他左右两边也就机械地跟着点起头来,好像受了传染似的。——随后,彼得·尼古拉斯先生把手杖戳进砂地里,双手扶着弯曲的杖头。再过一会儿,他那光光的圆下巴又托在了手背上。他慢慢向左边转脸去瞅着彼庇,尽目力所能地打量着他那红脑袋。彼庇的脑袋就跟个过时未摘的果子似的,从臃肿的脖子上耷拉下来,颜色也似乎正在褪掉,而他那宽宽的白色八字须,在须根处已脏得发黄了。彼庇身体前倾,胳膊支在膝盖上,时不时地从握成圆筒形的两手中间向地上吐唾沫,使他面前已经形成一片小小的沼泽地。
彼得先生看不出彼庇有什么变化,便让支在手背上的下巴来了一个180度的旋转。克里斯多夫刚刚流了一点鼻涕,彼得先生看见他正用歌特式的手指头儿,从自己磨得经纬毕现的外套上把最后的痕迹弹去。他体质孱弱得难以置信;彼得先生在还习惯于对这事那事感到惊奇的时候,就反复地考虑过许多次:骨瘦如柴的克里斯多夫怎么能坚持活了一辈子,而竟未折断胳膊和腿儿什么的。他最喜欢把克里斯多夫想像成一棵枯树,脖子和腿似乎都全靠粗大的撑木给支持着,眼下,克里斯多夫却够惬意的,微微地打着嗝儿,这在他是心满意足或者消化不良的表示。同时,他在没牙的上下颚之间还老是磨着什么;他那两片薄薄的嘴唇,看来准是这样给磨锋利了的。看样子,他的懒惰的胃脏已经消化不了剩下的光阴,所以只好尽可能这样一分一秒地咀呀,嚼呀。
彼得·尼古拉斯先生把下巴转回了原位,睁大一双漏泪眼瞅着正前方的绿荫。他耷拉了眼皮,可并没打瞌睡。他听见                 ,以及                 。彼庇骂的要么是一只狗,要么是一个小孩,他们老跑到跟前来打搅他。彼得·尼古拉斯先生还听见远处路上有人耙砂砾的声音,过路人的脚步声音以及附近一只钟敲12点的声音。他早已不跟着数这钟声了,可他却仍然知道时间已是正午;每天都同样地敲呀,敲呀,谁还有闲心再去数呢。就在钟声敲最后一下的当儿,他耳畔响起了一个稚嫩可爱的声音:
“爷爷——吃午饭啦!”
彼得·尼古拉斯先生撑着手杖吃力地站起身来,伸出一只手抚摸那个10岁小女孩的一头金发。小女孩每次都从自己头上把老人枯叶似的手拉下去,放在嘴唇上吻着。随后她爷爷便向左点点头,向右点点头。他左右两边也就机械地点起脑袋来。孤老院的彼庇和克里斯多夫每次都目送着彼得·尼古拉斯先生和金发小姑娘,直至祖孙二人被面前的树丛遮住。
偶尔,在彼得·尼古拉斯先生坐过的位子上,躺着几朵可怜巴巴的小花儿,那是小姑娘忘在那里的。瘦骨嶙峋的克里斯多夫便伸出歌特式的手指去拾起它们来,回家的路上把它们捧在手里,像什么珍宝似的。——这时候红脑袋的彼庇就要鄙夷地吐唾沫,他的同伴羞得不敢瞧他。
回到孤老院,彼庇却抢先进卧室里去,就跟完全无意似地把一个盛满水的花瓶摆在窗台上,然后便坐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等克里斯多夫把那几朵可怜巴巴的小花儿插进花瓶中去。
(本文略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在空格内分别填写一句话,使语意连贯。(各不超过20字)
2.小说第一段写了彼得·尼古拉斯先生的什么特点,请用两个词语概括。说说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请分别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彼庇的脑袋就跟个过时未摘的果子似的,从臃肿的脖子上耷拉下来,颜色也似乎正在褪掉,而他那宽宽的白色八字须,在须根处已脏得发黄了。
(2)孤老院的彼庇和克里斯多夫每次都目送着彼得·尼古拉斯先生和金发小姑娘,直至祖孙二人被面前的树丛遮住。
4.小说以彼庇默默地“等克里斯多夫把那几朵可怜巴巴的小花儿插进花瓶中去”收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5.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个老人,你同意吗?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2016-11-18更新 | 4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深秋

安庆

进入八月,秋梅的心就被拽回家乡了。

一到秋天,秋梅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就想回家,回家吃母亲煮的玉米。说不出自己为什么偏爱煮玉米,也许是自己出生在秋天;母亲说生她前吃了两穗煮玉米,秋梅在娘胎里就闻着煮玉米的味儿了。父亲也是在秋季离开人世的,那时候秋梅才5岁,她隐约记得母亲拉着她和哥哥站在父亲坟前茫然的样子。几年前的秋季秋梅离家的前一天,母亲默默地挎着荆篮去地里摘回几穗玉米,然后把黄澄澄的熟玉米放在她的眼前。母亲说:孩子,想吃玉米时就回来。

一进入八月,她就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回了家,母亲挎着那只荆篮往地里走,瘦瘦的身影淹没在无边的青纱帐里。那一年看母亲挎着荆篮往地里去,她跑过去要挎篮子,母亲不让,她就挎着母亲的胳膊。她看见母亲日益多起来的白发像玉米缨子一样地飘,心里隐隐地有些忧郁。人干吗要老呢?母亲这么慈祥的人也会老呀?

水在火上滚,几分钟后那玉米的香味儿溢得满屋子都是。母亲说:成熟前的玉米穗儿,也就是熟到七八成时的嫩玉米煮出来最好吃,干干净净的黄像刚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秋梅有一次和单位的几个人进饭馆吃自助餐,一伙人津津有味地抢吃切成一截截的玉米,只有秋梅稳塔似的坐着。有人问:秋梅,你不吃呀?秋梅摇摇头。真的,秋梅从不在城里的街上买玉米吃。她只喜欢吃母亲煮的玉米。有一次吃着吃着,秋梅忽然冒出这样的灵感:吃母亲煮的玉米,好像在吃母亲的奶。真的,怎么不是呢?母亲不是说生自己时吃了两穗煮玉米吗,这么说,自己一生下来吃的第一口奶里就有玉米的味道了,自己爱吃煮玉米也许从自己落地吃第一口奶时就开始了,那个时候煮玉米的馨香已经在心里扎根了。秋梅为这种想法激动,更坚定了回家吃玉米的念头。

往往是玉米煮熟了,母亲把一锅的玉米从火上端下来,把一个个玉米穗捞进灶台上的一个用秫秸编成的小筐里。一缕缕热气喷着一个个小小的气柱,幻成气圈儿往上蹿。晾几分钟,母亲把一只玉米穗递给女儿,女儿接过来,睃着母亲也拿过一只,便贪婪地吃起来。

这时候女儿就要告诉母亲自己在城里的一些消息,让妈妈为自己高兴。秋梅说:妈,我受了奖励,工资又长了一级。妈问:真的吗?秋梅说:真的,我能骗妈吗?妈嘱咐:做本分的人,好好儿干,干好才有出息。秋梅点点头,她看见母亲脸上绽出了欢喜的笑容,她迎着母亲的目光笑得露出了白白的牙齿。

有一次,秋梅啃着玉米说:妈,我每年都回家吃你煮的玉米,每年。不,一辈子都回家吃,也给妈带来女儿的好消息。

母亲笑笑,脸上的皱纹往一处挤。妈不知还能给你煮几年啊,妈是煮一次少一次啊。

秋梅急了:妈,你咋这样说呀?妈,你记着,女儿喜欢你煮的玉米,你要长生不老。

秋梅真的每年八月都回来一次。秋梅有一个哥,哥忙,要种地还要抽空做些生意,很少和妈在一起。这年回家,母亲挎着荆篮往河滩走。秋梅有些迷惘地跟着母亲,母亲把她带到河滩上一片勃勃生长的玉米旁。秋梅看见玉米穗上的红缨子舞动着,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在河滩的上空叫。母亲站着,说:咱家的田被新修的公路占了,这是我开的荒。

开荒?

母亲点点头。

母亲庄重地说:我要让你每年都吃到我亲手种的玉米穗。

秋梅呆呆地站着,秋梅知道开荒的难,要除掉荒草,剔走石子……她看着母亲,看着母亲越来越驼的背,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秋梅蓦地想起自己心里的那句话:吃母亲煮的玉米像吃母亲的奶。那次秋梅吃得很慢,吃得很香。

又一年秋天,她又踏上回家的路。

妈。她喊着。

水开了,玉米在锅中咕嘟咕嘟地沸,玉米的香气出来了,溢得满屋子都是。秋梅把锅端下来,把玉米捞在那个每年捞玉米用的秫秸筐里,腾腾的热气顺着筐沿往空中飘。

秋梅把半截玉米放在妈的手里,妈倚在床头,慢慢地抬起手,把玉米穗慢慢地往嘴边送。秋梅也开始吃,吃另半截玉米。吃了几口,像往年一样讲她在城里的事儿……

妈侧着头看着秋梅,脸上露着笑容,最后的笑容。

第二天晚上,母亲走了。

秋梅搂着妈,哭着,唤着,把个秋夜哭得好阴沉。

哥说:妈其实一直在等你回来。

妈葬了,坟地就在荒地的不远处。

又是一年的深秋。

这一天午后,秋梅打开寝室的门,哥风尘仆仆地站在她的门口。哥把几穗煮玉米递过来,说:照妈的嘱咐,每年的秋天我都给你送玉米穗来……

秋梅伏在哥的肩头,好久好久才抬起头,泪眼婆娑地对哥说:哥,回去告诉妈,每年秋天我还回去,咱一起去看妈,还吃那片荒地上的玉米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进入八月,秋梅的心就被拽回家乡了”,既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同时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猜想,激发阅读兴趣。
B.“慢慢地抬起手”“慢慢地往嘴边送”这些细节暗示母亲病重,大限将至;“露着笑容,最后的笑容”则表明母亲为有好女儿而感到欣慰。
C.因自家的田被新修的公路占了,为了让女儿每年吃到自己亲手种的玉米,母亲不辞辛劳在河滩开荒:这一情节凸显母亲的爱心与坚韧。
D.母亲过世后,哥哥每年秋天给秋梅送玉米:一是为兑现母亲的嘱咐;二是补偿生前很少与母亲在一起的缺憾,同时也是表达自己未尽孝的忏悔。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起来的白发像玉米缨子一样地飘……”这一句勾勒出母亲白发披散的形象特点,比喻贴切,满含怜爱、忧虑之意。
B.单位一伙人在饭馆里抢食玉米,而秋梅“稳塔似的坐着”,不为所动;这处对比,意在突出秋梅对母亲煮的玉米的喜爱。
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简练、干净,饱蘸真挚的情意。
D.小说剪辑母亲为女儿煮玉米、种玉米,秋梅回家吃玉米,哥哥给秋梅送玉米等若干片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3.玉米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4.请从情感、审美两个角度谈谈小说为什么以“深秋”为题。
2021-12-03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