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5 题号:1021627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吃土豆的人

田鑫

在众多植物中,我只跟土豆有仇。虽然玉米曾划烂过我的手臂,豆曾让我食物中毒呕吐不止,但是它们都没有要我的命,也没有要我身边人的命;而土豆,众多的土豆,集合在一辆车上的众多的土豆,却夺走了我母亲的命。

一地的土豆被一个一个拾起来,装进袋子,码到架子车上,它们原本应该跟着父母回家,却在半路起了歹心,整整一车栽倒在母亲身上。父亲把母亲从土豆堆里刨出来的时候,她就像个大土豆一样软塌塌的。

我看着母亲躺在一堆土豆中间,气若游丝,而土豆却没有一点自责,心里就记恨起土豆来,恨它们恩将仇报。这块地离家最远,但是父母最为上心,最好的肥料给它们,最多的汗水给它们,最后落了个如此凄惨的下场。

谁也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母亲没了,留在地里的另一些土豆直到快入冬了,才被亲戚们挖回家。而埋母亲的那块地,从此再也没有种过土豆,我们不想让母亲和仇人住在同一块地里。

仇恨有时候很奇怪,恨的时间长了,竟然会让你莫其妙地喜欢上你仇恨的事物,土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本来要和它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的,可是却偏偏摆脱不了它,地里种的是土豆,窖里藏的是土豆,每顿饭里吃的是土豆,更要命的是,村庄里的人还要和土豆打一辈子交道,熟悉它们,伺候它们,说不定哪一天遇上饥荒只有它们能和人一起挺过难关。为了不至于饿肚子,我也学着妥协,接受这些不管你生气还是高兴还是悲伤它们都板着脸待在原地不动的土豆。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活在村庄里的人,其实和土豆是最接近的。你看,村庄里的人灰头土脸的,走在陌之间,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要去干什么,土豆也是。它躺在大地上,不像小麦、玉米和高粱,一开始只长着几片叶子,只要给它们时间叶子就能变成秆儿,它们就会神气地站在大地上,等它们结了,就把子实顶在头顶或挂在半腰里,一个个耀似的;而土豆从下种的时候开始,就看不到任何丰收的希望,它们长在地里,你看不见它们,它们也不准备给你任何信号,你不知道等待你的是丰收还是歉收,一颗心一直悬着。它一如自己的名字,低调,不到土被刨开的那一天,绝对不显山露水,让人摸不透。等土豆生长要有奶奶那样的耐心,土豆撒进土里,她只关心天气,从来不去地里,估摸着土豆已经把土顶出包来了,才挎上小竹篮,去地里挖已经熟透的土豆。她的判断依据是,地裂出来的缝儿,只有彻底熟透的土豆才耐不住寂寞,把土顶一个包,露出地面透气。

吃多了土豆,村庄里的人都带上了土气,低调、稳重、木,他们和土豆一样,行走在大地上。他们面带土色,皮肤和内里如一;他们说着土话,一张嘴就是一股泥土的气息;他们像土豆一样散落在大地上——因此要闹清楚一个人就先得闹清楚一颗土豆。

土豆是和土最近的作物,名字也接地气:土豆土豆,这广阔的土地里种出来的豆子,一听就是大地之子应该有的名字。不过它们也没有免俗,同时还有马铃薯和洋芋这两个洋气的名字。这让我想起包括我在内的本家兄弟们,出门在外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起个官名。在村庄里,我们原本有一个土豆一样带着土味的小名,这些从家谱里排列下来的汉字,带着祖上的恩泽和父母的期望,可是它们不是太土就是太生,或者用普通话读起来显得扭。不管是工地抱砖头的,还是混进写字楼里整点上下班的,我们这些散落在各地的兄弟,像商量好了一样,把谱系排列下的小名,改成一直想改却没机会改或者自己觉得朗朗上口的大名。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像土豆一样,有了两个或者三个名字。

有人给家族建了个微信群,被拉进去一看我就乐了,群里的每一个备注了名字的,都不认识,像陌生人,一一试探之后,才发现大家用的全是大名。因为提前不需要沟通对号,一个群里的兄弟有好几个用的是同一个大名,只能再改。我们这些兄弟,有了大名之后,就努力地朝着大名所代表的方向活着,在一些新认识的人那里,我们叫马铃薯或者洋芋,并且我们尽量把叫土豆时的属性隐藏起来。我们说普通话,尽可能把方言的那部分遮蔽,走路尽可能把偻着的身板挺直,吃饭尽可能不暴露喜好面食少油多盐的习惯。有意思的是,分开时间长了再遇到一起,就不知道是用方言还是普通话交流,经常是两个人说着脚的普通话,一不注意,音调就拐到了方言里。两人相视一笑,心知肚明。

在村庄外的地方,我们跟一颗藏在土里的土豆一样,小心翼翼地活着。一日回到故乡,就藏不住了,土豆就是土豆,每个人都知道的土豆,不管改成什么名字,在乡亲们嘴里,我们始终是那些长不大成熟不了的土豆。

恨了那么久土豆,后来又吃了那么多土豆,还和土豆有那么多的相似点,但是我们最终还是不懂土豆,于是就羡慕那些懂土豆的人。在所有艺术家里,我觉得,梵·高是最懂土豆的,要不他怎么能画出《吃土豆的人》那样一幅让人看一眼就热泪盈眶的画呢。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抛开梵高的创作先不说,只看着这些在盏昏黄的灯光下吃土豆的人,他们似乎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叔叔婶婶。他们骨节粗大的手和适合在沉重的劳动中喘息的鼻子,以及足以跟土地对抗的粗布衣服;他们面对土豆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食物,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却是渴望的光芒和感恩的仁慈……这些都足以为我作证,证明我对梵·高的评价。看着这幅画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曾经生活的乡村和一直在吃的土豆竟和艺术这么近,近得似乎生活就是艺术,是一幅谁也画不出来的画。看来,只有天才梵·高画出来了。

其实,我早已改变了对土豆的偏见和傲慢,在时间的撮合下和它握手言和,并将它作为召唤同类的信物。腊月回乡,那些在外面叫马铃薯和洋芋的兄弟们,聚在低矮的屋子里,靠近火炉取暖,这时候他们都叫土豆。而那时候炉火正旺,几颗土豆在炉箱内正接受着火的养,它们已经开始散发香味。炉灰里扒拉出来的土豆已经比放进去前小了很多,但是酥软、可口,几个兄弟顾不上吹去土豆上的灰,就张口咬下去。这一刻,你会发现,梵·高的油画复活了,画面上的人物换成了我和我的兄弟们。面对这热腾腾的土豆,我们这些回乡的土豆们,在炉火旁露出了原

1.结合语境,判断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豆ɡānɡ木拾jiǎn莫其妙mínɡ
B.陌qiān偻yǔ原xínɡ朗朗上口lǎnɡ
C.脚bié耀xuàn生摸不透zhuō
D.结huì扭biè养wēi软塌塌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 )
A.文章开头欲扬先抑,作者借助冷静的笔法回忆了土豆夺取母亲生命的经过。
B.和土豆打一辈子交道的农民“伺候”土豆,“伺候”一词表现其对土豆的珍视。
C.作者用“土气”“木讷”形容村庄里的人,是因为他们吃多了土豆,面带土色。
D.“我”和本家兄弟们出门在外第一件事给自己起官名的原因就是怕被人瞧不起。
E.文章插入名画《吃土豆的人》,是说梵·高是懂土豆的人,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
3.结合文本,概括作者对土豆态度的变化。
4.鉴赏文中画线的语句。
5.文章题目是“吃土豆的人”,结合全文,探究题目的多层内涵。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梁衡

①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

②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农亩,他是抱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的。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而且除让他施展胸中的兵学、地学外;还要挖掘他腹中的农林水利之学。

③面对赤地千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不知几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

④由于这样顽强地坚持,左宗棠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他在西北十多年,刚到西北时的情景是土地芜废,人民稀少,弥望黄沙白骨,不似人间光景。到他离开时,中国这片最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绿色长廊。中国西北自秦以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驰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左宗棠的绿色情结也还远不只是沿路栽树。他不但要三千里路绿一线,还要让万里河山绿一片。至少还有两点值得一说。一是种桑养蚕,引进南方的先进耕作,还亲自在酒泉驻地栽了几百株桑示范。蚕桑随之在西北逐渐推广。二是美化城镇,改善环境,听说国外有公园,左将总督府的后花园修治整理,定期向社会开放。

⑤兵者,杀气也。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秦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就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

⑥柳树是一种易活好栽,适应性很强的树种,但也有一个缺点,不像松柏那样耐年头。我们要找千年的古柏很容易,千年的古柳几不可能,甚至百年以上的也不多见。所以对左公柳的保护、补栽,成了西北人民的一个情结,也是官方的一种责任,历代出台的保护文告接连不断。这一半是为了保护生态,一半是为了延续左公精神。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保护文件是晚清官府在古驿道旁贴的一张告谕: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可以看出,此告谕的重点不在树而在人,是保护树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传承。

⑦我们发现在清和民国两代的政府文告中总少不了这样的词汇:左公、先贤、遗爱、遗泽等,要知道这是官方的公文啊,但仍难掩对左宗棠的尊敬。民国时还将左宗棠修缮过的兰州城门改名宗门,由省长亲笔题写,在众多研究左宗棠在西北的著作中最权威的一本是1945年初版于重庆,经王震将军提议又在1984年重印的《左文襄•公在西北》。此书从书名到内文,凡说到左宗棠时概不直呼其名,都是尊称文襄公,可见清和民国两代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只是进入当代后因极政治影响才有了一个小的反复。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的再认识,又不觉想起了这位在西北栽树的湖南人。

⑧岁月无情,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一百四十多年,要想拜谒一下左公亲植的柳树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档案记载,1935年时的统计,平凉境内还有左公柳七千九百七十八棵,而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二百零二棵,其中大部分存于柳湖公园,有一百八十七棵。看来我十年间两到柳湖还是来对了,这里确是左公遗泽最多处。但198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

⑨那天,我到柳湖去,想穿越时空一会左公的音容。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躯干总是昂然向上的,但树身实在是老了,表皮皴裂着满是纵横的纹路,如布满山川戈壁的西北地图;齐腰处敞开黑黑的树洞,像是在撕心裂肺地呼喊;而它的根,有的悄无声息地抓地入土,吸吮着岸边的湖水,有的则青筋暴突抱定青石,如西北风霜中老人的手臂。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柳湖公园正在扩建,岸边补栽的新柳柔枝嫩叶随风摇曳,如儿孙绕膝。而在柳湖之外,已是绿满西北,绿满天涯了。我以手抚树,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

文本二:

①综观众多作家的历史文化散文,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理念上具有某些一致性,即:追求文、史、哲的融合,用诗性话语在叩问历史的沧桑中对历史进行深度的意义拷问。

②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他立足于现在而与历史倾心交谈,但他的宗旨绝不是简单地再现过去,而是从对过去的追忆、阐释中揭示它对现在的影响和历史的内在意义,从而开创一片以史明思的审美境界。

(摘编自王充间《论散文》)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紧紧围绕标题“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组织材料,写出了左公在西北植柳的巨大贡献和人们对他的纪念。
B.③、④两段文字对于读者把握作品内容有提示作用,读者可以由此出发,想象西北边陲茫茫的大漠中,连绵不断、伸向天边的绿柳。
C.文章⑦、⑧两段,作者把充分的事实和史料相结合,介绍了左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左宗棠治理西北边陲的现实意义。
D.作者着重强调了左宗棠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当时的官场上,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2.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运用类比的手法,写出了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能够迈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植树栽柳、种桑养蚕、美化城镇,播撒建设的种子。
B.文本融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追古思今,情感充沛,思想深邃,给读者以深沉的思考和艺术的享受。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一些文言文,并运用了不少四字词语,文白相杂,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凸显了厚重、典雅、优美的文风。
D.文本情理并重,以评带传,所写的人物在百年历史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从深层重新来诠释人物。
3.文本一第⑨段画线句子体现了散文的语言之美,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文本二中说:“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文本一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成功,请据此简要谈谈文本一在材料选用方面的安排及其艺术效果。
2021-12-10更新 | 3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熊召政
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浚,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
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作用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
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
⑪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一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我都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选自《华夏地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运用联想,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古典情怀。
B.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了大运河诗意的消失。
C.第⑤段把“桨声帆影”喻为沙漠胡杨,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
D.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是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标志,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
E.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
2.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
4.作者说:“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请根据文意概括“优哉游哉”是指怎样的生活,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人再也无福消受这种生活的体会和思考。
2016-11-18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抬头见喜

老舍

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可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

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

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茗。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

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也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中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喝完各自回寓所。一上公共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

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

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一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最凄凉的一个。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

我慢慢的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

我好象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母子好象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的就睡了。

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的躺着。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注],那就快睡去了。

(有删改)


【注】抬头见喜: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原以残烛结穗在墙上的烛花投影取譬,现多指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等吉祥字样。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传统节日是矛盾的:既是喜庆之日,又是忧虑催债之时。这一领悟源于作者底层平民生活的深切体验。
B.新年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节,但这种热闹只属于他人,作者与新年相关的记忆,只有亲人离世的悲伤,与母亲相依守岁的“凄凉”。
C.因生活的贫瘠而被人催债的苦恼,并没有感受过新年的喜庆,所以作者对新年冷淡,觉得没劲。
D.作者更喜欢中秋,是因为他所经历的中秋比新年热闹欢快得多,三次充满喜剧色彩的醉酒经历构成了作者对中秋的美好回忆。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使用拟人等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作者醉酒后的状态。
B.本文并未遵循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叙事,而是以节日为线索谋篇布局,结构自由开放,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C.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幼时家境的贫寒。
D.“抬头见喜”既是在呼应文中的新年时节,又是对“我”的实际心境构成反讽和自嘲,使这篇散文的悲郁与戏谑达到自然浑成。
3.老舍的语言风格以幽默见长,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其幽默的风格的。
2022-03-01更新 | 1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