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102186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血脉之河的上游

李登建

在我试图破译家族的生命密码,悉数祖父、父亲、哥哥从事的职业的时候,那两个黑乎乎的家伙又浮现在眼前。又笨又丑,像两只大螃蟹,霸占了小小东屋的一大块地盘。哦,它们不就是祖父的油篓吗?

新中国成立前祖父是个卖油郎,那时祖父正当壮年,个头高大,肩膀宽阔,脚底生风,如果在好路上,挑着一百多斤油,他能让担子扇起来,一前一后两只笨重的油篓变成了宽大的翅膀,引得路旁干活的人朝这边看。

祖父没留下一张照片,我现在已想象不出祖父的模样。但是我血脉之河的上游在祖父那里,我从下游完全可以想象到上游的景观。以我和哥哥的人品、性格推测祖父,他应该是一个正直、善良、厚道、本分、勤劳、节俭、不善交往、要面子的人,也是那类不服输、打碎牙往肚里咽的硬气汉子。如果上苍眷顾,他会成就一份家业。可遗憾的是祖父一生倒霉,贫穷和忧愁始终在追赶、逼迫他。但是祖父在逆境中的挣扎,特别是晚年在苦难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也不悲观绝望垮塌下来,使他的生命有了真正的质量。

我还能记得的为数不多的与祖父在一起的情景,便是蹚水过桥的情形。暴雨刚刚停歇,青龙山山洪狂泄,千军万马呼啸而来,杏花河暴涨,大水漫过了老石桥,站在这边的人满脸惶恐,等水位落下去。祖父等不及,他折了一根树枝子探路,战战兢兢地到对岸去,我紧紧扯着他的衣角。

我常常想起,并浮想联翩:河道是水的命,河水跑不出堤岸;而如果漫溢出来,那会是多么壮观的景象。河水溢出堤岸对河来说是壮举还是悲哀?在梁邹平原上,更多的河流却是干瘦在河底,弥漫着死亡的气息,给人以伤感、绝望。还有一种情况,大河的上游波澜壮阔,下游水跑进了一条条斜出的沟渠,沟渠上也有些小花小草,但这里的风光可与大河两面的林木森森媲美吗?

祖父是一条河流,至少是一段河流,这段河流水面上不曾跳跃阳光的金斑,总蒙着一层尘土样的黯淡,它也没有欢快的哗哗波涛声,当然更缺少滔滔激浪。但是它的下面,却有一股暗流涌动。

“批林批孔”那年,村里住进了工作组,那位工作组组长长长的绒线围巾搭在胸前,大背头梳得锃亮,走路把手倒剪在身后,迈四方步。这位特有派的组长到了会场上更是与众不同,讲起话来口若悬河,震得村人一愣一愣的。人们都很崇拜他,都争相亲近他,路上见了他老远就嘘寒问暖。有一天,他在小胡同里遇到了我祖父,两双眼睛对视,他等着我祖父跟他说话,可我祖父竟没吭声;他很意外,再次把目光投过来,恰巧我祖父也抬头看他,然而我祖父仍然不语,倒是他憋不住,主动跟我祖父打了招呼——这件事被当作一个笑话在村里传了好久。

我觉得这是祖父生命中很精彩的一笔!原先我很同情祖父,以为他自卑、软弱,以为他缩在自己孤寂、昏黑的世界里,逃避一切,现在我愿意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祖父,他多么了不起!内心多么强大才能让他沉默不语,让他像老牛反刍一样,一下一下消化掉闷在心里的屈辱和愁苦,而把自己铸成一块铁!我对祖父刮目相看了,我觉得我无法和祖父相比,我没有了祖父高大结实的身板,没有了他熏黑粗糙的脸膛,没有了他的坚忍、苍劲、铮铮硬骨和无视俗世的孤傲。“高考”使我很偶然地走出小村来到城市,我成了一个体面的城里人,但是我身上脱不尽的泥土气味与城市的气味还不相融,尴尬、困厄、压抑、孤独。我,虽然还保留着祖父那独来独往的秉性,然而更多的是,有一点压力就叫苦连天,受一点冤屈就哭诉不止,碰到一点磨难就唉声叹气;还有,我学会了点头哈腰,学会了讨好、奉迎、唱赞歌……

离那块肥沃而贫瘠的土地越来越远,离祖父越来越远,我已退化成一副卑怯、猥琐的模样, 退化得一点不像我祖父了……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脚底生风”“两只笨重的油篓变成了宽大的翅膀”,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父的敬意。
B.文章描写梁邹平原上,那许多干瘦在河底、弥漫着死亡的气息的河流,说明作者在梁邹人民的生活表象下发现了一些沉重的东西。
C.文章以“试图破译家族的生命密码”为开端,以真切的感受、独到的视角,追溯了祖父的往事, 具有强烈的情感和质朴的诗意。
D.文章巧设铺垫,作者开始以为祖父 “自卑、软弱”,通过设置作者的 “意外发现”,自然引出祖父“生命中很精彩的一笔” 。
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3.文中“我”破译的家族生命密码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炫目秋景话乡愁

刘醒龙

晓得大悟是小时候所读的书籍中,有太多关于河口与宣化店的描写。河口是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撤离鄂豫皖的最后一战。那一战红四方面军倾尽全力,没有战败,也没有打赢,只能在万般无奈中“再见”大别山。宣化店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四军五师全部主力集结于此,面对十几倍敌对兵力,新四军五师的十万官兵,以自我牺牲的姿态,坚守到最后一分钟,才突围去向四方,成就了近代史上,不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那时候这地方被称为礼山,直到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在全中国实现后,这一县域才以铁血铸就的大悟山作了名字。

金岭,是大悟的一个小小村落,被人知晓的首先是那片土地上茫茫田野开着真如铺了黄金的向日葵花,以及那些不亚于任何一处久负盛名秋景的红叶。不知何时开始的,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上,标明大悟,说着金岭的炫目秋景。让南来北往的高铁,在一处叫孝感北的小站停了下来。与小站相比略显夸张的一群群人,大多行装简约,兴高采烈。

秋风一路所向,无一不是秋天的意志。那所有的银杏树上的所有黄叶子,或许是大悟山中,金岭之上,天太洁净,地太清淡,一切分明是在秋风中,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没过多久,真的踏上金岭土地,就明白这种娇羞也算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山中的小小村落,注定会被大山掩藏。金岭的不同之处是藏得太深了,就连红军医院和新四军医院都能安然无恙地设在这里,在腥风血雨中是一种得幸天赐的安宁。一旦普天之下都安宁了,这些只供躲藏的缝隙,就成了连美景也无法输出的屏障。

银杏的娇羞还有一番难以出口的言说。金岭银杏再动人,面对如此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能够示人的表情只剩下无地自容。

什么叫乡愁?乡愁是藏在心中最美的美,落在命运中最苦的苦,总是欲说还休,欲言又止;分明说不完,道不尽,却又是除非醉到昏天黑地,一个字也不想透露。就像叫着金岭,想着金岭,于心里偏偏苦不堪言。

枫檀秋色,是天下最奇幻的。与银杏那江河湖海一样的波澜壮阔不同,一枫一檀各自成趣,一样的阳光照耀,不一样的色彩斑斓;一样的秋风吹过,却没有一样的摇曳风姿。如此光怪陆离,就该有对策应运而生。哪一样颜色是命定,哪一种光彩是未来,需要精准认识,精准扶持。

金岭成为精准扶持对象才几个月,情形就发生根本变化,农业示范版块旅游乡村公路古民居改造河道整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在十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是求知。几位从省直机关下来驻村的干部,硬是在金岭的山上山下,田头地边,在这几个月里,人人行走了五百多公里。这样的行走,需要一腔热血与不掺一点杂念的拳拳深情。

金岭还有一种动人的植物名叫乌桕,秋风来时,这些参天的高大乔木,一树树的像玫瑰,像牡丹,像金箔,眼皮一眨,这样的乌桕就会变成那样的乌桕。稍等些时日,霜更浓时,各色树叶一一落尽了,所有乌桕便会不约而同地变得雪白,那是它们的果实!

银杏黄了,枫檀该黄的黄了,该红的红了。这时节,乌桕本该是这万般灿烂中的一部分。走在金岭正在修筑的大路和依旧保持原貎的小路上,偶尔有乌桕心不甘情不愿地透出初红。更多的乌桕仍旧继续着春天与夏天的青枝绿叶。相同的天气,相同的季节,相同的雨露,相同的风霜,乌桕们为何要与银杏们与枫檀们另做一番模样呢?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轻时,跟着新四军五师爬过千里大别山的每一条山沟与山头。老人年过九旬时,还带着满身的枪伤与弹痕,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乌桕不肯黄,不肯红,不肯玫瑰,不肯牡丹,不肯金箔,就在于乌桕比银杏和枫檀更懂得春天与夏天,懂得春天长一些,夏天长一些,多一些耕种时光,接下来的秋天才有实实在在的美妙。

在金岭,见过几位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那些沧桑纵横的脸上,挂着一些由衷的微笑,既望着一群群初来金岭的陌生人,又望着熟悉的村子一天变一个样子。这道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桕更美!起云的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今年秋天长江北岸的第一场雨眼看着就来了。雨落久了盼晴,天晴久了盼雨。大悟金岭盼的是将世世代代的青山变为真正的金岭。

(选自2016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革命战争年代河口与宣化店的两场战斗写起,意在突出大悟是一个革命老区,为后文写金岭作了必要交代。
B.文章所写的“乡愁”不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是指对尚处在贫苦之中的乡村的忧虑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情怀。
C.文章最后一段写到几位挂着笑容、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表现了金岭老一代人仍然甘于贫穷的淡定心境。
D.作者语言功底深厚,文章语言既给人简练朴实的感觉,又不乏文采,尤其是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
2.作者写银杏树“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句中“娇羞”含义的理解。
3.本文写景与写人记事结合紧密,请举例分析这一特点,并指出其作用。
2018-08-15更新 | 1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需要蔬菜,也需要鲜花

若蝶

我家楼下有一小块空地,不知何时,开出了一株深红色的鸡冠花。

每天出门和回家,都要路过这块空地,每次我都留恋地多看它几眼。周围是树木荒草,只有这一株盛开的鸡冠花,显得分外妖娆和美丽,看到它总让我精神一振。

一天傍晚,我下班回家时,路过那块空地,没有看到那抹红,心里一惊,连忙在四周寻找,结果在一堆被铲掉的荒草丛中找到了它。它被连根拔出丢在了垃圾堆里。

一楼的那位阿姨,正在这块空地上翻土锄地,想必是要开垦出一块菜地来。“阿姨,这花不要了吗?”我拾起鸡冠花问正在干活的阿姨。

“不要了,留着也没用,还占地儿,我在这儿栽点蔬菜,你烧菜要是少根葱缺头蒜就下来摘呀。”阿姨热情地回答我。我一边道谢,一边暗暗地惋惜:多美的花呀!怎么就成了无用的呢?我环顾四周,想找个空地,把它重新栽回去,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多余的空地。心想:阿姨为什么就不能少栽两棵菜,给这株花留点空地呢?最后我在一棵桂花树下,挖了个洞,把它的根埋了进去,希望它还能活过来。

晚上我躺在床上,像被谁抽去了筋骨似的,一动也不想动了。想想这一天像机器一样地运转:早上急急忙忙地起床,做早饭,送孩子上学,马不停蹄地赶到店里上班,应对各种顾客,你争我吵,讨价还价。直到日落西山,又赶着回家洗衣、做饭、抹灰扫尘,等孩子做好功课,忙完家务,已累得只想一头栽倒在床上。

打开手机,正好看到好友珍向我诉苦:“自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就再没有握过画笔。结婚生子后,更是忙得连看画的时间都没有。整天忙忙碌碌,这样的日子每天都在重复,生活里似乎只剩下忙不完的家务,挣不完的金钱。”

是呀,想一想自己,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了?墙角的那把吉他已落满了灰尘,有多久没有去触动它的琴弦了?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环绕世界的旅行。什么时候这些梦想都被搅碎,拌进了柴米油盐里?

突然惊悟,我已和楼下的阿姨一样,为了蔬菜丢掉了鸡冠花。她认为一枝花是没用的,不能当菜,不能充饥。我不也认为文学、旅行甚至爱情都已是没用的东西了吗,我的眼睛盯着的都是有用的:工作、学业、升职、房子、车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早已不再注意,有一片小草正在悄悄地冒芽,有一朵小花正在散发清香。“情怀”二字已成风花雪月的矫情。

可是抓住了尘世中的利益,为什么我的心并没有感到满足呢?为什么常常感到自己活在闷罐里,透不过气来呢?仔细想想,可能是因为我的生活里少了一抹鲜红的色彩,像楼下的那株鸡冠花,已被我从生活的田园里拔除了。

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一枝花、一场雨、一次远行,都是诗意的生活。可在每日的忙忙碌碌中,我们认为它们无用,而这些无用的一草一木、一书一曲,恰是灵魂的栖息地、心灵的平静台,是它们给沉闷的生活,送来清风花香。

物质的富足可以让你的脚步抵达想去的地方,精神的追求更能让你心灵的水泽花香萦绕。偶尔停下脚步,将一些时间花在看似无用的小欢喜上,其实是毫不可惜的。赏花、读书、喝茶、听曲,是夹缝里的阳光,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诗意和点缀。

我翻身下床,打开书柜,抽出一本旧书,弹去灰尘,认真地翻阅起来。从今天起,给自己的生活留一点空间,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的时间,把它留给文学、留给音乐、留给舞蹈、留给手工、留给梦想。毕竟生活里,我们需要蔬菜,也需要鲜花。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开篇写到美丽的“鸡冠花”,由花的命运引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又借花寓指生活中的诗意和点缀。
B.文中铲花栽菜的阿姨和作者的好友珍只知道追求物质享受而毫无精神生活可言,二者都是现实生活中极具代表性的庸碌俗人。
C.“我一边道谢,一边暗暗地惋惜”,“道谢”是因为阿姨关心“我”的物质生活,“惋惜”是因为为了蔬菜而丢掉鸡冠花的做法。
D.作者写好友珍向自己诉苦,意在表明像自己那样为了追求尘世中的利益而丢掉精神滋养的状况有其社会普遍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精神一振”与“心里一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鸡冠花在作者精神生活中的重大作用。
B.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由“鸡冠花”一事写到物质与精神的追求,引人深思。
C.“我们需要蔬菜,也需要鲜花”这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我们既需要物质财富,也需要精神滋养。
D.本文的语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使是文中的议论性文字也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贴近心灵的语言娓娓道来。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什么时候这些梦想都被搅碎,拌进了柴米油盐里?
②精神的追求更能让你心灵的水泽花香萦绕。
4.文章结尾处画波浪线的部分一连用了6个“留给”,请分析其艺术效果。
2020-11-05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之乐(节选)

(法)阿兰

读书与做梦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有时候我们感觉做梦是愉快的,于是几乎就不去读书。而当做梦的可能性被某种原因破坏时,读书便成了补救的良药。当年,我的父亲由于债务累累,心中烦闷,于是便一头钻进书堆里以寻求解脱,嗜书如命,几乎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他的行为使我受到了感染,这“感染”如今看来使得我比那些一味苦学的书呆子们有出息得多。对我来说,如果我有意想学些什么,那一定是什么也学不进去的。即便是数学题,也只有等我像读小说一样地去理会它的时候,才能悟出其中的名堂。总之,读是最重要的。不过,像这样懒洋洋地读书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而且手头也得有书才行。我所谓“手头有书”是说那书的位置一定要近在咫尺,如果隔了两米远,我也就不会想起去读它了。所以也难怪图书馆对我毫无裨益,它毕竟不属于我呀!我于是拼命通读手头的书,而且做了不少笔记,尽管事后从不去翻检。对我来说,了解荷马意味着手头得有荷马的书。眼下我手头就有几本斯宾诺莎的书。过去我一向不知世界上还有梅恩·德·比兰,直到有一天一位相识将他的全集抱来放在我的案头,我这才晓得梅恩·德·比兰是何许人。而且,说句实话,我发现读他的书真好比啜饮琼浆玉液,百读不厌。我对孔德的了解也是通过同样的途径,很久以前我就已将他的十卷代表作买来放在案头了。我读孔德似乎同读巴尔扎克一样,从不去追究书中的道理。不过,我更喜欢巴尔扎克,而且也只满足于做巴尔扎克不倦的读者而已。

什么叫读书呢?读书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书上的字。当然也还要约略琢磨一下整体的,也就是一页当中的内容。这不是我个人的经验。我发现有不少读者跟我一样,读前一页的时候总要附带地偷眼看一看下一页讲的什么,甚至也顺便浏览一下后边的情节,好像饥饿的乞丐觊觎一块馅饼。我想大概可以这样断言——不过也许为时过早——读者的想像力恰似笼中之鸟,永远无法摆脱书中字词以及作品原义的束缚。当然,熟练的读者用不着咬文嚼字,不过我还做不到这一步,我虽不至于嚼字,句子总还须咂一咂的。我读书就好像骑一匹马,时而纵马狂奔,时而拨马回头,不敢神驰遐想,惟恐偏离作者指出的道路。有趣的是,我仅以这种方式去读体面的出版物。至于日记之类,我以为价值不大,不必认真去读。手稿就更不必说,它总使人觉得不可靠,因为它只不过是书的雏形而已,可以随意增删改动。一本书的分量就不同了,特别是巴尔扎克的小说就更不允许你去怀疑。甚至可以说,巴尔扎克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禁锢你的想像力。真的,读他的书谁也不用胡思乱想,为所欲为,只有规规矩矩,按他的路子走……这便是优秀叙述体小说的风格:作者预设圈套让读者去钻。巴尔扎克历来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反复阅读比只读一遍收效更大的原因。由于我对自己的经验十分自信,所以很想在这方面做些探讨。

你熟悉翻动书页时所发出的声音吗?如果你无法从中辨析出命运的颤音和结局的征兆,这说明你还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要知道,一场音乐会、一场戏或一段朗诵是不能任意中断的,它促使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在共同的情感领域里尽情漫步,观赏珍奇。但作为读者有这个自由。只不过读者往往不是利用这种自由去回味读过的内容,或臆测未来的情节,而是中断小说情节的发展,以腾出时间来咀嚼自己的人生经历。我就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我重新回到作品中来的时候总是要略微复习一遍前面的内容,仿佛想要再度积蓄起自己的兴致。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觉得若有所失,觉得失掉了前面的内容。的确,优秀小说是不容许随意抽取片断的,不论手段多么巧妙,即便是配以分析也总不能被人接受。不是吗?优秀小说本身就杜绝了任何形式的简化或综述。相反,劣等小说却恰恰像被阉割过似的,只剩下事件和线索的罗列,一切似乎是为了向读者解释,唯恐读者理解不了下文。其实,我读书的目的倒并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追索。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开篇从比较读书与做梦的不同切入,引出作者关于读书是补救人生困境的良药的观点。
B.作者认为自己比“一味苦学的书呆子们有出息得多”,是因为他不是为功利目的而有意读书。
C.优秀的叙述体小说会设置圈套,禁锢读者的想象力,从而引领读者进入自己创造的艺术天地。
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通过对比,突出优秀小说是完整的艺术品,不容简化概括。
2.本文标题是“读书之乐”,作者认为读书之乐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王佐良的散文《上图书馆》叙述了“上图书馆之乐”,他写道“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本文作者却认为“图书馆对我毫无裨益”,请结合文本及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2022-04-09更新 | 2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