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15 引用次数:258 题号:102511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绣鞋

一大早,七婶就起来了。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麦苗出嫁的日子。她想简单地弄点饭吃吃,就到“黄瓜园”——贵他姑家去。她想躲过这一天,免得自己看到麦苗出嫁伤心,也免得麦苗难受。

刚刚做好饭,麦苗就一头撞了进来。麦苗进了屋冲她叫了一声“婶”,就到西间里去了。

她没有往西间里去。平日她就不常往西间里去。那是贵住的房间,贵参军前就住在西间里。

过了一会儿,麦苗从西间里出来了。七婶抬眼看了一下麦苗,见麦苗脸上竟是出奇的平静。她知道麦苗是个挺有主见的闺女,就放心了。

麦苗说:“婶,做饭了没?”

七婶说:“做了,刚做好。”

麦苗说:“婶,我来晚了?”

七婶说:“看你说的。今几个是啥日子!”

麦苗麻利地将平日吃饭的小方桌用抹布擦净了,又在桌边放一把小靠椅,就拉七婶往上坐。

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了。七婶明白麦苗的意思以后,无论如何也不肯往上位子上坐。七婶说:“苗儿,你看你。”

麦苗说:“婶,你上坐,你上坐。”

七婶说:“这妮子,你看你。”

麦苗说:“婶你上坐,我有话说。”

七婶说:“这妮子,哪能那样哩,不兴不兴。”

到底没有麦苗的力气大,被麦苗连推带拉按到了小靠椅上。

七婶说:“屋里有爹有娘的,那可不兴。”

麦苗不答话,麻利地抹了一只碗,盛了一碗红薯稀饭,又拿了一个馍,一双筷,小心地来到七婶面前,庄重地跪下。

七婶仰起头,闭上了眼,眼泪却止不住地淌了下来。

麦苗说:“娘,吃饭吧!”

麦苗说:“麦苗今儿个就要走了,再给娘端一次饭。”

麦苗说:“往后,娘再想吃麦苗端的饭,就难了。”

七婶只好睁开眼,将饭接过来,放到桌子上。抬眼去看麦苗时,见麦苗早已哭成了泪人儿。两个人遂抱在一起,畅畅快快地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七婶首先止了哭,又扳起麦苗的头,用手给她擦脸上的泪。

七婶说:“苗儿,今儿个是你的喜日子,高高兴兴地走。”

七婶说:“啥也不怨,怨俺贵没福。”

停了一下,又自言自语地说:“一个团一千多号人,人家都平安回来了,偏你……”说着说着就提高了声音:“人家都知道有爹有娘有老有小你个龟孙啥都不知道哇我的傻儿我的憨乖乖……”

又大声哭了起来。

麦苗也跟着哀哀地哭。

隐隐约约地,远处传来了欢快的音乐声。七止了哭,细细地听。麦苗也细细地听。

欢快的音乐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楚。

又响起了一阵噼哪叭叭的鞭炮声。

七婶说:“苗儿,快回吧,人家来了。”

麦苗点点头,刚走了两步,又转回来说:“啥我都给麦叶交待过了,担水、劈柴……”

音乐声和鞭炮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七婶推着麦苗往外走。走到大门口,七婶看到一辆披红挂彩的汽车正从村街北头开过来。

麦苗凑近她的耳朵大声说:“娘,你回吧,过了三天我回来看你。”

七婶一把将麦苗推出门外,转身“哐”的一下将大门关上,一时间脑子里一片空白……

不知过了多久,音乐声和鞭炮声终于停了下来。

七婶踉踉跄跄地走进屋里。她想给贵说几句话。

掀开门帘,七婶一下子愣在了那里。

桌子上,贵的遗像面前,是一片耀眼的红。

那是一双新鞋。

那是一双红绣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暗示了七婶的伤感。
B.小说重视在对话中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且大量使用短句,语言通俗易懂。
C.小说对麦苗和贵的故事的叙述,使读者感觉到女主人公与命运的抗争,并艺术地阐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D.小说文笔简洁细腻,背景设定只是七婶家中,人物不多,写作空间有限,但却写出了丰富的意味,富有创意。
2.小说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文章最后写到了“红绣鞋”,这样处理是否合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份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子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竞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去,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说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了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是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做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命人:“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做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哭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命快打点行李车轿回去。贾政苦苦叩求认罪。

贾母一面说话,一面又记挂宝玉,忙进来看时,只见今日这顿打不比往日,又是心疼,又是生气,也抱着哭个不了。王夫人与凤姐等解劝了一会,方渐渐的止住。早有丫鬟媳妇等上来,要搀宝玉。凤姐便骂道:“糊涂东西,也不睁开眼瞧瞧。打的这么个样儿,还要搀着走!还不快进去,把那藤屉子春凳抬出来呢。”众人听说,连忙进去,果然抬出春凳来,将宝玉抬放凳上,随着贾母王夫人等进去,送至贾母房中。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1.概述文中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几个阶段。
2.文中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化,请分条列述贾母语言的特点。
3.贾政为什么称宝玉为“孽障”?请结合《林黛玉进贾府》中两首《西江月》作简要分析。
4.选文刻画贾政运用了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请选取两处作简要赏析。
2019-07-18更新 | 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工资,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吴亚龙“诚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2.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3.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0-04-08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疏勒河故道的赶驼人

陈怀国

秋天的一个黄昏,那轮淡泊的日头在荒原上落下去后,福山裹着周遭暮色还在那片岗子上戳着,新兵歇在岗脚,三峰骆驼在新兵脚边摸索着啃草。

暮色渐渐厚了,夜风从远处的疏勒河故道吹来。

大约三十年前的时候,给沿岸分散点送给养的卡车走失了方向,司机和卡车在雪地里捂了半月之久。之后,基地就在疏勒河故道上增设了一个物资供应点。卡车把物资拉到这,再由骆驼把物资转送到几十个分散点去。在这条道上,福山赶着骆驼整整走了十五年了直到半个月前,送给养的车队给福山捎来这个新兵。

这是新兵第一次赶驼,这岗子是他们歇脚的第一站。

吃罢饭,福山就催新兵睡了。岗子上烟头一明一灭,几根烟丝疙瘩在夜空里爆出几簇火星,福山便在宁静中感到了荒原的种种冥冥之音。“要走了,要离开这地界了!”他独自唠叨着,身子不由一哆嗦。

月亮从荒原上升起,星星已缀满天空,疏勒河故道漫延起来的雾霭在荒原上涌动。三峰骆驼合了眼慢腾腾地倒嚼,像在合诵一首万卷不尽的古老的长诗。新兵做了一场长梦,哭一阵,笑一阵,荒原上便极复杂地热闹了一夜。梦醒了,又想睡去时,发现老兵正茫然瞪着微明的天空。

上路不久,他们来到一条干涸的河岔上。这是疏勒河上游若干河岔中的一条。从供应点一条路通向这里,又伸向几十个分散点。每到一个岔处,福山用嘴弄出点古怪的声音,骆驼就打一个拐弯。新兵很佩服老兵的手段。

“都记住了?”福山在骆驼后面喊。两只地懒子穿过,滑进骆驼刺丛中新兵一阵肉麻,没听清喊啥。

啥?”

“河岔子里咋走来?”

“一一二一二二一一!”

“鬼让你数数!”

“一向左,二向右,好记!”

福山不再吭气,心里“噫”了一声。

穿过河岔,踏上去拉甫气象点的小路。福山吹起口哨,哨声苍苍凉凉,仿佛一只断线的风筝。

做赶驼人后,他每年都得一枚同样的奖章当他对时间有些模糊,就拿奖章出来数一数。早先他想,等攒够几十块就走,那时他也老了。现在不成了,这条路算是走到了尽头。剩下的该新兵去走了。

远远的出现一顶游牧人的帐篷。待走近时,女人便迎了出来。在疏勒河沿岸,所有游牧人都知道一个赶骆驼的老兵,日日月月在荒原上奔走福山这会儿心里装着许多往事,看一眼女人,竟喉头发紧,眼眶酸涩。其实往事里啥也没有。

女人看看新兵又看看老兵,咕嘟几句不知说些什么福山指指新兵指指自己,又指骆驼。女人眼里竟也有复杂的内容,提着奶壶的手有些抖。

饱喝了一回奶,再上路时,福山脚下趔趄,也不言语,只对女人弯了一下腰,算是作了永久的告别。

这天晚上临躺下,老兵叹了一口气,新兵也叹了一口气。老兵在想过去的很长的日子,新兵在想以后的很远的日子.

冬天来临时,福山领着新兵把沿岸的分散点都走到了。现在,福山坐镇家里,让新兵单独赶一趟驼。这是历任赶驼人的规矩。新兵赶完这趟驼,福山就可以走了。那天早晨,福山起得很早,做饭、喂驼、装货都亲自做了。

“天怕要变,”福山说,“火柴莫湿了。”新兵眼有些潮,手伸进怀里摸了摸火柴。

“路上不敢多玩!”

“嗯!”

“回时,我到岗子上等你!”

“嗯!”

福山挨个拍了拍骆驼,没再送。他一直站在那儿。

晌午,他懒洋洋地吃了些剩饭,然后搬把椅子眯了眼晒阳儿。这会儿往事都在心中—他喂过一条狗,狗稍大些,成天对着戈壁滩汪汪地叫唤,看着日头咬日头,看着月亮咬月亮,最后连他也咬了。他只踢了狗一脚,仿佛理解似的就原谅了。但后来狗终于跑了,再没回来。

还有些往事,他不愿去想。福山在地窝子前一直坐到月亮升起。

第二天。福山出来时,太阳正升起来,在荒原上升得那样从容,沉甸甸的。苍茫天地间有一种神秘的幽冥之音呼唤了一声,福山真切地听到了,惊骇得浑身震颤。一整天他如痴如呆,直到荒原朦胧在苍茫的暮色中,疏勒河故道的坡岸崎岖而蜿蜒。福山胸中阔大浩渺无垠,感到自己被这纯粹古老的天地融化了.

夜里,他抱着十五枚军功章沉沉地睡去。

第三天,他没有起来。直到第五天,他踉跄地推开破门,满天大雪已落了尺把厚。

他扶着门嘟哝了一句,“再死睡,莫把新兵娃子和骆驼给糟踏到雪地里了!”

踏上驼道,浑身又有了精神。天黑时,他来到了那片岗子上。

新兵这趟驼赶得还算顺利。第一天夜里,他哭了一回。第二天夜里他就不哭了。他把老兵给他卷烟的报纸,叠了三个小风车,拴在骆驼头上。漠风吹着,小风车哗哗啦啦响了一路。返回路上,大雪掩埋了驼道,他和骆驼都走得有些糊涂。

在岗子上,他没看到老兵,心里好一阵难过骆驼在岗子上疯跑了好久,突然不跑了叽叽地鸣叫起来。福山被骆驼从雪地里拱出来,身子已经冰凉了。

罗布泊西岸的疏勒河故道上,至今还留着那座无名军人墓。墓碑刷上了黑漆,成了勒河故道上的一处景观。后来的赶驼人,到这里歇脚过夜,就不再钉铁钉桩骆驼了,驼就拴在墓碑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交代了福山到物资供应点的原因,反映了荒原环境的艰苦,体现了福山十五年赶驼的意义。
B.想到将要离开荒原,福山身子不由一哆嗦,这一细节流露出他内心强烈的不舍,也暗示了人物的结局。
C.赶驼的路上,听到新兵以计数的方式来记复杂的岔道,老兵心里“噫”的一声,表现了对新兵的怀疑。
D.新兵的现在就是老兵的过去,从新兵身上可以想象老兵初到荒原的情形,丰富了读者对老兵形象的理解。
2.小说始终把荒原风景描写融于故事的讲述当中,有什么好处?请简析。
3.老兵原本有名字,但最后留在疏勒河故道的墓却是无名的,小说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简析。
2020-11-13更新 | 1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