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102841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新时期文学批评最重要的理论话语“回到文学本体”,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呢?我认为,主要是致力于以西方叙事学为参照,来探索中国文学叙事的民族化道路。

这种探索使中国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的理论探索具有民族性特质。而把叙事形式纳入到当下时代的伦理诉求之中,则展现了中国文学批评在“回到文学本体”探求上涵括“时代性”的雄心。

80年代中期以来,处于本体论阶段的“回到文学本体”的文学批评理论,在90年代初期文化批评盛行的历史情境下,逐渐具有了新的内涵。文学本体不再是悬浮在空中的楼阁,而是和民族审美文化、伦理诉求结合在一起,90年代中期,理论建构进入到了价值论阶段。

本体论主张把文学看做是“自足体”。从本体论的角度来探讨“回到文学本体”,在肯定了文学作品、文学形式、语言的本体的同时,架空了文学与社会、历史以及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使文学成为空洞之物。这样的文学观念也脱离了中国文学传统。这种“回到文学本体”的探讨方式,不仅失去了文学审美意蕴,也失去了读者与社会功能。批评家们很快认识到了从本体论的角度来探讨文学本体的思路,脱离了中国文化语境;虽然文学语言是文学的本体,但是它无法彻底自足。具体到中国文学语言来说,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图像性的诗性特质,中国的文学语言是中国传统汉语诗性特质的呈现。这样的批评观念最终催生了中国文学批评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层面上,来探讨文学语言,也使中国汉语文学获得了宏阔的历史文化支撑。而在叙事形式等层面上,批评家们也日渐认识到,中国文学的叙事形式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致力于以西方叙事学为参照,走上了探索中国文学叙事的民族化道路。一方面,以西方叙事学为阐释资源,发现了中国叙事学与西方叙事学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中国文学批评借鉴西方叙事学的概念、思路,探究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叙事学发展的历史之路。这两方面的探索把西方学者所热衷叙事学的概念、术语、思路纳入到中国民族叙事的范畴,提炼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叙事学思想。这种民族化的叙事学探讨既摆脱了叙事形式本体论的空洞性,也找到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化道路。叙事学的中国之路的民族化探索,使中国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的理论探索具有民族性特质。而把叙事形式纳入到当下时代的伦理诉求之中,则展现了中国文学批评在“回到文学本体”探求上涵括“时代性”的雄心。

当文学从“写什么”转向“怎么写”之后,文学创作就成为不及物的写作。文学创作也就丧失了时代的温度,自然也无法体现出时代之思与时代之忧。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文学批评开始注意到文学的时代责任。文学创作要回应时代问题,正视读者精神需求,体现人道主义光辉,逐渐成为9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批评的主要话题。不过,和以前的文学批评不一样,这个阶段的文学批评是从文学本体出发的,而不是重蹈文学工具论的覆辙。批评家们着眼的仍然是文学本体,也就是说,文学语言、文学形式、文学结构、文学叙述仍然是文学批评的核心话题。只不过,不再把文学叙事、文学语言、文学结构悬置在真空之中,而是给它们填充了饱满的人性的、人伦的内涵。

(摘编自《文艺报》周新民《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回到文学本体”批评理论探索经历了从本体论到工具论再到价值论三个阶段。
B.中国文学批评民族化的叙事学探索是以西方叙事学为参照,并赋予民族化的内涵。
C.中国汉语文学获得宏阔历史文化支撑是文学批评从文学本体语言角度探讨文学语言。
D.“回到文学本体”中的文学本体指文学作品,包括文学叙述、文学语言、文学结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对从本体论的角度来探讨“回到文学本体”的分析主要采用正反对比论证。
C.文章的中心论题是中国“回到文学本体”的文学批评理论价值论建构过程。
D.文章以汉语表意性、图像性的诗性特质为例来论证文学语言无法彻底“自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体论角度探讨“回到文学本体”的理论被中国文学批评界完全否定是因为它脱离了中国文学传统、文化语境。
B.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要有温度,回应时代问题,正视读者精神需求,体现人道主义光辉,反对不及物的写作。
C.文章认为,文学批评的时代责任感是要通过批评来引导作家关注现实,创作出具有时代之思、时代之忧的作品。
D.中国“回到文学本体”批评理论的价值主要在于开创了一条中国文学叙事的民族化道路,丰富了文学批评的内涵。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周苇风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因为口吃,不喜言谈。曾数次上书进谏韩王,却不被采纳。但他的文章传入秦国后大受欢迎,秦王甚至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中,韩非与老子合传,同传中还有庄子和申不害。庄子和老子是道家人物,韩非和申不害为法家人物。司马迁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最初流行于齐国稷下学宫。它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又强调“道生法”,要求统治者“虚静谨听,以法为符”。作为儒家学派的一员,荀子曾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思想难免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他清醒地认识到,礼的施行无法完全依靠“克己”来实现。于是,便提出了礼法并举的思想。理解了这个学术背景,司马迁说韩非“其归本于黄老”也就不奇怪了。

《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两篇,顾名思义是解读《老子》的专著。从这个角度来看,韩非可以说是早期研究《老子》的专家。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客观自然规律。韩非接受了老子对道的阐述,承认道决定宇宙万物的演变。同时,老子认为道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对此,韩非则进一步发挥,强调道是变化的,天地也是变化的,人也在不断变化中,整个社会都在变化。由此,治理社会的方式和方法自然也应该变化。但是,韩非也非常重视道的稳定性。道的稳定性在现实中表现为法。法是依道建立起来的,人人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更改。

《老子》曰:“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一思想到了申不害和韩非手里,则发展为以权术驾驭群臣,也就是术。韩非对以进为退、暗藏杀机及权谋的运用,可以说是津津乐道。《韩非子》就明确提出:“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春秋战国时期,残酷的现实使法家意识到,人君的威胁主要不是来自民众和敌国,而是来自臣下。所以,申不害和韩非都主张术应该隐藏在君主心中,不能为臣下窥破。术有权术的含义,但法家的术不仅仅局限于权术的运用。《韩非子》认为,所谓的术就是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明确职责并严加考核。这样,君主就可以操生杀之柄,督促群臣尽力工作。

人们在谈论法家时常常商、韩并举,认为韩非的思想是商鞅的继承和发展。确实,韩非认同商鞅富国强兵的种种举措,也主张建构一元化社会控制体系。然而,在继承商鞅法治思想的同时,韩非更加关注稳固社会秩序的永续。韩非和商鞅都认为,社会秩序的稳固在于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但是,商鞅对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具体措施缺少详细论述。韩非批评商鞅知法而无术,认为商鞅的种种富国强兵之举因“无术以知奸”,最终只能“资人臣而已”。由此,韩非尽力鼓吹权术,以弥补商鞅的不足。

不过,既然有驭臣之术,就会有欺君之方。尔虞我诈,你争我斗,反而加剧了政权的不稳定性。秦始皇后期迷信权术,为了让人觉得自己威严、神圣和神秘,长期疏远大臣,这就给了赵高弄权的机会。二世胡亥即位后,继续沿用秦始皇的做法,最终连刘邦逼近咸阳的消息都被权臣蒙在鼓里,可以说是自吞玩弄权术的苦果。

(选自《解放日报》2019.08.06)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因为口吃,他不善言谈,于是用上书的方式进谏韩王,可是韩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B.荀子曾在稷下学宫做祭酒,深受黄老思想影响。他提出礼法并举,是因为他认识到依靠“克己”不能实现礼的施行。
C.老子的某些思想到了申不害和韩非手里,发展为术。韩非对以进为退、暗藏杀机及权谋的运用,可以说是津津乐道。
D.以术驭臣,以法治民,缺一不可。韩非批评商鞅知法而无术,认为商鞅的种种富国强兵之举最终只能“资人臣而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论证了韩非子思想中的“法”与“术”都取法自老子思想这一中心观点。
B.文章前三段论述的重点是韩非“其归本于黄老”。黄老学派对荀子的影响这一学术背景是论述的基础。
C.文章论述韩非子的“法”与“术”的观点时,强调其源于老子思想,又有所发展,也指出了“术”的利弊。
D.文章采用多种论证方法,既有因果论证,又有引用论证,既讲道理,又举事例,论证语言清晰,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学派在战国时期形成,将道德和刑名并举,既推崇“无为”,又重视法治,其思想对儒家学者也有一定的影响。
B.韩非子有两篇解读《老子》的专著,对老子阐述的道不仅接受,还有进一步的发展,他可以说是最早研究《老子》的专家。
C.春秋战国时期,残酷的现实使申、韩意识到人君的威胁主要来自臣下,因而主张术应该隐藏在君主心中,不能为臣下窥破。
D.君有驭臣之术,臣也会有欺君之方。君如果迷信权术,就可能给权臣弄权、蒙蔽君王以机会,自吞玩弄权术的苦果。
2020-03-21更新 | 2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早在17世纪就已传入欧洲。1687年,法国巴黎出版了首部拉丁文本的《中国哲学家孔子》,该书在之前耶稣会士译作的基础上编译而成。之后根据该书又出版了其他语种的改编本或节译本,其中最早的有《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关于孔子道德的信札》以及英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其实在这几部作品发表之前,贝尼耶于1687年就已经完成了《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法文全译本《论语导读》,其全名为《孔子或君王之道,包括中国古代皇帝和官员政治统治特有的道德原则》。但遗憾的是,同年贝尼耶因中风去世,该部译著的出版工作便被搁置下来。

对比这四部作品,仅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关于孔子道德的信札》和英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箴言》都强调了孔子在道德层面的影响,同时后两者还保留了拉丁文本中孔子作为哲学家的一面。而贝尼耶则完全改变了对孔子的定位,强调的是孔子思想的科学性和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某些学者认为贝尼耶曾希望服侍于国王左右,但近十年的国外生活已使他与当时法国的政治和社会脱节。仕途上的失败使他只能在精神层面幻想自己能辅佐国王。所以他翻译《论语导读》的目的是希望能用中国的智慧来培育欧洲年轻君王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正如他在序言中所坦陈的:因为我真诚地热爱着我的国王和我的祖国,所以我认为这些伟人或许能成为我们年轻君主的向导和楷模。

不同的翻译目的也导致不同的译本在结构和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贝尼耶将拉丁文本中《大学》和《中庸》的内容进行了重组,以使文章的表述更为流畅。在《论语》的译文中,贝尼耶保留了对话的方式,但将大部分的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叙述有时是从译者的角度,有时是从暗含的某个人物的角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复调的效果。他用中国先贤的格言来揭示法国社会的问题,唤起人们对仁德治国、礼法治国、礼乐治国等问题的思考。

其次,贝尼耶在法译本中删减了拉丁文本中的大量注疏。《中国哲学家孔子》以张居正的《四书直解》为底本,并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做补充。在翻译过程中,耶稣会士不仅保留了这些中国学者的注解,还补充了自己依据《书经》《诗经》等经籍而撰写的大量释义,以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这两类注解分别用正体和斜体呈现,以示区别。而贝尼耶只保留了那些在他看来对于理解不可或缺的条目,也无正体和斜体之分,其目的是使读者更加专注于儒家思想本身,专注于法国的王公贵族们可汲取的精神食粮。

贝尼耶的这部译著首次将儒学与稳定国家政治的理念联系在一起。2015年《论语导读》由费林出版社在巴黎首次刊行。2020年底,《论语导读》的手稿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经过三百年的流转,它终于抵达了最初想要探索和发现的国度。这部稀世之珍见证了中法文化源远流长的交流史,展现了不同文明的相互启迪与共同发展。

(摘编自吕颖《法译本<论语导读>的创新意义与时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贝尼耶对《中国哲学家孔子》的翻译早于欧洲其他几部译作,但当时未能立即出版。
B.或许因为仕途失意,贝尼耶改变了对孔子的定位,有意强调其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
C.贝尼耶在翻译《论语》时,通过改变叙述者的角度,让译文具有了一种复调的效果。
D.贝尼耶对《论语》注疏的处理不同于其他版本,希望读者更加专注于儒家治国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论语导读》序言中的文字,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贝尼耶的翻译目的。
B.文章从书名角度对四部作品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贝尼耶译本不可替代的时代性。
C.作者重点关注了贝尼耶译本与同期其他译本的差异,突出了这部作品的创新意义。
D.作者着眼不同文明交流的背景,既关注贝尼耶译作的特点,也强调了其文化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传入欧洲后,人们最初大多是从哲学和道德的层面来理解孔子及其学说的。
B.贝尼耶认为,孔子学说不仅能揭示法国社会的问题,也能为稳定国家政治提供帮助。
C.耶稣会士根据自己理解而撰写的释义可能并不准确,因此贝尼耶进行了大量的删减。
D.贝尼耶的译著是中法文化交流的象征,作者高度评价其手稿入藏国家图书馆的做法。
2022-01-25更新 | 1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论辩说理中,很少有人能直接说服对立一方。这并不表示他论证乏力,而是因为,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因此,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僵。

极端的越说越僵,这种情况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较少发生。这是因为辩论者在辩论中,理是说给“第三方”听的,而不是说给对立方听的。以第三方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便是英国哲学家图尔敏对公共说理的一大贡献。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为着眼点的。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却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方听众。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这么做是为了说服中立的第三方——法官或陪审员。

图尔敏论证模式包括主张、保证、论据、支持、语气和反驳等要素。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理由、中介保证、理由的理由、对保证的支持等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说理一方必须为此做好准备。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方(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都不相同于形式逻辑论证。

形式逻辑的论证是以说理结构为准的,对于说理的具体听众以及他们的疑问并不关注。然而,这些恰恰是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心的。例如,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张三打篮球,所以他个子一定很高。从形式逻辑的论证来看,这个说法是可靠的。但是,实际上张三个子不一定很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本身并不可靠。

图尔敏论证模式要求辩论者在说理时,要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法庭上,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方听众。而在公共说理中,第三方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方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说得多么头头是道,在第三方眼里都是不值得尊敬与信任的人。

总之,在公共辩论和争论中,避免对立双方越说越僵的机制是普遍具有教养的公众所发出的舆论。他们以理性、客观和冷静的第三方身份来进行仲裁,而不是像情绪化的“粉丝”那样狂热地崇拜和偏袒一方。粉丝以“哄客”(起哄,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的面目出现,习惯于用暴力的话语来表现自己的立场。在哄客成群的地方,论争者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第三方听众,双方直接顶牛,越说越僵,最终变成仇寇。

(摘编自徐贲《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辩说理者常常强化自己一方而忽略软化对方,容易导致双方越说越僵。
B.公共说理的一方,应陈述立场和理由并质疑对方,以获得更多民众支持。
C.相比图尔敏论证模式,形式逻辑对说理对象不够重视,因此说服力较弱。
D.从说理结构上看来很可靠的形式逻辑,在公共说理中不一定能说服他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逐层深入,从为何向第三方说理、如何向第三方说理等层面展开论证。
B.文章将图尔敏论证模式与形式逻辑进行比较,以说明该模式的优势与特点。
C.文章将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比较,以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
D.文章举粉丝起哄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在公共说理中第三方听众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会从对方和第三方的角度完善自己的论证,可以大大提高公共说理的效果。
B.公共说理的结果是否公正取决于第三方是否具有中立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
C.在好的公共说理中,说理双方在陈述观点、质疑对方方面应拥有均等的权利。
D.建设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有赖于培养具有教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国民。
2020-04-13更新 | 1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