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8 题号:103122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咖

公司里大家都叫他“马斯特”(简称“老马”),这么叫老外也听得懂,就是“大师”的意思。他是危机管理大师,说明白话,就是公司哪里碰到了麻烦事哪里就该他出现。

营运团队已不止一次报告他有关“艾米莉咖啡馆”的事。不晓得为什么,他们对待英资连锁竞争对手从来心平气和,却对这名不见经传、独此一家经营的个体小咖啡店气急败坏,如临大敌。“老马,你得注意这家小店。”中国区营运副总裁敲着大班桌对他强调,“一个女人的小店,简直是直插我们心脏的匕首。”

他笑了:“哪有这么严重?我先去看看。”

答应归答应,他把这件事忘记了三周,记起来时正逢周末。

走过琪葩,没看见艾米莉咖啡馆;他走回琪葩,走过另一侧再看,也没艾米莉咖啡馆。大家不是告诉他艾米莉咖啡馆和江宁路琪葩贴隔璧开着吗?他跑到马路对面朝这边张望,琪葩里人头攒动,他每看到这一幕,就觉得不可思议。无论是那些炸鸡店还是琪葩,你到美国看看,店堂里都冷冷清清,一来中国业务就蒸蒸日上,可是按理说喝咖啡又不是中国人的习俗!当然,他作为高级雇员,受惠不少。再朝两边望,半天才恍然大悟:艾米莉咖啡馆是家螺蛳壳子小店,店面就一扇门的宽窄。

他推开镶着描画玻璃的法式弹簧门,往里一看,这咖啡店真是太小了。若不算柜台边放的五只酒吧高椅,整个店堂里只放下七八张标准咖啡桌,最多能客二十多位客人,能挣什么钱?

一个女人在柜台后面招呼他:“这是法式咖啡馆,请随便坐。”

他大大咧咧撩起西服下摆往吧台一坐,愣了:没看见任何琪葩用来做咖啡的设备。不过,不得不承认整个吧台和墙边的制作空间设计得好,既艺术又怀旧,有两三样老式咖啡机,虹吸、手冲和法压之类。墙上一块小黑板,花体字写着法文咖啡名和英文咖啡名,然后是细巧的中文繁体字。他笑笑:“我想要琪葩那样一大杯摩卡。”

女人温柔地笑道:“不卖那种东西。又是奶又是糖浆,对你身体能好?这里只做法式清咖啡,有法压壶,有蒸汽滴注,有虹吸,也可以手冲。我们的咖啡全部都是世界各咖啡产地原装,请人从产地代购来的。当场磨豆子。”

女人的眼睛很大,不过无神,眼睛下面有黑眼圈,肯定是没好睡眠的人。他突然觉得她的模样已显出琪葩大公司的力量,任何一只放进狮子笼里的小白兔都不可能心旷神怡。

他想了想,对这女人笑笑:“那我不懂了,你推荐我一款好了。”

一股既浓郁又忽而清淡的热气飘过来,他的鼻翼自然扩张了几下,深吸一缕古巴咖啡的气息,和他在公司闻惯的焦香咖啡味不同。女人端上一只小杯子,带小巧白托盘,咖啡面上凝一层棕色油脂,袅绕着浓浓热雾,香得他喘不过气来。

她笑笑:“您第一次来?第一次不收费,这咖啡我请客。”

他端起咖啡喝了一口,咂咂嘴:“这怎么好意思?东西都是代购来的,成本不小,我不能白喝。”

他凝神看看四周,几位客人面前都是一样的小咖啡杯子,没有琪葩里头那种白白的肥大得像白萝卜似的便携式纸杯。桌上没糖包,也没奶精和牛奶小罐。

女人观察他的眼神:“我们这里咖啡拒绝牛奶,更不要说奶精呢!至于糖么,有是有,不建议放,咖啡自有风味。”

“真有你的。”他笑了,“你这个店,和旁边琪葩分得很清呀!”

“不需要分。”女人斩钉截铁。她眉毛因厌恶拧了起来,“这里是咖啡店,那边卖奶糖混合剂。”

两年后一个春天的早上,敏感的街坊喊道:“快看!艾米莉咖啡馆!又是贴隔壁,又是小门面!”《大城晚报》当晚就发出报道《艾米莉清咖复活记》,还有艾米莉的照片,黑眼圈淡了,眼神也明亮些。她对记者说的话是:我现在明自为什么人家不和几百家连锁店斗,只要灭掉艾米莉。是的,这是咖啡世界的意识形态斗争,我现在学乖了些了……由于艾米莉重出江湖,老马必须为他两年前给公司出的“馊主意”接受质询。他向集团法务部门和营运部门出示了他亲自拍摄的新艾米莉咖啡馆广告文本:我们现在也有奶咖/新西兰飞行鲜奶/要奶你自己加。他的申辩词是:该私营咖啡馆在我们的努力下更新了经营理念,严格说艾米莉已经放弃了和琪葩相对立的“无奶无糖”经营原则,所以,特别考虑其微小(仅两家)和不盈利的状况,可以认为该企业对琪葩没任何竞争性威胁和理念性对立。综上所述,两年前溢价收购其旧店是一次成功的危机管理投资。

老马没有受到惩罚,当然也没得到褒奖,他只是在他漫长而成功的职业生涯中又过了一关。

(摘编自禹风小说《莎蛙菲荷咖啡馆》)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直插心脏的“匕首”作比喻,表明中国区营运副总裁意识到艾米莉咖啡馆对琪葩有很大威胁。
B.老马建议集团溢价收购艾米莉咖啡馆,说明他也认为艾米莉咖啡馆对琪葩有--定威胁。
C.敢将咖啡馆开在琪葩连锁店的隔壁,说明艾米莉对自己的咖啡很有信心。
D.结尾写老马“又过了一关”,说明公司接受了他的申辩,不再将艾米莉咖啡馆列为竞争对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答应去看看艾米莉咖啡馆,却忘记了三周,既表现了老马心里并不在意,也在情节上形成波折。
B.写营运团队反复报告,而且气急败坏,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交代了老马重视的原因。
C.“我们现在也有奶咖”的广告与艾米莉说自己现在“学乖了些了”形成呼应,表明她放弃了自己的咖啡理念。
D.小说以神态动作配合人物语言,写艾米莉对琪葩咖啡的厌恶,表现了艾米莉直率的性格。
3.文中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老马寻找丈米莉咖啡馆的过程,有何作用? 
4.小说是如何展现艾米莉咖啡馆的特点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

陈彦

终于,由宁州剧团青年演员汇报演出的《白蛇传》,要在北山登台亮相了。

这次登台前,古存孝、周存仁、裘存义三个老师,偷偷叫上易青娥,还专门到舞台上祭拜了一回呢。他们买了香表,还弄了四样糕点,跪在一个老爷像前,磕头烧香地禀告了再三。

正式演出头一晚上,他们还看了另一个团的《白蛇传》,演白娘子的,技巧不过关,在《盗草》那折戏中,先是宝剑连连失手,后做“倒挂金钟”,用嘴衔取灵芝草时,立脚不稳,又一个趔趄,掉到了“岩下”。让观众拍了多次倒掌。尽管坐在易青娥身旁的惠芳龄一再说,看了他们的《白蛇传》,咱们就更有把握了。可易青娥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尤其是苟存忠老师不在了,她感到哪里都不踏实。

演出第一天晚上,只有半池子观众。朱团长还一再到后台解释说,会演时间长了,观众都看疲了。朱团长说:“咱们不怕,稳扎稳打朝下演就是了,出水才看两腿泥哩。”古存孝老师也说:“咱宁州不拔会演的头筹,我古存孝就不再回去混饭吃了。不过,也不敢轻敌,我送大家八个字:“既要胆大心细,又要淡然提气。”有那好事的说:“古导,这好像是十二个字。”古存孝骂道:“光会给老师挑刺。”

这天晚上的演出,还真给成了。用朱团长的话说:“今晚的演出,就跟最好的缎子被面一样,没掉一根纱,没脱一丝线,是真真正正的无瑕疵演出。”

从第一场起,掌声几乎就没断。有人统计说,整场演出,观众一共给了一百三十二次掌声。

易青娥没有想到,她一出场,就迎来了碰头彩。这是最提振演员信心的鼓掌。惠芳龄赞美她说:你今晚妆是化得最漂亮的。就连周玉枝也来给她帮忙提眉、包头丫。这就是剧团,看着平常为角色你争我斗的,可一旦到了重大演出,就到处都能看到“一股绳”的相向紧搓场面。所有武打戏都配合得十分默契。就连《盗草》中那些难度最大的高台技巧,她与十几个守护“神鸟”的搏斗、拼杀,都没有出现任何闪失与纰漏。她始终记着苟师父的那些话:

“主角,演一大本戏,其实就是看你的控制力。哪儿轻缓、哪儿爆发,都要张弛有度,不可平均受力。稳扎稳打,是一个主角最重要的基本功。自打你出场开始,你就要有大将风范。这个大将,不是表面的,而是内心的。虽然你易青娥只有十八岁,但必须有十分成熟的心力、心性,你才可能是最好的主角。”

因此,面对一次次高难度动作的挑战,易青娥都真正体现出了艺高人胆大。几板大的唱腔,尤其是在打斗后的抒情唱段,她都处理得气韵贯通,收放自如。《断桥》里的那段核心唱,甚至引发了二十几次掌声,几乎是一句一个好,有时是一句几个好。可惜的是,观众太热情,鼓掌不当,把她觉得最低回、最能表现换气技巧的几个细腻处理,全然淹没了。

在送苟老师回宁州安葬时,易青娥还去看了胡彩香老师。胡老师正担心着她在地区的演出呢。把娃哄睡着后,胡老师就给她又指导了几处唱,说关键是把情融进去,咋唱都是好听的。胡老师还说:“有些人嗓子条件不好,唱不好,有情可原。有些人嗓子好,唱出来也不好听,为啥?就是只图唱高、唱厚、唱宽,把拖腔愣朝长地拖呢,而忘了情,忘了当时唱那板戏是为了啥。唱戏唱戏,关键是要入情,入戏。只有入了情,入了戏,唱出来那才叫戏呢。”

易青娥对武打场面,反倒是有把握的,因为平常练得多。而对唱腔部分,心里还总是有些胆怯。但这天晚上,她突然感到,几乎所有唱,都有点像苟老师和胡老师说的那样,是被她“拿捏住”了。

演出终于结束了。

紧接着,就有好多人都拥上台来了。大家拉着她的手,不仅赞不绝口,而且问长问短,她是一个字都回答不上来。后来她才听说,那里边有领导,还有从省上请来的好几个大名角儿、大导演,他们都是来当评委的。

她听里边有一个老师大声喊叫说:

“这个易青娥,在整个秦腔界的青年演员里,都属挑梢子的。没想到人才出在县剧团了,难得,难得呀!这可算是秦腔界的一件大幸事了!”

让易青娥没想到,也让整个宁州剧团没想到的是,这个戏,在全区会演拿了“头名状元”后,地区领导竟然不让走,又让扎住在北山演出了一个多月。

看戏,本来好像是上年岁人的事,结果,宁州剧团在那里创造了奇迹:竟然把大量年轻观众吸引进了剧场。

(节选自陈彦“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角》,有删改)


【注】①汇报演出:简称“汇演”,即各单位的文艺节目集中起来,单独或同台演出。具有汇报、互相学习、交流经验的作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别的剧团演出《盗草》演员有失误和观众拍倒掌等情节说明这折戏演出难度较高,容易出现一些技术失误,这为后文易青娥演出这折戏时所做的努力作较好的铺垫。
B.朱团长的话很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特别是他用缎子被面的平滑、柔软、漂亮比喻演出的成功,用没有掉一根纱、脱一丝线来比喻这次演出没有任何瑕疵很有生活气息。
C.古导的“淡然提气”、苟老师的“成熟的心力、心性”、胡老师的“人情、人戏”集中体现了戏曲表演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即演员要淡定自信、把自己当做是剧中的人物。
D.“演出终于结束了”的“终于”表现出宁州剧团在这次汇演中《白蛇传》演出结束取得好成绩后大家松一口气的状态,照应了开篇的“终于”,表现剧团对演出成功的自豪。
2.作为宁州剧团青年演员汇演节目《白蛇传》的主角易青娥,在整个汇演过程中有什么明显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和分析。
3.宁州剧团青年演员汇报演出的《白蛇传》成功的根源是什么?请结合小说说说你的理解。
2021-04-20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隐居的时代(节选)

王安忆

文本一:

在这沉闷的乡村里,竟然隐藏着那样的人和事,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与乡村的环境融合在一起,看上去是同样的自然,好像他们早就加入了乡村的历史。乡村的生活就有着这样强大的润染力,它可将任何强烈的色彩润染,这润染性足以使一切突兀的事情变得平淡和日常。就这样,我在我插队的大刘庄,遇见了黄医师。

黄医师是蚌埠下放的医生,我们庄的农民都称他为“医师”,而不是“医生”或者“大夫”。黄医师是名医,专治五官科。许多病人从老远的地方,坐车坐船再加步行,走过一个庄子打听一个庄子:大刘庄在哪?他们就这么终于来到大刘庄,走进黄医师的小屋,向他求诊。黄医师的小屋很小,只一间,顺山墙放一张床,就差不多满了。他的床,架得很高,是一张宽大的床,床上铺了特别洁白的床单。他就在床沿上侧身坐着,一只手撑着床,另一只手放在架起来的膝上。病人呢,坐在床前的椅子上,述说着病状。这样子一点不正规,倒是很家常。黄医师听得也并不专注,提问很随意,有时候还会岔开话去。这情景说是看病,不如说是诉苦。诉说的人是不经意的,听的人也不怎么在意。来的人大都是口讷的农民,三言两语便无话可说,吃苦对他们又是常事,于是就止了下来。黄医师并不急着打发他们,似乎有他们陪伴也好。他也不是善言者,加上心情抑郁,就常常是彼此都默着,在这静默里,他们互相像是很了解的,双方都不感有什么压力,就这么可坐半天。

凡是经车马周折,来到偏僻的乡间找黄医师的,都是病症严重的。所以,几乎无一例外的,需要手术。而我们庄没有手术室,医疗队也没有麻醉师、手术护士,手术是不可能做的。最后,黄医师总是说:要到蚌埠做手术。农民往往对手术望而生畏,一听要到蚌埠手术,就更知其不可为了。他们大都是天命论者,心里早已服了病,而到底是看过了黄医师,便都心满意足。那些从合肥、淮北、芜湖,甚至就是蚌埠找来的城里人,则是决心下定,对手术也抱科学的态度。这时候,黄医师就会和他们约定到蚌埠的时间。这往往是黄医师回家探亲的日子。

黄医师回蚌埠探亲很频繁,并且每回都要超假,他是一个恋家的人。我们庄无论干部还是社员,从来没有指责过黄医师的不遵守纪律。农村本来就是散漫的,何况人们都同情黄医师的境遇。一个人在此地,不会挑水,不会烧锅,也不会洗衣。人们看见黄医师在塘里将一件衬衣越洗越脏,塘水则越来越浑。他不会将衣服铺在水面上,而是让衣服一径沉下去,挽起塘泥。他是干大事情的,去塘里洗衣,实在凄惶得很。

大队开会,通常要等天黑到底了,才能正式开场。大队会计凑着油灯的一豆光亮,读着文件或者报纸。农人们在黑影地里打盹,抽烟。劣等烟叶燃烧出呛人的气体。时间其实并不太晚,可乡间的没有照明的夜晚总是特别地黑,又特别地静。在这满房间的黑影里,有一具高高的影子矗立着,那就是黄医师。他搬来他房间里的那把椅子,虽然只是把普通的椅子,可周围的农民大都是蹲在地上,或是坐在小马扎上。因此,这把椅子就显得格外突出。黄医师高高地坐在椅上,双手笼在袖子里,这倒和农民的习惯相合,他架着腿,笼着的手搁在膝上,很安详。听着会计用乡音一字一句地读官样文章,四周鼻息声起伏,有一种昏沉的安宁。谁会知道在这座黑暗的乡村里,有一个黄医师呢?

(有删改)

文本二:

隐居指人们由上海来到大刘庄、五河县城进行隐居的生活,包括医疗队的医师、下乡的知青、大学生及资产阶级右派。但无论是医师之间还是大学生之间都有着共性:他们之间有着些默契,从不互问来历:他们都是独往独来,自己在自己的屋里,互相也不参与。时间长了,难免会露一些端倪,也不要紧,谁也不干预谁的事,依然我行我素。那师范学院体育生与黄埔老生结成莫逆之交,那“老黄埔生红了脸,眼睛里也有了水光,有些倾心相告的意思,结果还是什么也不说”。

他们多的是心的孤寂,他们内心有着自己的隐忍,是对那时代的无可奈何的忍受。“我们良善地期望去打开一扇扇紧闭的心库,好安慰寂寞的心。我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孤独是不留一线缝隙的,他们将孤独坚持到底,永远居住在黑暗的影地里,这就叫隐居。”

在那个时代被下放到农村的知青是无奈的,无法选择的,他们被禁锢在那小天地里,更重要的是他们心灵的禁锢,荒凉。在这一个时期里,青年们普遍热衷于以文学来表达思想和心情,一是因为这时的青年大都是苦闷的,前途茫然,这茫然倒不是如“五四”的那样,徘徊式的,无从选择与决定;而是没有选择,一切都难由自己决定,束手无措的。然而他们却仍有着大城市的优越感,张扬着,不受拘束地过着自己的隐居的生活。“那阵子,我们这些下乡知青,在农机厂拥来拥去,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吃饭时则挤在最前面,一买一大堆,以至后来的人都没了菜。人们都对我们侧目而视,背地里闲话也很多。可我们不管这些,老实说,我们压根儿没把这破厂放在眼里,也没把这破县城放在眼里。我们我行我素。”二是对精神的追求则是近于痴狂的。在文学的资源相当匮乏的情景之下,他们的精神却分外积极地活跃着。他们为弥补精神的荒凉而不懈追求着,不只读书而且写作,他们不是书写历史的,他们书写的只是些随风而逝的私人生活。他们就在那文化贫乏的年代精神活跃着,为消除精神的饥渴而奔走着。

(节选自王安忆《读书笔记》)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虽没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但用“插队”“下放”等词语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我”和黄医师是“知青”“知识分子”的身份。
B.作者先介绍黄医师是蚌埠名医,又通过农村和城市的病人不远万里、几经周折来向他求诊的情景,多角度反映黄医师的医术高明。
C.“油灯的一豆光亮”,一个“豆”字既是量词,实写灯光微弱,又将知识分子们在特殊时代里坚守自我比成暗夜里的光亮,具有象征意义。
D.黄医师在开会时会将双手笼在袖子里,和当地农民们习惯相合,这一细节照应开头,是乡村生活的强大润染力的一种体现。
2.下列对文本二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居的人们虽然承受着心灵的寂寞,但仍不互相探问来历,也不彼此倾心相告,心灵上的戒备会加深这种寂寞。
B.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知青们的“苦闷和茫然”与五四青年的“徘徊”都是时代的剪影。
C.文本中所谓的“隐居生活”就是指下乡知青们行事张扬并且我行我素,经常聚在一起拥来拥去,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的生存状态。
D.虽然文学资源匮乏,大多青年也没有放弃对精神的追求,哪怕是对个人生活的书写,也属于那个文化贫乏年代的一种精神寄托。
3.文本一中的画线句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黄医师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4.有人评价王安忆《隐居的时代》是种“对无诗意时代的诗意追忆”,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2021-11-20更新 | 4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邢兰

孙犁

我这里要记下这个人,叫邢兰的。

他在鲜姜台居住,家里就只三口人:他、老婆、一个女孩子。这个人,确实是三十二岁,可是,假如你乍看他,你就猜不着他究竟多大年岁,你可以说他四十岁,或是四十五岁。因为他那黄藁叶颜色的脸上,还铺着皱纹,说话不断气喘,像有多年的痨症。但你也可以说他不到二十岁。因为他身长不到五尺,脸上没有胡髭,手脚举动活像一个孩子,好眯着眼笑,跳,大声唱歌……

去年冬天,我随了一个机关住在鲜姜台。我的工作是刻蜡纸,油印东西。我住着一个高坡上一间向西开门的房子。那几天正冷得怪。我躲在屋里,把门紧紧闭住,风还是找地方吹进来。我一坐下来,刻不上两行字,手便冻得红肿僵硬了,脚更是受不了。这时,邢兰推门进来了。我以为他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老乡,就请他坐坐,并且说:“冷得怪呢,这房子!”

“是,同志,这房子在坡上,门又冲着西,风从山上滚下来,是很硬的。这房子,在过去没住过人,只是盛些家具。”

“唔,这是你的房子?”我觉得主人到了。

“是咱家的。”他紧接着又向我说,他是来问问我想烧炕呢,还是想屋里烧起一把劈柴。

我便说:“不要吧,老乡。现在柴很贵。”

他好像没注意我这些话,只是问我是烧炕,还是烤手脚。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

我也蹲下去。

他向我说:“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

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去。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

后来,我知道了邢兰的详细情况。他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家境也不好,孩子冬天都没有裤子穿。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

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

邢兰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代耕团是替抗日军人家属耕种的,互助团全是村里的人,无论在种子上,农具上,牲口、人力上,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今年的春耕。而邢兰是这两个团的团长。

看样子,你会觉得他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但在一些事情上,他是出人意外的英勇地做了。

去年冬天,敌人“扫荡”这一带的时候。邢兰在一天夜里,赤着脚穿着单衫,爬过三座高山,探到平阳街口去……

邢兰参与抗日工作是无条件的,而且在一些坏家伙看来,简直是有瘾。

近几天,鲜姜台附近有汉奸活动,夜间,电线常常被割断。邢兰自动地做侦察的工作。每天傍晚在地里做了一天,回家吃过晚饭,我便看见他斜披了一件破棉袍,嘴里哼着歌,走下坡去。我问他一句:“哪里去?”

他就眯眯眼:“还是那件事……”

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有些工作他实在是勉强做去的。

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的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得怕人。他告诉我,他要锯开来,给合作社做几架木犁。

还有一天,我瞧见他,赤着背,在山坡下打坯,用那石杵,用力敲打着泥土。而那天只是二月初八。

如果能拿《水浒传》上一个名字来呼唤他,我愿意叫他“拼命三郎”。一个小个子,腰里像士兵一样系了一条皮带,嘴上有时候也含着一个文明样式的烟斗。

而竟在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怪物”了。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的自成的曲调,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

在晚上,我拿过他的口琴来看,是蝴蝶牌的,他说已经买了二年,但外面还很新,他爱好这东西,他小心地藏在怀里,他说:“花的钱不少呢,一块七毛。”

我粗略地记下这一些。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邢兰“说话不断气喘,像有多年的痨症”,又写他身长不过五尺,“手脚举动活像一个孩子”,说明他体弱、矮小。
B.小说写了邢兰每天拿来当时很贵的柴火给“我”烧火取暖,表现了当时老百姓对革命队伍的无私支援和深厚情感。
C.小说中“我”称邢兰为“怪物”是因为他在大榆树上吹奏口琴,不务正业,在当时严峻的抗日形势中显得不合时宜。
D.小说首尾照应,内蕴丰富,最后一句“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表明了作者对邢兰无限崇敬的感情。
2.文章为何称邢兰为“拼命三郎”?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为视角布局谋篇,这样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0-02-18更新 | 1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