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2 题号:104501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执 着 者

张丽

①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城。

②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通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

③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一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介绍,笔架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子是李先念带领下的新四军第五师建的,做过后方医院。王新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支教,当上了几十个娃娃的孩子王,他的腿就是在冰天雪地里为救学生被野猪追赶咬伤的。

④孩子王正在上课,他一只手拄拐,一只手执粉笔,背影在低矮的课桌前单薄得像悬挂的毛笔。我问他,别的老师来了又走,你怎么能在山里扎根呢?他回答,因为这里贫穷,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我不能眼看孩子们当睁眼瞎,一辈子困在山里……

⑤自那以后,我格外关注王新。听说他娶了一个山里妹子,媳妇每天帮他接送学生,还为留校的学生洗衣做饭烧水;他一个人教5个年级,难得片刻休息;他教过的学生陆陆续续有20多个考上了大学;笔架村也被列入省市扶贫重点村,建了新学校,修了公路。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

⑥新修的公路沿山势盘旋,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绝壁,我的车不时与私家车、公共汽车相遇。陪同我的乡干部说,这路修到村口和学校了,到乡里县里的班车一天十多趟。我把车停在校园里,种种疑虑涌上心头。王新出现在眼前,已是两鬓斑白。他并不带我们参观新的校舍,而是请我们去活动室坐坐。

⑦活动室很干净,有办公桌也有棋牌桌。他边给我们泡茶边说:“我知道你们的来意,咱们是老熟人,我直接交底——这学校有名无实,没有学生。”茶雾袅袅飘散,暮色四合,远山如黛,这样的坦白开场让我无言以对。王新像是自言自语:“城里教学好,娃娃们都跟爸妈在城里读书,有福啊!”我越发困惑,问道:“没有学生?你还保留学校,接受扶贫资金,岂不是……”他摇头叹气,“我并不想欺骗。娃娃们走了,学校空了,我拿退休金落得清闲自在。可有人要把学校拆了建祠堂,我哪能愿意?你还记得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吧?”我当然记得,写的是王新为了两个山里娃不辍学,仍然窝在笔架村教书。文章煽情,连教育局长都感动了,特批过一笔教育经费。“那也是我造假!你看,村里路路通,年轻人一个个像燕子往城里飞,赚了钱在城镇买房安家,老屋空了巢,哪还有学生在这里读书?”他顿了下继续说,“那俩学生是我的孙子,我强留他们读书,并让人去宣传,才保住了学校。”

⑧“你可真行!”我由衷地插了一句。王新苦笑道:“难哪!孙子去年上初中走了,我想学校空着不是个事,就和书记商量,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住进来,可吃住得有钱。要是把学校废了,我也失去宣传利用价值,资金从哪儿来?”我接茬说:“把空置的学校变养老院,挪用教育资金养老,难怪有人举报你弄虚作假!”我把举报信递过去。王新看完,脸涨得通红,急急地说:“这个举报人就是想拆学校建祠堂的,不能让他得逞,学校一定得保住!”我瞅着王新——这个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大山,处处为山民着想的执着者,暗暗为他担忧,就问:“你就不怕处分?”“咋不怕?担心得很哪,可这事不做不行!好在山高皇帝远,又有书记支持,总能化险为夷。这一年扶贫干部来得多,大多到乡里搞个捐赠仪式就收场。难得有进村的,书记带着转悠,搞点野味忽悠走。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哪像你恁认真……”

⑨王新的话让我无语。他看我的脸色沉重,更加着急地恳求:“刘记者,咱村能得到上级扶持是享你的福。这次,你可不能太执着。笔架村以前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现如今仅老光棍就有14个。有的从来没出过山,苦了一辈子,老了没个亲人,咱不能不管吧?你要笔下留情啊,不能让学校没了!”

⑩窗外群山莽莽,雾霭沉沉,我心潮起伏。脑子里翻滚出一个又一个新闻标题:《大山里的老年学校》《笔架村最后的乡村教师》《空校,不空心》《执着者》……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这其中截然相反的心境分别是“兴奋、激动”和“沉重、疑虑”。
B.“教育局、民政局、残联、义工联……总有单位和个人去送温暖。”这既昭示了社会的大爱精神,也说明了王新给笔架村带来的影响。
C.那篇《为了最后的坚守》的相关内容,是王新为了保住学校造的假,他不想将学校改建成祠堂,而是让村里的孤寡老人有个安居之所。
D.“扶贫干部难得有进村的”“连写报道的也只听听汇报”,这反映了当时扶贫干部及记者的浮夸的工作作风,揭示了某些社会问题。
2.小说中的“王新”主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
3.“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爱心菜

侯发山

鸡叫头遍的时候,老王和老伴就在大棚里忙活开了。

等到一畦畦白菜扳倒,老王的头上已经袅起热气,他甩掉棉衣,坐在田埂上歇息。老伴嗔道:“现在还是三九天,能的你?!”

“一干活就不冷了。”老王站起来,顺手拿起一个编织袋,双手张开口子,“装吧,赶早不赶晚。”

老伴没有动,用袖子擦拭一下鼻尖的汗珠:“不能不去?”

老王瞪了老伴一眼:“废话,吐出来的唾沫咋能舔起来?”

“大年三十,人家都是往家跑,你呢,就会唱反调。”老伴一边埋怨一边往袋子里装白菜,“我,我跟你去吧。”

“废话,你又不会开车。”说到这里,老王腾出一只手比画了一下,“咱沈丘离武汉四百多公里,走高速,五个多小时,明个儿准能回,不耽误过年。”

老伴叹了口气,没再多说,她知道再开口也还是废话。

“不中!”老王忽然叫道。老伴吓了一跳,抱着一颗白菜怔在那儿,不知道老王发哪门子神经。

老王瞅着老伴手里的白菜,说:“这颗留下,咱过年吃。”

老伴这才注意到手里那颗菜样子有点萎缩,叶子泛黄,犹豫一下,便放到了一边。再装菜时,就经心多了,专拣那些个头大、菜叶新鲜水灵的。老王叹道:“若不是贷款没还清,其他菜可以搭配一些。”

天刚放亮,白菜全都装上了车,满满当当的,似乎多装一颗都没有地方。老王前后左右看了看,脸上掠过满意的笑容。

老伴迟疑了一下,说:“弄点饭,吃了再走?”

“来不及,路上凑合吧。”老王说罢,扭开车门跳上驾驶室。这时候,他的手机唱起了“我们的大中国啊好大一个家”——是县城百家乐超市的杨经理打来的,让他送一车白菜。

“杨经理,不好意思,今个儿不能给咱超市送了。价钱好商量?再涨价也不能给您,真不是钱的问题……新年好,古得拜!”老王挂断电话,发动车子迎着曙光出发了。

到了第三天,也就是正月初二下午,杨经理从微信上得知,老王是去湖北武汉送白菜了!怪不得不给自己,原来是去发“国难财”了,听说武汉的蔬菜贵得离谱,白菜十几块一斤呢,他这一车菜,差不多有两万斤,乖乖,如此算来,他这一趟没少赚。在杨经理的印象中,老王是一个很本分的人。真是画虎画皮难虎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呐!杨经理气不过,想打电话奚落老王几句,觉得不能得罪老王,毕竟以后还合作呢。一念至此,便开上车去找老王,现在是非常时期,需要备点货。

一到村口,杨经理就给拦下了——一个老大爷戴着口罩,身穿战袍,一手拿柄关公大刀坐在路中间,一手拿个电喇叭,声称外来车辆和人员一律不得进村。

杨经理一边戴口罩一边说:“我是超市的,需要找老王进菜,疫情再严重,咋说也不能影响老百姓的菜篮子吧。”

老大爷举起电喇叭:“老王昨晚才从武汉回来,没回村,也没回家,在他的大棚里自我隔离呢。”

杨经理闻听,撇了撇嘴,心说老王发烧才美哩,谁让他挣昧心钱哩?

老大爷似乎知道杨经理的心思,又补充了一句:“老王可是俺村的骄傲,不要一分钱,往武汉送了两万斤的白菜。”

“啊?”杨经理吃了一惊。

老王的大棚在村外的河湾里,杨经理去过多次。距离大棚还有十多米,杨经理把车停了下来,路当中扯了一条横幅,上边写着“我是武汉返回人员,请不要靠近我”。这时候,在大棚里的老王已经听到车的声音,戴着口罩从大棚旁边的铁房子里出来了,大声说道:“杨经理,啥事?”

“大棚里还有其他蔬菜吗?能否再配一车?”

“黄瓜,番茄,柿椒,都有,差不多能装一车。价格跟其他大棚一样,要不然人家会骂我老王八。”

“可以,要好的,这次不是超市上架,我打算捐给武汉。”

“好啊,你咋送?”

“发物流。”

“别搞那个,还是我送吧,我的车消过毒了,路线也熟悉。”

“好,运费咋算?”

“说啥运费呢,给我加箱油就中。杨经理,老乡要问起,咋说呢?得有个由头吧?”

杨经理歪头想了想,高声说道:“就叫‘爱心菜’吧!”

“啥?包心菜?大棚里没有啊。”

杨经理往前走了两步:“咱们河南是豫,湖北是鄂……”

“啥啊?鱼?鹅?”老王打断杨经理的话:“对对对,都是一个圈子的,一家人。”

杨经理憋不住笑了,摘掉口罩,朗声说道:“咱河南简称‘豫’,‘豫’字15画,湖北简称‘鄂’,‘鄂’字11画,多出来的四画刚好是‘心’的距离!所以,咱送的菜就叫‘爱心菜’!”

老王笑了,指了指路边他的货车。

杨经理转过脸去,这才看到车厢上悬挂着的横幅——“河南爱心菜”。

(《小说选刊》2020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体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鸡叫头遍的时候”开篇,交代了时间之早;“老王和老伴就在大棚里忙活开了”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杨经理以为老王发“国难财”,不给自己白菜,说明杨经理是一个非常时期精明的商人,只看重利益,缺乏善心。
C.小说两次写到老王的笑,“露出满意的笑容”是因为老王觉得自己能够帮助武汉而感到满足,“笑了”是因为杨经理对这车菜的解说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D.“能的你”“吐出的唾沫咋能舔起来”“明儿个准能回”“不中”等富有地域特色有口语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2.小说的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采用独立句成段的形式。作者这样处理有何效果?
2020-06-26更新 | 1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娶新娘的车

川端康成

这个村,只有一辆人力车。

看起来足有150斤重的一个大汉坐在车上,一个豆大的小个子家庭妇女摇摇晃晃地拉着车走。孩子们跟着那个滑稽的人力车,不离左右,:“喂,瘫子胜五郎!”“这不是蚂蚁拉着讨厌鬼么?”

主妇还有些难为情,悄悄地流过眼泪,但是习惯了之后就毫不在乎了。

这主妇每天早晨和傍晚让丈夫坐在车上拉着他去温泉。

丈夫是抬着本村山上伐的木材往山外运的半路上,从崖上跌下来,挫伤了腰。外伤不久就好了,但是腿站不起来。洗温泉能见好吧……但是到达山溪边上那个温泉总有一公里之远,因此,她从遥远的火车站所在地的街上买了这辆旧人力车回来。一个大汉子,既不能把他抱去也不能背去。

因为碰上了山溪也快要干涸的炎热天气了吧。小学二年的女生晕倒在操场上了。必须带她去医生那里,这就需要门板啦,但是哪里也找不到门板。“这事好办极啦!”主妇赶到学校来这么说。“坐我的车去不就行了么?”把那病女孩子放在车上之后,她居然开始小跑起来。纯洁的孩子们很受震动,再没有一个人笑她拉人力车了。后来孩子们有个什么事的时候,学校一定求她出一趟车。

因为温泉的疗效,她丈夫的疼痛止住了,但是挫伤的腿却永远也不能活动自如了。农活全靠这位主妇和她的女儿,丈夫就专门在家里编竹篮什么的。生活上有些帮助,但是主妇却必须干两个人的活,而且还得用车拉着他去温泉。

好不容易把姑娘抚养大,能干活了,可是又不能不嫁出去。女儿完完全全新嫁娘打扮,坐上人力车,她母亲亲自拉着车送去。村民们当然笑口大开。不过这次的笑和以前的笑不同。一丝一毫嘲笑的意思也没有,而是满怀祝贺之意的兴高采烈之笑。从此之后,结婚的人家总是求主妇帮忙,用她的人力车迎娶新娘。人们为主妇那辆古老的人力车起了一个很美的名字:“娶新娘的车。”

它的全部功能还不只娶新娘,有闹病的或受伤的孩子,全是用主妇那辆车往家送。

如今,他们都大了。

有的年轻人就说:“大婶年纪老了不能动了时我就让她坐上我的车,带她去温泉,作为我们的回报。”

1.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到“人力车”,请简要分析。
2.概括小说中“主妇”的性格特点。
3.有人认为小说在“人们为主妇那辆古老的人力车起了一个很美的名字:‘娶新娘的车。’”处结尾好,有人认为还是现在的结尾好。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2021-01-09更新 | 1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银行里的小男孩

[美]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鄙夷地说。

“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你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不够年龄取出他的钱。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而愤怒地质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也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这霸道的混蛋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吼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了。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以误会为主要矛盾冲突,以心理描写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巧设悬念,情节有吸引力。
B.小说通过银行职员帮助保护小男孩的故事,意在展现银行职员尽职尽责、关爱他人、敢于与恶势力作正面斗争的美好心灵。
C.当“我”质疑银行职员提出的规定时,银行职员稍微提高了声音反驳“我”,这一细节意在表明银行职员很生气,认为“我”不该多管闲事。
D.小说构思精巧,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银行职员,以戛然而止式的结尾引发读者的想象。
2.小说中“我”与银行职员的矛盾冲突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请简要概括各阶段的情节内容。
3.简要概述小说中“我”有何性格特点?“我”在小说中起到了何种作用?
2020-04-08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