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104565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

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

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摘编自孟祥夫《有趣的人不苟且》,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平时所说的“趣”,就是让人心中产生心旷神怡感觉的人趣、物趣和天趣。
B.妙趣横生、趣味盎然的文字,是有趣的人所找到的常人公认的趣和乐的产物。
C.趣味需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需对生活、人情世故的洞察和知识阅历的积淀。
D.凡是在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的人,都是思想空虚、毫无趣味可言的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助名人名言和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了趣味的深刻内涵,观点鲜明。
B.文章通过苏轼、沈复和鲁迅的事例,为人们有趣地生活树立了效法的榜样。
C.文章不但广征博引,使行文富有审美厚度,而且语言雅谐并举,十分有趣。
D.文章在论证有趣的人如何收获快乐时提及网上娱乐的现状,有其现实指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品质闪闪发光、得到很高评价的人,必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趣味广泛的人。
B.大凡身处逆境、眼前满是苟且,也能过得兴致盎然的人,多是在生活中有趣的人。
C.对生活没有大爱、没有好奇心、胸中没有大智慧的人,不能称之为有趣味的人。
D.只有自己收获到快乐的同时,也使别人收获快乐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有趣的人。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命灾难和经济损失,也使人困惑、焦虑乃至恐惧。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斗争,阻断病毒传播、控制疫情波及范围是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人类与流行病长期斗争的历史启示我们,在思考疫情防控问题时,除了对付病毒还应超越病毒,探讨其背后存在的人与动物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除了隔离病人还应治理环境,进而思考生态安全的大问题。

如果说疾病是与人类始终同在,并且仍将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那么流行病更是如此,它在人类历史上一直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美国细菌学家和病理学家辛瑟尔认为,刀剑、长矛、弓箭甚至是烈性炸药,对一个民族的命运所造成的影响,都远远不及传播鼠疫的跳蚤和传播黄热病的蚊子,因为它们是传播流行病的媒介。流行病在人类一系列重大事件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包括加速罗马帝国的灭亡、加剧三十年战争的祸害等。同时辛瑟尔批评人类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并斥责人类认为虱子是许多流行病传播的罪魁祸首的观点。此外,辛瑟尔还强调各国在流行病应对中应求同存异、戳力合作。这提醒着人们,在流行病暴发与扩散的历史中,不仅世界上不同人种有共同的命运,而且人类与其他相关生物都有着共同的命运。将它们的故事整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研究整个生态系统。

美国著名史学家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系统梳理了自古以来各类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从探讨人类共同体到探讨瘟疫与人的互动,不仅把疾病纳入人与自然互动共生的历史进程中,而且强调疾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在自然平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类与流行病的斗争从未停歇,学界与社会上普遍认为,人类对地球的关心不够,没能处理好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关系,尤其是对自然界过于贪婪和掠夺,给其他生物带来了生存压力,从而为病毒和疾病向人类扩散提供了机会。2014年出现在几内亚的埃博拉病毒,源于西非国家砍伐棕榈树,驱走了在此栖息的蝙蝠,携带数百种致命病毒的蝙蝠不得不离开赖以生存的家园,四处流浪。这促使有危机感的学者深刻意识到,人类的健康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也使人类面临生存危机,构建生态伦理和生态安全迫在眉睫。

人类与流行病斗争的历史告诫我们,人类与其他生命都是地球上的生物,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有的家园。人类与其他生命处于平衡状态之时,相安无事;如果平衡被打破,人类会饱受痛苦。人类与流行病的斗争只有时间或长或短的鏖战,没有绝对的输赢。因此,人类在流行病防御面前,不仅要通力合作,构建防御疾病命运共同体,而且要突破人类中心意识,构建多样化的生态安全环境。

(摘编自《从对付病毒到重视生态安全——人类与流行病斗争的历史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情防控迫在眉睫,探讨人与动物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生态伦理和生态安全十分的重要。
B.辛瑟尔反对人类中心意识,特别不同意人们所认为的虱子是许多流行病传播的罪魁祸首的观点。
C.史学家麦克尼尔强调了 “疾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在自然平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观点。
D.人类在流行病防御面前,只要通力合作,构建防御疾病命运共同体,就一定能消灭流行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辛瑟尔与麦克尼尔的观点表达对人类共同体的思考,并以埃博拉病毒为证。
B.文章基于现实需要与历史经验提出论点,强调了在流行病防御中应重视生态安全。
C.文章从史学和科学两个角度探讨流行病的防控,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D.文章不仅用准确严密的语言传递观点,也借“四处流浪”“鏖战”等体现了语言的形象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上,传播鼠疫的跳蚤和传播黄热病的蚊子,对一个民族的命运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刀剑、长矛甚至烈性炸药。
B.疾病与人类始终同在,一直是影响人类历史的最重要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让人类恐惧的流行病更是如此。
C.学界与社会上普遍认为,人类对地球的关心不够,就会给其他生物带来生存压力,从而为病毒和疾病的扩散提供了机会。
D.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有的家园,人类不能打破与其他生命相处时的平衡状态,如果平衡被打破,结果是两败俱伤。
2022-03-27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读到的散文多数充满回忆的味道。一次旅行、一场际遇、一位亲人、一只宠物……写作者回到书桌在回想之中开始写作。当然有着具体的情节、场景和片段,但写作者的视角,往往是从终点望向来路;读者清楚或隐约地知道,一切,属于过去完成时态。

我想特别强调这个词:时态。

我们假设,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是从1排列到10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甚至只有345的部分,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小说的情节不断走动,我们仿佛听到金属指针每分每秒制造的尾音,悬念和陡峭的转折随时随地酝酿其中。

散文通常如何处理时序呢?是站在终点位置平行回望,从1到10按部就班地重述,无论1和10之间相距多远,我们总是忙于在事件结束之后,开始事后诸葛亮地讲道理。当小说的时态进行自如变换的时候,作家需要跃起,跳离原地,这时出现了平面之上的点,使叙述多维和立体。许多散文写作者相对懒惰,缺乏弹跳的运动能力,作品平铺直叙,相当于扁平的二维世界。一切,只是为一锤定音的道理做铺垫,所以对从1到10的整个过程,往往进行潦草而剧烈的概括,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只剩干燥、单调和基础的维生热量,却丧失了新鲜的水分和味道。这样的散文写作,形同制作标本。

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即使是回忆体小说,也强调情节和细节带来的效果逼真的还原体验。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做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也许散文更多跟个人经验相关,经验都是过去的,而我们又急于把经验中的提炼出来。

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当读者迷惑:现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是对小说的借鉴吗?我认为不是。问题的核心在于进行时态的介入。随着散文表述时态的变化,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散文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就不像过去那么四平八稳,可能出现突然的意外和陡峭的翻转。少了定数,多了变数;不是直接揭翻底牌,而是悬念埋伏;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而非概括性的总结。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像数学一样有着公式和标准答案,而是具有难以概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尔是唯一的,过程也依然能有多种、多重、多变的解决方案。

我们都知道散文上手不难,写好并不容易。散文的耗材严重。人生的经历密如丛林,开始做家具,很快只能做筷子,后来就只够做牙签的,最后干脆没柴烧了。假设我们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就能够更环保地使用材料。进行时态式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部分缓解散文的资源性匮乏。

就像散文长度的变化不仅是字数叠加,而且带来了重要的结构之变一样。我认为时态之变,也会为散文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也有途中的视角;对于读者而言,散文时态的改变,使他们的角色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散文要表现此时此刻,这使我们不会忽略沿途的风景;现在,连接过去的屐痕,也指向未来的光亮。

(周晓枫《散文的时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进行时态”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手段,他们可以带领读者在仿真的叙述情境中体验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逼真效果。
B.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使散文更像小说,并使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发生相应改变,它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C.以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写作者的叙述不再四平八稳,作品也不再平铺直叙;读者的角色也有改变,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D.表现“此时此刻”,叙写“现在”,强调细节描写和内容虚构,这些是散文创作者所追求的境界,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进行时态写作。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说创作应该遵循“冰山理论”,通常从故事的中间起笔,甚至只有情节的主要部分,将故事的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文字之中,使情节曲折有致。
B.散文时态改变之前,写作者通常会按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从1到10按部就班地重述,作品反映的是扁平的二维世界,整个写作形同制作标本。
C.文学不同于数学,没有公式和标准答案,有的是难以概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尔是唯一的,过程也不会只有一种解决方案,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D.散文时态的变化,可以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可以为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部分缓解散文资源性匮乏状况。
3.上文所说的“叙述多维和立体”在小说和散文中有哪些表现?
2021-06-16更新 | 33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险分配的类型、模式及媒介与财富分配存在着系统差别,但这无法排除另一种可能性,即风险常以阶层或阶级专属的方式来分配。在这个意义上,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存在着很大范围的重叠。风险分配的历史表明,风险同财富一样附着在阶级模式之上,只不过是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顶层积聚,而风险在底层积聚。就此而言,风险似乎不是废除而是巩固了阶级社会。贫困与安全感的缺乏结伴,招致了大量的风险;而收入、权力和教育上的财富却可以购买免于风险的安全和自由。

随着现代化风险的扩散,换言之,随着自然、健康、饮食等日益受到威胁,社会的区隔和界限也就减弱了。客观地说,在其作用范围内,风险对受它影响的人群展现出了平等化效应。在这个意义上,风险社会根本不是阶级社会,风险处境或风险冲突也不能理解为阶级处境或阶级冲突。只要我们仔细审视现代化风险的特殊样式或特殊分配模式,这一点就会变得更加清楚:现代化风险具备一种内在固有的全球化趋势。事实上,食物链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串联起来了。遇到边界,风险下潜而过。空气中的酸性物质不仅侵蚀雕塑和艺术珍品,也早就打破了壁垒,以至于连加拿大的湖水也开始酸化,连斯堪的纳维亚北端的森林也濒临消失。

风险的分配模式包含在全球化之中,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全球化,因为它蕴含了数量可观的政治炸药:风险的制造者或受益者迟早都会和风险狭路相逢。风险在扩散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具有社会意义的回旋镖效应:就算是豪门富户,也难逃风险的侵害。先前的潜在副作用,甚至会回击它自己的生产中心。

让我们以农业为例。从1951年到1983年,德国的化肥使用量从每公顷143千克增加到了每公顷378千克;从1975年到1983年,德国的农药使用量从2.5万吨增加到了3.5万吨。这期间,单位产量自然在上升,却赶不上肥料和杀虫剂的消耗增长。谷物的产量翻了一倍,土豆的产量增长了二十个百分点。相比于化肥农药的投入,农业产量的增速正在递减。这与自然破坏的累进式扩大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农户来说,这种破坏就发生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尤使人痛心。

这种令人忧虑的发展有一个突出标志——野生动植物的数量正在锐减。红色名录记录了物种面临的生存威胁,是官方的死亡证明,而这个名单正变得越来越长。格陵兰岛的680种植物,有519种处在危险之中。草地鸟类的种群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如白鹳、杓鹬和草原石鵖;受到影响的动物还包括地栖鸟类,处在食物链上端的动物如鹰、鹗、蜻蜓,以及那些食物来源日渐稀少而又食性单一的动物,它们常以大型昆虫或植物生长期提供的花蜜为食。

从前看不见的副作用成了亲眼可见的主要影响,以至于威胁到了构成初始原因的生产中心本身。现代化风险的生产沿回旋镖的弧线而移动。这一结果不仅使遥远城镇的儿童身上或母乳内的铅含量急剧上升,也在多个层面上削弱了农业生产本身的自然基础:耕地肥力下降,重要动植物消失,土壤侵蚀危害加重。

这种威胁效应的社会循环可以概括如下: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之下,迫害者和牺牲者迟早都会合为一体。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已经身处险境,我们没有必要再去区分穷人或富人、白人或黑人、南半球人或北半球人、东方人或西方人。威胁的影响只在它发生时存在,而一旦发生,它又将不复存在,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继续存在。因此,这种末日启示般的威胁并没有在威胁的当下留下任何可触摸的痕迹。但生态危机就不是这样了。生态危机甚至侵蚀了农业的自然和经济基础,并因此削减了全体人口的食物供给。这种影响有目共睹,它不仅为自然留下了烙印,也触及了富人的钱袋和权势人物的健康。

回旋镖效应不止表现为直接的生命威胁,它也影响传输的媒介,如金钱、财产和正当性。回旋镖效应并不只是向单一的源头发起还击,它会在总体层面上让每个人都受到相同的损害。森林的破坏不仅造成鸟类消失,也会削弱土地和森林资产的经济价值。城镇或工业区、高速公路或干线公路都会加重周边土地的负担。德国7%的土地是否已经因此而受污染或即将受污染,以至于不再适宜耕种了——这一点仍旧悬而未决。无论如何,这里面的道理是一样的:财产正在贬值,并日益遭受生态意义上的剥夺

(摘编自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何博闻、张文杰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阶级社会,风险常常不像财富一样在顶层积聚,一个重要原因是顶层的阶级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如收入、权力等将其免除或化解。
B.随着现代化风险的扩散,社会的区隔和界限减弱,地球身处险境之中,人类则遭受健康、饮食等方面的直接的生命威胁。
C.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谷物、土豆的产量虽有所增加,但相比于期间化肥、农药的使用,农业产量的增速则正在递减。
D.德国的部分土地受到了污染,不再适合耕种,经济价值削弱,这种严重后果充分说明了此地遭受了生态意义上的剥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阶级社会和风险社会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很大范围的重叠,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把风险处境或风险冲突理解为阶级处境或阶级冲突。
B.食物链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串联在一起了,遇到边界,风险不会消失,而是下潜而过,这说明人们若想逃离风险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C.作为“死亡证明”的“红色名录”正变得越来越长,是因为自然破坏导致野生动植物的数量锐减,格陵兰岛面临生存威胁的物种类型即是证明。
D.农业的自然和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富人钱袋缩小,权势人物的健康受损,这时候再去按贫富、肤色、地域等区分人类已失去了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生态灾难打破阶级图式,无视国界,富商大贾或有权有势者,也难逃其影响。
B.有毒的废料场让良田成了荒地,居民的饮食和当地经济发展都受到极大影响。
C.“风险”这列火车特别偏爱那些位于“欠发达的穷乡僻壤”的小火车站。
D.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大城市中的社会风险越来越集中,公共安全隐患也愈发突出。
4.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加点词语“屋檐”“烙印”的作用。
5.请结合原文中的观点对以下现象加以分析。

巴西的维拉帕里西是一座拥有一万五千人的贫民窟,多数人只能住在不起眼的灰石小屋。1954年,军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繁荣,便吸引一些企业到这里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巴西的石油公司选中这里的沿海湿地作为其精炼厂的厂址。之后,巴美合资的磷肥厂、菲亚特、陶氏化学和联合碳化物公司等也很快到来。不久,这里的多数孩子患了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1984年2月,巴西石油公司七十万升原油泄漏,相关人员无一人生还。

2024-02-28更新 | 3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