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0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陕西 高三 二模 2020-07-29 12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

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

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听说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摘编自孟祥夫《有趣的人不苟且》,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平时所说的“趣”,就是让人心中产生心旷神怡感觉的人趣、物趣和天趣。
B.妙趣横生、趣味盎然的文字,是有趣的人所找到的常人公认的趣和乐的产物。
C.趣味需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需对生活、人情世故的洞察和知识阅历的积淀。
D.凡是在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的人,都是思想空虚、毫无趣味可言的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助名人名言和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了趣味的深刻内涵,观点鲜明。
B.文章通过苏轼、沈复和鲁迅的事例,为人们有趣地生活树立了效法的榜样。
C.文章不但广征博引,使行文富有审美厚度,而且语言雅谐并举,十分有趣。
D.文章在论证有趣的人如何收获快乐时提及网上娱乐的现状,有其现实指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品质闪闪发光、得到很高评价的人,必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趣味广泛的人。
B.大凡身处逆境、眼前满是苟且,也能过得兴致盎然的人,多是在生活中有趣的人。
C.对生活没有大爱、没有好奇心、胸中没有大智慧的人,不能称之为有趣味的人。
D.只有自己收获到快乐的同时,也使别人收获快乐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有趣的人。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以来,小到建立中医馆,大到打造产业研发平台,全国各地不论是政府、医疗机构还是企业,都在积极投身中医药健康领域,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新模式,抢占千亿级市场。与此同时,中医药的发展也走入了一个商业化怪圈——商业化太重,需要好好治理。管理者过于商业物质利益化,将医生收入与日常工作相挂钩,无论是在医疗水平、医生资源还是服务质量上都大打折扣。所以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这很有必要,以防“莆田系医院”事件再次发酵。

其次,备案制实施后,滋生了大批中医诊所行业,让人才(医师专家、馆长、技术人员等)的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经常把中医大夫称之为“老中医”顾名思义是中医大夫越老越有经验,诊疗水平越高,在临床上就越吃香。受此传统习惯的影响,一些刚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年轻中医大夫们,往往门前冷落。所以医疗机构应在人才培育上下足功夫,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

最后,诊疗手段比较单一,中医诊治疾病,坚持的是“望闻问切”四大原则,医生的主观判断成分居多,对现代仪器设备的要求和依赖相对较少,并且服务简便。未来诊所的形态不仅仅是治疗,同时也包括诊断、康复、保健等,所以医疗机构应该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潮流,引进科学的现代技术诊疗,从体检、健康咨询、治病、康复、美容、财富管理等多维度融合中医理念,营造“医康养”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

虽然在现实政策推进中有些地方并不容乐观,中医对于疾病的预后、疗效、副作用也远没有西医那么直白单一,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都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美好的前景!

(摘编自搜狐网《浅谈中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材料二:

   

(摘自动脉网《中医药产业2017现状数据报告》)

材料三: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认为,中医学虽然古老,但理念并不落后。现代前沿医学强调系统科学、精准医疗、预防医学、组合药物,而中国早在三千年前就有文字记载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养生保健、复方治疗。他坦承,中医落后的是技术,临床证据与中药的质量是中医传承发展的瓶颈。

张伯礼说:“我们启动中药现代化战略到现在20年了。20年前,我们就提出来中药走向国际。当时信心满满,没有想到举步维艰。但是,20年来一天也没有停止前进。国外对中药的兴趣越来浓,但是对中药的标准丝毫不降低。因为我们完全是两种文化。国外对中药的复方,多个成分的复杂体系不关注,他关注的是如果作为一个药,怎么控制它的品质和质量,怎么保证批次间的一致性。”

张伯礼指出,中西医观点碰撞是不可或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双方互相启发,互相借鉴,最后在药品标准、管理、合理使用上形成共识。目前中成药在国际注册研究中取得进展,已有五种药通过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试验。他说:“这些中药都是国内比较好的药,但到了国外,评价的方法比我们要苛刻,完全按照西医的标准来要求。这个过程虽然长了点,但是非常有益,推动了我们中药研究的深入发展,也把中药复方的理念,把中药复杂体系的研究方法带到了国外。国外同行也学习我们,美国药典委员会、美国FDA也说,他们对于植物药的评价很多借鉴了中国人的一些方法,例如指纹图谱技术、指纹图谱分析等等。”

(摘编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报道在线《中医名家罗浮山论道共商中医药发展前景》)

4.下列对中医现状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以来,虽然中医药的发展走入了商业化怪圈,但政府、医疗机构和企业仍积极投身中医药健康领域。
B.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有经验的“老中医”深受广大患者欢迎,而年轻中医大夫们却备受广大患者冷落,相关部门应当重视这一现象。
C.中医诊治疾病,运用的是传统的“望闻问切”技术,医生更多是依靠主观判断进行诊断,对现代仪器设备的要求和依赖相对较少。
D.中医也包括诊断、康复、保健等,跟随网络发展潮流,引进了科学的现代技术诊疗,营造出“医康养”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1-2017年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持续上升,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在两位数。至2020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
B.我国早在三千年前就有文字记载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养生保健和复方治疗,中医理念并不落后,落后的是中医传承中的保守思想。
C.国外对中药的兴趣越来越浓,标准丝毫也不降低,他们不关注中药的复杂体系,关注的是中药的品质和质量,以及如何保证批次间的一致性。
D.中西医观点的碰撞过程,既推动了我们中药研究的深入发展,也把中药复方的理念和中药复杂体系的研究方法带到了国外,让国外同行学习和借鉴。
6.我国中医发展具有怎样的前景?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2020-07-2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她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們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没有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塍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话。奶奶轻轻地碰了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拔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迈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簪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拔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鸫看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在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找不到呢?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掻了掻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郑州日报》)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句“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独立成段,设置悬念,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B.奶奶因思念孩子而无心寻找丢失的玉簪子,直到父亲为她找回来才恢复了精气神。
C.小说语言细腻生动,如对“画扁豆花”和“空心菜的故事”两段描写就很有特色。
D.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方式,结果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颇具匠心。
8.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9.奶奶的玉簪子是父亲找到的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0-07-2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畅,字少微,吴郡吴人,吴兴太守邵兄子也。畅少与从兄敷、演、敬齐名,为后进之秀。起家为太守徐佩之主簿,佩之被诛,畅驰出奔赴,制服尽哀,为论者所美。弟牧尝为犬猘所伤,医云宜食虾蟆脍,牧甚难之,畅含笑先尝,牧因此乃食,创亦即愈。世祖镇彭城,畅为安北长史、沛郡太守。元嘉二十七年,索虏拓跋焘南侵,太尉江夏王义恭总统诸军,出镇彭、泗。时焘亲率大众,已至萧城,去彭城十数里。彭城众力虽多,而军食不足,义恭欲弃彭城南归,计议弥日不定。时历城众少食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建议,欲以车营为函箱阵,精兵为外翼,奉二王及妃媛直趋历城;分兵配护军萧思话留守。太尉长史何勖不同,欲席卷奔郁州,自海道还京都。义恭去意已判,唯二议未决,更集群僚谋之。众咸惶扰,莫有异议。畅曰:“若历城、郁州有可致之理,下官敢不高赞,今城内乏食,百姓咸有走情,但以关扃严固,欲去莫从耳。若一旦动脚,则各自散走,欲至所在,何由可得。今军食虽寡,朝夕犹未窘罄,量其欲尽,临时更为诸宜,岂有舍万安之术,而就危亡之道。若此计必用,下官请以颈血汗公马蹄!”世祖既闻畅议,谓义恭曰:“阿父既为总统,去留非所敢干。道民忝为城主而损威延寇其为愧恧亦已深矣委镇奔逃实无颜复奉朝廷期与此城共其存没张长史言不可异也。”畅言既坚,世祖又赞成其议,义恭乃止。太祖闻畅屡有正议,甚嘉之。孝建二年,出为会稽太守。大明元年,卒官,时年五十,谥宣子。

(摘编自《宋书·卷五十九》)


【注】①猘犬:疯狗。“猘”读“zhì”。②世祖:南朝宋孝武皇帝刘骏,字休龙,小字道民,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元嘉二十五年调任安北将军。③索虏:南人对北人的蔑称。④函箱阵:军队行进中的保护性方形阵势。⑤愧恧:惭愧。“恧”读“nǔ”。⑥太祖: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太祖是其庙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民忝为城主/而损威延寇/其为愧恧/亦已深矣/委镇奔逃/实无颜复奉朝廷/期与此城共其存没/张长史言不可异也
B.道民忝为城主/而损威延寇/其为愧恧/亦已深矣/委镇奔逃实无颜/复奉朝廷/期与此城共其存没/张长史言不可异也
C.道民忝为/城主而损威延寇/其为愧恧/亦已深矣/委镇奔逃/实无颜复奉朝廷/期与此城共其存没/张长史言不可异也
D.道民忝为城主/而损威延寇/其为愧恧/亦已深矣/委镇奔逃/实无颜复奉/朝廷期与此城共其存没/张长史言不可异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B.总统,军队的统帅,古代指统率武装力量的主帅;近代其意义变成了国家元首。
C.下官,下属官吏,汉代郡国自行征召属吏,属吏对长于自己的官及国主自称臣。
D.孝建,南朝宋孝武皇帝刘骏的年号。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多为两个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畅有情有义,竭诚以待知音。他起家于太守徐佩之的主簿,徐佩之被诛杀,他骑马飞驰前去吊唁,身穿孝服竭尽哀悼,受到谈论者的赞赏。
B.张畅护爱家人,具有长者风范。他的弟弟张牧曾被疯狗咬伤,医生说要吃蛤蟆肉治疗,张牧不敢吃,张畅就先尝了一下;张牧吃后,伤口痊愈。
C.张畅审时度势,决策正确果断,他与宋世祖镇守彭城时,面对太尉刘义恭临阵撤离的打算,他直陈撤离之弊,旗帜鲜明地表示坚守城池的决心。
D.张畅屡有正议,得到太祖赏识。张畅多次提出正确的建议,传到宋太祖耳中,每每得到宋太祖的认可与褒奖,并于孝建二年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恭去意已判,唯二议未决,更集群僚谋之。
2)若一旦动脚,则各自散走,欲至所在,何由可得!
2020-07-2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忆九华

罗隐

九华巉崒荫柴扉,长忆前时此息机

黄菊倚风村酒熟,绿蒲低雨钓鱼归。

干戈已是三年别,尘土那堪万事违。

回首佳期恨多少,夜阑霜露又沾衣。


【注】①罗隐十余次应进士第,最终铩羽而归,备受世俗评议。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二年,诗人54岁,在润州养病时,写作此诗。②巉崒:读“chán zú”,险峻。③息机:忘掉世俗的机巧之心。④佳期:相爱着的男女幽会的时日。罗隐赴举时,曾与色艺兼美的云英姑娘有过一段相爱的故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忆”字紧扣诗题,既引出了所忆内容,又表达了“长忆”的心里感受。
B.颔联中的“黄菊”表面上写的是秋天的物象,实则暗示着诗人正值人生之秋。
C.颈联“干戈”指战乱,“尘土”指战乱激起的烟尘。此处从实入笔,抒发感情。
D.前四句写所“忆”,描绘了一幅“九华隐居图”,后四句描写眼前,时空跨度大。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