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张抗抗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60 题号:104743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洛舍漾

张抗抗

①洛舍,杭嘉湖平原一个水乡小镇。

②洛舍是个喜乐的名字,北宋宣和年间,此地曾有“乐舍”之称,意即江南富庶宜居之地,也有说指南迁至此的洛阳人集居地,至近代终定名“洛舍”。镇北有一个“大漾”,其水面浩阅,水波渺渺。我小时候站在大通桥头嘹望“洛舍漾”,觉得它像大海一样,坦坦荡荡望不到边际。

③“漾”——水流长、水摇动貌。《辞海》“漾”字解:泛、荡之意。漾水,古水名。漾漾,水波动荡。那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山楂树”歌词: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的水面上……

④曾经的洛舍小镇,是温暖的外婆家。外婆离世很多年,小镇依然是外婆家。我离开小镇半个多世纪了,小镇依然是永远的外婆家。半个多世纪之前,从杭州去洛舍,坐摇橹的木船在大运河走一夜、后来是时长五小时的小火轮、再后来,通了汽车、再后来,是高速公路。河港一年年少下去,楼房一年年多起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小镇填河铺路填河建房,水乡成了平地,失去河流的小镇,就像饥渴多病的躯体,有了衰颓之相。每次回去探望它,心里都有隐隐的痛。

⑤幸好还有一座碧水盈盈的洛舍漾,安静地守护着小镇。湿润的水汽从湖上飘过来又散开去,犹如甘霖洒在小镇的上空。幸好洛舍是洛舍漾的小镇,洛舍漾用它丰沛的水滋润着、养护着小镇,于是,很多年后的一个春天,小镇苏醒过来。

⑥我有几年没来外婆家了呢?变化恰恰就是在这几年里发生的。当我再次踏上洛舍镇的大通桥,我见到的是一座秀雅的小镇,临河一长排高大密集葱翠的香樟树和整洁的石板路,拉开了水乡情韵的序幕:白墙黛瓦的古镇老屋,保留了老镇的房屋风格,白墙上搭建着精致的黑瓦雨檐,是老房子的格调。河埠头是必须有的,设计成了一条带篷顶的方头船形状,有妇人蹲在水边洗涤,河水一圈一圈荡漾开去。从洛舍漾来又到洛舍漾去的河水,清凌凌慢悠悠,像水乡人悠闲散淡的性格,更像一幅幅烟雨朦胧的水墨画。在这幅图画中,河埠与船是不可缺少的,它们代表着水乡活着的生命,以及一种未被侵犯或改变的生活方式。再往前走,脚步停下了,一幢砖房门楣上写着“洛舍站”三个字。认出这是哪里了吗?当年你从杭州来,就是在这里下船的。哦,是轮船码头!码头依稀还有旧日的影子,一级级通往河里的石台阶,或许留着我幼年的脚印儿。尽管不再有轮船往来,小镇却保留了这个码头。我看见了多年前的洛舍站,从大运河来的客轮渐渐靠岸,雾气中隐隐可辨出码头上那个等候我们的熟悉身影,河上的风,掀起外婆带襻扣的衣襟……

⑦短短几年,小镇的变化令人吃惊。当年我插队的陆家湾村,环村皆水港,从镇上走水路,小船穿过洛舍漾,得大半个小时,或步行穿过砂村和张家湾,也得近一个钟点。而今陆家湾与张家湾已合并张陆湾村,从镇上开车过去只几分钟。陆家湾的大樟树依旧繁茂,村中心那个终年水量丰盈的大水塘,用条石砌垒加固,周围配有石凳长椅,成为村民的休闲场所。当年木条凳的俱乐部,改建成了舒适的文化会堂,旁边还有一个小型村史馆。村里的小河小桥都在,想起我和两个同班女生在河里学习划船,那条木船歪歪斜斜地一次次撞击着两边的河岸,却怎么也划不进洛舍漾。

⑧是的,那一年我十九岁,正是“诗和远方”的年龄,小村子已容不下我的理想。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那个月夜,我辗转坐上长途汽车回到杭州,报名去北大荒。然后又返回陆家湾村,收拾完行李后,叫了一条小木船,把自己的私人物品运去洛舍码头。我几乎像逃离一般告别了陆家湾,当时外婆正在杭州,我却没忘记把生产队分给我的那只竹榻送去了外婆家。小船穿过苍茫迷蒙的洛舍漾,看不见前方的岸在哪里。灰色的水波一浪一浪地拍打船舷,唰的一声,船底擦过了湖上的鱼寮,金色的鳜鱼从水面上跃起。那一刻我听见了洛舍漾的心跳,如同我青春慌乱的激情。洛舍漾终究没有留住我,但我在离开后的很多年中,洛舍漾却像一幅模糊而又清晰的黑白照片,从未被记忆覆盖。

⑨半个世纪之后的这个春天,洛舍漾辽阔的湖面依旧烟雨朦胧,是我多年前熟悉的水景。漾水平静而淡定,冷眼察看着世事沧桑,波澜不兴处变不惊。很久以前的日子渐渐从水的深处浮上来,那时候,老镇的小街商铺盈客,临河有一长排茶馆面馆,房屋都站在水里,底下用一根根圆柱撑起来,像一只只长脚鹭鸶。从河上摇来小船,叫卖青菜鲜鱼,从窗口把竹篮放下去,提上来就是,再把钱币放在竹篮里放下去付账。小镇往昔的日常风景,那些安逸的旧时光已不复再现。那一刻,我领悟了洛舍漾的温情与柔韧。它拥有宽大包容的胸怀,咽下了也盛下了历史的所有苦难。

⑩如今的洛舍漾一如既往地荡漾着,慷慨地用它所有的气力,把一条条大船托举在湖面上。洛舍漾有自己应循的水道,它终究要经太湖入黄浦江而汇东海。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散文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地名的由来入手,意在表明洛舍漾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气息,进而引出下文对小镇变化令人痛惜的描述。
B.苏醒后的小镇,不管是建筑还是生活方式,完全恢复了旧时的样貌,具有了江南水乡的情致,让作者倍感欣慰。
C.“水”是小镇人文与风景的精髓,寄寓着“我”深厚的情感,这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线索之一。
D.本文叙述了小镇前后的变化,融入了作者对古城镇保护与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2.文中第6段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3.第9段划横线句子中的“温情与柔韧”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边草原芍药谷

张抗抗

延绵起伏的草坡,绒毡似的铺了一层浅浅的绿,丘陵草浪划出舒缓的弧线,一坡又一坡、一波又一波,如浪如云,把地平线遮去一半。无边的草原形成一个个绿色的漩涡,车和人在绿浪里翻滚,忽高忽低忽前忽后,绿得令人眩晕。视线里没有一棵树。 灼烈的阳光,无遮无拦地倾洒下来,那些矮矮茁茁的绿草,裸露在原野上,顶着阳光站立,却无一丝藏躲的怯懦。沙尘袭来、暴雨倾泻、大雪覆盖,无助的小草,坦然迎向天空,慨然无怨地承受着。细弱的草根与草根,在薄薄的土层下手牵着手,一根连着一根、一片连着一片,就把无边无际的绿草原托起来了。

天边草原。

野芍药花惊现的那一刻,空气骤然凝固了。

她们从山谷里低地里探出头来,一团团柔润的白与粉,一只只仙桃般浑圆的花苞、一朵朵粲然开启的鲜花,一支支昂首俏立的深绿色枝叶,在草丛里漫坡遍野地散落开去。数不清的野生芍药花,如同一群群粉色白色的鸟群,从天边飞来栖息于此,铺满了这整整一面隐蔽而又开阔的凹形谷地。她们在阳光下安静地梳理着轻盈而光滑的羽翅,展示着纯洁无瑕的身体。粉白粉红,星星点点,织成了一块巨大的花毯。远远望去,眼前这一片绿山谷,已被盛开的野芍药,染成了缤纷绚丽的鲜花草原。她们像一群超凡脱俗的花仙子,在草地上忘情嬉戏,心无旁骛地举行着一场无需观众的演出。我被眼前这壮观的天然芍药之美震慑了。

草原寂静无声,只听得草叶簌簌在脚下响动,还有自己急促的呼吸。小心地撩开齐膝的花枝,磕磕绊绊地接近她,跌跌撞撞地靠近她。再晚一步,唯恐她又乘风飞去倏然无影。我的前后左右身前身后都是绽开的野芍药,一朵亲吻着我的裙角,一朵拂弄着我的裙带,弯腰抚摸眼前这一朵,前面又有一朵在呼唤……我触到了她薄如蝉翼的花饼,闻到了花蕊中喷发出来的阵阵香味;左边是挺立的芍药花苞。右边是灿烂的芍药花朵,身后是繁茂的芍药花枝。芍药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花叶发出一阵阵浓郁的青草气息,花朵散着一阵阵清甜清爽清淡的芳香。我陷落于此起彼伏的花海花浪中,乱花迷眼:我匍匐在她脚下,只想伸出双臂把她拢在怀里。那些已绽开的花朵,花瓣是纯正的白色或淡淡的粉色,远望几乎与牡丹或荷花同大。天空碧蓝如水,朵朵白云悬停不动。分不清是天上的白云一片片落下来变成了白芍药,还是一朵朵白芍药浮上了天空……

到了秋季,芍药花叶一朵朵一片片落尽,地面上干干净净,就像芍药从没来过世上一样。她们消失于厚雪之下,好像在做一个藏猫猫的游戏。由于芍药的地下根茎硕大,有充足的养料让她们安然度过严冬。

很多年前,我和母亲游览北京香山,曾在樱桃沟发现几株人工种植的盛开芍药花,细细品赏,那洁白的花瓣近于透明,片片如玉似水,花形、叶片与牡丹极其相似,花大叶肥,华美绚丽,好像是专与牡丹媲美而来。

我一直分不清牡丹和芍药。

然而,在这片草原深处的芍药谷,我忽而发现了芍药与牡丹的区别。

芍药花长长的花茎,由根部簇生,每一枝都是直立而独立的,她们好奇地抻长了脖子,向上探问着天空。芍药的花朵高于植株,一朵朵活泼泼地悬浮于枝头,欢天喜地的样子,是一种率性无羁的姿态。而牡丹开花时,嵌于绿叶之中或悬浮于绿叶之上,因有花枝绿叶扶托,显得沉稳富态,有雍容华贵之相。

牡丹的精致之美,是被人工栽培养育出来的;而野芍药,天然带着一种蓬勃之美,自由自在,质朴灵动。

芍药属毛茛目,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是国内“十大名花”之一,也被称为“五月花神”。芍药自古就被作为爱情之花,因其又名“别离草”,现已被尊为七夕之花。芍药花瓣可煮粥,芍根可入药……

这些芍药花的种籽,究竟是什么时候落在这个山谷里的呢?在这片人迹罕至的草原上,这片或肥沃或瘠薄的土壤,她们或千挑万选、或随遇而安,沉潜于地下雪下冰下。春天来了,根茎悄悄萌动,她们便从草地上轰轰烈烈地钻出来。据说芍药发芽的场景蔚为壮观,水红色或浅紫红的短粗花芽,形似竹笋,出土后花芽颜色加深,变为深紫红色或黄褐色,而后迅速形成花的营养器官——茎和叶,茎叶一支支蓬蓬勃勃,萌发着生命的活力。

大自然拥有何等的神力与造化,创造出了如此美丽的奇迹。千百年来,芍药花历经了多少次干旱或冰雹的劫难,才侥幸存活下来并繁衍成谷。在她们娇嫩的花苞内,蕴含着何等超强的忍耐力与爆发力,方能年复一年去而复来。

天边草原、天上草原、天堂草原

就在距北京几百公里之外的草原深处,拥有这一片保存完好、未被侵犯的芍药谷,深藏着这一片纯净的鲜花草原。光阴荏苒,花开花落,她们心无旁骛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任凭沧海桑田,终不会改变天性。不知芍药为什么被称为别离草?我为此而忧心。自然之美被人发现之后,常常意味着破坏与终结,就连欣赏也会成为一种罪过。

但愿没人能把芍药挖走,她们的根太深了。城市的花坛养不住她们

(节选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5月17日,有删改)

1.结合文章理解“天边草原”“天上草原”“天堂草原”这三个词语的含义。
2.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赏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4.探究“她们的根太深了,城市的花坛养不住她们”一句的丰富意蕴。
2020-05-29更新 | 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有许多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

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又听说洛舍是移来此地的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 19 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 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取材于张抗抗的同名散文,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漂泊:比喻居无定所,东奔西走
B.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       雾霭: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C.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       静谧:形容静寂无声
D.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       磨砺:把有尖、刃的金属用工具磨锐利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展现了作者对自己现实中有形的故乡及内心中无形的故乡探寻的心灵之旅。
B.外婆家所在的洛舍镇充满了江南生活气息,那里的一景一物常出现在作者梦中。
C.作者离开出生地杭州城后,对杭州有着一种既日夜思念又敬而远之的复杂心理。
D.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几个故乡的情感体悟,表达了对“故乡”深层意蕴的思考。
3.作者为什么会时时想起那遥远的冰雪之地的北方?
4.作者在倒数第二段中先说“我已没有了故乡”,又说“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而文章题目则是“故乡在远方”,这些说法看似矛盾却蕴含深意。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
2021-01-22更新 | 17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1)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2)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3)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4)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5)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

(6)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7)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8)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9)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10)惊愕伴随着失望和凝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11)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12)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你也许在梦中曾吻过那些赤橙黄绿的花瓣,此刻你须在想象中创造姚黄魏紫、火炼金丹,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延续了千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象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13)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14)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15)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有删节)

1.本文开头引用了牡丹被贬洛阳的传说,在文中有何作用?
2.作品以“牡丹的拒绝”为题,结合原文概括牡丹拒绝的内容?
3.试从多角度赏析第13段。
2019-10-02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