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1055065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具有商品属性、文学属性与网络属性。传统文学亦具有商品与文学的属性,而网络文学的网络属性,除了网生性特质之外,也影响了文学的商品属性与文学属性。在文学属性上,中国网络文学一方面表现为对“广义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审美愉悦,特别是通俗类型文学叙事艺术的故事性、幻想性、虚构性与代入性的重视。

就此而言,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终结,而是网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也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性。这里说的“文学传统”,并非仅为“古典文学”,而是广义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具体来说,就是以儒道释体系为思维特征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既包含唐诗宋词与优秀的古文传统,也包含上古神话、民俗学等古典传统;还有就是通俗文学传统,主要指起源于明清时期及清末民初之后大盛的言情、武侠、侦探等类型文学;另外还有发轫于五四,目前成为主流的“新文学”主潮。这三类文学传统中,古典文学与通俗文学对网络文学的影响最深,新文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自我实现”的现代性价值观,以及现实主义题材的网络小说创作。

从古典文学传统来看,纵观中国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儒家仁爱思想、道家浪漫想象,都表现于历史穿越文、玄幻奇幻文等很多门类的创作中。以唐诗宋词与历代散文为代表的诗文传统,影响了言情、历史等类型文体表现风格。比如,传统诗文艺术想象与华美意境,影响了蒋胜男、顾漫等一大批女性网络作家的写作。洪荒神话、人物传说、典章制度,更影响了奇幻、悬疑、历史等诸多类型。阿菩的《山海经密码》源自《山海经》,将故事背景设置为夏商朝代交替之际,以一个少年的大荒游历,再现历史与神话的奇绝想象。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典章制度、社会风貌,也较好地展现在网文之中,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历史现场感强,散发着醇厚、深沉的传统文化味道。

从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上看,中国网络文学也较好地继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通俗文学研究专家范伯群教授认为,从冯梦龙到当代网络小说,存在一条市民通俗文学“古今联系链”。一般来说,中国通俗文学传统主要包括《封神榜》《西游记》等构建的神话体系,以《红楼梦》为经典的情感与世俗生活体系,以《水浒》为特征的底层社会小说体系,以《三国演义》为特征的历史叙事体系等。进而言之,还有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现代武侠小说体系,以还珠楼主为代表的奇幻武侠体系等。而《史记》《左传》等史传传统,在战争描写、人性刻画与历史想象上,也影响了一大批网络作家。

从新文学传统来看,早期网络文学更多表现为对中国古代文化、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的呼应,同时也表现出对新文学传统的疏离。但随着网络文学不断发育,特别是网络现实主义兴起,新文学的影响也日渐加深。很多网络现实小说“自我奋斗”的成长故事原型,能看到作家路遥的影响,也是新文学“个体自我”价值观的投射。很多网络穿越历史小说,都设置普通现代中国人,穿越民族历史节点,改变民族国家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逆袭”模式。

(摘编自房伟《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属性是网络文学独有的特性,它影响和制约着网络文学的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
B.广义上影响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指的是传统经典古文、通俗文学和新文学。
C.对中国网络文学产生影响的古典文学传统,既包括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也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等。
D.早期网络文学对新文学传统比较疏远,网络现实主义兴起之后,新文学传统对其影响才开始逐渐加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通俗文学和新文学对我国网络文学的影响。
B.承认网络文学具有文学属性,是论证中国网络文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这一观点的前提。
C.文章第三、四段从古典文学传统、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两个方面,论述中国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学与通俗文学传统的继承。
D.文章第四段所列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传统与中国网络文学之间存在市民通俗文学“古今联系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网络文学雅俗兼容,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展现出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积极传承和发展。
B.中国网络文学虽然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逻辑,但中国传统文学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C.中国古典文学与通俗文学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影响最深,应该与它们有着更为丰富的可借鉴资源有关。
D.与网络穿越历史小说相比,网络现实小说更能体现新文学的“个体自我”价值观。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到文学求新,不得不提“历史的文学现念”这个话题。“历史的文学观念”是“五四”文学革命的根本观点,也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留给我们的重要传统。即强调当代文学、当下创作的意义,强调文学随时代而变,“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文学唯有不断求新、求变,才能拥有新鲜、蓬勃的生命。作家应该用当代的语言,进行真切的表达;可以汲取传统,但不必泥古;可以借石他山,但不能亦步亦趋。

回顾“五四”新文学以来,甚至把眼光授向更久远的历史长河,不难发现,求新求变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总有生生不息的文学潮流奔涌出新的活力。

就拿20世纪80年代来说,“朦胧诗”在当时可以视为先锋文学的一种。它牺牲了诗歌的明确与清晰,而在意义的含混不确定中表达了那个时代的强烈情绪。这一情绪包含人的觉醒,包含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呼唤。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领一时风潮。作家们学习20世纪以降的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进行叙事上的革命,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表达独特、真实的体验。他们开始“向内转”,转向内心世界的追踪与探求,正如文学评论家鲁枢元所说:“它们的作者都在试图转变自己的艺术视角,从人物的内部感觉和体验来看外部世界……新的小说,在牺牲了某些外在的东西的同时,换来了更多内在的自由。”“先锋文学”正是那一代的新写法,与那个时代相互激荡,具有实验性、奇异陌生的风格和先锋的挑战精神。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呈现退潮的态势,但中国当代文学突破僵化观念技巧的先锋精神始终存在。

求新求变的冲动始终是文学发展的动力。但是,近年来文学创作中的问题是,随着时代语境的新变化,“先锋”“实验”的叙事技巧,有代替内容成为小说主体的趋势,有些小说变得内容空疏、结构草率、语言随意,他们声称这是文学创新使然。还有一些作家模仿西方的“后设小说”时,抱怨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丧失控制权和主动权,无力讲述故事,一味为懒惰和缺乏精巧艺术构思寻找蹩脚的理由。这样的创作缺乏相应的文学传统和时代语境,只剩下凌乱无章、拿腔拿调和词不达意。

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技巧本身成为一种表达,有其深厚的哲学渊源和思想背景。按照英国作家伍尔夫的说法,现代派的意识流小说造求将“捕捉到的终极真实或内在真实固定下来”,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甚至认为“小说已经比现实更加真实了”。其思想背景在于取消了客观真实的存在,认为真实性存在于主观世界,这很大程度上受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荣格等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影响。

中国小说的先锋派所热衷的拼贴、颠覆,将写作仅仅视为表演,追求无意识的写作、荒谬的结构等,就是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学的影响。如今来看,拼贴、无意识等先锋手法很容易流于创作的散漫和艺术性的缺席。

“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本质上是以文学抵达内在的自由。“先锋”不能成为“表演”,不能成为空疏浮泛的代名词。我们呼唤兼具传统品格和现代风尚的“新的写法”,期待更为真切、更有诚意的新表达。

(摘编自王晶晶《文学求新求变的内在逻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的文学观念”是“五四”文学革命的根本观点,因而这一观点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留给当代文学的重要传统。
B.“五四”新文学以来,乃至更久远的文学发展历史表明,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是求新求变的,涌动着文学潮流的新活力。
C.先锋小说作家们学习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表达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呼唤。
D.“先锋”“实验”的叙事技巧代替内容,成为小说主体趋势,使中国现当代小说变得内容空洞,结构草率,语言随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题,以“历史的文学观念”这一话题引出了“文学求新求变”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分别就“朦胧诗”和先锋小说各自的优缺点进行对比,论证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特点。
C.文章列举伍尔夫、乔伊斯的看法,论证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技巧成为一种表达,有其哲学渊源和思想背景。
D.文章先提出问题,然后大体按时间顺序进行论证,分析文学求新求变的内在逻辑,最后提出建议,有启示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锋文学的写作是一个时代的新写法,与当时时代相互激荡,虽然后来呈现退潮态势,但其先锋精神始终存在。
B.先锋小说作家们牺牲了某些外在的东西同时换来更多内在的自由,他们转向了内心世界的追踪和探求。
C.模仿西方的“后设小说”和中国先锋小说的拼贴、颠覆等创作手法,容易产生弊端,这说明文学创新的动力在衰退。
D.求新求变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传统品格和现代风尚兼具,成为新写法。
2022-06-12更新 | 2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你认为自己在过去的一周里睡眠充足吗?你能回想起上一次没有闹钟,睡到自然醒,不需要咖啡因就能保持神清气爽的时候吗?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那么你并不孤单。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无法获得通常提倡的8小时夜间睡眠。

②你可能对这一事实并不感到意外,但它的后果也许会让你惊掉下巴。每晚的规律睡眠少于67个小时会破坏你的免疫系统,罹患癌症的风险将增加一倍以上。睡眠不足——哪怕只是一个星期的适度减少,也有可能严重影响血糖水平,使你跨入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行列。缺乏睡眠还会增加冠状动脉堵塞、变薄的风险,使你受到心血管疾病、中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威胁。此外,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曾言:一颗焦躁的心使人难以入眠。睡眠障碍会加剧各种主要精神疾病的病症,包括抑郁、焦虑。

③把以上这些健康后果放到一起,我们会更容易接受这个经过证实的关联:睡眠时间越短,寿命就越短。睡眠剥夺这根橡皮筋在崩断之前,能够承受的拉力是有限的,然而可悲的是,人类实际上是唯一一种会在没有合理益处的情况下故意剥夺自己睡眠的物种。身心健康的每个组成部分,以及社会结构中的无数衔接,都在不断地被我们奢侈的睡眠忽视所侵蚀——无论是人类本身,还是世界经济,都深受其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工业化国家中,睡眠不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睡眠时间大幅下降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西欧的一些国家,也正是上述身体和精神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这并非巧合。

④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延伸说睡眠不足能直接导致死亡呢?实际上,能,至少在两种情况下可以。第一,存在一种非常罕见的遗传渐进性失眠症,会在中年时期开始发病。在数月的病程发展中,患者会逐渐变得完全无法睡觉。到了这个阶段,他们会开始丧失许多大脑和身体的基本功能。目前还没有任何药物能够帮助患者入睡。在丧失睡眠1218个月之后,患者就会死去。这种疾病虽然极其罕见,却足以证实睡眠不足能够致人死亡。第二种致命情况,就是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疲劳驾驶是每年造成成千上万交通事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受到危害的不仅是那些睡眠不足的人,他们周围其他人的生命也同样受到了牵连。可悲的是,在美国每小时就有1人由于疲劳驾驶而死于交通事故。更令人担忧的是,疲劳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数量超过了酒驾和毒驾交通事故数量的总和。

⑤社会之所以对睡眠漠不关心,部分原因是科学史上一直无法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睡眠。睡眠仍然是难以解释的生物学谜团之一。科学界所有强有力的问题解决方法——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强大的数字技术——都无法解开顽固的睡眠之谜。最严谨的智者们,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假说的弗朗西斯·克里克,著名的古罗马教育家、雄辩家昆体良,甚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都曾尝试过破解睡眠的神秘密码,但都徒劳无功。

⑥经过过去二十余年的大量探索,我们逐渐意识到,睡眠并不是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巨大错误。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每24小时重复这份处方,得到其所提供的大量健康保障,但许多人却主动舍弃了这些益处。

⑦在大脑中,睡眠充实了各种功能,包括学习、记忆、做出逻辑决定和选择的能力。睡眠也慷慨地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服务,重新校准大脑中的情感回路,使我们第二天能够沉着冷静地应对人际和心理方面的各种挑战。我们甚至开始理解所有意识体验中最神秘莫测,也是最具争议的部分——梦。梦为所有有幸能够做梦的物种(包括人类在内)提供了一套独特的福利,包括能够抚慰痛苦记忆、安抚大脑的神经化学物质浸浴,以及提供一个虚拟现实空间,大脑可以在其中融合过去和现在的知识,激发创造力。

⑧在大脑下方的身体中,睡眠会补充我们免疫系统的军械储备,帮助对抗恶性肿瘤,抵御各种疾病。通过调节胰岛素平衡和葡萄糖循环,睡眠能够重整身体的新陈代谢状态。充足的睡眠维持着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蓬勃发展,而我们的营养健康正源于此。

⑨当然,均衡的饮食和运动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发现,睡眠是健康三要素(睡眠、饮食、运动)中最重要的。现在,由于对睡眠有了丰富的科学的了解,我们不用再问睡眠有什么好处了。相反,我们现在不得不质疑:是否有任何生物功能不能得益于良好的睡眠?到目前为止,数千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没有,所有的生物功能都能从睡眠中获益。

(摘编自马修·沃克《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田盈春译,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方国家,大部分的成年人不能达到通常提倡的8小时夜间睡眠标准,我们可能对此并不惊讶,且已习以为常。
B.遗传渐进性失眠症发病后,患者会开始丧失许多大脑和身体的基本功能,导致无法睡觉,足以证明睡眠不足可以直接导致死亡。
C.虽然最严谨的智者们也不能破解睡眠谜团,但是我们逐渐意识到睡眠绝不是一个巨大的进化错误,而是有益处方。
D.人类在没有正当合理益处的情况下故意剥夺充足的睡眠,这导致我们的身心健康及世界经济均受到一定的损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晚的规律睡眠时间如果少于6小时,人类的免疫系统就会遭受到破坏,长此以往,各种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等可能就会随之而来。
B.引用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特的名言“一颗焦躁的心使人难以入眠”,指出焦躁是影响睡眠的原因之一,而众所周知,睡眠不好也可能加重焦躁。
C.睡眠,是我们可以每24小时重复的处方,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健康保障,让我们身心都受益。
D.我们已经发现所有的生物功能基本都得益于睡眠,没必要继续探寻睡眠的具体好处,因此,关于睡眠这一议题,我们可以暂时搁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植物置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即使白天不能接受自然光照,叶子依然舒展:夜幕降临,就会自动下垂。
B.目前,我国的大货车上都会装上一种装置,提醒司机连续行驶4小时以上,需要到服务区或者就近下高速休息,避免疲劳驾驶。
C.据统计,现代人所遵循的长时清醒、短时睡眠的生活方式,在效率、安全、利益及道德等各方面,均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D.科学家们对长期执飞长途航线的飞行员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糖尿病发病率远高于不爱旅行的普通人。
4.本文是怎样一步步论证中心论点的?请根据文本概括。
5.“夜猫子”无论多么努力较早入睡,往往都是凌晨时分才能进入睡觉状态,第二天会按时起床。长此以往,糖尿病、癌症、心脏病等疾病就会缠上他们,甚至产生狂躁、郁闷、抑郁等。请结合材料内容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2024-02-26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早年殷墟的发掘与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全面、系统地重建中国古史的目标不是将考古学维系在了传统的文献史学和金石学的范围之内,而是从更广义的视角重新定义了史学的涵义,从而奠定了考古学在中国现代学科、学术中的独立地位。这一目标一直以来为中国的考古学者所继承、发扬,从而形成了中国考古学的殷墟传统。

以田野发掘为基础,不断获取新的资料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一。强调史料的扩充,有两方面的涵义:首先考古发掘是获取新史料的重要方法,傅斯年、李济都极为重视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殷墟的科学发掘获得了大批的考古材料,从而大大扩充了殷商史研究的内容。其次,新史料既然是以重建古史为目标,其内容必定广泛、全面。归纳起来,殷墟发掘所获取的考古材料包括了建筑遗址、墓葬等遗迹现象;甲骨刻辞及在器物上刻划书写的古文字资料等方方面面。新中国成立后,夏鼐主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之时,十分重视通过田野发掘积累考古材料。他在一个时期内“把中国考古学的重点放在田野考古工作上去”,在重要的考古遗址开展长期的田野发掘工作,获取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古史探索的内容。

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扩张新的工具,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二。20 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范围内的考古学出现了“技术革新”,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被更多地应用到了考古学的研究中。中国考古学也很快引入了碳十四、热释光,光谱分析,中子活化分析,孢粉学,古动植物学,航空、遥感等一系列新的科技手段综合研究考古遗存。尤其是碳十四实验室的建立和大批碳十四标本数据的测定,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编年研究奠定了基础。

强调考古学以重建古史为目标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三。随着田野发掘工作的广泛开展和考古资料的积累丰富,苏秉琦于20世纪90年代初再次提出重建中国史前史的设想。苏先生还具体提出了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方法,就是“以区系观点为纲,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社会分析”。如果说傅斯年、李济所提出的“古史重建”还仅仅是一个目标的话,那么随着考古材料的丰富,中国考古学从苏秉琦开始具体将这一目标逐步付诸实践。

中国考古学的世界性视野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四。夏鼐强调“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秉琦则提出中国考古学要“走向世界,面对未来”。苏先生还从方法论的角度着重指出建设世界的中国考古学“要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诸方面采取若干切实可行的、持之以恒的重大措施步骤”。张光直从世界史的角度出发,提出世界文明演化的两种模式,他将“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演化方式看作是世界式的“文明演化方式”,从而充分肯定了中国考古学在世界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早年殷墟的发掘与研究为中国考古学奠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工作的广泛开展和大量新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原本不清楚的史前文化线索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考古学逐渐转向了以探索考古学文化时空关系为目标的文化史式的研究。许多考古报告仅仅是按照文化史研究的需要对发掘资料进行了简化的整理,而很少涉及诸如聚落、环境、动植物等方面的信息。这种负面的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逐渐有所改变,这是后话。

(摘编自张海《中国考古学的殷墟传统——早年安阳殷墟的发掘与研究》)

材料二:

殷墟是殷商文化的重要发现地。从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至今已经历90多个春秋。综合看来殷墟考古主要有以下收获:一是基本搞清了殷墟的总体布局和结构。安阳西北洹水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形成周边约36平方公里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其中,小屯村东北为宫殿宗庙基址,有明显的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建筑格局,小屯村北发现有制玉作坊,小屯村南发现有制作青铜器的铸铜作坊遗址。二是发现了洹北商城。盘庚迁殷之初的商城位于洹水北岸保护区北部,城内四周有大型夯土基址 30余处,城内北部分布有以房址、水井、灰坑为代表的居民点。三是青铜器等商代文物的大量发现。殷墟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包括礼器、酒器、兵器、乐器等。除青铜器外,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四是甲骨文的发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殷墟是殷商历史的主要确定地。由于时代较早,历史文献记载过于简略,殷商历史除商王谱系以外的更多细节无从知晓。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向我们展现了殷商历史。在通过甲骨文确定殷商历史的诸多学者中,罗振玉考释出大量甲骨文单字,提出了至今仍被学界遵守的甲骨分类。王国维将甲骨文字与殷商历史研究相结合,对甲骨中的商王谱系与文献进行实证研究,使殷商历史成为信史。已被释读的甲骨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方方面面,如阶级与国家方面、社会生产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等,全方位展示了商代丰富的历史,极大弥补了商代文献的不足,对中国早期历史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张新斌《殷墟考古的主要收获和重要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建中国古史是中国历朝历代考古学者的研究目标,这个研究目标的确立对中国考古学发展影响深远。
B.作为考古学家,夏鼐跳出了文献史学和金石学研究的局限,重视通过对遗迹的现场发掘丰富历史认知。
C.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开阔了历史学家的视野,科学技术进步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编年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D.对殷墟的发掘研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尤其是借助对甲骨文的释读丰富了我们对殷商历史细节的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标志性事件,研究成果为重建古史提供了丰富资料。
B.侧重文化史式的研究,延缓了中国考古学正常发展,这说明文化史式研究价值不大。
C.殷商的研究成果提升了中国考古学的地位,为世界文明演化模式研究提供中国样本。
D.殷墟作为商朝的都城,已经具备了城市的形态功能,各功能区布局合理,井然有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考古学的殷墟传统范畴的一项是(     
A.李济根据席尔的《陶器工业百科全书》中的公式,结合殷墟陶器自身的特点设计了一个计算陶器“视比重”和吸水率的公式。
B.武王灭商,是商周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典籍《书·顾命》称“用克达殷,集大命。”“达”读为“挞”含有武王征服四方,鞭挞商国之意,以隐晦笔法记录了此段历史。
C.通过研究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有关禹的记载“天令禹(敷)土、隆(堕)山(浚)川”,印证了《史记·夏本纪》中大禹治水事迹之可信。
D.梁思永在美国学习考古学专业,曾师从著名考古学家基德,学成后于1930 年夏天回国参加了对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田野考古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而对“何以中国”的回答离不开考古学。请结合材料,概括安阳殷墟的发掘与研究对“何以中国”这一追问作了哪些回答?
2023-05-21更新 | 1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