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 题号:107245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晚明高濂曾言“最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目前学界多认为陶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而宋伯胤先生认为其是模仿生活用具而专为死者定制的冥器。隋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是否使用陶瓷枕我们无从得知,诚然,陶瓷枕具体何时开始成为日常生活用器也难以确定。但相关研究者认为,若只以枕具中出现陶瓷材质者,而不论其是否为生活用具,那么在隋代之前已有陶瓷枕的存在。从现有考古材料来看,至迟在战国晚期已出现陶质枕具,东汉、六朝甚至高句丽时期墓葬亦有低温釉枕或陶枕的发现。

唐、五代时期烧造瓷枕的窑场数量虽远不及宋、元时期,但在南、北地区均有分布。而谈及宋代瓷枕,则不能不提到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海内仅存”的定窑孩儿枕,它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定窑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宋代六大窑系之一。此件定窑白釉孩儿枕匠心独具,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俯卧于榻上的形象,细部的刻画既写实又生动传神:孩童清眉秀目,眼睛圆而有神,小胖脸的两侧为两绺孩儿发。枕的底座为一床塌,榻为长圆形,此枕整体线条柔和流畅,兼具实用和欣赏价值。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北宋时期的定窑孩儿枕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造型几乎相同,但在装饰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件定窑孩儿枕在背心背部有刻画缠枝牡丹纹,暗示此为衣锦华丽的富贵小儿,亦是宋代瓷雕塑中的上乘佳作。据相关资料介绍,清乾隆皇帝对收藏古代瓷枕情有独钟,在皇宫收藏的古代瓷枕中,他尤其珍爱定窑孩儿枕,常常拿出来品玩,并且赋诗《咏定窑娃娃枕》来赞誉孩儿枕。诗中写道“白定宋犹嫌有芒,于今火气久消亡……曲肱却复待人枕,乐在其中意岂忘”。

两岸故宫收藏的定窑孩儿枕,堪称北宋定瓷的代表作品,但器物少有款识,北宋有明确纪年款的瓷枕亦极少。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另一件残缺的定窑孩儿枕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件写有北宋元佑元年款识的瓷枕,其为宋代瓷枕的分期和断代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定窑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至今,许多瓷窑均视其为楷模进行仿制,一些技艺精湛的仿品甚至使人真赝难辨。明清仿宋金定窑白瓷,着重仿釉色和刻、划、印花装饰,器型既有孩儿枕等仿定产品,也有当时流行的各种式样。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彭城窑仿定窑白釉孩儿枕即是明代彭城窑的仿制品。枕为男童形象,面带笑容,两膝伏地,呈卧伏状。尽管此件仿品釉色莹润匀净,纹饰精细繁复,但刻划花常呆板欠流畅,印花纹饰亦不如宋金时期定窑瓷器上的清晰生动。

尽管我们难以确定瓷枕具体何时开始成为日常生活用器,但是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宋代,瓷枕已经是宋人普遍日常使用的夏令寝具了。宋代李清照《醉花阴》一词写道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应该是仿青白玉的景德镇青白釉瓷枕。从这些记载不难看出,宋人以瓷枕纳凉消暑。此外,考古发现也是确认陶瓷枕为日常寝具的重要证据,也改变了传统认为陶瓷枕是冥器的认识。

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学界多认为陶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但考古材料却证明了战国晚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这一夏令寝具。
B.北宋瓷枕极少有纪年款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写有北宋元祐元年款识的定窑孩儿枕虽有残缺,却标志着瓷枕的分期和断代。
C.明朝以后,定瓷成了许多瓷窑模仿的对象,其中技艺精湛的仿品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D.古人认为瓷枕有助于提高视力,又能纳凉消暑,所以爱用瓷枕,宋代时瓷枕已经成为普遍使用的夏令寝具了。
2.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了宋伯胤先生认为陶瓷枕是模仿生活用具而专为死者定制的冥器,通过诗词及考古发现等,改变了这一传统的认识。
B.文章主体部分大体按照时间顺序,从战国晚期出现陶质枕具写起,到唐、五代、宋、明清,介绍了瓷枕的发展状况。
C.文章将故宫博物院的定窑孩儿枕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定窑孩儿枕作比较,二者虽然造型相同,但后者背部工艺更复杂,艺术价值更高。
D.文中引用李清照《醉花阴》,从文献的角度论证了宋人已普遍使用瓷枕这一夏令寝具的观点。
3.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定窑孩儿枕“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般文论教材在谈到典型形象时,都肯定典型形象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在个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共性。典型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共性是典型形象的本质特征。但是在谈到什么是共性时却有些语焉不详。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以巴尔扎克、别林斯基为代表,他们认为共性就是写出类的特征。巴尔扎克谈到典型形象时说:“‘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含了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显然,巴尔扎克认为典型的共性就是代表性,就是写出同类人的样本。另外一种关于典型共性的观点认为共性就是写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这种观点的倡导者。那么,共性到底是指能写出类的特征性,还是指能揭示出类的本质,写出社会规律、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典型形象的共性应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写出代表性。比如,《鲁滨逊漂流记》就是借一个鲁滨逊写出了十足地道的英国人的特征,他们下起决心来又猛烈又倔强,纯粹是新教徒的感情,性格坚强、固执、有耐性,不怕劳苦,天生爱工作,能够到各个大陆上去垦荒和殖民等等。所以我们说鲁滨逊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同时通过这个个性也写出了英国人的共性。质言之,鲁滨逊具有代表性,他代表了英国人身上的许多共同的特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变成了普通名词,成了脱离现实、耽于幻想、主观主义的同义语。别林斯基很形象地说这样的典型是“熟悉的陌生人”。陌生是因为其人其事生动具体,它们没有真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熟悉又因为这些人和事虽没有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但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影子,即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有类似性。

典型形象共性的第二个层面是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即深刻性,通过形而下的描述,写出形而上的哲理。只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才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这个层面是典型形象更本质的内涵。巴尔扎克的伟大在于他通过具体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上升的资产阶级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写出了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写出了金钱对人的罪恶统治,写出了比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更深刻的内涵。这一层次绝不是平面化的叙写所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对生活进行深思、提炼和升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如果不是揭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在本质上都是“吃人”的制度这样深刻的主题,那么,他笔下的狂人无论怎样生动、具体,也只是一个胡言乱语的疯子而已,他也许能代表千千万万个疯子,具有成千上万个疯子的特点,但只能使人们一看见这个疯子就想起来身边的疯子而已。正因为这个疯子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因而他成了一个能洞察上下几千年中国社会病态,具有坚决反帝反封建精神的独特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典型形象的共性是这两个层面的有机融和与互渗。典型人物不仅要写出芸芸众生平面化的日常生活,还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向度。否则,这个人物形象就会是平庸的、灰色的、暗淡无光的。只有写到历史和社会的本质规律这个层次上,人物才不仅仅为读者所熟悉,更能撼动读者的灵魂。

(摘编自陈莉《对典型形象的再认识》)

材料二:

恩格斯在给哈格奈斯的信中,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得以最深刻、最充分的揭示,而环境的典型性也只有通过人物典型性格的发展变化才能最完美地表现出来。艺术创作既要对人物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典型性展示,更要在“典型的环境”中表现人在大环境下的处境、行动、命运及品格的形成。焦裕禄身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战天斗地、豪气干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同时还要注意这个时代“大跃进”和大饥荒等重要时代内容,如果我们在创作中不能把握这个时代主流本质,或是刻意去回避、淡化那段苦难,只是以当代人的想象想当然看待那段历史,就会严重影响典型塑造的艺术效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探讨中,将“细节的真实”视作“充分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回顾不同时期焦裕禄题材影视作品,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中所呈现的焦裕禄形象是一个细节不断“发掘”和“还原”的过程。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除了展现既对党忠诚、热爱人民、奉献牺牲、鞠躬尽瘁,又热爱生活、多才多艺、兴趣广泛、极具个人魅力的人物性格之外,还挖掘出焦裕禄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秉持儒家大忠大孝观念的历史深处的细节。这个历史细节的挖掘和还原,使得焦裕禄形象的民族属性清晰了起来,赋予人物典型的历史深度,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特征,使得焦裕禄题材艺术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样的形象塑造更加立体、丰满、真实,也更加可亲、可信、可学。

(摘编自徐粤春《以典型形象唤醒中国记忆传承中国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的典型形象一般都具有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普遍性特征,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体。
B.别林斯基所说的“熟悉的陌生人”,往往是因在身边真实存在而熟悉,却因不能完全对号入座而陌生。
C.塑造人物形象时,如果只写出芸芸众生平面化的日常生活,那么这样平庸的形象很难成为典型形象。
D.《我的父亲焦裕禄》中焦裕禄对党忠诚、热爱生活、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其形象立体丰满、可亲可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尔扎克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实践并不一致,他认为典型形象是“类的样本”,但却通过笔下的典型来揭示社会历史的深刻内涵。
B.塞万提斯笔下的典型形象——堂·吉诃德变成了与脱离现实、主观主义等意义相同的普通名词,这体现出共性的代表性特征。
C.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典型形象的共性就是写出历史本质和时代精神,实际上,鲁迅所塑造的“狂人”形象正体现了这一观点。
D.若想在创作中真实再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就既要把握那个时代的主流本质,又不能刻意回避、淡化那个时代的苦难。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命运与思想情感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读者可以从中“认出”自我或“认出”他人。
B.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真纯执拗、向往自由,他身上突出表现了德国狂飙突进时代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
C.王安忆《富萍》中的富萍从乡下到城市讨生活,她在不断应答命运难题时,表现出孤独坚守、负重致远的气质面貌与人格境界。
D.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展现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落后农民的生活、精神状况,显示了中华民族被损害、被侮辱的血泪史。
2023-02-25更新 | 4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下面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种境界所引者为晏殊《蝶恋花》之句,第二种境界所引者为柳永《凤栖梧》之句,第三种境界所引者为辛弃疾《青玉案》之句。若自原词观之,则晏殊的“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日之怅望;柳永的“衣带渐宽”二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辛弃疾的“蓦然回首”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这些词句与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其相去之远真如一处北海一处南海,大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势,而王国维先生竟比并而立说,其牵连绾合之一线只是由于联想而已。

“联想”原为诗歌创作与欣赏中之一种普遍现象。就创作而言,所谓“比”,所谓“兴”,所谓“托喻”,所谓“象征”,其实无一不是源于联想,所以螽斯可以喻子孙之盛,关雎可以兴淑女之思,美人香草,无一不可用为寄托的象喻,大抵联想愈丰富的,境界也愈深广,创作如此,欣赏亦然。

不过欣赏者之联想与创作者之联想又微有不同之处。创作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由联想而化成为具体之意象;欣赏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作品中所表现的具体的意象,由联想而化成为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与思想。

创作者的联想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简明的例证,其一是李后主《清平乐》词中的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其二是秦少游《减字木兰花》词中的二句,“欲见回肠,断尽熏炉小篆香”。自“离恨”到更行更远还生的“春草”,自“回肠”到熏炉断尽的“篆香”,这当然是联想。而“离恨”和“回肠”是抽象的感情,“春草”和“篆香”则是具体的意象,使读者自此具体之意象中,对抽象之感情、感觉、思想,得到鲜明生动的感受,这是创作者之能事。

至于欣赏者的联想,则我们自《人间词话》本书中就可以另外找到两个例证,其一是评南唐中主《摊破浣溪沙》词的话,王氏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其二是评冯延巳《鹊踏枝》词的话,王氏云:“‘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自“菡萏香销翠叶残”到“美人迟暮”;自“百草千花寒食路”到“诗人之忧世”当然也是联想,而“菡萏香销”和“百草千花”是具体的意象,“美人迟暮”之感和“诗人忧世”之心则是抽象的感情,自作品具体之意象中,感受到抽象的感情、感觉和思想,这是欣赏者之能事。

这种由彼此之联想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构成的相互触发,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感应,而且这种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只要作品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已经赋予这作品以生生不已的生命了,这也就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最大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当然,我这样说也并不是以为欣赏单只着重联想,而便可以将作者之原意完全抹煞而不顾,我只是以为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辞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只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但反之亦然,若一个欣赏诗歌的人,但凭一己之联想,便认定作者确有如此之用心,那么即使他所联想的十分精微美妙,也不过只是盲人摸象的痴说而已。所以我以为对诗歌之欣赏实在当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一是要由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其二是要由主观之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之说,当然只是王国维由一己主观之联想所得的感受,但王氏的可贵之处则在他并不将一己之联想指为作者之用心,就在这一段三种境界之说的后面,王氏就曾自作说明道:“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种态度就比专以寄托说词的清代常州诸老明达得多了。而且这种说词的方法还有一点好处,就是他能以他自己的感受给其他读者一种触发,将其他读者也带入了一个更深广的境界,虽然每个人之所得仍不必尽同,但每个人却都可以各就其不同的感受而加深加广,这种触发的提示岂不是极可贵的么?

(节选自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有删减)

1.关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引用三位词人的词句喻指三种境界,是因为词人能以习见之物事现其未见之情思,联想丰富贴切。
B.词人以“昨夜西风”等词句形象描写不同情绪;王国维又引用这些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这是欣赏者的联想。
C.王国维用前人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是他在前人词句感发下而产生的联想,这种联想真切而独特。
D.王国维三种境界的联想赋予了前人词句以更强的生命力,也带给后来的读者更为丰富的联想与感受。
2.下列关于“创作者的联想”和“欣赏者的联想”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运用“比”“兴”“托喻”“象征”等源于联想的手法,将自己的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化为读者更易于接受的具体之意象。
B.如果说创作者的联想是由此及彼的,那么欣赏者的联想就是由彼及此的,尽管后者与前者的过程相反,但其目的都是指向抽象的感觉、感情与思想。
C.欣赏者的联想由创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意象引发,而联想的过程与内容又能充分体现欣赏者的主观感受与思想,不再受创作者所提供的具体意象影响。
D.两者在作者与读者间形成的微妙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作品只要在欣赏者心中唤起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会有强大生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映了欣赏者对同一意象的联想差异,强调了欣赏者的主观联想对作品意义的决定作用。
B.本文采用引用、比较等论证方法,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说为例,明确了创作联想与欣赏联想的异同。
C.真正欣赏诗歌作品的人,其针对作品的联想并非胡思乱想,而应具备两个条件:对作品真有所了解,对作品真有所感受。
D.王国维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从前人诗词中生发出“人生境界”这一独特联想,更在于他谦逊的态度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2017-03-14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梦”:中国新诗的历史源流

一百多年来,中国诗人除了梦想着“合众旧诗国为一大新诗国”,还身体力行地创作以中国现代化为主旨的现代诗,以及探究如何艺术表达中国现代化的意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新诗创作和理论探讨也是一个追寻“中国梦”的艰辛历程。由于不同时代诗人和同一时代不同诗人经验之不同,他们的梦想尽管各异其趣但又互为辉映,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梦想世界。“在诗人作出宏伟的发现时,一个诗的形象能够成为一个世界的萌芽,”一个呈现于诗人的梦想前的想象天地的萌芽。面对诗人所创造的这一世界,惊奇赞赏的意识油然而生。”

那么,中国新诗诗人“宏大的发现”以及在他们梦想世界里“诗的形象”之呈现又是一幅幅什么样的图景呢?对中国新诗源头的勘探,我们要从晚清那里开始。提到晚清诗歌革新,通常只讲“诗界革命”。实际上,在晚清诗界革命之前,还有一个我称之为的“诗文革新”。这场“诗文革新”的主将是“剑气箫心”的龚自珍和“忧患天下来世”的魏源。龚自珍看重诗歌的现实性、真实性和独创性,但他又坚守“夫诗必有原焉”的诗观。所以,当年谭嗣同就毫不客气地批评“龚魏”“终身役于古人而已”。随后,由于国内涌动的改良运动、日本启蒙诗歌运动和中国古诗词内在规律变化等影响,大声疾呼“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黄遵宪,提倡并创作“新体诗”“新派诗”和“新诗”。他所谓的“新”,其重点不在新名词的使用上,而在于对中国古诗词传统里原有白话的表达方式和阳刚风格的有意为之的诗学选择上。他的这类“新”式写作中的新名词和新境界,旨在“别创诗界”。这就给中国诗歌抹上了一层西方现代化的梦幻色彩。黄遵宪因而被誉为“中国自古诗以来第一个有世界观念的诗人”。正是在此直接启发下,梁启超喊出了振聋发聩的“诗界革命”口号,举起了“诗界革命”大旗,使“诗界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诗文革新”的诗歌暮气,显示出创新驱动的诗歌朝气,有力推进了中国诗歌从古典向现代转型。但这种“诗界平命”政治性浓烈,文学性较弱;因而若从真正文学革命角度来看,它仍然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的文学改良。总而言之,无论是“龚魏”的“诗文革新”,还是“黄梁”的“诗界革命”,都是温和式的诗歌改良;其最大的功绩在于“成为胡陈钱周一班人提倡白话文学的先导”。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的“八事”主张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的“三大主义”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大幕,但中国新诗艺术原则的真正确立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像晚清时期新旧文学森严对垒那样,五四文学运动中新旧文学之间的讨伐也不绝于耳。只不过,五四文学运动在晚清的“文学革命”与“政治革命”之间添加了一个中介性的“道德革命”,而且以“道德革命”来区分文学的新与旧。1919年以前的“文学革命”首先表现为文言与白话之争(“文白之争”),胡适一帮人主张“新道”和“新言”之间的“合一”,与黄遵宪“我手写我口”一脉相承的,胡适的“作诗如作文”就是在这种情境下提出来的。早期白话诗的“文白混杂”以及重“白话”轻“诗”的创作现象常常受人诟病。胡适的《朋友》(后改名为《蝴蝶》)除了在诗行排列上采取了西方诗歌错行排列外,其整饬的五言诗句以及一四行押韵和二三行押韵的旧诗体押“抱韵”的方式,使其深陷旧诗词的窠臼;胡适还因之被黄侃调侃为白话诗写作领域里的一只“黄蝴蝶”。早期白话诗人倡导的“新诗理想”——“诗体大解放”与他们的新诗创作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和脱节。不过,这丝毫没有动摇他们为新诗合法性而斗争的努力。

质言之,从白话诗运动开始,中国新诗才算真正踏上了现代化的追梦之旅。

(摘编自杨四平《中国新诗的历史源流、发展态势与诗学反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直以来,中国诗人都在梦想着“合众旧诗国为一大新诗国”,身体力行地创作现代诗。
B.作者认为,中国新诗创作和理论探讨是一个追寻“中国梦”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
C.作者认为,晚清诗歌革新,除了“诗界革命”,还有以龚自珍和魏源为代表的“诗文革新”。
D.黄遵宪给中国诗歌抹上了西方现代化的梦幻色彩,所以他的“新”式写作有很多新名词和新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从白话诗运动开始,中国新诗才算真正踏上了现代化的追梦之旅,全文层层深入,结构清晰明了。
B.第二段,作者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了对中国新诗源头的勘探,认为其源头应该从晚清的诗歌革新开始。
C.第三段采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阐明中国新诗艺术原则的真正确立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D.文章从中国新诗源头的勘探和中国新诗艺术原则真正确立的发展过程两个角度阐明中国新诗的历史源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个诗意盎然的梦想世界,是由于不同时代诗人和同一时代不同诗人经验不同、梦想各异其趣而又互为辉映。
B.黄遵宪所谓的“新”不是新名词的使用,而是对中国古诗词传统里原有白话的表达方式和阳刚风格的有意为之的诗学选择。
C.胡适的《朋友》(后改名为《蝴蝶》)一诗,因为深陷旧诗词的窠臼,胡适本人被黄侃调侃为白话诗写作领域里的一只“黄蝴蝶”。
D.梁启超举起“诗界革命”大旗,减少了“诗文革新”的诗歌暮气,显示出创新驱动的诗歌朝气,推进了中国诗歌从古典向现代转型。
2020-11-30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