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5 题号:108049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深篱落一灯明

栗碧婷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思乡的古诗句里,觉得叶绍翁的这一句格外好。

儿童、促织、篱笆、温暖的灯火,各安其位,却又彼此牵牵绊绊。看似平淡无奇,却又异常贴己,有说不出的闲适。这样的闲适,觉得特别有底气

凭栏而望的羁旅者,在用心地体味着这份淡然,以及淡然里那丝丝的温暖。灯火摇曳,促织低唱,于清秋的夜晚,不低徊哀伤,不把酒问月,只是静静地望着眼前景,不耽溺,不自拔,一小缕秋风顺便将一片叶子捎过来,落在了他稍稍单薄的秋衣上。秋衣是去年的,也许是离家时母亲亲手缝制的那一件,然而,他并不在意,只是偶尔拢了拢垂下来的长袖,雾气蒙蒙,凉意淡淡,多日萦绕心头的孤单在不远处的灯火里渐渐消融、弥散。一阵暖意于心头悄悄升起,这样的暖意不明亮也不壮丽,对于一个羁旅者刚刚好。

夜深。深得有了清气,有了白月光一样的纯意。“情到深处自然淡”,光阴的锦帛上繁华落尽,一路走过的良景,喝过的陈酒,朋友折枝相送的美意,绿萝牵衣的惬意,此刻都留了白。迷蒙的夜色里,篱笆歪歪斜斜,疏影淡淡,攀附其上的枯藤似一路散落开来的墨迹,飘逸、闲散,好比人生章节里那写不完的林林总总,如此一笔带过。一笔带过,也未尝不好,略去的,隐去的,便有了无尽的深意与禅意

一直觉得万家灯火,不是令人徒增怅惘,便是让人心生空虚无序。而恰是那僻院里的一盏,光影绰绰,摇曳生姿,橘黄如旧色往事,在秋野的清静中摊开,或卷着花边,柔软、温情,宜人宜心,像极了少时自家方木桌上的那一盏,此盏,彼盏,圆了,缺了,故园秋声逶迤而来。三更灯火五更鸡,母亲的催读声、夜色里滑出来的击更声、秋虫的呢喃声……于这微凉的秋夜,散发出迷人的节奏。

“远望可以当归”,说得极是。

促织的鸣声浸着亮,镀着翠,从篱笆旁的草丛里小珍珠似的一颗颗滚出,接连不断,大约这珍珠是串了线的。杜甫诗云:“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此音必当不是了。循声而来的儿童听出的是稍稍的明媚与清丽,近了,更近了,顺手折一小枝,无须褪尽残叶,早就被风卷走啦。蹲着、爬着、眯着眼、噘起小嘴巴,找促织啊,“也真是的,声音明明在这儿……”结果,泥渍、草汁弄了一身,握在手里的促织“嘟,嘟,嘟……”正叫个不停呢。“蟋蟀暮啾啾,光阴不少留”,白居易听出的是岁月流逝的“咕咕”之音,高低不止,凉如秋水,悲苦自知。而挑促织的儿童正带着促织在回家的小道上撒腿欢跑,白月照水,波澜不兴。

夜风清爽,灯火淡淡,儿童的纯真笑声仿佛在草尖上滴溜溜打转。观者不禁莞尔,眉宇间看不出一丝清愁。耳廓边幼年的促织声悦耳如歌,一股潮热在心头荡漾,一低眉,故园的野地顿时花枝颤颤,草香幽幽。

想起六月的一天,随母亲去麦地,不小心被麦芒刺痛了手,小脸顿生不悦之情。母亲连忙钻进麦地,寻得一只羽翼震得沙沙响的蚱蜢,扇动的羽翼是多彩的,有翠绿,有桃红,母亲找了一根线让我牵着、我喜欢看它飞翔的样子,麦芒的刺痛感早就被那多彩的羽翼扇走了。如今,我只要一看到灼灼盛开的桃花,就会想那是不是正在飞翔的蚱蜢的羽翼。心里是满满的明艳与温暖,那是永远不会凋落的飞翔。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凡事不必那么匆忙,也不必因关山重重、思乡心切,而涕泪交加。如叶绍翁这般缓缓行,慢慢看,纵然离乡万里,也试着数数落花,听听促织,闻闻草香,看看俏皮儿童……然后静静聆听醉在光阴深处的往事懒懒拱动的声响,如此,悠然盈盈,山高水远里,自是风光旖旎,温情脉脉。有了一颗静笃的心,再浓的也就自然淡了,再远的路径也能风景读遍。

(选自《散文百家》2020.05)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意。
(1)底气:
(2)禅意:
2.赏析文章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3.第三段为什么加入对“羁旅者”的描写?
4.“促织”又叫“蟋蟀”“蛐蛐儿”,本是一种普通的昆虫,但在本文作者笔下,“促织”显然成为了一种意象。请结合全文,探究“促织”的多重意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枸杞子

毕飞宇

①勘探船进村的那个夏季,父亲从城里带回了那把手电。父亲进城以前采了两筐枸杞子,用它们换了那锃亮的东西。枸杞是我们家乡生长得最为疯狂的植物,每年盛夏河岸沟谷都要结满籽粒,红得炯炯有神。

②他穿过一丛又一丛枸杞走进我们家天井,大声说,我买了把手电!手电在黄昏时分发出清冽冰凉的光。母亲问,里头是什么?父亲说,是亮。

③第二天全村都晓得我们家有手电了。村里人都说,我们家买了把手电,一家子眼睛都像通了电。晚上我家天井里来了好多人。夏夜清清爽爽,每一颗星都干干净净。话题一直在手电的边缘。夜很晚了,狗都安静了,他们就是不走。母亲很不高兴,她的芭蕉扇在大腿上拍得噼啪起劲。后来母亲站到了皂荚树下,手里拿了那把锃亮的东西,说,你们睁大眼睛看够了!母亲用了很大的努力打开开关,一道雪亮的光柱横在了院子中间,皂荚树上的栖鸟被惊飞起,羽翼带着长长的哨声彗星一样划过,使人的听觉充满夜的宇宙感。

④母亲突然灭了手电,人们在黑暗里默不作声。

⑤勘探船在那个夏夜进村了。勘探队长戴了一顶黄色头盔。勘探队长说他们是来找石油的,而石油就在我们村的地底下,再不打上来油就要流到美国去了。当天他们就在村北打了个洞,一声轰隆,村子像筛糠。村里人立即把父亲叫过去,他们坚信,只有父亲能够阻止他们。父亲走到村北,站立在勘探队长的面前,双手抱在胸前说,不许打了!

⑥勘探队长说,你是谁?

⑦父亲说,再打你就麻烦了!他把这句话撂在村北,一个人回家玩手电去了。

⑧天黑之后来到我家天井的是勘探队队长。他称我的父亲为“亲爱的同志”,然后用科学论证石油和马路、汽车的关系,尤其强调了石油与电的关系。他说石油就是电,有了石油,村子里到处是电灯,像枸杞树上的红枸杞子一样多。电在哪里呢?——电在油里;而油又在哪里?——油在地下。队长说,这是科学!父亲后来沉默了。母亲说,你听他瞎扯。父亲严肃无比地说,你不懂。母亲反驳说,你懂!父亲说,这是科学!

⑨父亲对勘探队长说,你们随便打。

⑩民间想象力的发达总与村落的未来有关。父亲的手电暂时给忽略了。人们一次又一次憧憬着电气化时代。父亲说,到那时水里也装上了电灯,人只要站在岸上就能看见王八、泥鳅与水婆子。父亲设想到那时,每一条河都是透明的,人看鱼就像神仙在天上看我们那样。总之,科学似乎能使每一个人都变成神仙。

⑪而勘探队的勘探进程完全是现实主义的。他们不慌不忙地打眼,贮药,点火,起爆。河里的鱼全给震昏了,浮出水面,在水面上漂了一层。勘探队长整日待在井口,面对地下蹿出来的黄泥汤忧心忡忡,有点担心找不出油来。“亲爱的同志们”不会接受没有结果的科学的。那些队员早就疲沓了,日午时分睡倒在树荫下,黄色头盔罩在脸上,打着鼾。

⑫这时,父亲和乡亲们认真地趴在井口,看着黑洞洞的井底。有人提议说用手电照照。父亲回家拿来了手电,照下去,一无所有。有人问下面有科学吗?父亲默然不语,他把科学和希望全闭在了嘴里。太阳金灿灿的,枸杞子红艳艳的。

⑬即将收割的稻子和正成长的棉花被踩得遍地狼藉。乡亲们站在自己的稼禾上心情无比矛盾。勘探队长一次又一次告诉他们,这里将是三十八层高楼,四周墙面全是玻璃,在电灯光的照耀下无限辉煌。尔后稼禾带给他们的心疼被满满的憧憬替代了,但高楼和灯光在他们贫瘠的想象中像雾一样难以成形。

⑭父亲一次又一次与勘探队长讨论出石油的可能性。父亲每次都得到肯定回答。父亲一次又一次把那些话传给乡亲,乡亲们默然不语。父亲大声说,不出二十年,我保证大家住上高楼,用上电灯。大伙听了这样的话慢腾腾地散开去,他们的表情一片茫然。

⑮不久,大哥偷走了父亲的手电到村东找蛐蛐,不小心把手电掉到河里,开着的手电竟然沉下河底去了。有人发现了河底的亮光,有两三丈那么长。许多人赶到了河边,河底的光呈墨绿色,麦芒一样四处开张。人们站在岸边手拉手,肩贴肩。人们以恐怖和绝望的心情看着河里的墨绿光慢慢地变暗,消亡。山羊胡子老爹说,动了地气了,动了地气了。一个晚上他把这句话重复了一千遍。

⑯勘探队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又开始了爆炸。河里没有再死鱼。因为河里已经没有鱼可以死了。他们的动作失去了围观,只留下单调的爆炸和伤感的回音。

⑰在暮色苍茫的时候,勘探队长脱掉了他的长裤,露出的双腿堆满伤疤,他一个劲地说话。他说,这个世上到处是疤,枯叶是风的疤,水泥路是地的疤,井是土的疤。说着这些疯话,他悄然走上船。

⑱浓雾使大早充满瞌睡相。鸡打鸣,撂了两嗓子,就睡回头觉了。浓雾里头父亲做着梦,他梦见了石油光滑油亮的背脊在地底下蠕动的模样。

⑲太阳出来了,雾散了,太阳使村庄愈加鲜嫩可爱。这时候有人说,勘探队!勘探队!人们走东窜西没有发现勘探队的人影子。只有无尽的枸杞子被浓雾乳得干干净净、水灵灵。大伙跟在父亲的身后来到河边,河边空着,满眼是细浪和飞鸟。浓雾退尽后的河面有一片“之”字形水迹,如一只大疤,拉到河面的拐角。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父亲的眼里起了大雾,弥漫了父亲的那个夏季。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民们聚集在“我”家,在时间已经很晚且母亲明显的暗示下仍不愿意离开“我”家,表现出村民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
B.对于勘探队,父亲态度转变的原因是父亲懂得了什么是科学,知道只有依靠科学,自己的村子才能发生变化。
C.手电筒在河底发出墨绿色光亮并逐渐变暗、消亡,村民们感到恐怖和绝望,甚至有人认为“动了地气”,表明了那个年代村民思想的落后。
D.小说结尾写“太阳出来了,雾散了”意蕴丰富,村庄勘探石油事件就此结束了,而父亲眼里却起了大雾,表现出父亲的迷茫。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父亲的视角展开叙述,详写了勘探队来到村中勘探石油的事件,首尾呼应,条理清晰。
B.小说环境描写富有深意,勘探中受破坏的村庄景象和村民们憧憬的生活环境形成对比,引人深思。
C.第⑧段中父亲和勘探队长、父亲和母亲的对话,语言简洁,多用短句,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中村民群像的塑造不可或缺,他们既暗示了小说的环境背景,也有力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3.请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中“疤”的内涵。
4.关于小说的标题,有人认为“手电”好,有人认为“枸杞子”好,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21-02-23更新 | 1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漂来的城,融情的声

①当年,电视系列节目《话说运河》说的是一段关于水的历史,运河实现了地域间最大限度地沟通,顺水“漂”来的一根根神木、一块块金砖,筑起了一座全碧辉煌的城关。这个节目本身,已经有了一段不长不短的历史了。那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晴日里摄下的历史镜头,也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都城的一页历史的闪现。30多年后再看此景,再入此境,蓦然感到:“水”这个有灵魂的精灵,它溅起的银色的波花,不就是音乐的圣洁音符吗?

②于是,思想便接上了无际的音乐遐想。一会儿是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开篇弦乐涌出的水波荡漾般的音符滚动,一会儿是舒伯特《鲜鱼》那绝美的歌唱中迸溅出来的水花嬉戏的叮咚声响。历数关于“水”的音乐,从巴洛克的严谨乐音到浪漫乐派的放选浩歌,几乎比比皆是。

③巴赫那个后来演化为《圣母颂》的C大调前奏曲,虽无“水”的标题,却处处涌出“水”的乐音,那是因为圣洁的音符,让人们不由得联想到了“水”的圣洁。而与其同庚的亨德尔,更是在泰晤士河的英国“舳舻”之上,为皇帝乔治创作并演奏了使君颜大悦的《水上音乐》。《元史》中曾记载,忽必烈驾临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退下令京畿运河名为“通惠”。这“舶舻”,就是大船毗连:这“大悦”,就是大喜过望。这个乔治皇帝也在“轴舻”与“大悦”中,遂宽宥了宫廷作曲家亨德尔的逾假不归。“水”的音乐之美好,竟能够如此轻快地抚平了人的心境,化世界一片升平。

④历来,“水”的音乐有着不同凡响的感染力量,记得在我少年时代学习钢琴的日子里,多少度春秋过去而终不能忘的一曲,是门德尔松的那首《威尼斯船歌》。当年,我反复练琴,深深迷醉于这首升F小调的摇曳着八六节拍的绝美音乐之中,我又朝出了1963年的学习笔记,上面写下了我演奏这首乐曲时身临其境一般所想象到的诗意情景:

⑤“威尼斯水城之夜。天上的星,清晰投到地面的水波间,天地皆为深青色,间而银光灿灿,波声潺潺。静,静……远处桨声传来,是那么微弱而有节奏。渐渐地,一声悦耳的不知名的乐器奏出了简短的单音,给夜又增加了一种色彩,桨声中似乎也融进了优美的曲调。歌声开始了,悠然委婉,抑扬顿挫并不明显,但却起伏着,亲切动人,真如发自心腑之声。歌唱像一个青年强烈的爱情冲动,虽只是独唱,但却不孤独。别人也受到了感动,一同加入了这个令人神往的歌唱,二重唱开始了,内心的波澜,被歌声不住地拨起,越来越热烈地涌动,最后,放开了歌喉,忘记一切地纵情高歌,那么激昂动人,此刻,周围迷人的景色愈发清晰了,水波、银光、星花、雪白的建筑物,远方愈来愈响的夜鹭叫声,以及回旋着的歌声的余波,聚汇着,均匀地交织在了一起,绘成一幅动人的威尼斯水城夜景。最后,船远了,在夜色中消失了……”

⑥这段描写,几乎涵盖了门德尔松这首“无词歌”的全部细节以及由此清晰演绎出的情境。当年,我是在学习中演奏,现在我是在回味中抚琴。虽有了对于乐曲理解上和技法上的诸多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是不变的,那就是这首乐曲所构筑的音乐意境——一个由“水”融成的音符,由“水”的音符编织成的“水”的世界。此时与彼时的感受,几乎与笔记本上的文字描画一模一样。于此,我又想到,“水”是千古不变的神圣液体,它以一种晶净,透穿了灵魂和情感;它以微弱的慢慢浸染,缓缓聚起一种冲击彼岸世界和改变人心的力量。于是,“水”才可漂来了一座城池,才可以击打不断成熟的、更加坚强的、可以改变世界的人的心灵与情感。

⑦这是什么?这就是“水滴石穿”。那种感觉不到的形体,那种看不到的力量,就是“水”的深沉的蕴涵。唯此,“水”才可以孕育文化文明,推动人类在历史的大道上前行。难怪世界文明的主体,从来都是流动着的大江大河。在大江大河的身边,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地吸吮着如乳汁一般的水液,才壮大了,才站立了起来。恒河如此,密西西比如此,伏尔加如此,我们的黄河长江也是如此。

⑧当“水”成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母亲”的时候,“水”的神圣和高洁便被升华到了一个只有用音符才能讴歌出全部情态与内涵的境界。在音乐的历史与现实中,一个民族总是以“水”的音乐作为最响亮的一个符号。

⑨约翰。施特劳斯只不过读到一位诗人的一句诗行“在那蓝色的多用河……",于是灵感突发,只以一个大三和弦的三个音,便如水一般泛滥着演化着,汇成一派洪流浩波,《“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在1866年奏响,自此响彻全世界,穿越了150多年的浩大时空,并还将无限蔓延下去。这音乐,不仅仅讴歌了一个水脉的伟大,更是赞颂了这个民族的自豪。奥地利人说过,无论你走到哪里,《蓝色多瑙河》就是我们第二个“国歌”。

⑩无论是门德尔松轻轻摇曳的《威尼斯船歌》,还是深沉厚重的《伏尔加纤夫曲》;无论是黄河气贯长天的壮歌,还是运河那个也是犹若船歌一般的八六节拍的浅唱轻吟,这些浸透在“水”中融化在“水”中的音符,以“水”一样无形的声响,构筑出一片精神的高地。那里,有每一个人的情感,也有集合起来的一个民族的魂魄。“水”能塑造出一个有魂魄的顶天立地的“人”,“水”能有内在的力量去载舟,去运来一座城池。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看到“水”的生生不息和强旺的生命力,无论是大自然之“水”,还是融化在“水”中的音乐,背后总是站立着一个“人”和一个民族。

“水”,何止漂来了一个北京城。

(取材于李近朱的同名文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宽宥了宫廷作曲家亨德尔的逾假不归。          宽宥意为宽容,饶恕。宥读作yòu。
B.便如水一般泛滥着演化着                                 泛滥:这里形容四处流淌。
C.并还将无限蔓延下去                                        蔓延:这里指向广阔的时空扩展。
D.无论是门德尔松轻轻摇曳的《威尼斯船歌》       曳:形容声音悠远。曳读作:yè。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述《元史》忽必烈命名通惠河的事,说明了水与音乐的融合之美。
B.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虽然无词,却能给人带来优美丰满的想象和感动。
C.文章第⑤自然段的描写具体生动地演绎了乐曲表达的内容和创造的意境。
D.作者认为大江大河是世界各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原泉,是文明的载体。
3.作者认为“水“的音乐有哪些功用?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4.请解释结尾画线句的含义。
2021-02-04更新 | 1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桃源的小划子

沈从文

桃源洞离桃源县约二十五里。从桃源县坐小船沿沅水上行,船到百马渡时,上南岸走去,忘路之远近乱走一阵,桃源就在眼前了。桃源既是个有名的地方,每年自然就有许多“风雅”人,心慕古桃源之名,二三月里携了《陶靖节集》与《诗韵集成》等物,来到桃源县访幽探胜。

桃源有一种小划子,轻捷、稳当、干净,在沅水中可称首屈一指。一个外省旅行者,若想从湘西的永绥、乾城、凤凰研究湘边苗族的分布状况,或想从湘西往四川的酉阳、秀山调查桐油的生产,往贵州的铜仁调查朱砂水银的生产,往玉屏调查竹料种类,注意造箫制纸的手工业生产情况,皆可在桃源县魁星阁下边,雇妥那么一只小船,沿沅水溯流而上,直达目的地,到达时取行李上岸落店,毫无任何困难。

一只桃源小划子上照例要个舵手,管理后梢,调动船只左右。张挂风帆,松紧帆索,捕捉河面山谷中的微风。放缆拉船,量渡河面宽窄与河流水势,伸缩竹缆。另外还要个拦头工人,上滩下滩时看水认溶口,出事前提醒舵手躲避石头、恶浪与洑流,出事后点篙子需要准确稳重。这种人还要有胆量、有气力、有经验。张帆落帆皆得很敏捷地及时拉桅下绳索。走风船行如箭时,便蹲坐在船头打吆喝呼啸,嘲笑同行落后的船只。自己船只落后被人嘲骂时,还得回骂;人家唱歌也得用歌声作答。两船相碰说理时,不让别人占便宜。动手打架时,先把篙子抽出拿在手上。船只逼入急流乱石中,不问冬夏,都得敏捷而勇敢地脱光衣裤,向急流中跳去,在水里尽肩背之力使船只离开险境。掌舵的有事不能尽职,就从船顶爬过船尾去,做个临时舵手。更有一份不可推却的职务,便是在一切过失上,应与掌舵的各据小船一头,相互骂着,继续使船前进。小船除此两人之外,尚需要个小水手居于杂务地位,淘米、烧饭、切菜、洗碗,无事不做。行船时应荡桨就帮同荡桨。这种水手大都在学习期间,应处处留心,取得经验同本领。除了学习看水、看风、记石头、使用篙桨以外,也要学习挨打挨骂。尽各种古怪稀奇字眼儿成天在耳边反复响着,好好地保留在记忆里,将来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上行无风吹,一个人还得负了纤板,曳着一段竹缆,在荒凉河岸小路上拉船前进。小船停泊码头边时,又得规规矩矩守船。关于他们经济情势,舵手多为船家长年雇工,平均算来合八分到一角钱一天。拦头工有长年雇定的,人若年富力强多经验,待遇同掌舵的差不多。若只是短期包来回,上行平均每天可得一毛或一毛五分钱,下行则尽义务吃白饭而已。至于小水手,学习期限看年龄同本事来,有些人每天可得两分钱作零用,有些人在船上三年五载吃白饭。上滩时一个不小心,会被自己手中的竹篙弹入乱石激流中,泅水技术又不在行,淹死了,船主方面写得有字据:生死亲长不能过问。掌舵的把死者剩余的衣服交给亲长说明白落水情形后,烧几百钱纸,手续便清楚了。

一只桃源小划子,有了这样三个水手,再加上一个需要赶路、有耐心、不嫌孤独的乘客,这船便在一条清明透彻的沅水上下游移动起来了。

(节选自《沈从文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的桃源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全文详细描写了湘西美丽的风景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或闲适或艰辛的劳动生活,体现了作者对湘西的热爱。
B.文章对小划子上的拦头工人的描写细致而生动,他们拼命解决船只出行时遇到的各种困难,用粗俗的话语与同行交流,体现了拦头工人的勇敢、质朴。
C.桃源是沅水岸边的一个码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原因,生活在此的水手卑微、粗野但很勤劳,然而读完全文却让人感到有一层悲苦的雾纱笼罩着这些水手的生活。
D.文章融入了作者对当地自然风光、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叙写了当地水手们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水手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
2.作者描写小划子上的水手时,用了五个“骂”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文章是如何证明桃源的小划子“轻捷、稳当、干净”的?请结合文本具体探究。
2020-06-01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