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3 题号:110205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薛培政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护林员老长泰便肩扛板斧,带着猎犬“黑豹”,走在了杂草没膝的山道上。

一条盘旋在路边的花蛇,似乎听见了脚步声,昂头吐着信子望了望,“簌簌”地爬向杂草深处;卧在草丛中的野兔,支楞耳朵听了听动静后,也“嗖”的一下跃进灌木丛中;还有那群被惊动的山鸡,“咕咕、咕咕”的叫着飞向远处。

“咦——瞧恁小样儿,俺老汉又不是妖怪——”他边说边苦笑着坐在那块卧牛石上。老长泰年轻时一身蛮力气,两三人抬不动的物件,他双手搬起走得呼呼生风;当兵练投手榴弹,出手就是百十米,枪打得也不赖,因斗字不识一升,复员回了家。饭量也大得出奇,一顿饭能吃五六个大饼子,为这家里每年开春就断粮,快三十了还打着光棍。

那年腊月,鹅毛大雪下得铺天盖地,当人们都窝在家里猫冬时,野狼血洗了生产队的羊圈,一夜之间,七只山羊命丧狼口,看着未被叼走的几只死羊,全队的人都流泪了。

望着哀哀戚戚的人群,女队长萧桂英铁青着脸发话了:“还有爷们吗?若有就给我站出来!这狼得逞后,肯定还会来叼羊,谁若能把狼打死,我一分钱彩礼不要,就嫁给他!”

犹如石破天惊,大家惊愕的目光投向了女“掌门”。

醒过神来的小伙子们,立马变得跃跃欲试,可再看那血肉模糊的死羊,又个个怂得耷拉下了脑袋。就见站人群后边的长泰,往前挤了挤瓮声瓮气地问道:“此话当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过你要提死狼来见俺!桂英怒眉一扬干蹦脆地把话撂给了他。

长泰一言不发回到家后,找了一根碗口粗的枣木,又到村代销点赊了五斤地瓜烧酒。入夜,他便反穿羊皮袄蹲到了羊圈边。

在冰天雪地里连守两夜后,第三天清晨,他穿着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袄,带着满身的血印,拖着死狼敲开了桂英家的门。

这下,傻大黑粗的长泰露脸了。县长为他披红戴花,奖他一辆金鹿牌自行车,公社奖他一支猎枪,大队安排他做了护林员,女队长萧桂英也没食言。

此后,长泰就像威风凛凛的大英雄,每天身背猎枪,带着猎狗,长年巡逻在黑虎山涧。久了,他对各类鸟兽的习性,熟悉得就像自己的手掌,平时斩获的猎物,就连村里乡亲也没少分享。

可那年过了秋,乡邻们就见他像着魔了似的,两眼呆呆地望着远处,嘴里还不停地叨叨:“鸟兽也是有性命的主儿,也拖儿带女的啊!”

妻子桂英也觉出异常,再三追问下,长泰哭诉着道出实情。

为防野猪糟蹋庄稼,那个阴雨密布的傍晚,他在一片玉米地旁布下了猎套。翌日晨起查看时,不由得惊呆了:两头狍子幼崽在雨中围着那头被套死的野生母狍子,发出撕裂般的哀鸣。他想起了幼时爹下葬时的情景,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悸痛,懊悔地朝自己身上挥了一拳后,泪水就和着雨水流了下来。打那后,他再也没有动过狩猎的念头。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常年风餐路宿在深山密林里的长秦,在日复一日的巡山护林中变老了。村里的护林员已换过几任,老伴儿也跟着子女进了城,他却死活不肯下山,说惦记着那笔心债哩。

记不清从何时起,“野味热”像山里人打摆子一样弥漫开来,山下的镇上,远处的城里,星罗棋布的野味馆散发出诱人的浓香,安详静谧的黑虎山却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乡亲们就发现老长泰变得越来越暴躁了,像跟谁结下仇似的,还在巡山的路上骂起了人:“挨千刀的王八蛋,作孽吧,总有一天会遭报应的!”

听说老长泰曾赤手打死过野狼,不断有人找上门来。那天,俩外乡人驾车找上门来,送上两箱好酒和厚厚的一沓现钞后,求他帮助猎杀一头野狼,并说事成后再加倍付款。哪知老长泰像受了侮辱似的,晃了晃手中的板斧,怒目圆睁地吼道:“带上这些破玩意,给我滚蛋!”

那些年,巡山的老长泰不停地与盗猎者周旋,一次次拆除对方布下的猎套、陷阱和细网,仍不时发现被网粘或绳套的鸟兽尸体。

心力交瘁的他,三番五次跑乡里、到县上找领导:“再不禁猎,黑虎山上的带毛的东西就被猎光了!”

“断人财路遭人恨呐——”老长泰说那次巡山,见一只黄羊被套住了,正要上前解绑,两支火药枪从身后对准了他:“再他妈挡道,就送你老东西上天!”幸亏猎犬“黑豹”猛扑上去,盗猎者才吓逃了。

后来,成为自然保护区的黑虎山,组建了专业护林队,年近八旬的老长泰也被省政府评为护林模范。

老长泰似乎没拿这荣誉当回事,每天依然在莽莽林区中巡逻。当县里派专车进山接他到省城接受表彰的时候,却见他住的窝棚上落锁了,只有眼前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8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与结尾“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形成呼应,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
B.老长泰当兵出身,本性淳朴善良,看到那些血肉模糊的死羊及人们哀戚的表情,他甘愿冒着危险去打狼,为民除害。
C.小说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老长泰打狼,他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袄和满身的血印是实写,打狼的情节虚写。
D.老长泰这个人物形象鲜明,文中使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来表现他的朴质憨厚与嫉恶如仇。
2.这篇小说情节构思巧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本文情节特点。
3.这篇小说以“救赎”为题目有哪此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篱先生

顾晓蕊

他双手捧起一满碗花雕酒,仰头,咕嘟嘟地饮下。而后,他飞快地一抹嘴,碗口朝下,说,劳你久侯,这算赔礼。话落,他给我斟酒,端起再敬,谢谢你会见我这个远道而来的朋友。说罢又一饮而尽。

他约四五十岁的样子,身形略瘦,一双幽冷深邃的眸子,仿若冬日的初雪般明净澄澈。这个外表温淳儒雅,透着书卷气的中年男子,带着爱犬小白,从遥远的内蒙古骑行到中原。

想想,一位从未谋面的朋友,骑着一辆老旧的摩托车,穿风渡雨,携一路风尘,只为与你见上一面。这想法初始令人发笑,继而感动。

他被我瞧得有些不好意思,摆手说道,坐吧!我收回目光,心犹不甘地追问,你果真是东篱?在下东篱是也!他故意拖长了腔调回道,许是想缓解初见的尴尬。

十余年前,我刚踏上文学之路,没事写些“豆腐块”文章,经常往外投稿。那时,东篱是某家报社的编辑,他从众多来稿中发现了我,接连刊发几篇随笔。

我加上他的博客,关注起他,这多少有些私心,想拉近跟编辑的距离。

他写在郊外山脚下,置有一处静谧小宅,又称“东篱书院”。每个周末他会来这里,种花种竹,还打理一大片桃园,看得我羡叹不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洒脱的田园生活!

他还写自己的骑游见闻,绕行大半个中国,从苍茫戈壁到原始森林,从群山之巅到大海之畔,文末附一帧照片,都是在路上的背影。旁边注有老江摄影。老江是他的骑友,一位诗人。

而此时,他就坐在我对面。然而一坐下,仿佛身上的劲儿被卸掉,他微拧眉头,脸色端肃,像是不会笑似的,显得心事重重。

我以为他一路劳顿,难免疲乏,关切地问:这一路可够累的,你出来多久了?去了哪些地方?

他说,走了一个多月,骑骑停停,边走边看。到中原后,先去了少林寺、仙人洞、嵩山禅院,这才赶来与你见面……

出来这么久,家人会担心吧?我问道。

他仿佛被戳到痛处,眉心皱成一团,长长叹口气,我这次留了封信,是悄然离开的。

隔着火锅子的腾腾水雾,他的声音变得迷蒙且苍凉,话亦多起来。

他说起跟爱人原是师范同学,毕业后,他去山东一所乡村学校教书,她回内蒙古老家。两年后,在电话那头爱人眼泪浸泡下,他软了心,结束了两地分隔。原想到那边接着教书,没想到爱人动用关系,非得将他调去报社。

有过争执,吵闹,最终他无奈妥协。她一昂头,撇出一丝冷笑,一个穷教书匠,能有什么出息,到报社,还能混出点名堂。

到了报社才知,复杂的人事令他疲于应付,为此苦恼不已。尽管他凭借一手锦绣文章,名气渐盛,成了当地的一位名编。可他说,最好的赞扬莫过于教书时,村民们那一声恭敬热忱的称呼东篱先生。

他说,尊一声先生,那是把你高看。教书那几年,吃住在山村,他从不为饭菜发愁,一勺面,一捆菜,几个鸡蛋,一捧花生,悄没声儿地放在门口。可自己呢,还是离开了,一想起这事,心里堵得慌。

原来,博客上笔墨酣畅、快意人生的他,生活中并不顺意,好似日子被劈成了两半。

他顿了顿,喝了一口酒,又道,还记得我的诗人骑友吗?他的日子过得孤独而窘迫,患上严重的抑郁症。这提醒了我,要懂得舍下,活出自我,这趟出行是想回山衬,休假一年去支教。

听到此,我恍然明白,他跋涉千里而来,是把我当成“树洞”,一个可以倾诉的树洞。而且,因为相离甚远,少了拘谨。诉说过后,他可以放下一切,轻松上路。

那夜,我们围炉夜话,喝到微醺,各自散了去。第二天大早,天边腾起殷红的朝霞时,我赶去送别,他骑车离开了,带着几分悲壮,一人一狗消隐在风中。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介绍“我”与东篱先生的初次见面,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豪爽真诚的文人形象,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博客上的东篱先生看似潇洒自得,但他的生活仍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也是他不远千里来找“我”倾诉的原因之一。
C.“她一昂头,撇出一丝冷笑”,写出妻子的市侩与冷漠,而东篱先生的悄然离开,体现了他与妻子毅然分开的决心。
D.骑友的不幸使东篱先生幡然醒悟,生命的价值在于活出自我,回归初心,而不是一味地追名逐利,与世浮沉。
2.请结合文本与所学知识,简析东篱先生和陶渊明有哪些相似的形象特点。
3.小说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11-03更新 | 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荀子

王善鹏

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情便油然而生。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1.5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也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茅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眼镜,留中分头,面对近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

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像是在背诵荀子的那篇名作:“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树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密密麻麻刻满了捐钱人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一生的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钟。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

《客中行》不是诗,更像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制造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

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座太白楼的建造施展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

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愁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荀子墓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

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因为家乡沉睡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圣贤——荀子而感到自豪,但同时也为家乡人对荀子墓的冷落而感到不安。
B.文章引用明朝诗人李晔的诗极有意义,它一方面展现了历史上荀子墓一直以来的荒凉,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C.作者想象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像是在对着荀子墓背诵荀子的著名篇章,这表明作者认为荀子应该得到包括王思玷在内的人们的尊重。
D.作者思路开阔,笔法灵活,将与兰陵有关的名人一一写来,挥洒自如,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
2.本文的题目是“寂寞荀子”,文中却又写了另外两个人物——王思玷和李白,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文章倒数第二段转而写荀子墓(庙)的历史,有何意图?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
2020-07-13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埃洛

莫泊桑

乐斐佛太太是个乡下太太,一个寡妇,那种半城半乡式的太太之一。她用的一个女佣人名叫洛斯,是个头脑很简单的纯朴的农家妇人。主仆两人住在一所不大的房子里,她们的房子前面有一个窄窄的园子,她们利用它种了些蔬菜。谁知某一天夜里,有人偷了她们十几个洋葱头。

那简直是一种令人伤心又令人恐怖的事。

这两个惊惶失措的人观察起那些脚印,想起未来的事她们不禁害怕起来。现在怎样能够安安稳稳睡觉!

一个住在近边的农庄主人给她们献了一个主意:“您两位应当养一条狗。”

这句话是真的,她们应当养一条狗。乐斐佛太太长久地讨论这个养狗的意思。经过了考虑,她被一只满盛着狗食的盆子的影子弄得大起恐慌,所以用尽方法反对。洛斯却是欢喜动物的,她们终于决定要养一条狗,一条很小的狗。她们开始寻狗了,但是只找得一些大的,一些有骇人食量的。罗尔村的杂货店老板却有很小的一条;但是他非得有人出两个金法郎做饲养费不肯让出来。

某天早上,面包店老板带来了一条异样的黄毛小畜生,乐斐佛太太却认为这条怪狗很好看,并且不花一个钱。洛斯抱着它,随后又问它叫什么。面包店老板说它名叫“比埃洛”。

它却素来是只为要求口粮而叫的,无论是谁,都可以走到她们的园子里。然而乐斐佛太太却和这畜生弄得熟了。她并且竟到了爱它的地步,给它握握手,有时还给它好几小片在肉汤里浸过的面包。

但是她却绝没有想到养狗是要纳税的;终于有人为着这条不叫的狗向她讨八个金法郎了,说是:“八个金法郎,太太!”这时候,她几乎吓得晕过去。

于是她立刻打定了主意要推开比埃洛,不过谁也不肯要它。她没有旁的办法了,只好决定教它“去吃石灰质粘土”。

那地方的人每逢淘汰一切不想再留下的狗,用的总是教它“去吃石灰质粘土”的办法。在一片广大的平原中央,我们望得见一种茅棚子,那就是石灰质粘土坑道的竖坑入口,竖坑是个深达二十来公尺的往下垂直的井,井底和一组长的横坑道相通,那里面的土壤是石灰质粘土。

每年到了肥田的季节,就有人到井底下去取石灰质粘土做肥料,其余的月份,它就给一切被人判处了死刑的狗做坟墓。

每一条狗到了那里面,靠那些先到者的恶臭遗体做食物可以挣扎十一二天光景,以后就有一条格外肥一些的当然格外强一些的狗忽然被人扔下去,末了那条强一些的就吃了那条弱一些的,活活地吃了它。

把比埃洛送了去吃肥泥的那个办法固然已经决定,她们忙着寻找一位执行人。那个修理驿路的工人要半个金法郎的工钱才肯走这么一趟。那个住在隔壁的泥瓦匠学徒虽然只讨五个苏,却还是贵了一点;末后,洛斯认为最好是她们自己去送。

吃晚饭了,她们给了它一盆好汤和一点奶油。

她们从平原上穿过去。流着眼泪的洛斯抱住它吻着,随后就扔了它到坑里,她们都伏下身躯去侧耳静听。

它叫着,唉!它叫着!

她们后悔了,害怕了,于是她们都跑着逃走了。

她们这一晚做了许多恶梦。

乐斐佛太太梦见自己坐在餐桌前预备吃汤,但是揭开了汤盂的盖子,比埃洛却在汤盂里。它腾起身子扑过来,咬住她的鼻子。又觉得自己在一条没有尽头的大路上走。忽然,她瞧见路当中有一只被人丢下的篮子,她揭开了它的盖子,于是伏在篮子里的比埃洛咬住她的手不肯放松;末了她张皇失措地逃走了,那只不肯松口的狗却悬在胳膊上。

黎明的时候,她醒来了,几乎发痴了,末后再跑到那个肥泥坑的边儿上去。

它叫着;它依然叫着,它叫过了一整夜。她开始呜咽了,向它许了一个心愿,暗自答应使它到死为止都是快快活活的。

她跑到了那个以取肥泥为专业的掏井工人的家里对他说起情形。他说:“您想您的狗?这要四个金法郎。”

她吃了一惊;她的痛苦一下子都吓跑了。

洛斯说道:“倘若把食物扔给这条可怜的狗吃,使它不这样的死掉,那行吗?”乐斐佛太太很欢喜地答应了这个办法;她们带着一大块揩了奶油的面包又动身到那儿去了。

她们把面包切成很小的片儿,一片一片扔到坑里。

她们到傍晚时候回家了,随后第二天又去,以后每天如此。

谁知某一天早上,她们刚好把第一片面包扔下去,忽然听见坑里有一道洪大的狗叫声音。它们已经是两条了!有人另外又扔了一条狗,一条大狗!她们开始扔下食物了;不过每一回,她们都清清楚楚听见了一阵可怕的扰乱,接着就是比埃洛的许多哀鸣,它被它的伙伴咬了,那伙伴力气大,把什么都吃掉了。

乐斐佛太太用不高兴的声音说道:“然而我却不能喂养一切被人扔在这里面的狗。这非停止不行了。”

末了,想到一切的狗都要靠她的费用生活,她心疼得说不出话来,她把剩下的面包带在身边走开了,自己一面走一面吃。洛斯在后面跟随,不住地拿自己的蓝布围裙擦着眼角。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和《最后一课》等,本文体现了他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B.乐斐佛太太收养狗有两个条件,一是要小,因为大狗食量太大,二是不要花钱,所以最后她收养了长得异样的小怪狗比埃洛,这说明她经济拮据。
C.作者写比埃洛长得丑,也没有起到看家护院的作用,但是乐斐佛太太却竟到了爱它的地步,给它握握手,给它在肉汤里浸过的面包吃,是为了突出乐斐佛太太的善良。
D.小说中乐斐佛太太优柔寡断,表现为:要不要养狗,养大狗还是小狗,让谁把比埃洛“送去吃石灰质粘土”,要不要救起比埃洛,要不要继续喂养等。
2.洛斯在文中多次出现,简析她对乐斐佛太太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2020-10-21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