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3 题号:110432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冷藏的凤凰

杨羽仪

湘西的凤凰是个绝美的地方。这不是我一家之言,早在数十年前,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是福建的长汀,一是湖南的凤凰。”

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

不能忘记那古老而沉静的黄丝桥古城。它雄踞于湘黔边陲1500多年了,岁月悠悠,它依然默默地俯视着原野的沧桑。大地在速变着,它却是永恒的存在。那青石灰岩砌成的城楼、雉堞、箭垛,隐隐唱着“沙场烽火今安在,一曲芦笙对夕阳”的歌。

不能忘记那起伏百里苍原、呼啸苍天的“南方长城”。那是数百年前官民相抗、汉苗对峙的悲剧见证。我看见它不但雄伟,而且在群山之巅飘飘忽忽,在这座山头留下一座烽火台,又在那座山肩坐落一座碉楼。望不尽的青山,望不尽的长城。

不能忘记那千古一绝的吊脚楼。它从大山深处一直延伸到沅水沱江畔。清清的沱江从凤凰城中轻轻流过,无数的吊脚楼悬于沱江两岸,一根根木柱撑起一幢幢小楼,撑起了两个可爱的民族。这迷人的吊脚楼上,岂止有飞檐翘角,有三面回廊,有象征吉祥如意的木雕图案,有两个民族喜爱的牡丹和喜鹊,更有令世人惊羡的一群“宋祖英”,她们不但人靓,而且歌也甜。宋祖英出自沅水沱江,却不是独一无二的,她原先也在那里浣衣,浣衣时唱着土家族动听的歌。她唱红了,并唱进了北京城。我发现,宋祖英般的美女在沱江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她的歌也不是最甜的,这沱江上的浣衣女,个个都像“宋祖英”,并不是太大的夸张。吊脚楼下,沱江的歌是轻轻的,甜甜的,柔柔的,唱得满河的灯火也聚到江中来了。岂止灯呢,斑鸠和丁丁雀也在低翔高飞,绕着一江浣衣女在轻轻伴唱。

我更不能忘记在这深山和清江上,出了两个民族的出类拔萃的男人。大山养育了一批血性男人。鸦片战争时期在定海保卫战中身受十余处创伤仍连斩数敌,血染沙场、壮烈牺牲的郑国鸿老将军,便是沱江岸边一座不朽的青山。凤凰的男人是山;凤凰的男人也是水。凤凰出了国民政府的内阁总理熊希龄,出了中国著名的画家黄永玉,还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家沈从文。

我始识凤凰,可以说是从读沈从文开始的。沈从文曾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并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愈读沈从文,就愈觉得他是水造就的,抑或说他的性格就是水的性格。水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从文先生的入世哲学。即使他的文学成就已经举世瞩目,但由于种种不公正的原因,社会把从文先生“冷藏”起来了,“冷藏”达30多年之久,没有出版他的任何书,没有报道他的任何活动,仿佛他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了。这时,被“冷藏”者常常悲愤欲绝,或大义凛然,做出绝世之举。从文先生不然,他在这个领域似乎消失了,然而,他又在别的领域如研究《中国服装史》而成了举世瞩目的大家。他是大家,但又以水那样平凡的心态入世出世,从来不把自己看作一座高高的山。不像有些文学新辈,本来只是小家,甚至连小家也未及,只是一堆黄土,就迫不及待地自视为昆仑、泰山,一览众山小,于是,每走一步路,都带着叱咤风云之势;每说一句话,都带着训世的居高临下。从文先生始终自视为平凡的水,以涓滑入世,在丛林中,在山石间本来就不喧嚣,因此在社会有意“冷藏”他的时候,他依然以平常之心出世。

他被“冷藏”起来,并不等于弃世。他依然带着热切的希望,冀望着我们民族从病态走出来,从刀光剑影中走出一个刚强的民族。他对社会并不麻木,他在《一个传奇的本事》中说:“一个伟大艺术家或思想家的手和心,比现实政治家更深刻并无偏见和成见地接触世界,因此它的产生和存在,有时若与某种随时变动的思潮要求,表面或相异,或游离,都很自然。它的伟大的存在,即于政治、宗教以外,极有可能更易形成一种人类思想感情进步意义和相对永久性。”

这也许是他心态平和如水的哲学根据。从文先生是水,遭受“冷藏”,水便会化为冰,一块晶莹透亮的冰,坦坦荡荡地光照人间。

被“冷藏”的人,一旦“开封”便会出现一股热。不过,自视为水的从文先生,对于这种热,依然是一种平常心态,一种水的包容和随和的心态。它是从沱江流出来,到沅水,到中国,乃至世界,他却始终怀恋着那涓涓而来的沱江。

啊,沱江,我读你有20多年了,20多年后我才有幸触摸着你。那是一个冬天的黄昏,天上看样子要下雪,却还没有下起雪来,天空似乎又要“冷藏”着凤凰,“冷藏”着沱江。我们走过那高脚的木桥到了彼岸,又从独特的石礅桥走回此岸。坐上一只长长的木船,随水飘然而去,看那独特的吊脚楼,看那巍峨的城楼,看虹桥以及与之相连的南华山,希冀看透凤凰古城的一切。然而,我更深深地怀恋着清清的沱江,清得像面镜子,一面能鉴古今的历史明镜。一座千年的凤凰古城的历史倒影在清清的沱江里。两岸的山影树影走马灯般的人影,全都倒映在这清清的沱江里,可是,沱江依然那么清澈、明丽,一点也不混浊。即使与从文先生一起被“冷藏”着,沱江依然是平静的。它以水的特质平常地入世和出世,却震撼着我的心弦,久久地,久久地。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第七段开始,运用大量篇幅塑造了一个性格如水的沈从文形象,主要是通过描述他面对“成就”“冷藏”“开封”时的态度和心境来塑造的。
B.文章第八段描写沈从文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在其作品《边城》中得到充分体现,表现出民族受压抑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期许。
C.文章的构思技巧,一是布局谋篇中先总后分地展开特色,二是“绝美的凤凰”和“冷藏的凤凰”这两条线索交替推进。
D.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水的德性象征沈从文的人品。文中沈从文以水的特质平常地入世和出世,写人写水合二为一。
2.“凤凰的绝美是全方位的。”这句话为什么单独成段?请概括出自己的理解。
3.沈从文在《长河》的“题记”中写道:“骤然而来的风雨,说不定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态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请结合文章和你对沈从文的了解,说一说沈从文的哪些“热忱”与哪些“态度”“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节气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在意了。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②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孤,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节气也是如此。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③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该立的立,该废的废。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④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

⑤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⑥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手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时,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我想了想,说道:“是哪个伟人吧?”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⑦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人是糊弄不了它的。

⑧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时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取材于许俊文《节气》,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慨叹节气的转换难以阻止,结尾处又写道祖父悄无声息地离开人间。全文笼罩着浓郁的悲凉。
B.作者对惊蛰、霜降这两个节气重点描述,因为它们在时令的变化中体现了大自然的盛衰之道。而其他节气则略写。
C.作者在第③段中批叛了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他们不尊重自然,只要心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做出破坏自然的事情。
D.第⑤段中,作者描写出霜降这一节气的特点是静。人类的听觉捕捉不到风声和其他自然的声响。万物肃穆而庄严。
E.本文通过对农村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来表现节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愿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怀。
2.文章第一段说“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而第二段又说“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作者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3.请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4.文章在⑥⑦两段回忆了祖父的言行,其作用是什么?
2020-01-16更新 | 2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傅雷家书两则

(一)

没收到来信,不知你究竟哪一天走的;最担心的是寒衣未带,你一路上怎么办?尤其过莫斯科的时候,不要把你冻坏了吗?你电话中虽说咳嗽已愈,我怀疑你是特意安慰我;但愿不要把回国来得的小病带回华沙。在京见到了哪几位部长?可有机会详谈?反应如何?报销及音乐会收入等等如何下落,不知你离京前的信中可曾一一提到?我六日寄京的第二信可曾收到?

这两天开始恢复工作:一面也补看文件,读完了刘少奇同志在八大的报告,颇有些感想,觉得你跟我有些地方还是不够顾到群众,不会用适当的方法去接近、去启发群众。希望你静下来把这次回来的经过细想一想,可以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尤其是我急躁的脾气,应当作为一面镜子,随时使你警惕。感情问题,务必要自己把握住,要坚定,要从大处远处着眼,要顾全局,不要单纯地逞一时之情,要极冷静,要顾到几个人的幸福,短视的软心往往会对人对已造成长时期的不必要的痛苦!孩子,这些话千万记住,爸爸妈妈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些。

音乐院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令我想到克里斯多夫的象征。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

学习方面,我还要重复一遍:重点计划必不可少。平日生活要过得有规律一些,晚上睡觉切勿太迟。你走了,仍有多方面的人反映,关心你的健康。睡眠太迟与健康最有影响。这些你都得深自克制!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日深夜

(二)

孩子:十个月来我的心绪你该想象得到;我也不想千言万语多说,以免增加你的负担。你既没有忘怀祖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余地,等你醒悟。我相信:祖国的大门是永远向你开着的。

好多话,妈妈已说了,我不想再重复。但我还得强调一点,就是:适量的音乐会能刺激你的艺术,提高你的水平;过多的音乐会只能麻痹你的感觉,使你的表演缺少生气与新鲜感,从而损害你的艺术。你既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就该忠于艺术,尽一切可能为保持艺术的完整而奋斗。这个奋斗中目前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不能只考虑需要出台的一切理由,而要多考虑不宜于多出台的一切理由。其次,千万别做经理人的摇钱树!他们的一千零一个劝你出台的理由,无非是趁艺术家走红的时期多赚几文,哪里是为真正的艺术着想!这许多道理想你并非不知道,为什么不挣扎起来,跟经理人商量——必要时还得坚持——减少一半乃至一半以上的音乐会呢?我猜你会回答我:目前都已答应下来,不能取消,取消了要赔人损失等等。可是你能否把已定的音乐会一律推迟一些,中间多一些空隙呢?否则,万一临时病倒,还不是照样得取消音乐会?来信既说已经站稳脚跟,那么一个月只登台一两次(至多三次)也不用怕你的名字冷下去。

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为了身体,为了精神,为了艺术,为了国家的荣誉,你都不能不大大减少你的演出。为这件事,我从接信以来未能安睡,往往为此一夜数惊!

还有你的感情问题怎样了?来信一字未提,我们却一日未尝去心。我知道你的性格,也想象得到你的环境。你成年已久,到了二十五岁也该理性坚强一些了,单凭一时冲动的行为也该能多克制一些了。不知事实上是否如此?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除了艺术以外,你在外做人方面就是这一点使我们操心。因为这一点也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的荣誉,英国人对男女问题的看法始终清教徒气息很重,想你也有所发觉,知道如何自爱了;自爱即所以报答父母,报答国家。

真正的艺术家,名副其实的艺术家,多半是在回想中和想象中过他的感情生活的。唯其能把感情生活升华才给人类留下这许多杰作。反复不已的、有始无终的恋爱,只会使人变得轻薄,变得玩世不恭:而你知道,玩世不恭的祸害,不说别的,先就使你的艺术颓废。人寿几何,全部贡献给艺术还不够,怎容你如此浪费!

总之,你无论在定演出合同方面,在感情方面,在政治行动方面,主要得避免身不由主,这是你最大的弱点。——在此举国欢腾,庆祝十年建国、十年建设、十年成就的时节,我写这封信的心情尤其感触万端,非笔墨所能形容。孩子,珍重,各方面珍重,千万珍重,千万自爱!

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

(摘编自《傅雷家书》,有删改。标题为摘编时所加)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封家书不仅是傅雷对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呼唤,也体现了祖国母亲对海外游子的深情呼唤。
B.谈及艺术时,傅雷尖锐地指出参与过多商业演出的危害,提醒儿子加以注意。
C.两封家书虽间隔近三年时间,但都谈及了艺术、感情、学业及爱国等问题。
D.两封家书语言亲切自然、娓娓道来,对儿子谆谆告诫的话语蕴意深刻,拳拳父爱令人感动。
2.第一封家书中的画线段落,傅雷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现实与期待中的儿子的形象。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加以赏析。
3.《苏氏家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请结合两封家书的内容,谈谈傅雷在“善教”方面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
2023-04-18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古巷乾坤

周铁钧

古巷多狭长略弯曲,也不宽,只要对面支起窗扇不会碰撞。铺地青石经年踩磨、风雨刷砺,鳞泽泛亮。巷子再老些,路面会有两条下凹的浅沟,那是数百年流轮撵出的辙印,蕴满岁月沧桑。

如没有临巷门窗,巷墙就很高,垒砌得厚重坚实。但窗多已泛黄龟裂,还隐现着精描细勾的花木山水、楼阁亭榭,半朦半掩地褪向时光深处。砖缝里膏泥都渐松蚀,用指尖去抠,便簌簌落下。

裹在陈年旧岁里的古巷,苍健安详,不为外界潮流、时尚所动。霓灯溢彩的街路喧嚣,广场舞乐曲播扬,却侵不进陡耸的青墙,巷内如僻廊静谷,别有乾坤:月亮顺巷口攀上来,清辉盈盈、如烟似帛,巷路枕着朦朦山影,迎候访古探幽的游人来此抖落浮躁,倾纵心绪,滤验风情。

我曾独步上海朱家角古镇,走着走着,环顾四周,尽是角脊老屋,步入其间,左转右拐,不见尽头,走得腰酸腿乏,仍出不得“迷魂巷”。忧心忡忡时,眼前突然变得坦阔,巷路径直通向一座气势宏伟的石桥,桥头耸立的岩碑上刻:“放生桥”。桥对面长街宽邃,招牌林立,店铺千家。坐在街头茶摊要了一壶龙井,向茶摊老板说:此处巷子太“乱”。老板笑道:朱家角称奇之处就是街宽巷窄,路生巷,巷连街,街通路,绵延不尽。

当晚,住宿一条古巷深处的小客店,院铺青石鳞泽泛光,幽静淡雅。客店隔壁,有一家小小的“书画斋”,主人是位银髯飘逸的老伯,斋中四壁挂满字画,幅幅笔墨遒劲、大气雄浑。我入室攀谈,畅言良久,问老伯可否求得墨宝?老伯应允,他正拨镇纸,墨毫飞动、中锋运笔,一联:“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壮观”跃然纸上。玩味联意,彰显烟火平民身处狭巷,胸蕴乾坤的高远境界。

如今游历扬州,何园古巷入口处导游旗招展,扩音器嘈杂,鼎沸的人群依序入巷,逼仄跟进前行,头悬青天一线,“穿巷风”咄咄刺肤,导游讲述的多是黄宾虹、朱千华等一代名家,曾在园中开启多少思维创意,历经怎样尊卑荣辱、爱恨交织……走了许久,依然曲延不绝……

边走顾视左右,见巷墙嵌刻许多诗词:“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这是唐代杜荀鹤写苏州古巷的,读诗生情,禁不住忆起人水桥互依、河巷舟相偎的吴越故郡苏州。

姑苏古巷素淡淳朴,千年初容、俗韵不改,每天熹微,几家巷门开了,踱出来的多是老者,他们既去晨练,也去赶“头汤面”,巷中世代递接的营生是“三虾面”店。面店门窗临巷,店主取活虾搓籽、取脑、剥仁,是为“三虾”。虾壳汤入锅烧开,趁沸下面,煮好捞出浇原汤,面润汁爽,原味本鲜。一碗面条,扬名千年姑苏,煮沸古巷乾坤。

古巷不光居住井市平民,也有宦官要臣府邸、文豪墨客栖室。盛唐国都长安城常乐巷,地处东城僻隅,狭巷幽深,却坐落亭榭绿地、莲池短桥的庭院。白居易在此居住10年,写出大量传世诗文,他后来被差往杭州为官,常乐古巷依然人声鼎沸、文玩古董交易火爆,堪比如今北京“琉璃厂”。一条古巷,滋养一个诗人,繁荣了一方文化;一个诗人,知名一条古巷,厚垒了盛唐的文化底蕴,随流逝的风华一起升值。

见一户老宅木门虚掩,向内张望,端坐藤椅上的老奶奶示意我进院,她几句讲述,便把时光曳到70多年前:那时,盛泽是称誉天下的绸都,巷里绸缎庄主豪院与渔樵蚕农寒门相邻,有“五步一面馆、十步一茶肆”的喧沸市井,也有织机脆响、梭声交汇的丝绸作坊,更有“十岁外皆能纺织”的巧手如林……

听着想着,竟觉真得步入人流熙攘、商铺林立的古巷,如历游“清明上河图”十里繁华,心内寂寥瞬间被市俗民风弥补,空旷意境填满匠心独运的沧桑构建。

告别了好客的老人,迈出高高的青石门槛,前望古巷,不见尽头,沿平平仄仄的卵石路漫步,任心绪静然流淌,清风掠过耳畔,时空中似乎依旧传来吴根越角的故事,溢满巷路,演绎绵远、精彩的古巷乾坤……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写古巷现状,作者细致描绘了古巷的窗、巷道、巷墙等,寓无穷感慨于其中,为下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B.作者将古巷内的苍健安详与古巷外的街路喧嚣、广场舞乐曲相对比,表达古巷不被外界潮流侵蚀的独特之美和作者对古巷的崇敬。
C.文中写“书画斋”老伯挥毫泼墨一事,表现他胸怀天下却困于斗室的无奈,又通过老奶奶的讲述,写出了古巷昔日的喧沸繁华。
D.作者游历古巷,展开联想和想象,抒发内心真切感受,文章内容充实,结尾意蕴悠悠,令人沉浸在古巷的历史韵味中。
2.文中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小巷的古韵?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答。
3.近年来,为了吸引游客,全国有很多地方投入巨资重建或新建古镇,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2020-09-17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