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3 题号:110886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想起苏州

胡跃先

想起苏州就想起江南的烟雨红颜,江南的杏花春雨,江南的小花伞。苏州的婉约细腻大抵就在那一城一水,一花一叶了,是的,苏州的城是梦幻迷离的,天下园林在江南,江南园林在苏州,可见她的风姿绰约。拙政园的大气,留园的小巧玲珑都好似一幅幅醉人的写意画,那画上有桃红柳绿,有燕子来时月满西楼,也有吴山点点愁。那一扇扇古老的门楼里都是一个个散发着幽香的故事,那故事里有动人的歌谣和图画。

想起苏州就想起唐伯虎,想起唐伯虎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想起桃花庵就想起他的《桃花庵歌》和《落花诗》。在月夜孤凄的夜晚,在红消香断的白天,吴门四才子和吴中四杰的唐伯虎踏歌而来——“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这是唐伯虎的潇洒。

“别人笑我忒风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又是痴迷的——“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再看他的《落花诗》,我们就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这是不是与曹雪芹的《葬花吟》有些相似呢?是的,简直与林黛玉一个口吻,一样的哀怜。再看林黛玉也是出生在苏州,也许就是拙政园或留园的大家闺秀,10岁以前她就在那里吟诗绘画做女红。那青砖黛瓦,绿树红墙,还有那一溪的桃花,成就了她一生的聪明,也注定了她的冰肌玉骨。她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子,可惜寿年不终,早早地夭折了,带走的是红楼的遗恨,带不走的是苏州的雨,苏州的风,苏州的春花秋月,苏州的小桥流水。我们在记住黛玉的同时,也记住了苏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是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难道不认为林黛玉的冰雪聪明和她的兰香蕙质不就是这座城市的代名词吗?

黛玉姑娘手中的那把小花伞又传过了百年,那三月的雨仍是那样多情和柔软。我是二十年前去的,在苏州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女人。就在虎丘山下,我邂逅了秋香,她和唐伯虎款款而来,他们在雨中相遇,共用一把小花伞,深情一顾,情动千年。他们习字作诗,绘画绣花,不染尘埃,不求闻达,心无旁骛,只在山林。虽然在我是梦的幻影,然而,我思故我在。我见到的游人,以及那一个个红男绿女难道不是秋香和唐伯虎吗?你看他们多么相爱,多么风流袅娜。

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

两千多年前兵学大师孙武在这里操练兵马,威震三军。吴王的美人不听招呼,他挥刀砍下他们的头颅,从而一呼百应,苏州从此寒光无比。天幕血红,孙武带领吴国的军队南征北战,攻齐攻楚攻越,一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而成就了千秋兵学宝典《孙子兵法》。但是后来孙武还是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所以世界上的东西绚丽总是暂时的,唯有平淡才是永恒的。天心月满,人有几何?

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想必苏州的雨也分外撩人,那拙政园的荷塘,那枫桥的绿水,以及那满街满巷的俏丽女子和他们手中的小花伞都牵动着我的情思。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看到唐伯虎既是潇酒的也是哀怜的两面,我们可以肯定人性都有两面性;苏州城也具有两面性,如拙政园大气,留园小巧玲珑。
B.散文开头概写苏州城的梦幻迷离,风姿绰约,并以拙政园和留园的特点引出散发着幽香的故事,以及那故事里的动人歌谣和图画。
C.散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起苏州,说明所写之景、之人,乃是回忆,此为虚;如今已是六月,雨水渐多,江南的雨更是下个不停,写现在,此为实。
D.“归入五湖明月,和他的爱人一起在夕阳牧歌中静静地长眠”一句意味深长,“静静”是“平淡之意,“长眠”是“永恒”之意,“五湖明月”既寓意平淡,又寓意永恒。
2.这篇散文以“想起苏州”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文中“苏州既是柔软的也是锋利的”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中唐伯虎、林黛玉、孙武的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旗帜     

陆春祥

1947年夏,炎热的日头下,30岁的瑞安人曾联松,急急赶往上海,他原是瑞安中学老师,应朋友之邀到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做秘书。

1949527日,上海解放。7月中旬的一个上午,伴着梧桐树上高分贝的蝉鸣声,曾联松走进办公室,《解放日报》上的一则启事将他的目光牢牢拽住:新政协筹备会向海内外征集国旗、国徽和国歌。他将启事的要求反复仔细研读了数十遍,内心升腾起想要参与的强烈渴望。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曾家小阁楼上的灯夜夜长明,他夜以继日,精神抖擞,广泛研读各类古今文献,并走向街头,倾听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切身感受,寻找灵感,不断设计,不断剪裁,还常常推翻原方案,仅五颗星的大小及位置排列就花费了整整一周,终于,我们见到了非常接近的熟悉画面;旗面左上方为大小红五星位置,大星中有镰刀和锤子,五星大小呼应,呈椭圆形,恰似当时中国国土的几何图形。整个旗面,既干净简洁,又主次分明,视野广阔,有气奔万里之感。820日,征稿截止的前几天,曾联松将八开大小的国旗设计图和说明,一并寄往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当信件投入邮筒后,曾联松如释重负。

征集活动空前火热,投稿来自四面八方,投稿人身份各式各样,印尼、马来西亚、美洲等地的华侨也有不少,连郭沫若也积极应征。曾联松的投稿编号为1305。最终,评委们精选出32幅图案,不过,1305号最初并未入选,理由是,大旗上有苏联国旗的镰刀锤子。然而,1305号却被筹备组中的艺术家田汉牢牢记住,田汉细看图案,突然,他高声喊道,镰刀锤子拿掉就可以了!于是,1305号变成复字三十二号,一起进入《国旗图案参考资料》,送入中南海。

925日晚,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召集政协18位代表商讨国旗定稿问题,广泛听取各方建议,讨论异常热烈,毛泽东指着复字三十二号说,这个图案表现了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众人纷纷赞成。意见统一起来了,五星及旗面的比例、尺寸作适当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正式诞生。

天瑞地安。2021320日上年,瑞安市区乃山上,细雨浓潭,我走进了瑞安国旗教育馆,四层2600多平方米的主馆,国旗的故事一一展现,这是全国首家综合性的国旗教育馆。

迎面中央穹顶,一幅巨屏,画面显现的就是天安门广场前升国旗的影像,晴空如碧,国歌奏起,国旗缓缓上升,旗帜迎风飘扬起来了。五星红旗,中国人每日的精神陪伴。

我细看曾联松的雕像。他坐在椅子上,抬头仰望天空,右手握笔,左手拿着笔记本、我能想象多少个夜晚,他夜不能寐,脑子里苦苦思索着国旗征稿启事中前两条的要求: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政权特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而当他的情感凝聚到星星,再由星星幻化成五角星时,他的思路逐渐明晰起来。星星是一种极好的比喻,通俗易懂。他设想的国旗图案上:一颗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4颗小五角星代表4个阶层;以大星引导于前,小星环拱于后,似众星之拱北辰,犹鱼水之相融洽。

国旗代表着一个国家,含义丰富。从国旗馆出来后,许多参观者都若有所思。

傍晚时分,天空又飘起了细雨,我走进了瑞安老城区的申明亭巷,这里是曾联松的出生地。申明亭巷26号,曾宅,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土木结构。104年前的隆冬,曾联松就降生在这座宅子西边的小屋中,16岁时第一次走出瑞安,前往南京,次年考取省立南京中学高中部。3年后,曾联松考取了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国穷民弱,他的理想是,从经济中寻找有效的救助国家的方子。日寇全面侵华,曾联松随学校迁徙至重庆,加入地下学联,积极参加抗日教亡运动。他心中始终有信仰的旗帜,22岁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一路辗转。回到家乡担任瑞安中学外国历史教师。抗战胜利后,曾联松到了上海,情景于是就回到了开头。

13个月之后,国旗设计中选者公布,申明亭巷再一次被人记住,每逢国庆,当全中国的大街小巷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瑞安人民都感到无比自豪,因为旗帜设计连着他们的老乡曾联松。而此后的曾联松,虽担任上海日杂公司副经理,却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的使命。不仅仅是设计,他还要不遗余力地宣传国旗,向更多的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即便退休后年高体弱,只要地方有需求,他也都积极宣讲,国旗使他的精神时时振奋。

我花了81分钟时间,看完一部22年前的老电影《共和国之旗》,这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片,王学圻主演,讲的就是曾联松设计国旗的故事。片尾有曾联松的肺腑之言:国旗是谁设计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强大,国旗才伟大。

是的,旗帜是理想,也是信念,更是一种精神指引。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则征集国旗、国徽和国歌的启事吸引了曾联松的目光,他反复仔细研读启事的要求,最终下定决心参与国旗征集活动。
B.曾联松的国旗设计稿因为国旗上有苏联国旗的镰刀锤子最初并未入选。在经过修改后才进入了《国旗图案参考资料》。
C.“多少个夜晚,他夜不能寐,脑子里苦苦思索着”,这是实写,详细地描写了曾联松在设计国旗过程中的艰辛和用心。
D.当全中国的大街小巷五星红旗飘扬的时候,曾联松让瑞安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我”看完电影《共和国之旗》,受益匪浅。
2.请根据本文简要梳理曾联松的人生经历。
3.文章为什么以“旗帜”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1-07-12更新 | 6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问路

学群

①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已经忘记了路。我们每天都在走路、看路牌、看手机导航,看路以外的许多东西,却很少去看路。我们甚至已经忘记,这是在走路。我们只是从一个地方切换到另一个地方,或者从那里切换回来。

②路似乎也不再是以前的路。看着周围的路,现在还有哪一条在扭动?它们全都棒子似的直通通的,像键盘上敲出来的印刷体。世界变得像一部几何书。它们再也不会经过村庄,不会通往谁的家门。它们不再是从地上生发出来的东西,而是由外头加到地面上去的。路好像成了与脚步无关的东西。人装进汽车装进鞋子,路穿上柏油穿上水泥,铠甲与铠甲之间,前进的是公里。

③可它们确实还是路。所有的地图、教科书,还有路牌,都会这样告诉你。不管你是的士、是公交车还是私家车,耐克或是安踏,都得按它们来出发来到达。你满可以把一切都交给轮子去滚动。

④那天我走在湖堤上。堤面是水泥。那条通往湖滩的路斜过堤身的时候,还带着水泥路的僵硬,一到湖滩就一下散开了。像突然倾倒在那里的水蛇和黄鳝,扭动滑溜溜的身子满湖满滩全都活了。突然就有了一股从衣服鞋子里面释放出来的感觉。

⑤就想起儿时走过的那些路。所有的路都是在泥路上,都在扭动,像水从地上流过,像风从水上吹过。一条扭动的路,总是很容易来到心头。那条牛路,人和畜的脚步踏出来一道明晃晃的阳光。白天像是从那里开始,来到村子里头的。晚上月亮一到这里就流起来,流成一条河一样。那条穿过林子的路,两边的树木把太阳举在头顶,只留一条缝隙,让阳光在它们的影子中间弯来弯去。晚上从那里看天,才知道天上的路也是这样弯来扭去。只不过,他们管它叫银河。

⑥那个夏天的中午,我打着赤脚走在路上。路面上凸起的坷垃,被脚步踩得溜光。正午的阳光就在上面,脚板心知道,尘土底下还埋着早晨的凉意。路在前面转了一下弯。那里有一棵树,旁边有水洼,水槽像是潜伏在水底的夜。数把来自水的清凉在我的头顶撑开。难怪路要在这里转一下弯。天底下的路都应该给树转一下弯。后来,我看到一条公路为一棵树转弯,就想修这条路的人,大概也在夏天的土路上走过,也像我一样遇到过树。

⑦在湖滩上,一切差不多还是原生态。路总是因形就势,是脚步与地面的事物达成的默契。不同的路意味着不同的脚步。没有一种脚步能够代表路,君临地面,横冲直撞。偶尔撞进来的车轮也不行,雨水会把辙印弥平,草会长起来。

⑧到处都是路。要问路为什么弯曲,为什么起伏,弯曲是因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有邻居,他们跟住在地上的一切同样重要。那些凸起来的地方,或者是一块石头,它们在这里住了成百上千年,甚至比人住到地球上还要久;或者是一块刚刚迁到这里的砖头,一只人穿过的旧鞋。那凹下去的呢?凡是凸起来的地方不能装,它都能装。

(摘自2019年第11期《散文》)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每天都在走路,但却已经忘记了路,这是因为我们关注的不是路,而是路牌、手机导航以及路以外的很多东西。
B.以前的路是扭动的,经常要经过村庄或者别人的家,现在的路全部是直通通的,不像从前的路那样富有个性。
C.第④段作者把湖滩上的路比作水蛇和黄鳝在“扭动”,形象地写出了湖滩是富有生命力的,这与水泥路有本质上的区别。
D.文章第⑦段对湖滩环境的描写,笔触细致,表露出作者对湖滩发自内心的喜爱,并引发作者关于路的深入思考。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句子。
(1)一条扭动的路,总是很容易来到心头。
(2)天底下的路都应该给树转一下弯。
3.文章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说“路似乎也不再是以前的路……路好像成了与脚步无关的东西”,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谈谈看法。
2021-07-26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1)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2)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3)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4)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5)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6)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7)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8)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9)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10)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11)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12)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文章开篇从“没打过人”写起,且反复强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
(2)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啐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3.本文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真诚的内心独白,读完全文,请你也站在孩子的角度,写一段对自己母亲的内心独白。
2016-11-18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