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 题号:114216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湖

蒋冬梅

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有人看见夏季湖面曾搅起的巨浪,传说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和鱼叉对峙过。

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父决意不来了。

刚入冬,师父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古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鱼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鱼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蹿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他像一个将领,统领着一切。

鱼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父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父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鱼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使劲朝大湖喊─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常现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风吹得非常猛烈,鱼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师父带着鱼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父在,鱼把头的心里踏实。“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父都说这句话。

冬捕前的那些天,师父天天带着鱼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里,嗜酒的师父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父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鱼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

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鱼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信息。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用力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液。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绞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鱼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季节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鱼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鱼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鱼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酒钻进帐篷,像师父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外面的锣鼓声、人声、歌舞声,一浪盖过一浪,鱼把头知道,那些热闹不是自己的。他寂寞地坐在师父坐过的位置,咧开嘴,用牙齿又咬开一瓶酒的盖子。

他想起有一次,没有像人们期盼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鱼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父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师父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里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不承想,一下车就在这里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把头叹了口气说:“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的鱼,可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弋在无边的湖水。


[注]①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其大部分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辽金以来,千百年间,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1976年,实施“引松工程”,引松花江水入查干湖,与自然抗争。开凿了“草原运河”。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一块珍贵的原色。查干湖冬捕,以其带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渔猎文化,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述查干湖当下渔捕过程的同时,不时穿插“过去”增加了小说的故事成分和底蕴。
B.小说下面的“注”介绍查干湖渔猎悠久的历史,易于读者理解文本开头,使文章具有厚重感。
C.小说情节分为“传说大鱼—寻找大鱼—捕捉大鱼—大鱼,一直都在湖里”等几个部分。
D.小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渔猎的场面,使其显得古朴、隆重,并具有鲜明地特点。
2.简要概括“师傅”的形象特征。
3.请结合本文和“注”简要分析文中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堆苹果

李立泰

四大嘴好早起晨练,顺着小公路,边走边打拳,也没啥套路,就是活动活动筋骨,出身汗,痛快!今天一出村,来到村北打谷场。

其实早没打过谷子了,就轧轧麦子,这两年麦子也不轧了,都用收割机了,到地头吐麦粒儿。但场里还有麦秸垛。

老远四大嘴就看着场里多了堆东西,黎明前天还挺黑的,看不清。他快步走到近前,哇!一堆苹果。这就有点儿意思了,一夜间多出堆苹果,蹊跷。

他蹑手蹑脚躲到麦秸垛窟窿里,观察动静。等到天亮,也没来个人毛儿。四大嘴从麦垛窟窿出来,整整衣服,拍打拍打麦草,庄重地查看苹果现场。

四轮从小公路来到场里把苹果卸下,大部分是散装,有几个塑料袋子装了苹果,围在边上。没袋子的地方用树枝画了圈儿。

还写了几个大字:各位乡亲,因有急事,先把苹果卸下。谢谢!

噢,原来如此。

四大嘴有数了,要帮助老乡看好苹果,不能在咱这儿丢了一个苹果。他回家告诉老婆子新发现,老婆子说,憨家伙,还不拉到家来,你先看见的。

他大嘴一撇到了耳门子:娘们儿家头发长见识短,不是咱的东西,能往家拉吗?现在什么社会了?和谐社会!唉──人家遇到急事了,咱火上浇油?

那你学雷锋?憨头!

对!我去看着,咱也不是思想高学雷锋。应该。他搬了凳子,提了水,来到场里,坐到苹果堆旁边喝水吸烟。

人们陆续出村,见四大嘴在场里坐镇,当了掌柜,哈哈!鸟枪换炮了,四儿!二大牙先走进四大嘴的视野,此时四大嘴眯缝着眼不看来人。

二大牙开腔,四哥,发财了倒腾苹果?说着伸手摸个大苹果,在褂子上蹭蹭,张嘴想吃。

四大嘴伸手抢过来,对不起,这不是我的,不能吃。

这里还没平息五大巴子也来了,伸手捡大苹果。青瓜梨枣见面就咬。吃个尝尝,先尝后买知道好歹。

老五,这不是我的,别吃。俩弟兄弄了个窝脖儿,四大嘴跟他们告诉了事情的原委。

嗨!不知哪儿的,分了龟孙算了。二大牙说,四哥你先见的,你要大半,俺见得晚,俺少要。五大巴子也附和,是啊,这样吧,你百分之六十怎样?俺每人百分之二十。行吧?

四大嘴身子一拧,说,不行。咱都不能要。人家有急事,走了,咱不能坏良心。

二大牙说,四哥,良心多少钱一斤?见好的就该抢是不是?

四大嘴说,兄弟们,我不管你们讲不讲良心,现在,我有发言权,别叫我生气,咱还喝酒还是好兄弟。二大牙、五大巴子说,四哥,俺知道了,你是想吃独的。好,俺不沾你光了。二人悻悻地离去。

天色将晚,四大嘴回家抱来被子,晚上睡在苹果旁。第二天还搭了个简易窝棚,吃住在场里。

四大嘴看主人三天没来,报告村主任。村主任表扬四大嘴做得对,没丢咱村的人,我看再等几天不来,要想法处理,不然果子坏了咋办?是啊,现在就有快烂的了。

两天后村主任跟四大嘴决定把苹果卖了,发动村民自愿买。大喇叭一喊,村民蜂拥出村,带包、带篮子的来到村北场里。

苹果是红富士,这成色的果子市场价5元一斤,村主任讲明道理,咱按公道价,不能乘人之危。

四大嘴过秤记录,村民自觉把钱往酒箱子里放。

二大牙、五大巴子见村主任到场,没出歪点子,还都买了苹果。他俩抽着烟,帮四大嘴整理苹果。不到中午一堆苹果卖完了。

他们帮点钱,把百元、五十、二十……的分类,共卖了15680元。苹果共3136斤。

村主任在斤数、钱数的条子上签了字。好,午饭我请客,去“兔子炖鸡”。

行,俺把苹果钱送回家,马上到。

四大嘴喊住他俩,说,兄弟,你俩知道我为啥帮人家?那年,我去黄河南驮地瓜秧子,遭了大雨,没法骑车子,邓龙村民给我派车套驴拉回来。谁没个三灾八难的?

二大牙、五大巴子笑了,四哥做得对。

四大嘴临走,把酒箱拆了,弄个牌子,写上“拉苹果老乡,村头儿第三门找我”挂到了树上。

——摘自《广西文学》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叙写“今天一出村,来到村北打谷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自然引出了下文四大嘴发现一堆苹果的情节。
B.文中的四大嘴具有善良正直、诚实守信、嫉恶如仇、知恩图报等一系列的优良品质,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文章的主题。
C.作为一篇农村题材的小说,本文展现了在市场经济时代大潮冲击之下,人们对传统美德的坚守,令人深思。
D.小说叙写了“黄河南驮地瓜秧子”的情节,对主要故事情节做了必要的补充,使整篇小说结构更完整合理,内容更加充实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一堆苹果”为线索,通过这一线索将不同的人物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B.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以正面描写为主,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小说的结尾表现了四大嘴的善良细心,丰富人物形象;同时故事情节戛然而止,为故事的后续发展设置了悬念。
D.本文语言运用富有地方色彩,为了表现乡村风格,贴合人物形象,大量使用了俗语和口语,如“鸟枪换炮了”“谁没个三灾八难的”等。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村主任”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4.小说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列举并作简要分析。
2020-11-10更新 | 1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图

河西走狼

民国年间,北平有位张三爷,是盐业银行的董事、著名的收藏家,也是个京剧票友。

这天,三爷正在琉璃厂的书画摊前溜达,忽听一阵胡琴声,十分悲怆。他心中好奇,顺着声音寻了过去,见一中年男人独坐小凳,正在自拉自唱《秦琼买马》。

三爷走近,发现地上摆了张纸,写着画卖有缘人几个瘦金大字,却不见要卖的画。三爷没吭声,听中年人唱完一段后才问:先生,您卖的画呢?

不料,中年人却反问:您识画吗?三爷愣了一下说:略懂一二。中年人盯着他瞅了一会儿,说:请。起身带着三爷进了身后的小楼。

两人进了二楼一间屋,里面一桌一床,别无他物。床上躺个小孩,看样子在发烧。中年人展开一幅绢本说:您瞧瞧。画面上仅一根墨竹、一丛兰花,是幅《君子图》,但没有落款。三爷端详了片刻,问:您收藏的?中年人眼睛红了:三十年了,要不是……

三爷又瞅了一眼小孩,忽然掏出一卷钱放在桌上:赶紧去给孩子瞧病吧。说完,他离开了小楼。

隔天,中年人托人送来一个信封,三爷打开一瞅,里面竟是一张借据,落款署名梅自傲。后来三爷听人说,这梅自傲靠给古玩铺记账谋生,为人清高孤傲,胡琴京戏都会,对书画也颇有眼力。

三爷知道梅自傲过得清苦,隔一段日子,就打发管家暗中送去一袋白面。次日,他一准儿会收到梅自傲送来的借据。时间长了,三爷的抽屉里多出了十几张借据。

半年后的一天,梅自傲突然听说张三爷去上海核查账目,却遭到绑架,被勒索200根金条!

梅自傲心急如焚,立马乘船赶到上海。见到张夫人后他才知道,三爷把几乎全部的积蓄都用来买了藏品,家里就连20根金条一时也难以凑齐。梅自傲急道:这可怎么办啊?

张夫人说:绑匪送来口信,只要老爷交出所珍藏的李白真迹《上阳台帖》,就答应放人。我想去劝劝他。梅自傲却断然摇头:三爷绝不会答应!

不出梅自傲所料,三爷一口回绝了夫人的劝说。张夫人和梅自傲只能干着急,一点儿辙也没有。

这天早上,梅自傲对张夫人说出去一趟,就匆匆离开了,到了傍晚也没回来。张夫人正着急,一个佣人跑来说:夫人,梅先生被极司菲尔路76号的汉奸打死啦!

张夫人大吃一惊,急忙赶到极司菲尔路,见梅自傲一动不动地躺在血泊中。她吓坏了,慌忙把梅自傲送到医院,抢救了过来。

后来,在金融界人士的斡旋下,绑匪收了20根金条,把三爷放了出来。三爷听说梅自傲重伤,立马赶到医院看望。

梅自傲不好意思地看着三爷:真对不住,原本是来帮忙救您,结果一听绑匪想讹《上阳台帖》,明摆着背后是日本人,我一来气,写了一沓子声讨书到76号门口发,谁知那帮汉奸狗急跳墙,对我下了狠手。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三爷紧握住梅自傲的手:自傲,您是唯一赴沪来看我的人,我已感激不尽,怎么会怪您呢?

一个月后,梅自傲痊愈出院,右腿却瘸了。回京后,大伙儿前来探望三爷,梅自傲高兴之余,唱了一段《霸王别姬》助兴。

第二天上午,三爷醒来,夫人递过一个信封:老爷,梅先生离开了。

三爷打开信封一瞅,是两张便笺和借据。便笺上写道:三爷,原谅我不辞而别。珍重!借据则是梅自傲在上海住院期间的全部开销。三爷想起昨晚他唱的京剧,慨然长叹:这个自傲啊!

后面几年中,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三爷十分挂念梅自傲,多次托人打听,却始终杳无音信。

一天傍晚,梅自傲的独子小梅突然寻上门来,见着三爷,扑通一跪哭了起来:叔,我爹他……走了。

三爷大吃一惊,一问才知道,梅自傲搬到了天桥住。半个月前,他不小心染了风寒,无钱医治,再加上饥饿体虚,不幸离世。

三爷追问:为啥不来找我啊?小梅哽咽着回答:我爹说,您也不宽裕,不能再给您添麻烦了。三爷心痛不已,让夫人拿出一些现钱,让小梅先去买棺材,他明天一早就过去。

第二天,三爷来到天桥,发现梅家一贫如洗。望着梅自傲的灵牌,他心中凄凉,不由得叫了声自傲啊——,就唱起了《卧龙吊孝》。

唱着唱着,他忽然掏出一卷纸条,一张张地放进火盆里烧,那是梅自傲写的借据,瞬间化为灰烬。

办完丧事后,小梅拿出一个画盒:叔,我爹临走前,叮嘱我把这画送给您,留个念想。

三爷接了过来,回家后打开画,发现竟是那幅《君子图》。他十分纳闷,依自傲的眼力,绝不会收藏一幅无名之作,这究竟是谁的画呢?

北平光复后,三爷特意请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鉴定。专家仔细看后,一脸惊喜地指着画中的兰花:您仔细瞧瞧这儿。三爷拿放大镜一瞧,终于发现兰花丛中隐隐现出俩字:范宽。

这是北宋著名画家范宽的隐字款!

三爷立马坐车直奔天桥,想把画还给小梅,谁知早已人去屋空。回来后,他看着这幅稀世名画,不由得泪流满面……

(选自《小小说月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年人眼睛红了:‘三十年了,要不是……’”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要不是孩子生病,我肯定舍不得卖。可见此画对中年人来说珍贵无比。
B.张三爷和梅自傲都是京剧爱好者,他们在特殊时刻总会通过京剧来互通心意,比如《霸王别姬》就表达了梅自傲要离开张三爷的心意。
C.梅自傲和张三爷都有古代贤士的风范,他们的交往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二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演绎了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
D.标题“君子图”象征着梅自傲坚守节操、坚贞不屈、清高傲然的精神品格,代表了中国文人对传统文化坚守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自傲卖画救子,摆出“画卖有缘人”的字样,却不将画摆出来;三爷看《君子图》时,发现画上无落款,此情节增添了画的神秘感。
B.梅自傲每接受张三爷的帮助,都会写借据,最后梅自傲用价值极高的《君子图》作为酬报,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小说以张三爷买《君子图》开端,又以梅自傲送《君子图》结束,形成照应;小说以《君子图》为线索构设故事情节,结构紧凑。
D.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波澜起伏。比如,日本人设计索要《上阳台帖》的事件,就枝节横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3.张三爷是一个饱满的艺术形象,令人敬佩,请结合全文简析张三爷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4.小说在张三爷的眼泪中结束,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试加以分析。
2021-01-20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车马炮

德欣说:“你这匹死马,我暂不吃你。”他说着攻小卒,又攻,再攻……残局上的小卒已是兵临城下。德欣洋洋得意地看着红棋憋在仕脚里的那匹马,确是瓮中之鳖,自己的老将一崴就吃了,可他不吃,他要叫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杨喜良就剩下车马炮了,而且那马还是匹死马,这使得他捉襟见肘,但仍耐心寻找着机会。

德欣是车务段段长,杨喜良是老调度,两人私交甚密。他们什么话都能说,一边下棋一边说着车务段的事情。

旁边还有一位观棋者,叫李来顺,李来顺观棋不语。

几十天的春运,搞得焦头烂额,难得老朋友一聚。杨喜良说:“你看咱仨,像是这棋,你段长是车,我是这炮,都还厉害,来顺像这匹马。”

德欣和杨喜良都笑了。李来顺不笑,只静静观棋,在车务段,三十年前是个兵,三十年后还是个兵,尽管他书法绘画,弹拉说唱无所不能,也卖力气,却没有提升,真的就像憋在仕脚的那匹马。可李来顺没有怨言。

德欣段长说:“稍停,我去撒尿。”

德欣撒尿去了。

杨喜良说:“德欣的棋厉害。”

李来顺说:“我不尿他”

杨喜良说:“你吃亏就吃在了这个脾气。”

论关系李来顺和德欣段长不错,之所以不错,才没有客套,有人没人,不喊段长,就叫他德欣,他想,这才是哥们儿。

可当了领导,谁没有个自尊心啊。杨喜良说:“德欣工作还是有水平的。”

李来顺又说:“我不尿他。”

德欣撒尿回来了,继续下棋。

李来顺说:“我也去撒尿。”

趁李来顺撒尿的工夫,杨喜良对德欣说:“咱们段里,数来顺最冤,什么苦活儿累活儿都有他,你可该提拔提拔他。”

德欣说:“我快退了,我不想管。”

说得杨喜良不高兴,“啪”地一声敲得很响,“将!”杨喜良在车的后面安上了炮。德欣的将想躲,却躲不了,往哪儿躲都在那只死马的脚下。

德欣“哎呀”了一声,没想到这盘棋输到了这匹死马上。

李来顺回来了,大喊:“输得好!我早就看出你要输这一招儿。”

棋散,仨人叙话。李来顺说:“咱仨,你们都混得好,是车,是炮,我是这死马,可死马也有置死地而后生的时候。”

德欣略有感慨:“来顺啊,我对不起哥儿们,可也怪,咱仨人怎么就这么好呢?”

李来顺说:“咳!这怪啥呀?都吃过苦,你不记得你当司机,我和杨喜良当司炉,从阳泉跑石家庄,四个钟头要填十二吨的碳,那累呀,我和杨喜良都不想活了,是不是呀喜良?”

杨喜良说:“是,苦是咱们的根本。”

德欣似有感悟:“这样吧喜良,趁我还没有退,是该把来顺提拔一下,也算了却心事一桩。”

李来顺“哈哈”地大笑起来:“错了,错了!谁稀罕你那个提拔,倒找我钱我也不干。”

德欣瞪大了眼睛:“此话怎讲?”

李来顺说:“这么讲吧,俺李来顺是神仙日子,每天五点起床画画,然后跑步,再然后看日出,看完日出早饭喝一两小酒儿。”

“咳呀!”杨喜良似悟道:“你李来顺让我想起一句话,袖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神仙、神仙!”

德欣无话,又来了下棋的雅兴,“再来一盘!”他愣拽着李来顺下棋,结果连输三盘。李来顺不下了,说德欣段长臭棋篓子。德欣还不甘心。

李来顺说:“要下,就此一盘了,我让你车马炮。”

德欣段长犹豫了一下说:“好吧。”

棋子儿的敲击声又响了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了车务段三个人下象棋的故事,下棋过程情节起伏,引人入胜,棋局的输赢始终作为主要悬念吸引着读者阅读。
B.车务段段长德欣虚荣、狭隘,棋艺最差而不自知,杨喜良比李来顺处世更谨慎,懂得在让棋的过程中迎合领导的感受。
C.小说作者擅长运用语言描写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下棋者、观棋者的对话虽然简单,却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D.段长与调度在是否提拔李来顺的问题上起初态度不同,但他们后来发现后者生活悠闲、平静,有着洒脱淡泊的人生追求。
2.小说在刻画李来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车马炮”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17-10-26更新 | 8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