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0 题号:115264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伴生的社会动荡、国内战争、外敌入侵,世界上很多辉煌一时的伟大文明就此覆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提出,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与自然灾害的频仍直接相关。而后来的历史研究,也证明古埃及文明、两河领域的古阿卡德帝国、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都是气候波动和生态崩溃;瘟疫的爆发,也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以及阿兹台克帝国、印加帝国的迅速瓦解。但是,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同样遭受周期性、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

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我们可以称作“韧”的精神。这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使得中华民族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在大一统国家出现的前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针对不同的社会情境各抒已见,提出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种种方案,形成了数千年来民族智慧的“百宝箱”。其中两个相辅相成的代表思潮,就是儒家和道家。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己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东亚“儒学文化圈”在近代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当今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爆发,使我们能够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实际上,瘟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病”,一种“文明病”,它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地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而近三百年间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一,也是对自然的征服、资源的掠夺、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严重的时期。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人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不要把人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人的社会秩序要去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要摒弃对自然过度的强力扭曲、干扰和破坏,使万物能够“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这种整体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能够纠正“生态扩张主义”的偏失。

(摘编自王学典《从战疫看中华文明的“韧”性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心理和社会意识,“韧”的精神能战胜资源短缺、灾难频仍。
B.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只是因为有“韧”的精神。
C.在“韧”的精神中,儒家思想为外向进取型的;而道家思想属内向、保守型的。
D.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聚居,瘟疫就发生了,并随着人群移动而传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自然灾害及其伴生的灾祸引发诸多文明覆灭说起,提出问题,再揭示答案。
B.文章不仅指出“韧”的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还分析了“韧”性特质的成因。
C.文章辩证看问题:既肯定儒家思想崇尚进取的积极作用,也批评其在战疫中的局限性。
D.文章综合运用了引证、例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这种“韧”的精神,中华民族就难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安然渡过各种困境,延续至今。
B.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契合,推动了社会前进,但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内心的平衡,瘟疫就易发生。
C.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这与中国道家“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观点截然不同。
D.在当今时代,要想纠正“生态扩张主义”的偏失,达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可以借鉴道家思想。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批评的历史几乎跟戏剧本身一样久远,它在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广阔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将杂乱无序的欣赏体验条理化、理论化,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戏剧批评的对象,首先是上演剧目。每有新戏上演,或旧戏重排,往往跟着一大堆评论发表。 很多戏在每轮演出过后,往往都要根据观众反应和批评家意见,做些调整与改进。许多经典剧目都 是在批评家和观众的千锤百炼下,经过一改再改才形成的。如曹禺的《雷雨》,最初发表时本来有序幕和尾声,但极少被导演采用,批评家也普遍认为它削弱了原作的悲剧效果和批评力量,因而在后来作者自编的各种版本中就都被删除了。但剧作家、导演、演员对观众反应和批评家意见,应该择善而从,切不可盲从。《茶馆》首演于 1958 年,最后以沈处长的三个“好”字结束,而到了1963 年在批评家的指导下《茶馆》多了砸教堂、贴标语、抓学生等情节,全剧以“红大专”收束,改变了原作的情调和主题,直到“文革”后夏淳重排时才改正过来。

戏剧批评也是观众交流欣赏体会的高级形式,所谓“高级”,是说戏剧批评是理性的分析,而欣赏则是感性的。感性经验既鲜活生动,见仁见智,带有很大的个人局限性,理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避免主观偏见。观众不仅要看戏,还应该读评论,听听别人的意见,也许会发现许多意想 不到的东西。如“反右派”运动之后,田汉作《关汉卿》,塑造了一个为民伸冤、反抗强权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次年郭沫若出版《蔡文姬》,写的是一个女诗人“归汉”的故事,歌颂了曹操文治 武功。表面看起来,两个戏各具特色,是由于导演的关系,后者的舞台艺术还超过了前者。但是,如果联系到两位作者的品性和他们在反右中的经历,恐怕就分出个思想高下来了。所以,我们需要读读有关评论,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学的批评能够澄清思想、解除疑惑,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

戏剧批评更像是一座桥梁,一边连着创作和演出,一边连着读者与观众,两头都得熟悉,但却不属于任何一方。它是一项独立的认识活动,其使命是在艺术跟生活的结合处发现人,发现美。别林斯基说:“批评渊源于一个希腊字‘判断’,意思是‘做出判断’;因而批评就是‘判断’。”判断什么?当然是各种艺术现象的是非优劣,来龙去脉。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是批评家对现实的认识。 别林斯基认为:“批评总是跟它所判断的现象相适应的,因此,它是对于现实的认识。”

鉴于此,今天的我们需要的仍然是独立自主、不溢美、不阿世、实事求是的戏剧批评。

(节选自《戏剧艺术十五讲》,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批评家普遍认为曹禺《雷雨》的序幕和尾声削弱了原作的悲剧效果和批判力量,因而在后来一些版本的作品中,序幕和尾声都被删除了。
B.在夏淳等批评家的指导下,《茶馆》一改原作的情调和主题,安排了砸教堂、贴标语、抓学生等情节,并以“红大专”收束整个作品。
C.《关汉卿》塑造了为民伸冤、反抗强权的平民知识分子,《蔡文姬》写的是女诗人“归汉”的故事,两者各具特色,没有比较的价值。
D.俄国理论家别林斯基认为“戏剧批评”就是判断,是批评家依据对现实的认识而对各种艺术现象的是非优劣,来龙去脉进行判断。
2.下列对文中“戏剧批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批评的历史和戏剧一样久远,它以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广阔的背景知识为基础,能够将杂乱无序的欣赏体验条理化、理论化。
B.不是所有的戏剧批评都是正确的,有的甚至会改变原作的情调和主题,剧作家、导演和演员对观众反应和批评家意见切不可盲从。
C.观众有必要去读读有关的戏剧批评,这样就能避免主观偏见,得出一些比较深刻的结论,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D.戏剧批评连接着创作和演出、观众与演员,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虽要熟悉两头,但它绝不附属于任何一方,是一项独立的认知活动。
2020-05-20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德培育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国人需要不断加强公德意识和涵养。早在20世纪初期,梁启超就提出国民要修养公德。他指出,没有私德,不能成为一个国家;没有公德,就更不能成为一个国家。

私德不可缺少,但仅有私德还不够。人要有益于自己所处的那个群体,就是说你要去做好事,你要做到助人为乐,帮助他人。没有私德的人不称其为人,因为一个人没有道德,只靠法律加以约束,其言行有可能钻法律空子。一个人既要有法律的底线,又必须受到道德的约束。按照梁启超所说的,没有公德,就不能,就是不能团结,无法凝聚在一起,不能与别人、与社区、与国家和谐相处,友好相处。从道德的公德和私德两个类别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人只有私德,是否表明就具备了高尚人格呢?我觉得可能不是这样。我们在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时,既不能完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也不能全盘照搬西方。把中国传统和西方伦理加以对比,我们便能够了解在传统道德的所谓公德重点,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即所谓五伦。儒家重点讲这五伦,是讲如何搞好自己的修养,就是对君要忠,对父要孝,对兄要悌,对夫要顺,对友要信。这是中国旧伦理中所面对的主要社会关系。

今天我们面对的公德建设是什么问题呢?一个是家庭伦理,即怎么与家庭、家庭成员相处?第二个是怎么与社会相处?即社会伦理。我们面对的社会,已经与古代社会完全不同。同学关系怎么相处?与社会怎么相处?与单位领导、同事、下级怎么相处?与社团的其他人怎么相处?与小区邻居怎么相处?与社会上的陌生人怎么相处?与自己的国家怎么相处?于是,我们便很有逻辑地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等三个层面的问题。富强、文明、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和社会层面是公德;个人层面就成了私德。那么,在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已经迈开步伐,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这是令人欣慰的。

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在公共生活中遵循什么样的道德,事实上是一个人的私德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表现。比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在公共环境不随意丢纸屑,外出旅游不在文物古迹刻上某某某到此一游,这些都既表现为私德又表现为公德。在这个过程中,内在的私德表现为外在的社会公德。西方人遵循公德,以免受到宗教制裁、法律制裁和社会制裁。这三种制裁跟中国古代的制裁有所不同,中国古代违背公德的人,可能受到家族制裁、社会舆论制裁和国家制裁。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提出不要把适合于私人生活或个人关系的道德标准用于政治行为,还有很多学者不赞成把公德和私德截然分开。事实上,它也不可能截然分开。作为个人修养的私德,表现在公共生活领域所展示的就是公德,一个私德修养很好的人他有可能在公共生活中表现为良好的公德,当然也不尽然。有一些所谓谦谦君子,洁身自好,似乎与外界没有关系,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摘自果老《新时代公德建设的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人需要不断加强公德意识和涵养,因此公德培育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密切相关。
B.私德和公德都是道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同样,没有公德也就无所谓私德。
C.没有道德的人其言行一定会钻法律空子,这时就需要用法律来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群体和谐。
D.一个人只有私德并非意味着他具备了高尚人格,因为这与我国的传统道德所规定的内涵密切相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援引梁启超和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家有关私德和公德的观点,论证了中心论点。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引证、例证、对比等论证方法,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C.文章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行文,采用正反对照结构。
D.文章通过论证公德与私德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公德”建设的重要性,逻辑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德是公德的基础,而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所以失去公德的人就一定会被法律严格的惩处。
B.今天公德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怎么与家庭及其成员相处,二是怎么与社会相处。
C.时代赋予了道德以新的内涵,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
D.既要有私德,还要有公德,在这一点上,我国学者的观点与西方思想家的观点是一致的。
2021-03-07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共卫生一词产生于现代,但是其主要内涵,比如对传染病的预防和医治,对日常医疗卫生的管理等却古已有之。儒家本以百姓日用人伦为主要关注对象,公共卫生既然与百姓福祉直接相关,当然不能掉以轻心。儒倡仁心,医重仁术,公共卫生便是仁心、仁术的结合点。一生服膺儒学且重视医学的苏东坡便是如此,他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堪称中国历史上的范例。

苏东坡一生勤政爱民,凡是与百姓福祉有关的事情,他都会全力以赴。他在密州任知州时看到一个惨不忍睹的情景:因为灾年,百姓把初生的婴儿丢弃在城外。东坡盘查官仓后发现尚有积余的救灾粮,便把这些粮食另储一仓,专门用来收养弃婴。还下令说,凡是愿意收养一个弃婴的人家,每月发给六斗粮食。于是百姓争着领养,那些可怜的弃婴存活了下来。东坡关心民瘼的行为,往往带有公共卫生的意味。比如他任徐州知州时曾上书请求拨出专款,来雇用专门医治囚犯的医生,让狱中的病人也能得到救治。贬至惠州后,知州詹范组织人力掩埋暴露野外的枯骨,造为义冢,东坡不但襄助其事,而且亲撰祭文,来祭奠那些孤苦无依的孤魂野鬼,此举除了尊重生命以外,其实也有阻止疫病流行的作用。

1089年,东坡赴杭州担任知州。刚到任便面临先涝后旱的天灾。由于东坡指挥有方,虽然这次灾情极其严重,但杭州百姓最终得以平安度过,全州无人饿死。可祸不单行,饥荒之后往往有疾疫流行。1090年春季,杭州出现了流行性疾病。在没有任何公共医疗设施的前提下,人们只能坐以待毙,满城人心惶惶。东坡忧心如焚,急忙召募医生和懂得医术的僧人,由官吏带领着一个街坊一个街坊地走遍全城向百姓施舍药剂。东坡还捐出秘方“圣散子”,自费采购了大量药材,命人在街头支起大锅,煎熬了大量的“圣散子”汤剂,让过往行人每人服用一大盏,治愈病人无数。一场可怕的瘟疫终于得以遏止。但东坡考虑到杭州是个四通八达的大都会,人来人往,特别容易传播疾病,于是决意创立一所常设的医院。他拨出公家积余的钱款二千贯,又损献出自己积蓄的五十两黄金,在众安桥建立了一所病坊,取名“安乐坊”。他延请懂得医道的僧人坐堂治病,并在每年春天熬制“圣散子”免费发放给百姓,以防止传染病的流行。对于医术高明、三年之内治愈病人达千人以上的僧人,即由官府奏请朝廷赐给紫衣以示奖励。同时他还下令每年从地方税收中拨出一些经费来维持病坊的日常运营,从此安乐坊就成了杭州的常设性官办医院。后来这所病坊搬迁到西湖边上,改名为“安济坊”,直到东坡去世时还在正常地运营。“安乐坊”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面向公众的官办医院。

与一切百姓福祉一样,公共卫生也是一项繁复困难的综合工程,往往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主事者稍有不慎,便会惹来责难甚至祸殃,那些心胸狭隘、患得患失的人是无法胜任的。东坡在地方官任上曾多次因为民请命而得罪朝中的权要,但他始终无怨无悔。更加可贵的是,在东坡遭到贬谪时,他已经处于自顾不暇的窘境,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朝中政敌的疑忌,却依然毫不迟疑地为当地百姓的福祉尽心尽力。南宋人费衮历数东坡在惠州参与的各项公共事务后赞扬说:“凡此等事,多涉官政,亦易指以为恩怨。而坡奋然行之不疑,其勇于为义如此!谪居尚尔,则立朝之际,其可以死生祸福动之哉!”的确,东坡对儒家仁爱精神的贯彻发扬,真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者必勇,真正服膺仁爱思想的人必然会奋不顾身地付诸实践,东坡就是以这种精神从事当时的公共卫生,他堪称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伟大先驱者。

(摘编自莫砺锋《苏东坡与公共卫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共卫生一词内涵丰富,其中传染病预防和医治,对日常医疗卫生的管理等都产生于现代。
B.公共卫生将医术注重的仁心和儒家提倡的仁术很好的结合起来,服膺儒学且重视医学的苏东坡对此高度重视。
C.苏东坡一生勤政爱民,重视公共卫生,任职期间,在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方面提供了很多可供后世借鉴的方法。
D.在苏东坡遭到贬谪、身处窘境之时,他特别地重视公共卫生引起了朝中政敌的疑忌,以致惹来许多责难甚至祸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公共卫生的概念切入,明确提出其关乎百姓福祉,兼具仁心仁术的特质,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受到重视。
B.文章举例详实,通过苏东坡在密州、徐州、杭州、惠州、常州任上的多个事例,论证了苏东坡关心民瘼的行为,很多都带有公共卫生的意味。
C.文章通过对詹范和苏东坡在救助野外遗骨一事上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分析,强调了苏东坡的行为体现他更为尊重生命。
D.文章结尾指出苏东坡是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伟大先驱者,卒章显志,对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后来者提出了殷切期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东坡在密州任知州时发现有弃婴现象,他拿出自己积蓄的五十两黄金,下令凡是愿意收养一个弃婴的人家每月发给六斗粮食。
B.苏东坡在徐州时,一方面组织人力为暴露在野外的枯骨建造义冢,一方面亲撰祭文,来祭奠那些孤苦无依的孤魂野鬼。
C.针对杭州出现的瘟疫,苏东坡捐出“圣散子”向百姓施舍药剂,召募医生和懂得医术的僧人,并奏请朝廷赐他们紫衣,由此遏制了一场可怕的瘟疫。
D.“安乐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面向公众的官办医院,它的创始人就是时任杭州知州的苏东坡。
2020-05-15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