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11 题号:11568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就在乡村。与乡村比较起来,城市是让人厌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村的对立面,文章中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妙处?
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②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
11-12高二下·云南昆明·期中 查看更多[4]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茜纱窗下(节选)

王安忆

有些对象经过使用,沾了人气,便有了魂灵,活了。中学时,曾去过一个同学家,这家中只一母一女,相依度日。沿了木扶梯上楼,忽就进去了,只一间房,极小,却干净整齐地安置了一堂红木家具。那堂红木家具一点不显得奢华,甚至也不是殷实,而是有了依靠。寡净里,有了些热乎气。

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什物,其实常常不以为是什物,而好像是贴身的一部分,有些水乳交融的意思。这样的用物总共有三件,一件是一张小圆桌。桌面并不很小,但比较矮,配有四把小椅子。年幼时,还上不了桌,我就在这张桌上吃饭。后来大了些,家中来了客人,大人上桌,小孩子另开一桌,就在这桌上。夏日里,晚饭开在小院里,用的也是这张桌子。它,以及椅子的高度,正适合小孩子。而且,它相当结实,很经得住小孩子摧残,虽然并不是什么好木料。它是我童年的伙伴,许多游戏是在上面做的:涂画,剪贴,搭积木,过娃娃家。有一日下午,家中来了一个客人,和我妈妈说话,我就坐在这张桌子旁一边玩,一边大声唱歌。后来玩累了,也唱累了,想离开,不知怎么,却站不起身,我就只得继续玩和唱歌,几乎唱哑了嗓子。等到客人告辞,才被妈妈从椅子上解放出来。原来椅背套进了我的大棉袄和毛衣之间,将我夹住了。因为处境尴尬,所以记忆格外清楚。记得客人是一个亲戚,上门大约是带些求告的意思,妈妈则是拒辞的态度。但求与拒全是在暗中,就听他们互叹苦经。妈妈指着我说,她比大的会吃。那亲戚则说,某某比她会吃。某某是他家的小孩子,比我小得多。那是在一九六〇年的饥馑日子里。

第二件是一个五斗橱。大概记得是分为两半,左半是抽屉,右半是一扇橱门。这具五斗橱于我而言最亲密的接触,是橱上立着的一面镜子。白日里,父母上班,姐姐上学,保姆在厨房洗衣烧饭,房间里只剩我自己,我就拖过椅子,踩上去。只见前边镜子里面,伸出一张额发很厚的脸。这张脸总使我感到陌生,不满意,想到它竟是自己的脸,便感失望。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我都对自己的形象不满意,这使我变得抑郁。多年以后,在亲戚家,又看见这具橱柜,我惊异极了,它那么矮小,何至于要踩上椅子才可够到?我甚至需要弯下身子,才能够从镜子里照见自己的脸。脸是模糊不清的,镜面已布上一层云翳。

第三件是由一张白木桌子和一具樟木箱组合而成的。它可供我们小孩子自如地爬上桌子,舀水喝,擅自拿取篮里的粽子什么的。有一晚,我和姐姐去儿童剧院看话剧《白雪公主》,天热口渴,回到家中,忙不迭地爬上樟木箱,从冷水缸里舀水喝。冷水缸里的水是用烧饭锅烧的,所以水里有一股米饭味儿,我到现在还记得。就是这个爬,使我们与这些器物有了痛痒相关的肌肤之亲。这些器物的表面都那么光滑、油亮,全是被我们的手、脚、膝头磨出来的。

我们家有一具红木装饰柜,两头沉,左右各一个空柜,一格小抽屉,中间是一具玻璃橱,底下两格大抽屉。这是母亲从出售旧物资的商场里买来的。母亲只花了四十块钱,便买得了。这笔钱对于我们当时的家庭财政,还有,这具玻璃橱对于我们极其逼仄的住房,都显得奢侈了。后来,有过几次,父亲提出不要它,母亲都不同意。记得有一次,她说了一句,意思是,这是我们家仅有的一点情趣。于是,在我们大小两间拥挤着床、橱柜、桌椅,还有老少三代人中间,便跻身而存着这么一个“情趣”。在这具橱柜里,陈列着母亲从国外带来的一些漂亮的小东西:北欧的铁皮壶、木头人,日本的细瓷油灯、绢制的艺伎,从美国芝加哥的高塔上买来的玻璃风铃,一口包金座钟,斯拉夫民族英雄像。橱顶上是一具苏俄写实风格的普希金全身坐式铜像。这具装饰橱毫无奢靡之气,而是简朴和天真的风格,但包含着开放的生活。我的妈妈,就是那个在炮火连天的战争时期,也要给战士的枪筒里插上几株野花的人。在天天要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她会用一包从抽屉角落里搜出的硬币,带我们去吃冰激凌。她总是有着一点奢心,在任何生存压力之下,都保持不灭。到了晚年,我们孩子陆续离家,分门立户,家里的空间大了,经济也宽裕了,而她却多病,无心亦无力于情趣的消遣。这具橱内,玻璃与什物都蒙上了灰尘,这真是令人痛楚。它原先那种,挟裹在热蓬蓬的烟火气中的活泼面貌,从此沉寂下来。

(摘编自《空间在时间里流淌》)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红木家具不显奢华,不显殷实,是相依度日的母女的依靠,使寡净的生活里有了热乎气,为下文描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什物”奠定了温馨、清雅的感情基调。
B.文章叙写了小圆桌的功用,突出了“我”与小圆桌的密切关系;叙写客人向母亲求告,再现了当年生活的困窘,在对比中突出了“我”的童年生活的富足与无忧无虑。
C.母亲执意留着那具显得奢侈的玻璃橱,在它里面陈列从国外带来的铁皮壶、细瓷油灯、英雄像等漂亮的小东西,表现了母亲对开放的、富有情趣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文章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如“脸是模糊不清的,镜面已布上一层云翳”,既照应了前文的“照见自己的脸”,又表明了这家具已经陈旧,寄寓着时光流逝的沧桑感。
2.如何理解“这真是令人痛楚”?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作家王安忆擅长捕捉意蕴丰富的意象,营造叙述空间,使结构承载起她对生命的思考与关怀。请结合这段话,简要分析本文写“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三件什物的用意。
2021-07-28更新 | 11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云端上的鲤鱼溪

朱谷忠

①镇前,是闽北政和县的千年文明古镇,海拔近千米,如同坐落于云端。该镇有一条鲤鱼溪,源自古代,虽经多次战乱、灾荒,却在人们的保护下流淌至今。今年三月,为了搜集溪河生态保护方面的事例,我来到这个云端上的古镇,专门去了鲤鱼溪。

②多少年来,村民们在溪畔耕作,歇息进餐时,总是将饭菜省下一口喂食溪中鲤鱼,人鱼无忤,相亲相乐。村里有个民间传说:有一次,溪中鲤鱼在山洪暴发前夜托梦村民,第二天清晨,当村民转移到高处林间时,果然山洪呼啸而下,全村人因而躲过一场劫难。为报答鲤鱼救命之恩,村民们立碑禁渔,订下保护鲤鱼溪的乡规民约。鲤鱼溪的鱼,包括山上、溪岸的古树,都受到百姓的悉心保护。

③一次,当地污水不慎流入溪中,为救护鲤鱼,家家户户放下手中农活,纷纷下溪,将鱼抱到家中盛在清水缸里,等污水排走再放鱼入溪。

④五年前,镇前村被政和县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村民意识到:这是一次保护生态的绝好时机。于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除了对危房、旧街进行改造和维修,还多方筹措资金,修建堤岸、步道,新植树木、花卉。村民们知道,整治中还要特别注意保护每一棵古树、每一块碑石,因为它们均有各自的来历、故事。

⑤眼下,走在鲤鱼溪旁,触目可见数十座明清时期的闽北特色民居。当地朋友介绍说,这里精心保存的民居“马头墙、雕花窗”,现已成为建筑学家的新宠。而鲤鱼溪畔罗金山上拥有的近万亩生态茶园,更成为鲤鱼溪茶旅的一个新址。放眼望去,罗金山碧绿环抱、嫩芽吐绿,正是采茶时节,人潮涌动。

⑥不用说,一路上最令人心醉的,便是每一处溪湾中悠然游动着的彩色斑斓的大鲤鱼。据说全溪至少有数千尾,它们“闻人声而至,见人形而聚”,温顺如驯。再看四周,山影柔和,树木浓密,房舍田园,光影浮动,充满迷人的色调。

⑦时任政和县委书记廖俊波十分关心鲤鱼溪,他对身边的人员说:“我记得县志记载过,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姓徐的朝廷命官主事关隶镇(即今镇前镇的前身),顺应地方民情,力倡封山禁林,蓄水养鱼,使关隶镇‘山清水秀’。如今,我们更应让鲤鱼溪水清鱼跃!”随即他去现场逐一察看,又接连走访请教几个老村民,解决了村民反映的鲤鱼溪河道不畅的问题。

⑧此后,政府出资,村民出力,上下同心,填沙滤水、清浚河道……村民都自发投入到对绿水青山的保护与建设中。值得一提的是,镇前镇有一批退休干部,不但积极建言献策,而且不畏辛劳,四处奔走,先后筹资三百多万元建设“鲤鱼溪公园”。

⑨鲤鱼溪上,还先后出现三座由村民筹建的廊桥——犀龙廊桥、长青桥、福缘桥,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一座云端上的村庄能够饱受水的滋养,不多见;一段溪流能够同时坐拥三座廊桥的秀色,更少见。倘若了解到这三座廊桥都是由村民自己筹建的,那就更叫人折服。

⑩原来,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村民纷纷外出打拼,一些人如鲤鱼跃龙门般成了企业家。他们不忘家乡建设,“乡亲一声呼,千里齐应诺”,不但慷慨出资修葺基础设施,还在建桥之前,组团外出考察名桥,博纳众长,精心设计。由此,鲤鱼溪上横跨起三座漂亮而具有纪念意义的廊桥。

闽北大地,绿水青山,云端上的鲤鱼溪蜿蜒流向远方。

(选自2018年05月0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中“镇前镇”的特点。
2.文章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4.本文写了鲤鱼溪的保护与发展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丰富意蕴。
2018-06-30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老的《父与子》
李娟
①我上小学时候,爸爸从外地回家,带回几本《少年文艺》给我。书中有一幅幅漫画,是一个光头爸爸和他的儿子之间的趣事。我读得津津有味,笑得直不起腰来,忘了吃饭和睡觉。
②漫画上,光头的爸爸穿着黑色的小背心,挺着大肚子,爸爸身后总是跟着一头乱发的小不点,他永远六七岁的模样。一对幽默可爱的父子,一份浓浓的骨肉深情。我多么希望自己的爸爸也能和漫画中的爸爸一样幽默、开朗,每天能陪我一起嬉戏玩耍。可是,我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在家的时间不过几周。
③照亮我童年一缕金色的阳光,便是来自卜劳恩的漫画《父与子》。一次光头爸爸带着儿子去书店买书,那本书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儿子读得津津有味,爸爸也低着头,背着手,跟在儿子身后看书,痴迷极了。回家后爸爸觉得口渴了,拿起一包烟叶倒进了茶壶里。他端起茶壶去倒茶,结果将茶倒进了自己帽子里。他和儿子进浴室准备洗澡,浴盆里的水放满了,爸爸捧着书,没脱衣服就坐在了放满水的大浴缸里。爸爸捧着书,读得忘了脱衣服,忘了洗澡,儿子也依着爸爸,靠着浴缸低头继续看书……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对父子!
④又有一次,儿子一不小心将墨汁倒在地毯上。爸爸生气极了,出门去找树枝,准备狠狠揍这个臭小子一顿。可是,当爸爸找到树枝回到家,看见臭小子正用墨汁在地毯上作画,画了两只小猴子,生动极了,活灵活现。爸爸没想到儿子画得这么好,于是忍不住拿起树枝,趴在地毯上和儿子一起在地毯上画起来。只有童心未泯的爸爸懂得孩子的心啊!
⑤放假的第一天早晨,爸爸看着酣睡中的儿子,不忍心叫醒他。于是和朋友将儿子的小床搬上汽车,一直开到郊外的原野里。直到儿子一觉醒来,睁开眼睛,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溪流潺潺唱着歌,马儿在草地上吃草,母鸡妈妈带着小鸡在散步,兔子竖着一对耳朵听小鸟唱歌……儿子摸摸大脑袋,我是在做梦吗?这是在哪里呀?爸爸看着儿子傻乎乎的憨样儿,躲在树丛后面偷偷乐了。
⑥成年后的我,第一次知道举世皆知的卜劳恩是他的笔名,他的原名是埃里西•奥塞尔,1903年生于德国,他自1934年起在《柏林画报》上连载他的《父与子》。1944年,被纳粹党逮捕入狱。当时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成了恐怖的人间地狱。卜劳恩因憎恨法西斯,常常以他的漫画讽刺法西斯的罪行。在监狱中他写下最后的书信,他写给爱子:“当我的声音因死亡而沉寂时,我的歌声仍在你活泼泼的心中唱着。”写给妻子:“我为德国而画……还望你将他(克里斯蒂安)抚养成人,带着幸福的微笑,我去了。”他写好留给亲人最后的书信,在狱中自杀,那一年,卜劳恩41岁。当我知道卜劳恩一生的命运之时,泪眼迷离。
⑦我为卜劳恩的那个一头乱发的小不点而难过,为年幼的他永远失去一位温情而才华横溢的慈父难过。因为,再没有人陪他嬉戏玩耍,再没有人以一支才华横溢的笔,画下孩子成长,画下欢笑,画下爱,画下天伦之乐时幸福的点点滴滴。可是,卜劳恩的《父与子》就是一首歌,一个世纪以来唱响在有爱的孩子心中。
⑧卜劳恩一直都活着,活在我心里。永远是书中的模样,大肚子,穿着黑背心,光光的脑袋,手里拿着一只烟斗。他身后跟着许多的孩子,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孩子,他们跟着他,成长的路上就有了笑声、爱和温暖。因为,战争和杀戮都不能和他的温情与爱抗衡,没有什么能和浓浓的父子情深抗衡,不是吗?
⑨如果,父亲的爱是月光,近一个世纪依然盈盈地照着,照着千万家园,照着天下父亲和稚子的心灵,照着心中有爱的人。
⑩爱,永远没有国界。任光阴老去,唯有爱不老。卜劳恩和他的稚子不老,《父与子》不老。
1.作者为什么说漫画《父与子》是“照亮我童年一缕金色的阳光”?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溪流潺潺唱着歌,马儿在草地上吃草,母鸡妈妈带着小鸡在散步,兔子竖着一对耳朵听小鸟唱歌……
②卜劳恩的《父与子》就是一首歌,一个世纪以来唱响在有爱的孩子心中。
3.简要分析文章⑥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谈谈题目“不老的《父与子》”有何含义。
2016-11-18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