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117340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柚

周伟

赖显增,一个人过,只有四十多岁,无残无疾,半傻不傻,在贫困户中是一个特例,没有通水通电,危房也没有改造。我第一次去看他时,他蹲在自家屋前的水田下面的水渠里洗手,双手使劲儿压低往水渠中伸,腰身拉得长而直,隔老远看去真像一只黄狗埋头在水渠里喝水。

说起用水的事,村里原来没有统一规划的自来水,都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人家一伙分别搞的自来水。最早只要每个人摊上200块钱,就能接上清凌凌的自来水。当接到赖显增屋门口时,他不舍得出那200块钱,还说了很多气愤的话:“太不像话!在农村连喝水都要钱,真的是太不像话!”他不肯接,说:“我不接,我就不相信会渴死!……”

赖显增家的危房改造是早已列入计划的,却迟迟没有落到实处。第一批危房改造,当时的政府补助10700元。赖显增的房子改造好,大约得花18000元,自己也就添个六七千元。赖显增一屁股坐在他家的大门口,死活不肯,说就是他卖了血也凑不够这么一大笔钱。这次,我们又去找他,说今年危房改造最高补助到两万元,不要他自己再掏钱,你就放心改造吧。但他却一万个不相信,说政府的钱哪会一会儿一万一会儿两万,分明是骗他的,不可能。房子改造完成后,肯定又要他自己拿钱的。他说:“莫要三番五次来找我,我自己的事我自己做主。”他认定死理,说:“我反正不改造,总不会让我自己掏钱吧——”

说起赖显增,村里人都讲他父母死得早,两兄弟都是奶奶带大的。他奶奶是个硬棒的人,再苦再难,也硬撑着。赖显增也跟他奶奶一样,从不欠人家的情分,穷也穷得硬棒,饿也饿得精光。自从他那个傻弟弟走丢以后,他变得更古怪了。他说他的弟弟总有一天会回来的。但是大家没有点破——他的傻弟弟都走丢十多年了,肯定早死在外边了。

一到夜晚,赖显增总在头上套一个探照灯,在黑夜里游荡。他说,在他的世界里到处都是白昼一般,没有什么事能瞒得过他,他的心里亮堂堂的。一回到家,赖显增就钻进黑洞洞的低矮破旧的屋里。夜晚静寂得可怕,星星睡了,月亮睡了,他也睡了,进入了黑沉沉的梦乡。

赖显增最喜欢做的是香火工。哪户人家老(死)了人,不用人去请他,他自己就跑去烧纸钱点香烛,出殡的时候撒纸钱。这样的时候,有吃有喝,迎来送往,爆竹震天,敲敲打打,哭哭喊喊……他就昼夜不睡,忙上忙下,显得他是多么重要和突出,他的脸上堆满了欢快的笑容和忙碌的喜悦。他逢人就说:“当大事,要办得像样,办得热闹,办得隆重……”

有一天,天大晴,突然就下起雨来。妇联主任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赶,边走边打赖显增的电话,要他帮忙一起去收一下晒谷坪里的谷。收完谷,妇联主任就留了他在家里吃饭,我们工作队员也在妇联主任家里寄餐。那天,在餐桌上我就跟赖显增聊起来。他不看我,也不看大家,一碗饭吃得飞快,吃完饭放下碗准备走人。我赶忙要他表态,说镇里村里不要他出钱,只要他表个态。他笑笑说:“哪有这样的好事?”但显然,他没有拒绝。

第二天镇长来了,我们陪着他去了赖显增家。镇长拉着赖显增的手要他表态,并且和他合了影,录了视频。镇长说:“有视频和照片为证,不能反悔,明天开工!”赖显增呵呵笑着,大家也呵呵笑着。

于是,我们趁热打铁,喊了水工、电工、泥瓦工,一起动手,没几天时间,就把水、电、厨房和厕所的问题一并解决了。大家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那天晚上,夜很深很黑,赖显增来到妇联主任的家里,头上套着一个探照灯。他看见我们工作队三个人在妇联主任家里烤火说话,他就说给我们去树上摘几个柚子吃。我们正要阻拦,他却一个黑影般消失了。没几分钟,他回来,用外衣包了五个柚子,呵呵笑着。

我说:“这么黑的夜,这么高的树,赖显增怎么一下子就摘下来五个袖子?”妇联主任说:“显增是个夜猫子呢。”他立在那里,头上的探照灯,照得眼前的世界一片明亮……

赖显增摘的柚子是迟熟的,个儿不大,我们吃着,有些苦、有些酸,也有些甜。他呵呵笑着,问我们:“甜不甜?”

妇联主任笑着说:“显增说苦就苦,说甜就甜。”妇联主任不经意的话,我却觉得有几分深意。

(选自《百花园》2019年第12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交代了赖显增家里缺水缺电,住危房的基本生活情况,再写在妇联主任等人的帮助下改善生活条件的事情,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B.“他立在那里,头上的探照灯,照得眼前的世界一片明亮”,烘托了赖显增生活美好的氛围,也预示了扶贫事业的光明前景。
C.文中“在黑夜里游荡”中的“游荡”一词,既指赖显增心里的孤独,又暗含了他希望有朝一日在黑夜中重逢失散已久的弟弟。
D.镇长拉着赖显增的手要他表态,并且和他合了影,录了视频。说明镇长怕赖显增反悔。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刻画赖显增形象时多次运用了语言描写,如“莫要三番五次来找我”“哪有这样的好事”等,表现了他对政府补助改造危房的不信任。
B.文中第四段运用插叙手法,表现赖显增和他奶奶一样人穷志不短,但又较为固执的性格特点。
C.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小说情节前后贯通,合情合理,如前面提到赖显增满怀热情地做香火工和帮妇联主任收晒谷坪里的谷等事情,为后文他的思想转变做了铺垫。
D.小说以“妇联主任不经意的话,我却觉得有几分深意。”结尾,这些都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3.本文多次提到“探照灯”,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探照灯”的用意。
4.最后一段中妇联主任笑着说:“显增说苦就苦,说甜就甜。”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点赞

吕岩林

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久而久之,同事们也都见怪不怪。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

这天一大早,小刘打开微信,赫然见一个鲜红圆圈的1出现。点开看,竟然是杨局长点赞。

这太不寻常了!杨局长可是单位一把手,平时朋友圈里从不给别人点赞。大“boss”给自己点赞,这无异于是对自己工作、生活乃至修养等方方面面的高度认可啊!小刘喜不自胜。

同时注意到这个点赞不寻常的,还有小刘的顶头上司李科长。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昨天自己刚把小刘批评完,今天一把手就给小刘点了个赞,这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连忙给自己的同乡老哥负责局里组织干部工作的宋主任打电话汇报。

宋主任刚从昨夜应酬的宿醉中醒来,按照李科长的提示迷迷瞪瞪打开微信,仔细一看,脑子一下子醒了许多。

办公室见!宋主任急忙起身洗漱,匆匆吃了早饭,直奔单位。

不得不承认,信息爆炸时代,那信息真是以爆炸的速度在辐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点赞,瞬间就让朋友圈里的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时间,杨局长给小刘点赞仿佛成了同事们见面时的接头暗号小刘和局长是什么关系也成了大家咬耳嚼舌的焦点话题。

深谙官场游戏规则的宋主任眉头紧皱,盯着这个看了老半天,指缝间夹的烟都换了好几根。最后总结出一句话:这是一个政治性点赞。

怎么讲?李科长一脸懵懂。

局里马上就要搞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了,小刘也是备选之一。在这个节骨眼上,从来不给人点赞的杨局长独独给小刘点了一个赞,这说明什么?领导是在给咱们指明方向啊!

李科长表示怀疑:有这么玄?

这就是你政治敏感性不强了,宋主任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说是民主推荐,可最后还不得看杨局长什么态度吗?

李科长还是不甘心:但据我观察,平时也没看小刘和杨局长有什么过多的来往,怎么就能断定杨局长看好小刘呢?

宋主任见李科长还是不开窍,有点急了,狠狠在烟灰缸里摁灭烟头:这就是领导的高明之处啊!这个赞就是局长的态度啊!即使他俩以前没有在外人面前表露什么,这个赞就表明现在他们之间有了不一般的关系,至少也是一个赞的关系!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在小刘朋友圈里发的儿子照片底下,紧挨在杨局长点赞的头像后面,又多了赵副局长的头像。

赵副局长也给小刘点赞!这又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宋主任叹口气:还是赵副局长精明啊,懂得紧跟局长步伐!杨局长还有两年就退休了,赵副局长要想扶正,还不得杨局长说话?两位局领导都给小刘点了赞,这形势还不显而易见吗?

主任,那咱们……可不能站错队啊!

两人同时拿出了手机……

于是,赵副局长头像后面,又出现了宋主任的头像,紧接着,是李科长的头像。没多久,后面又出现了一连串单位同事的头像,花花绿绿,五彩缤纷,从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列,竟然出奇地整齐。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对小刘的态度似乎在悄悄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以前对他爱搭不理的,也开始和他搭话了;以前对他指手画脚让他干这干那的,也突然客气起来了;就连局里一向对他冷若冰霜的一枝花马小菲,也破天荒地送来一瓶说是国外带回来的名牌咖啡,临走还风情万种地抛了个媚眼。

小刘对这一切都欣然接纳。因为连他自己也觉得有了这个赞好像就有了靠山似的,腰杆也挺起来了,说话底气也足了,走起路来都变得意气风发,工作开展起来也比以前顺利了许多,整个局面都倾向了对自己有利的一边。

很快,小刘通过民主推荐顺利成了后备干部,不久便被安排去干部学校深造。

临走之前,小刘来到杨局长办公室道别,提到了点赞的事。

杨局长愣了许久,突然摸着脑袋哈哈大笑道:你说那事儿啊!嗐!我这老花眼根本玩不了什么朋友圈,你那个赞,是我大孙子胡乱给点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运用动作描写,把李科长当时紧张、懊悔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B.在宋主任看来,赵副局长的点赞“印证”了自己此前的诸多分析;而他接下来的点赞举动又引发了单位同事的接连点赞。
C.文中李科长和宋主任着墨较多,两个形象同中有异,李科长谨慎懵懂,宋主任老谋深算,是社会惟上是从者的代表人物。
D.作者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也使主题更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
3.小说带给我们哪些现实警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2021-04-23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良心

李聿钟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⑤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⑥“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万一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⑦“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⑨我的身世让我震惊。我的狭隘让我羞愧。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⑩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自然段“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一句中“企盼”包含了当需要在父亲的手术单上签字时,大哥希望“我”和他一起承担责任;当“我”不愿意签字时,大哥内心非常愤怒;当知道“我”的真正身世时,他十分吃惊等复杂感情。
B.小说第②自然段中写大哥听到医生的话后,“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运用了细节、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的病十分焦急以及他一贯的柔情。
C.文章第⑨段中“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的良心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抽打在“我”的灵魂上,使“我”震惊、羞愧。
D.小说结尾写“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说明“我”突然良心发现,最终明白了父爱如山的道理,并决定今生要成为一个有良心的、懂得感恩的、有高尚品格的父亲。
2.文中④⑤两段运用了哪种记叙方式?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轨迹。
2020-06-12更新 | 3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严冬海猎

陈秉汗


       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②“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③“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④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⑤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⑥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⑦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⑧“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⑨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的样子,爸爸的咳嗽声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角溜下床,溜到门外。
       ⑩大海一片漆黑。墨兰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鱼篓、干柴捆,快步向海滩走去。他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湖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捆,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的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溜下海里。深夜的海水不同白天,像冰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砭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⑪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篓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的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⑫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胆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⑬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选自《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

1.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2.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
2016-11-18更新 | 9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